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新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研究”(YJS2018010)、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新世纪以来的知青小说研究”(2019S12)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知青一代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产物,他们仍活跃在当下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生活和命运构成了当代生动而显在的文学现实,成为了我们的反思的空间。刘继明在《人境》中,通过知青形象与农民形象的塑造,折射出当下的现实问题,并看出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努力。这显示了作者极强的批判精神和关怀力度。
关键词:知青;农民;反思
《人境》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以神皇洲农民马垃为中心,在六七十年代,马垃还是一个孩子,以孩子的视角来观照武汉的知青们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几十年过去,马垃最终决定扎根农村,而且是作为振兴乡村的改造者、创业者出现。下部是以曾经来神皇洲插过队的知识精英慕容秋为中心,以她的学术、生活、情感圈子为主线,反映了当前学术环境存在着“关门造车”、疏远农村实际问题、脱离现实等现象,以及她的前夫辜朝阳涉及其中的楚风集团污染事件和长江机电厂改制等现实问题。通过前后两部人物关系的勾连,作品同时反映了农民和城市的社会问题,并通过人物的思索和命运的走向,折射出作者的思考,传递了作者的关怀。
一、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小说中,一共塑造了两大类形象:一类是农民形象,另一类的是知青形象。通过两类形象的对比,探究作者的价值取向。小说中,知青们响应着毛主席“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神皇洲这片土地上接受再教育。但是,真正与贫民中下农打成一片只有女知青慕容秋,而且,她也接受了农民马珂,几乎快发展成恋人关系。其他知青,比如辜朝阳、李海军、潘小平,在农村待了不久后寻找机会纷纷离开农村;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下,正是在农村插过队的这些知青们、带着资本和科技卷土重来,来攻占这块处女地,“WTO、跨国公司、资本下乡、第二次下乡、种子推广项目……这一连串新鲜或似曾相识的词语像蜜蜂一样在他耳边飞来飞去。看来,资本这头每一个毛孔都写满贪婪的巨兽开始把目标转向农村这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了,只是他没有料到的是,率领那头巨兽一马当先的竟然是当年在‘广阔天地’插过队的知青”。[1]
李海军的 “抗虫棉推广项目”目的是利用资本和科技占有农村市场,获得利益,不顾其中潜在的危险。“抗虫棉推广项目”首先是从他的老丈人赵广富家推行的,刚开始成效显著,赵广富也帮扶着村子里的其他人,成立了“棉花种植合作社”。一年后,在完全依赖昂贵的外国种子的情况下,一旦市场发生问题,受苦受难的还是可怜的农民。“重度污染企业”楚风集团因为散发出有毒气体、污染空气而导致有人死亡。受害者家属扛着棺材在街道上抗议,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引发了大规模群众性的抗议和暴动。迫于这次骚乱和群众的压力,省委和上级环保部门命令沿河政府将楚风集团迁出城关,于是农村被迫成为了一个接受污染源的场所。七月份,当汛情越来越严重时,镇领导来了,但不是来支持抗洪事业,而是让他们全体撤离神皇洲。这只是一个计谋,镇里、县里不组织人进行抗洪,反而让洪水越来越泛滥,把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淹了,洪水控住不住的时候,就让人全部撤离,搬到临时安置房,只是为了给楚风集团腾地方,而流放世世代代置扎根于农村的农民。这个时候,农民必须起来反抗。但是农民无头无脑、缺乏组织,这个任务于是交给了觉醒者和实践家马垃,他组织农民积极抗洪;由于洪水过大,人们被迫离开。而马垃,直到洪水把整个神皇洲都淹了,他都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园。
而知青的另一类代表则是知识精英慕容秋,慕容秋在昔日恋人为公英勇牺牲的情况下,离开了乡村,几十年之后,成为了当地知名的学者和教授。这时的学术圈层,学院派气息浓厚,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际问题的解决。用社会学研究农村问题、对农村进行实地调研的新作《何家庄的变迁》得不到学界的认可和支持,作者何为在会上的发言也一度冷场。慕容秋替何为打抱不平,也在对学界这一氛围进行反思,于是放弃了上级给她的课题荣誉和副会长职位,逃离了这场游戏。在重返神皇洲、和昔日恋人的亲弟弟马垃相认时,发现了神皇洲在马垃的照理蒸蒸日上、越来越好,马垃也不是当初那个小孩子了,蜕变为一个对农村问题有深入了解、有批判思想力的人。正是和马垃的接触,使得慕容秋惶然,不能在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学术圈’里待下去了。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下学期就带研究生去沿河,去神皇洲,回到那座她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村庄,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
相对于对知青后来命运的两极分化的描写,作者显然是对农民抱有情感、敞着宽容态度的。在《人境》这部小说中,农民形象基本上是干净、纯洁的。和后来成为农村“掠夺者”的知青们相比,农民是弱势的,农村是被迫转移危机的场所。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明显是在农村,作者对农村和农民充满热情和爱心、抱有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在人物上,作者塑造了理想农民马珂和马垃两兄弟。马珂吃苦耐劳、品质高尚、淳朴可爱,是一个人人都称赞的人,可惜在一次火灾中因抢救生产队的种子因公殉职。他的死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慕容秋在伤心之下顺理成章回到城里;而弟弟马垃被遗弃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自己学会成长。马垃重返神皇洲建设乡村后,也终于找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一代人的阵痛与反思
