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校的学科领域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从世界大学领域的学科排名来看,还有多远?_大学论文

我国名牌大学学科领域离世界一流有多远——从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论文,领域论文,有多远论文,名牌大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7)10-0001-08

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科,学科水平决定了大学的水平。《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我们曾经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主要指标,进行了全球性的大学排名,分析了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体系中的地位,找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1] 并且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排名和指标,发现“985工程”建设使我国部分名牌大学的整体实力与世界一流的差距明显缩小,[2] 然而,关于我国名牌大学的各个学科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很少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拟沿用相似的思路和指标体系,对世界大学在五个大学科领域的学术表现进行量化评价,重点分析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名牌大学在这些领域的学术指标上的表现以及与各领域百强大学的差距,提出我国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议。

一、国际性院/系、学科评价排名简介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过针对本国大学的各种各样的院/系、学科评价与排名。如美国US News的研究生院排行、国家研究委员会(NRC)的博士学科评价,英国的RAE科研评价,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的学科排名等。我国也有官方的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和各种民间的学科排名。

近些年来,受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影响,出现了不少国际性的院/系、学科排名。Thomson Scientific公司(原美国科学信息所)出版的《重要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给出了22个学科论文总被引次数排在世界前1%的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名单[3],结果得到了广泛认可并经常被大学引用作为自己学科实力的证明。

瑞士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EST)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对全世界683所大学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统计,给出了每所大学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农学与环境、生命科学、医学、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7个领域107个学科的论文影响力排名。[4]

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S)自2004年开始对世界大学在人文艺术、社科、科学、技术、生命医学5个领域进行排名,采用的惟一指标是声誉调查得分。[5]

德克萨斯大学信息技术中心在2005年完成公布了世界百强商学院排名,该排名采用的指标是在24本商学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6] 另外一些单学科的世界排名包括世界大学经济学系排名[7],政治学系排名[8] 等,这些排名所采用的指标也仅限于论文数量、篇幅和被引用情况等基于国际论文的指标。

二、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的方法与结果

1.排名的学科领域

各个国家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方法在设置理念、总体结构、学科内涵上都有很大差异,对于学科数量众多的大学而言,分学科的国际比较只能在有限的、范畴较为清晰的学科内进行,大量新兴学科和跨学科活动往往很难体现。大学科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领域内部的学科交叉问题,同时人们的认识也比较统一,因此本研究选择在学科领域层面而不是在学科层面对世界大学进行比较排名,希望能够更完整地反映大学的整体学科水平。

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的学科领域有五个,分别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社会科学(简称社科)。我们对学科领域的划分是在Thomson Scientific提供的期刊学科分类法[9] 的基础上整理得到的。与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一个主要的区别是将理科门类下的生物学、基础医学下的免疫学与病理学等学科、农学门类等组合成生命科学与农学。

由于很难找到合理的并且国际通行的可比指标,我们没有对艺术与人文学科进行世界排名。另外,对于一些交叉学科,如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等,在此次排名中也被排除在外。

2.指标体系设计

学科水平的主要标志有两个方面,一是卓越的人才,即拥有并培养了一批在本学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的学术大师;二是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即产出了一批创新性的、对学科发展意义重大的科研成果。

根据上述认识,并综合考虑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我们构建了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的指标体系:反映教育质量的“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简称Alumni)”,反映教师质量的“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的折合数(简称Award)”和“各学科被引用次数很高的教师数(简称HiCi)”,反映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的“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简称PUB)”和“高质量论文比例(简称TOP)”等指标。此外,考虑到工程学科需要大量投入的事实,我们在工科排名中增加了“年度科研经费(简称Fund)”指标,替代了获奖校友和获奖教师指标。五大学科领域排名的指标体系说明和权重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诺贝尔奖数据(http://www.nobelprize.org);菲尔兹奖数据(http://www.mathunion.org/medals/);高引用教师数据(http://www.isihighlycited.com);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和高质量论文比例数据(http://www.isiknowledge.com);美国大学工程与计算机领域的科研经费数据(ASEE:Profiles of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lleges,2004)。

