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与技术创新_企业经济论文

论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与技术创新_企业经济论文

论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西部地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00)05-0005-06

一、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改革的二十多年,把一个经济濒临崩溃的国家引上了正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引导下,兴办了经济特区,并且逐步开放了部分港口和城市,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二十多年来,在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与西部地区逐渐拉开了距离。从1999年上半年各地GDP来看,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居于东部, 而最慢的地区都集中在西部。全国GDP增长最快的北京市(11.95%)与GDP增长最慢的四川、 云南、内蒙古之间相差近一倍。考察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特区经济充分利用了国家的经济倾斜政策,在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培育自己优秀的劳动大军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仅深圳在1985 年就引进了25000多台(套)的各种设备,成为全国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 与之配套形成了13000多人的专业人才队伍。而在兴办特区以前, 深圳的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仅有20多家作坊或小厂,基本上是封闭型的乡镇工业,经营水平低,需要财政补贴。当时深圳所在的宝安县是广东省最落后的县之一,而广东又是全国较为落后的省份之一。今天,深圳已成为持续、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它的成功除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外,与它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实践分不开。时至今日,深圳人在体会到技术创新的甜头之后,又喊出了“利用高新技术二次创业”的口号,走在了地区发展的前列。

我们说,地区的发展主要靠地区的企业贡献,而技术创新是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调整自身航向的核心。没有技术创新,企业谈不上发展,不发展则意味着倒退。简单地说,市场中的生产者(企业)必须重视消费者(顾客)的消费需求,而消费者往往是具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再好的产品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也不会长青。这样,企业要发展,产品创新就是最重要的。当然,技术创新要进行高投入、承担高风险,但它同时也是一个高回报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纵观发达国家经济振兴的历史,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感到技术创新的贡献。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后来者,但它只用了100 多年时间就超过了英、德等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并领先至今。美国成功的秘密在于重视教育、重视技术引进及创新。“美国制造业之父”塞缪尔·斯莱特从英国引进了先进的纺织技术,成功地建造了美国的第一家纺织厂,从此开始了美国的工业革命。而享誉世界的“美国硅谷”现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工业中心,拥有全世界最新、最全的信息系统及信息库,为美国技术领先、称霸一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看日本,经过多年战争的重创后,经济结构严重失调,通货膨胀率不断增高,人民生活贫困不堪,加之区位的劣势,以及资源贫乏、灾害频繁、人口密集、交通不便等使其经济陷入了瘫痪和崩溃的边缘。但它也仅用了70年就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变。1992年人均产值就已达到了二万多美元,超过了美国,成为当今最富的国家之一,这一切都得益于日本通过广泛的学习和利用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动。日本制造业在1965~1980年,其生产能力扩大了11.4倍,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就占了30%。此外,在有了一定积累后,日本的企业从过去注重引进技术开始转向对引进技术吸收基础上的综合和创新。现今,日本的产品出口多国,颇受欢迎的原因就在于其新产品的不断问世,而这一切都依赖于技术不断创新的支持。由此可见,重视技术创新就会使企业向巨人一样站在竞争者的前列。因为,在相同的市场法则下,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之间争夺市场,就是争夺技术和人才,其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就一定会不断下降,企业最终将被挤出所在产业或市场。同样,一个国家没有技术创新,国民经济的增长将受限于缺乏新技术支持和保证的较低生产力水平的约束,将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难以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大西部地区技术投入及创新力量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不断加大,这种差距目前正呈现累进扩大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30年,以现价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东、中、西部分别为6.81%、6.78%、7.25%,西部还高于东部。1978年至1995年,东、中、西部平均增长速度为12.8%、9.3%、8.7%,东部大大超过了西部。再从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看,1978年东、中、西之比为52.5∶29.7∶17.8,1995年变为59∶26.5∶14.5,东西部差距由2.95倍扩大到4.07倍,近些年这种差距进一步扩大。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西部要实现与东部的平衡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历程。面对先天不足的发展劣势和滞后的发展步伐,西部必须依靠科技投入和创新力量,向科技进步要效益,这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也是实现西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技术投入及创新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为了摆脱贫困,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工作,贫穷使西部部分地区走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生态作物及生态环境因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居于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中游地区,是国家生态屏障之所在。近年来国内经历的多次重灾应该说与长期以来我们对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密切相关。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造成1666亿元国家财产的损失,国家同时又拿出巨大物资保障受灾群众的生活、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能力。特大洪灾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态课。世纪之交,中央及时提出了“退耕还林”、“再造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等生态保护政策,同时又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西部正面临发展大机遇,既要实施生态保护战略,又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必须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新建一些环保企业的同时,有重点对一些不利于环保的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利用高新技术投入和创新的结果是:既增强了西部地区的企业竞争能力,又预防了那些技术含量低、会给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技术投入浪费,这是从西部地区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2.技术创新与西部资源

中国西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地区。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优势,按国家制定的标准价出售原材料。由于本身的技术力量较为薄弱,西部地区无力形成原材料配套加工的系列产业,最后反而要从东部地区高价回购制成品,这种“躺在金山上也贫穷”的原因之一就是西部地区经济技术落后。

