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区发展新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特区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试论论文,新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文章分析了特区经济再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提出特区经济再发展的战略思路应是在优化内部经济、实现两个转变、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积极制定西进战略。
关键词 经济特区 经济资源 两个转变 西进战略
New strategy for SEZ redevelopment under market economy
Tang Xueling
(Business School,Shantou University,515063)
Abstract Based on an analyzing of the internal andexternal environments for economic redevelopment of China'sspecial economic zone (SEZ),this paper is of opinion thatthe strategy for SEZ economic redevelopment
should
becentered on working out a trade-expan-sion- westward strategywhile optimizing their respective economic factors, realizingthe two transformations, and developing export- orientedeconomy of their own.
Key wordsspecial economic zone ( SEZ) economicresources the two transformations ( the transformation ofeconomic struc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to asocialist market syste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growth mode from extensive type to intensive one) trade -expansion-westward strategy
当前,特区的经济随着政策的淡化,已进入“第二代”发展阶段;而为开发中西部、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别,中央把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和规模化农业经济为具体内容的战略西移逐渐提到议事日程上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顺应中央的谋篇布局协调与中西部的关系,积极参与全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应成为特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 特区再发展的形势分析
我们对特区再发展的探讨,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中国特区的创办和发展始终受着国内外背景的影响与约束,其中主要是受国内背景的约束。从本质上讲,所谓特区之“特”,是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而言所存在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金优势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优势;而继续保持或者扩大这种优势,从国内外的背景而言,显然被认为是违背市场经济平等竞争原则的。这当然只是从普遍的原则上而言,那么,特区当前面临的形势究竟如何呢?从根本上说,就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特区面对的是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其面临的具体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由于全国范围内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特区作为“实验田”所体现的体制创新的“特”的作用正在逐步失去实验的客观环境。如果仍想像在“八五”前期那样,中央出台的政策都要先在特区实验后再在全国推广,现在即使中央有此计划,国内一些发展快的经济带和中心地区恐怕也无此耐心。有些发展快的非特区地区,他们实行的政策可能更开放、更灵活、更有力度。这里的关键是过去的试验主要是针对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性试验,而现在是全国的经济体制都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靠个别地区的实验、推广的经验,也不足以解决全国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纷纭复杂的各种问题。
2.由于第一点,特区十几年来先行一步所形成的“时间差”的优势和功效也将逐步地减少和丧失。事实上中央给予特区的优惠政策近几年来一直在迅速淡化,到今年只给予两项优惠政策:一是特区企业所得税率仍为15%,二是除三资企业外,特区自用进口物资仍可减免关税。但这恐怕还是考虑到特区承受能力的一种照顾性安排。
3.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正在迅速崛起,已成为港台资本尤其是外国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南方沿海的经济增长速度正在放慢。而特区靠以轻型化结构为产业主要形式的区域化优势业已发生变化,那些具有较好重化工工业基础的我国中西部某些地区,将在“九五”期间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从国际上看,我国正在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此乃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为此,地区倾斜政策将被迫取消或减让。按照世贸组织统一国内地区差别政策的规定,经济特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将被逐步取消。有人以中国将“入关”,中国市场将融入世界市场而特区将先行一步为由作为特区特办最重要的理由,事实上已是难以实行。仅以税收为例,我国内资企业与外商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是以立法形式确定其差异的,这样既不符合平等待遇原则,又不符合国际惯例,随着我国经济的拓展,两税并轨只是迟早之事,如果要求特区先行一步,5 个特区中有哪一个特区愿意这样做呢〔1〕?