3.指标定义及统计方法

获奖校友(Alumni)是指一所大学的校友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和菲尔兹数学奖的折合数。校友是指在一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表现,获奖者根据获得学位的时间早晚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20%,如1991—2000年取得学位的获奖者权重为100%,1981—1990年的权重为80%,1951—1960年的权重为20%。最后计算1951年以来的获奖折合数。如果一个校友在一所学校获得两个或以上学位,只计算最近的一次。由于生理或医学奖的归属很难划分,该奖项被同时用于生命学科排名和医科排名。

获奖教师(Award)是指一所大学的教师获得的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和菲尔兹数学奖折合数,按诺贝尔奖基金会网站等有关网站公布的获奖人获奖时所在单位统计。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表现,不同年代的获奖者被赋予不同的权重,每回推十年权重递减20%,如2001—2010年获奖者的权重为100%,1991—2000年的权重为80%,1961—1970年的权重为20%。最后计算1961年以来的获奖折合数。诺贝尔科学奖共享者的权重为获得奖金的比例。当一名获奖人同时署名两个单位时,各计0.5。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同时用于生命领域排名和医科排名。

高引用教师(HiCi)是指一所大学在各大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很高的教师总数。根据Thomson Scientific(isihighlycited.com)公布的20年来在21个学科内被引用次数处在前250—300名的研究人员统计,共计5900人左右。这21个学科按照表1所列的对应关系被分别归入五个大学科领域中,如果1名研究人员同时出现在多个学科,他在每个大学科领域的权重就是涉及学科数的倒数。由于“心理学/精神病学”(Psychology/Psychiatry)涉及社会科学、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大学科领域,跨学科现象非常突出,所以该学科的研究人员没有被用于领域排名。此外,我们对“社会科学,综合”(Social Science,General)学科内的研究人员进行了逐个查找并按照工作单位重新归类,如果研究人员隶属于心理学或精神病学相关的系所,在领域排名中他们就被排除;如果研究人员的工作单位为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等医疗卫生相关的院系,他们就被用于医科领域排名;该学科下的其他研究人员被用于社科领域排名。

论文数(PUB)是指一所大学过去一年(在本文中是2005年)被SCIE和SSCI收录的冬大学科领域的研究论文数量。一所大学的研究论文总数通过直接检索Web of Science网站获得,其中只包括研究论文(Article)而不包括评论或快讯等。每所大学的研究论文根据所发表的期刊所对应的学科条目(Subject Category)被划分到六个大学科领域,即排名的五个大学科领域与其他未分类领域。发表在跨学科领域期刊上的论文按照期刊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进行相应拆分。

高质量论文比例(TOP)是指一所大学过去一年(2005年)在各大学科领域的所有研究论文中发表在前20%的期刊上的比例。前20%期刊定义为各学科条目内影响因子处在最高20%的期刊,根据2005版《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判断。为了避免由少量刊载在跨领域期刊上的论文对某一领域的统计结果产生歪曲,该指标的计算设置了论文数的底限,一所大学在某一学科领域的论文数必须超过全世界在该领域发文最多的三所大学的平均值的10%并且不少于50篇,才计算这所大学在相应学科领域的该项指标,否则该指标的权重被分配到其他指标上。

科研经费(Fund)是指一所大学在工程与计算机领域的年度科研经费支出。该指标仅被使用在工科排名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收集到美国大学和部分加拿大大学在2004年的数据,其他国家的大学在该项指标上的权重被分配到其他指标上去。

4.大学选择

参加排名的大学名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的“世界重要大学数据库”,其中包括教师或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或菲尔兹数学奖的所有大学、拥有学科领域高引用率教师的所有大学、近10年来以第一作者单位在《自然》(Nature)或《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所有大学;还包括各个国家的主要大学以及在其他世界性的学科排名中出现的大学。实际被排名的世界各国大学有1000多所,最后公布了各大学科领域处于前100名左右的大学。

5.数据处理及记分方法

在进行排名时,各项指标得分最高的大学为100分,其他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如果任何一个指标的数据分布呈现明显的异常,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将各项指标加权,令总得分最高的大学为100分,其他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

6.排名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结果见相关网站。[10] 下表2给出了各地区的大学在学科领域排名中的表现。可以看出,美洲的大学在学科领域的排名中具有突出的优势,其占各大学科领域前20名的比例都在75%以上,占各大学科领域前100名的比例也都在50%以上。欧洲在各大学科领域都有进入前20名的大学,占各大学科领域前100名的比例一般在20%—30%。亚太地区只在理科和工科排名中有大学进入世界前20名,进入各大学科领域前100名的大学也相对较少,但是在工科百强中,亚太地区的大学数超过了欧洲。在各大学科领域百强排名中没有非洲的大学。