此外,西部目前面临的市场挑战是全球能源、金属和矿物、原材料的国际价格大跌势,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能力也普遍过剩,市场价格大幅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不顾市场信号,盲目地开发资源有弊无利。因此,应加重对西部地区的技术支持,在资源市场疲软时,利用技术创新增加财富,开辟自然资源开发的新途径和使用的新领域,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附加价值,避免没有相应先进技术配套的资源开发造成的资源利用率低及资源浪费现象,真正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技术创新、资金及人才

近年来,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加强了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注入和基本设施建设,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投资回报率低,而资本是要追逐最大利润的,致使西部地区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了较发达地区,随着发达地区传统企业生命辉煌期的结束,较发达地区面对更大的发展压力,西部地区的资金投入风险也趋向更高。因此,国家与其给西部地区发展资金,不如加大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及创新力量,使西部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以防止资金外流,这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局面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孔雀东南飞”对于本来教育水平较低、人才较少的西部地区无疑是雪上加霜。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对技术的附着力较强,不重视技术创新,谈不上吸引人才。真正的人才追求其智力资本的实现价值,给人才营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发展环境,注重其技术成果的转让与实现,就必然要加强技术创新力量。例如:西北地区万名科技人员专利批准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91%,科技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23%~60%,除甘肃和陕西万名科技人员国际论文数在全国平均数左右之外,其他各个省区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数。这反映了西北地区虽具有一定的科技人力资源,但是科技人员的产出效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异甚大。因此,不注重技术投入与创新就留不住人才,即便留得住人才,也不能人尽其用。而企业一旦有了新技术的注入,才会有新产品不断推出的可能性并具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生产中来,形成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一个企业保住了技术与人才,才能谈得上发展,一个地区亦是如此。

4.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落后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度不够,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灾害的破坏,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制约,除个别地区能保证年有余粮外,大部分地区要靠中央调粮保障生活必需。此外,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家的投入,而中央各部门投资建立的企业彼此之间缺乏有机协作,又与地方经济形成两套体系和相互隔离的局面,而且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岗位有限,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

针对这一现状,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利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尤其面对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的竞争,通过技术进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新的经济增长势在必行。中国的农产品向国际市场开放以后,美国部分农产品因更低的市场价格、更高的产品质量,必然会大大冲击中国尤其是西部的农产品市场。西部地区必须调整以往的农业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依靠科技力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基地,以较强的竞争力实现产品的市场价值。对中央过去在西部地区投资的国防企业,则依靠注入先进科学技术,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此外,鼓励兴办各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中小型企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知识和技术是当今经济社会的重要资源,西部地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生产能力中,技术进步作用较小,其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大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及创新力量,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使其适应本地区发展需求,适应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已时不我待。

(1)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在“知识创造财富”、“技术创造财富”的今天,针对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应科学地找出其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增强与西部地区实际相结合的可行的技术开发工作。一方面加强西部地区技术研究投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本,另一方面,为企业有偿提供“新技术应用贷款”,以帮助企业及早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市场价值。同时,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以法律形式保障技术开发者及专利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其研究和生产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技术创造财富”的行列中来,鼓励科技人员申请专利,提高专利发明人私人收益比例,鼓励产业界购买专利使用的热情,推动技术不断进步。

(2)加强技术成果转让的中介组织建设。 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是两个息息相关的重要环节。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技术开发与应用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但中国的现状是研究机构与技术应用主体相脱离。一方面,研究机构与市场缺乏实际的联系,造成研究偏离导致浪费,或者研究成果不能及时实现应用甚至永远得不到应用,有些成果通过鉴定之日也就成了束之高阁之时。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技术创新时,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开发主体,延误了发展时机或者因为技术力量不够,强行开发新技术,闭门造车,造成浪费。西部地区的技术成果转让现状更是如此,技术创新的供求双方处于不相往来的隔绝状态。因此,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及创新力量,需要加强技术成果转让的中介组织建设,把供求双方紧密联系起来,将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供求双方,以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转让率。

(3)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产业界、 企业界的参与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对市场反应能力低,实行产业界、企业界共同参与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能够提高和加速西部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从而使开发的新技术能够较快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

实行产业界、企业界联合研究与开发,加速技术成果转化的战略,应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加速推进地区特色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那些极具市场潜力、资金又较为缺乏的产学研项目,当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支持,采取必要的优惠措施,如企业初期的减免税政策等。

(4)实施以购买和利用高新技术为主的新技术发展策略。 当今,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观念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以追求更高的享受与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使技术生命周期缩短。在公平而无情的市场中,谁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谁就会走在时代的前面。西部地区应放开眼界,除做好弥补地区间的技术力量差距工作,以更快地追赶东部、实现区域发展的基本平衡外,更要有选择地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增强西部地区技术市场的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相应的技术进步。

此外,进行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群,为西部地区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减轻就业压力,解决目前的效率低下和浪费问题。如环保材料和技术的开发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助于解决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综上所述,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下,在西部经济技术严重滞后于东部的情况下,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归根结底要增强西部地区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及其占有率,而增强西部地区产品竞争力只有采取加大技术投入和技术创新的力量,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出特色产品,并有选择地进行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让西部尽快地适应市场竞争的法则,勇于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等待和依赖思想。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断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最终走上共同富裕道路,这也是中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赵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②路甬祥.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N].光明日报,1998-02-06.

③西部开发课题组,中国西部大开发指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④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⑤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⑥陈肇斌.中国经济特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标签:;  ;  ;  ;  ;  

论西部地区的技术投入与技术创新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