所以,综合以上所列,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均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将逐步向均衡型经济发展,这就意味着政策倾斜所形成的差别将逐步缩小,这个大趋势是当前特区面临的根本形势。这里,还没有对出于政治稳定要求为缩小地区差别而出台的政策和这些政策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实际上,就我国国情而言,这种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特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和水平,其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虽然在新形势下政策的优势在逐步的消失,但总的来讲,对特区经济发展仍然是十分有利的。事实上,改革开放的程度越高,机遇就越多,问题是如何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作出正确的决策。现在广东和特区的报刊纷纷登出许多文章,讨论的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中心的潜在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要求中央继续强化区域的优势,扩大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别,这样就背离了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何况应该如何“特办”,却少有具体的措施。那么,特区发展的基本思路究竟应该是如何呢?我们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特区的发展是中央改革开放布局中最重要的一着棋,以此带动了全国的经济改革;同样,在新形势下,特区也只有在中央新的谋篇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发展角度,才能造就出新的业绩。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已明确指出,搞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尽快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如此,从区域上说,我国的经济重心将逐渐西移,但许多人就是不愿意看到这一点。其实这种西移最重要的理由,正如朱镕基副总理在1996年7月视察甘肃时所说,中国存在着广大的贫困地区, 全国的市场经济是很难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即使不考虑政治因素(社会稳定)和传统的道德因素(均富思想),单纯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经济重心的西移也是必然的。再从转换经济类型上讲,虽然电子产品仍有较大的比例,但资源型、能源型、重化企业以及农业将越来越多地代替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因为非如此,经济没有基础,国家没有实力。由此,我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也就得到了开发和发展的机遇。特区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发展,不能将重点放在政策的优惠和强化区域优势上,而只有立足于中央的经济战略转移这样的前提,顺着中央的布局,先拔头筹,积极强化自身的优势,参与中西部的开发,如此才能拥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特区的“区”字这个区域性的狭隘眼光,把特区的特色办到全国去。中央提出协调东西部经济,其长远的目的是为了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其根据就是东西部经济差距的不断拉大。为此,我们先简略地探讨一下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的现状和原因。
从东西部地区经济比较来看,从1990年到1993年底,西部的经济增长率只有东部的50%;GNP占全国的比重,西部地区,由1980年的16.5%降到15.5%,而同期东部所占的比重则由1980 年的52.17 %上升到1993年的56.55%,而近两年的差距则拉得更大了。以广东省为例, 其国内生产总值(GDP)1980年是245.71亿元,1990年是1471.84亿元,到1994年底已达到4240.6亿元,十几年间翻了近20倍,其占全国的比重也分别是5.44%、7.94%和9.42 %, 比重已近乎全国的十分之一, 到1996年底,已达到6000亿元。为了更简略地说明问题,假设东部地区为1的话,与中、西部的比较,到1992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为1∶0.63∶0 .50;国民收入比为1∶0.28∶0.16;人均国民收入比为1∶0.57∶0.50。而近两年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地理上看,我国西部地区多属高原、高寒地区、干旱沙漠地带,自然环境艰苦;更重要的是与我国西部接壤的十多个邻国也大多属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2.从软环境而言,西部信息闭塞,交通运输落后,劳动力素质较差。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西部地区每百平方公里仅有铁路0.24公里,公路6.3公里,加上邮电业务近两年虽有改善也仍然处于不发达的水平。 西部的教育事业状况也比较落后,据统计,目前西部9省区每万人中, 大学文化程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7%,而9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33.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以上,仅甘、新、宁、青4省区就有文盲5000多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人才的浪费和知识分子的政策落不到实处,使宝贵的人才大量外流,一半以上流向了东南沿海地区,其他流向了内陆的大城市。
3.政策导向以及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等因素则是造成差距的直接原因。诸如在资金的投入、利用外资以及在对外出口贸易上的差异都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制方面的差异,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所占的比例,1994年东部已远远超过一半以上(65.7%),而西部只占30.5%,只及东部的一半,经济活力自然相差甚远〔2〕。 这些差距的不断拉大,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由于差距大,资金、人才大量从内地流向沿海。据估计,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流向沿海的资金在500 亿元以上,而东部人才的四分之一以上来自内地,这就进一步造成了东西部差距的拉大。差距拉大势必使人才、资金进一步流向沿海,如果中央没有新的战略调整,这种恶性循环将继续发展下去。