“上山下乡”的这一时代的结束,留给那一代知青的是什么?谁也无法说清。那个激情年代,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印迹都不一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人境》中,知青们酒后展开了争论:有的人认为,毛主席发动知青上山下乡是祸国殃民,耽误了整整一代人;有的人则认为,自己去农村插队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无怨无悔。真正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女知青慕容秋,几十年后遥想那段岁月,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有失去初恋痛彻心扉的痛苦,以至于很多年过去了,仍然很难去接受这一切;亦有对这一时代逝去具有的惋惜之情,在马珂的墓前,“她喃喃道‘请原谅我现在才来。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勇气面对这块墓碑。因为它不仅埋葬了我的初恋,还埋葬了一个时代”。[2]在当时整个大背景下,个体的奋斗、命运是渺小的,很难摆脱时代的重负。时代的天空相对于个人来说,犹如泰山压顶,作为文革的那一代人,注定是被耽误的一代,也无法做到像下一代人一样轻松、没有负担,充满希望和魄力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
那么留给农村主人公马垃的是什么呢?在“文革”期间,马垃虽是一个孤儿,他有亲爱的哥哥马珂陪伴在身边,还有亲切漂亮的慕容姐姐亲近着他,他作为一个小小的“跑腿的”,帮姐姐把文学书带给哥哥,而哥哥无暇看书时,他便享受其中,从书中汲取到知识与营养。可以说,这个时候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但是一场大火,使他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哥哥,他知道他也将失去慕容姐姐。两个月之后,毛主席去世,慕容姐姐也毫无留恋地回到了城里。对于马珂来说,那个时代不仅埋葬了哥哥,使得哥哥和姐姐的爱情戛然而止,自己像一只折翅的幼鸟,失去了所有依托。对于一个受到的沉重伤害的孩子而言,这种创伤和影响是一生的,这是一个时代给予的重击,永远在他心灵上留下痕迹。
这是我们的农村主人公关于过去那一时代的反思,许多年过去了,他作为一个被作者寄予厚望的“思考者”和“实践家”,对于个人和社会,又会有哪些看法和思考呢?他是一个理想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待完善的人物,最终蜕变为农村的“拯救者”和“重建者”。他的身份气质是含混 、不明显的,既是作者喜爱的农民阶层中的一员,也是充满了见识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又是充满魄力、拯救农村的改革家,他身上灌注了作者所有的理想和愿望。马珂是一个“思考者”,首先他思考自身:父母和哥哥的死,给他带来巨大的恐惧和失控,在逯老师死后,他仿佛和死亡达成了和解,认为自己能在这个世界上替老师承担责任,也是一种活下去的理由;看书的时候,《安娜 卡列尼娜》中列文的难题转变成他的难题,“要是我不知道我这人是什么,我活着是为了什么,那就无法活下去。可是我无法知道,因此无法活下去。”[3]于是他也思索人的本质和人存在的意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予他启示,他意识到自己不再年轻,应该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为后面他回到神皇洲进行创业形成了铺垫。
三、田埂上的新希望
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问题上,作者在小说中有所透露。在小说上部,国家因为改变了政策、减免农业税,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陆续回到村里,重新侍弄起了责任田。创业者马珂成立了“同心合作社”,对外出售生态大米和不打药水果,带动全体社员一起脱贫致富,并刺激了“种田大户”赵广富,使他创办了“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于是,一个村子出了两家专业合作社,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脱贫致富、共同富裕局面的形成,使得神皇洲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知青精英慕容秋逃离了散发着“腐朽”气息的学术圈后,重返当年插队的神皇洲,和创业者马垃就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一次长谈,觉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是任何学术论坛和研讨会无法比拟的。这时的马垃,蜕变成了最完美的人物,他关心的远不是“三农问题”,包括当代中国的一切矛盾,困境和希望,不乏真知灼见。于是她决定,下学期就带研究生去沿河,去神皇洲,做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田野调查。
中年时期的马珂从牢里出来以后,回到神皇洲后,便开始完成自己的蜕变之旅。可以说,他和神皇洲之间是相互成全的。在神皇洲,他创办了“同心合作社”,带着大伙脱贫致富,种植的大米和猕猴桃销路很好;也在村子里引进了自然水灌溉和沼气,并且把电话线和网线架起来了,使得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神皇洲也越来越好;在创办“同心合作社”的过程中,他也获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亲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久违的、发自内心的温暖。同心合作社成立后,马垃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落寞、孤单,而变得充实、忙碌。可以说是,实践的作用是具体的、伟大的,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改造一个地方,使得一个贫瘠的农村变成一个物质上便利、充满爱的桃花源;也可以改造一个人,使得一个离群索居的人重新发掘生命的意义,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温暖与关怀。
在《人境》中,以农民马珂和曾经到神皇洲插队的知识精英慕容秋为主人公,以他们的生活经历、人生起伏为主线来展开叙述,反映了这几十年在农村、城市出现的新问题。文中“上山下乡”这一时代浪潮,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发挥的作用不大,重要的是反映那一批人在新时期下的遭遇和命运。文章的重心明显是放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十几年来,放在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上。正如尼采所说,“只有历史服务于生活的前提下,我们才服务于历史”[4],在对中国诸多矛盾与困境的思考中,体现出作者对现实关怀力量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继明.人境[M].作家出版社,2016年:156.
[2]刘继明.人境[M].作家出版社,2016年:480.
[3]刘继明.人境[M].作家出版社,2016年:100.
[4][德]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2.
作者简介:谢珉(1994.12-),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
论文作者:谢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2
标签:知青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论文; 慕容论文; 作者论文; 这一论文; 的是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