五大学科领域世界百强大学分布在24个国家,其中美国、英国、日本、瑞典、加拿大、瑞士共6个国家有排名前20名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在各大学科领域的百强排名中占绝对优势,英国的大学仅次于美国。日本、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韩国、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在工科和理科的排名中表现较好,进入学科领域世界百强的比例较高。在社科百强排名的大学中,90%以上来自英语国家和地区,这和社科排名中指标选择偏向英语国家有一定关系,在以往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世界排名中,结果也有偏向英语国家大学的现象。

从单个大学的表现来看,哈佛大学在理科、生命、医科、社科排名中均排在世界第一,麻省理工大学在工科排名中处在第一位。斯坦福大学和剑桥大学是仅有的2所五大学科领域都处在世界前20名的大学,哈佛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和哥伦比亚大学各有四个学科领域位于世界前20名。此外,有三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20名的大学有7所,有两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20名的大学有15所。共有23所大学的五个学科领域均进入世界百强,日本的东京大学是其中惟一一所来自亚太地区的大学。

将世界大学排名和学科领域排名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大学排名中的百强大学(世界一流大学)至少有一个学科领域能进入世界百强,90%的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进入世界百强。

三、中国名牌大学的排名情况及指标分析

1.中国部分名牌大学的排名情况

表3列出了14所中国大学(大陆地区7所,香港4所,台湾3所)在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中的表现。中国大学在工科排名中有较好的表现,有9所大学能够进入世界百强。香港科技大学在社会科学排名中也进入了世界百强。但是除此之外,中国在理科、生命和医科都没有大学进入世界百强。

注:1.各学科领域百强以后的大学名次没有在网上公布,500—指500名以外;2.大学整体排名是指大学在2006年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学术排名。

大陆地区的大学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表现较好。这4所大学的理科和工科都进入了世界前200名,其中清华大学的工科进入了世界百强。北京大学的生命、医科和社科也都进入了世界前300名。

港台地区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台湾大学的表现较好。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所有学科领域都处在世界前300名,其中香港大学的工科、医科和社科处在世界前200名,台湾大学的理科、工科、医科和社科也都进入世界前200名。香港科技大学是目前中国惟一一所有两个领域进入世界百强的大学。

2.中国部分名牌大学的学术指标分析——理科

表4给出了世界理科百强大学各项理科学术指标的平均值和14所中国大学的情况。世界前20名大学中有17所的毕业生(1951年后毕业)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和菲尔兹数学奖,并且这些大学自1961年以来都有教师获得物理奖、化学奖和数学奖。处在世界第21—110名的大学中有校友或教师获奖的人数占总获奖人数的1/3。理科百强大学除1所外,都有理科领域的高引用教师,其中世界前20名大学平均有高引用教师22人,第21—110名的大学平均有5人。此外,世界前20名大学每年平均发表理科论文1300篇,高质量论文比例达64%。世界第21—110名大学平均发表理科论文700篇,高质量论文比例也接近60%。

中国还没有进入理科百强的大学,排在前200名的大学有7所,排在前150名的有1所,为台湾大学。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曾在台湾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先后取得学士、硕士学位,大陆和香港地区的大学1951年以后都没有获奖校友。同时,中国大学目前都还没有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3所香港的大学有理科领域的高引用教师,大陆和台湾的大学目前都还没有理科领域的高引用教师。从论文发表数来看,大陆地区的清华、北大、中科大、浙大、南大发表的理科论文数都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前20名的平均水平,上海交大和复旦也超过了世界第21—110名的平均值,但是这些学校的高质量论文比例一般在20%—30%之间,和百强大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港台地区除台湾大学外,其他几所大学的论文数还没有达到百强的平均水平,但是高质量论文比例大多在40%—50%,其中香港科技大学已接近世界第21—110名大学的平均值。