版图内的经济均衡发展,是任何国家政策统一的基础,过大的经济反差,势必要对国家政策统一性带来威胁和损害;此外,西部多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差距大也可能造成民族问题的尖锐化。从理论上说,由于区域位置等客观条件和机会的不同,各地区不可能同时发展、同时富裕,所以,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先富也不等于差距越大越好,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先富只是共富的途经而已。其次,所谓全面的眼光,就是要看到国家的大局,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大局,它们必将继续发挥着优势;但是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沿海解决资源、劳力、市场等问题,东部地区就没有发展后劲;同样,沿海地区从资金、技术诸方面支援内地,既是贡献于国家大局,也是自身再发展的需要。再次,所谓从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问题,主要一点就是我们虽然从GNP以及GNP的平均增长速度和人均财政收入来看,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与过去相比,各个地区都有发展,这是改革的主流,也是事实。我们强调这种差距,并非像有些人所批评的,认定这种差距是“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犹如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所言之“损不足而补有馀”〔3〕。近20年的改革开放,各个地区都有发展,这是无庸讳言的。但是,发展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各地区、各部门不可能平均发展,它们之间的差距要通过协调来解决;发展也是一个过程,国家发展的重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15年的经济重心南移,今后国家经济重心却可能西移,这都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今天的世界经济生产活动中,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信息时代,技术的转让和获得甚至可以缩减到瞬间,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就更加大大增加了。所以,国家经济重心的西移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了。
二 新形势下特区发展的策略
关于新形势下特区发展的总趋势已如前述,即:积极参与中央新的经济战略部署,打破特区的区域性概念的限制,把特区办到全国去。在具体措施上,如果只提倡所谓让特区“特”起来的方案,诸如大保税区、特别关税区、自由港区、自由贸易区等,这是不够的。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方法很少有通过实践而产生重大影响的,于是就给特区的进一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以致有的学者撰文公开呼吁取消特区,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中央特区政策不变,才稍稍安定了人心。现在特区机构臃肿和腐败现象已相当严重,特区的内部产业和结构的调整并没有真正被重视,相反却纷纷上大项目,令人忧虑。如珠海的国际机场,它有全国最大的跑道、候机室和停车场,但却异常萧条,1995年开航营运一个月才3万多人次, 而同一时期广州白云机场每天旅客的吞吐量都在3.5万人次以上。航空机场本是高盈利单位,现在投资得不到回报, 却成为珠海特区经济的沉重负担,作为特区是不应该缴付这样高昂的“学费”的。现在为了“再造辉煌”,深圳、珠海等特区依然要上亿吨码头、跨海大桥等项目,其结果是否会像珠海机场一样,值得考虑。笔者拟提出特区再发展的出路如下:
1.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依笔者的看法,特区的再发展,首先要立足于特区经济的两个转变。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实现跨世纪的目标,关键是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改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转变的问题,特区是同样存在的,特区“第二代”的经济再发展,首先就要做好这两个转变,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
从观念上说,特区经济实现两个转变,既是因为特区属于外向型经济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在国家全方位开放的态势下争创新优势的需要。概括地说,特区经济要从前15年来的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也就是由铺摊子、上新项目、增加投资逐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向转移。就这种转变的软环境而言,特区有着明显的优势:(1)5个特区都拥有立法权,从而就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和可靠的法律保证,具备实现两个转变的法制环境;(2)经过15年的发展,特区在企业制度、市场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和转变政府职能诸方面都有有益的尝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3)5个特区先后建立了科技开发区, 已逐步认识到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定位为经济先导地位的重要性;(4 )特区的第三产业比较发达。现在第三产业已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除海南外,我国其它4个特区的第三产业已相当于90 年代初期的“四小龙”的水平。此外,特区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的趋于完善,都是特区优化内在环境、实现两个转变的有利条件。
2.积极参与全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改革前30年的经济是一种“均衡发展”,它是在政治优先的背景下,完全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方法,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资源配置空间格局。改革后正确地实行了从经济出发考虑的区位优势和“效率优先,梯度推进”的战略,今天特区和全国经济的开放和蓬勃发展,就是这种战略实施的成果。但是这种战略虽然含有市场经济的成分,总体上却依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体制在运行,资源和生态要素在空间的梯度推进,其推进的主体依然是政府,推进的方式主要是借助行政力量。所以,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必然只能是一种过渡性的战略,因为那种单纯依赖政策优惠办特区的主张实际上是要借助行政力量发展经济,与建立市场经济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中央提出开发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并非是依靠行政力量发展经济,而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以市场化来推动资源空间配置的合理化,其发展下去必将逐步将计划经济旧体制下各区域间的行政分割转化为新体制中的市场分工,使各区域经济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目的。在这种形势下,特区经济的再发展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和空间。特区的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当世界都看好中国市场、特区本身的经济已达到一定的实力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参与中西部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东西部关系一直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问题。“七五”计划时期把东西两大地带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质上仍然是东西部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今天似乎已不能简单地以“梯度推进”来说明东西部的关系。目前,沿海经济带已经形成,沿边开放也取得很大进展,而最突出的是长江流域由于一头一尾的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的上马,其经济已经全面启动,由此长江流域和沿海已形成一个横“T”型布局。 在黄河流域,多条铁路已把大西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渤海湾经济区的港口联结起来,形成了贯通东西部的“线”型联动格局,以致有的学者主张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划分为沿海、沿边和内陆三大经济带〔4〕。 笔者以为,不管划分的形式如何,特区的西进战略,从总的态势上必须考虑目前在我国经济布局上已经形成的“T”型和“线”型格局。 其具体措施可从如下几方面来考虑:
(1)加强特区与中西部的经济互补功能。 目前沿海特区要大力发展高、新、尖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中西部内陆腹地要立足区内的资源优势,问题是内地的资源开发有诸多困难,特区要积极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参与内地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由于横贯东西部铁路的逐渐贯通,随着货运的便利,特区尤其要帮助内地逐步延长产业加工链条,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出口优势,在西部境外国家经济逐渐好转的情况下,要重视西部的边境贸易,特区在外贸上可以逐步考虑东西两面出击,以获取最大的效益。
(2)参与西部的农业开发。我国西部有广袤的土地, 且大多处于小农经济的水平,在粮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特区凭借其资金优势、信息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及其产品加工技术,参与西部的农业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如我国的新疆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汕头特区和上海的兄弟单位,已经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在新疆设厂就地收购棉花进行纺织和深度加工,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3)积极参与中西部新的体制建设。 中西部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和机制的落后,这是所谓中西部经济“贫血”的根源。特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聚了资本,增强了经济实力,理应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比如鼓励全民和私营企业积极到中西部独资或合资创办新企业,收购、兼并、嫁接、改造原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输送人才、技术、管理,以增强中西部的“造血”功能。如深圳特区截至1996年,已向内地80多个地区投入150多亿元,建立起1400多个项目, 并将本市主要是升级换代淘汰的企业,向内地转移出500多家;同时通过参股控股, 改造内地老企业,像康佳、万科、三九等集团公司都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5〕,此外,金融、资讯等第三产业上也大力向中西部输出。
(4)积极参与中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开发中西部战略的实施,在中西部必将兴起以交通建设为主的基础建设的高潮。现在中西部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以铁路为骨干、各种运输方式相互配合、高效畅通的交通通讯网络;方法是中央和地方合资、地方与地方合资、利用外资、发展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特区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按照统一规划、互惠互利的原则,将东部大量的游资汇投到这些项目上,既发展了西部经济,同时这种长线投资也会有很高的回报。
(5)积极参与国内的重工业投资和建设。现在城市消费的家电、 轻工产品已经逐渐趋于饱和;农村这类市场虽逐渐在形成,但近期内购买力有限;消费结构经过紧缩后,在城市现在已出现升级性的变化,下一代的消费热点将指向需长时间积累才能购买的住宅和汽车,而社会要满足这种消费也需要一个投资和建设的过程。这种储蓄和投资率并涨的局面,势将形成对重工业增长需求的拉动,由此最终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格局的变化。特区的经济已经有实力,可以直接投资或与外国集团合资或参与内地旧企业的改造,参与内地的重工业建设。
从原则上说,特区作为外向型经济,在其“第二代”的创业中,却不能忽视向内地中西部的发展,其根据是建立在全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其前提是建立在对中央战略西移、开发中西部走“共富”道路的信心上。
注释:
〔1〕 陈智贤《“特区怎么特”的争论应当继续下去》, 《经济研究资料》1996年第4期。
〔2〕 以上部分数字分别引自《东、中、 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研究》1996年第1期;《关于我国东、中、 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3期。
〔3〕 老子《道德经》(王弼本)第77章。
〔4〕 参见李京文教授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7月版,第298页。
〔5〕 数字引自1996年第7期《特区理论与实践》专稿:《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推动深圳第二次创业》(中共深圳市委理论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