3.中国部分名牌大学的学术指标分析——生命

中国大学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指标以及世界生命科学百强大学在各指标上的平均值见表5。生命科学排名世界前20名大学中有16所有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校友、有16所有获奖教师,106所生命科学领域百强大学全部都有高引用教师。世界前20名大学每年平均发表生命科学论文1020篇,其中高质量论文比例为57%;20名后的百强大学平均发表论文620篇,高质量论文比例接近50%。

注:1.Alumni和Award数量均为折合数。2.部分中国大学TOP指标未计算的原因是论文基数(PUB)太少,据此计算出的高质量论文比例可信度较低。

中国目前还没有生命科学百强大学,也没有大学能够进入前200名,排在200—300名的有4所:北京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从学术指标上看,中国大学还没有获奖校友和获奖教师,除香港的两所大学外,都没有高引用教师,不论是论文发表数量还是高质量论文比例,中国大学还没有一所能够达到百强的平均水平。因此,中国大学的生命科学整体上离世界一流还有很大的差距。

4.中国部分名牌大学的学术指标分析——工科、医科、社科

(1)工科。106所工科百强大学中有96所(91%)有高引用教师,平均每所学校有4人。工科百强大学每年平均发表工科论文500篇,高质量论文比例为38%。百强中的美国大学年度工科经费平均7000万美元。中国大学在工科排名中有较好的表现,有9所大学进入世界百强,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各3所,但是这和排名指标体系的设计有一定的关系。大陆地区的大学进入百强主要是由于很高的论文数量,如清华大学发表的工科论文数达1800篇,居世界第一位,是工科百强大学平均值的3.6倍,但是清华大学高质量论文的比例只有工科百强大学的一半(18%),也没有高引用教师。香港有3所大学有高引用教师,其中香港科技大学有3人,并且该校在论文数和高质量论文比例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2)医科。医科百强大学中有37所有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校友、有29所有获奖教师,有99所有高引用教师(每校平均3人),每年平均发表医科论文850篇,其中高质量论文比例为50%。中国目前还没有医科百强大学,大陆地区的名牌大学由于历史原因,只是在最近10年才开始合并医学院或自主发展医学,因此在学术指标上和百强大学有很大的差距。以目前大陆排名结果最好的北京大学(200—300)为例,北大没有高引用教师,每年发表论文数(320篇)和高质量论文比例(26%)都只有百强大学平均值的一半或者更低。港台地区名次较为靠前的是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均在前150名),这两所大学都有高引用教师,每年发表的医科论文数也比较接近百强大学的平均水平。

(3)社科。社科百强大学中有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校友和获奖教师的大学各有22所,有高引用教师的大学有87所(每校平均4人),年度平均发表社科论文150篇,其中高质量论文比例为33%。社会科学研究有比较强的地域色彩,在跨国比较时受数据来源的限制,结果会偏向英语地区的单位和个人。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地区的大学主要使用英语进行教学和学术交流,因此在排名中相比大陆和台湾的高校有一定的优势。香港科技大学在社科排名中进入百强,该校有1名高引用教师,高质量论文比例也非常高(46%)。大陆地区的名牌大学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含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的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还很少,北大2005年被SSCI收录的社科类论文不到40篇,复旦、南大等都不到10篇,这里有历史、经济、文化、语言等多方面的因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大学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化水平还较低。

四、对我国大陆地区名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议

1.理性看待我国大陆地区名牌大学的国际地位

我国大陆地区名牌大学近些年来部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若干学科方向取得了一些国际领先的成果,但是从学科领域的层面看,它们离真正的世界一流还有不小的差距。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开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因此,从政府部门、大学到公众都应该对我国大陆地区名牌大学及其学科领域在现阶段的国际地位有清醒的认识。

2.坚定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信念,继续加强对若干所名牌大学的重点投入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必须要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名牌大学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部分学科领域已经进入或接近世界百强。充裕的办学经费是国内名牌大学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国家应通过实施“985工程”(三期)继续保持对若干所名牌大学的重点投入,并尽可能加大中央财政对若干所大学的支持力度。

3.明确内涵式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瓶颈问题

目前,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部分名牌大学在理科、工科等领域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仅靠投入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很难实现进一步的提升,应重点进行内涵建设,把主要精力放在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培育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和鼓励产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上。

标签:;  ;  ;  ;  ;  ;  ;  ;  ;  ;  

中国名校的学科领域离世界一流还有多远?从世界大学领域的学科排名来看,还有多远?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