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_政治论文

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_政治论文

北欧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欧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启示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130-03

北欧一向以经济发达、社会自由、福利优厚、清正廉洁、人民幸福指数高而闻名于世,具有北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此功不可没。作为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东方大国,中国无论在经济水平、政治制度还是在社会建设等方面都与北欧存在诸多殊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北欧经验,对我们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促进新形势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做法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由于北欧社会民主党长期执政,奉行社会民主主义,强调民主、平等和公平的价值理念,北欧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大都以这种社会价值观为基础,其德育目标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反映个人要求的心理品质的目标;一个是反映国家要求的公民品质的目标。

1980年瑞典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全国课程规划》中规定,学校德育要发展学生的坚韧、宽容、合作、权利平等、利他主义等符合民主社会所必需的价值观,并提出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作为全部教学的任务,使学生能自觉为他人和自我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做一名符合瑞典社会要求的公民;丹麦的德育目标强调恢复传统价值观,学校应使青年人知道自己的文化起点,进而提高自己对集体、社会、自然以及对自己学业的责任心。学校法规定:学校要通过决策和尽职尽责的方式传授民主思想和意识,通过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获得自我表达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独立评价和形成意见的能力,通过全部教育使学生获得作为一名丹麦人所应具备的全部价值观;[1]挪威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每个人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更丰富多彩,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为在今后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大成就,在集体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协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其教育目标是要“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他们希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心理和创新精神等等。

2.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内容

北欧虽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强调个人的发展价值,也不回避其政治引导功能。这一点在其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上充分体现出来。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既有理论科目,其中包括宗教、公民、历史与地理等课程,这些课程除了传授必要知识外,重要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宗教课程主要包括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信仰教育,向学生讲授宗教历史、教义、训诫及作用等知识;公民课主要是讲授公民权利与义务,对公民进行品德和法制教育;历史、地理课等主要讲授本国与世界的历史与现状,国家地理的构成与资源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历史和现实,激发民族感情。除此以外,还有语文课等其他社会科学课程渗透着德育教育,分别讲授国家制度与社会结构、世界政治与经济发展、心理学知识与消费知识等等,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社会和政治学常识,培养合格公民的要求。另外,北欧国家课程设置的另外一项重要特色就是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实践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层交叉开展,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二、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教色彩浓厚

北欧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教色彩与欧洲的宗教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宗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部分,是北欧人最基本的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源泉,在历史上宗教曾承担了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宗教教育也有效地规避了政党不同政见之争。即使后来进行了政教分离的改革,但宗教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宗教教育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在瑞典,宗教是德育的基础,学校德育的目的和内容以及形式等都无一不受到宗教的影响,它反映了瑞典的传统文化背景;宗教教育课也是丹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宗教信仰并学会使用宗教伦理原则来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芬兰人“公平与正义”的基本价值观源自芬兰民族“众生平等”的宗教信仰(芬兰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挪威在90年代的课程改革后,宗教和道德教育课在从1~10年级的课程中占到了近800个课时数,在学生的德性教育中,宗教的分量很重。

2.重视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教育

任何社会秩序都要扎根于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马克斯·韦伯认为“神秘和宗教的力量,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伦理上的责任观念,过去始终是影响行为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2]因此,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一直是北欧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北欧各国的繁荣稳定与建立在社会核心价值之上的共同信仰和精神支柱有密切关系。由于北欧社会主要是社会民主党执政,德育界也在积极寻求一种能为教育家和公众以及各政派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诚实、权利平等、民主、宽容、互助、自由、责任心、勤奋、牺牲精神等。瑞典要求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有利于这些价值观的培养;丹麦提出要编制完整的价值观体系,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爱国爱家爱人;芬兰尤其注重公平正义的社会一般价值,德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这一社会核心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

北欧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既有正规的课堂教学,也有非课堂教学形式的教育。正规课堂教学如宗教、道德、历史、地理等课程,教给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道德原则;非课堂教学形式的教育,进行“无意识性”德育渗透,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仪式、学生指导制度和学生指导委员会的问题解决机制,以及通过职业咨询、心理咨询活动,对学生思想施加影响和引导。

更重要的是非常重视道德实践,正如欧洲议会下属的欧洲青年指导委员会在表述其观点时指出:青年政策的出发点应是“青年参与社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举办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如慈善活动、俱乐部活动、环保活动、社会服务活动以及各种技艺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选择能力。比如,芬兰的大学教育突出合作与参与的导向,鼓励学生参与国际政治、社会事务、公共福利、环境保护、慈善事业等活动;丹麦学校德育十分重视发挥德育在解决社会和个人现实问题中所起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如经常组织讨论如何公平对待并能真正帮助移民。

4.注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是管理方式的隐蔽性。政府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直接干预,而是在国家领导下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分权的教育体制。如丹麦、瑞典等国并无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只是从政策上规定学校德育目标,教育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但在组织上则是进行间接调控,不做强行规定,善于通过舆论进行引导。其次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隐蔽性。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实无名,其散见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语文教育等相关的人文社科教育和一些精心构筑的教育情境和社会实践中。北欧人很重视利用文学、诗歌、民间传说和人物传记等文艺作品进行德育渗透,如丹麦政府利用安徒生童话进行德育教育;北欧善于利用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如参观博物馆、英雄事迹展。如芬兰宪法、教育法和相关法律都没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文字表述,但芬兰大学生却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主义情结。这得益于芬兰一以贯之的公民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教学方式上,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对话、讨论和渗透等隐性手段,把国家意志、社会核心价值和道德原则在不知不觉中变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芬兰的门市部的橱窗里陈列过一幅大字标语:“我需要的正是多种信息,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达了青少年读者对政治教育读物的正面回应。

三、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仰基础,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适应性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信仰基础上。北欧国家的道德教育有着深厚的宗教基础。宗教成为协调党派之争、平衡社会关系、凝聚社会共识的有力武器,宗教信仰也成为北欧民主、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理念的源头。北欧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一直推行民主社会主义,把民主平等正义等理念吸纳进来作为其核心价值,并以这种共同愿景来实现社会整合。北欧国家公民的幸福感和对国家的认同度很高,爱国主义氛围很浓厚,原因很多,但与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上的社会共同价值密不可分。正如法国学者利波维茨基指出,“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资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3]今天,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理论和经验层面上看,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解释力和说服力,改善全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人心,并用这个共同信仰来凝聚人心,扩大共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加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公民在基本价值观上达成的一致来实现政治上的一致。由此,具有价值定向功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2.努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注重实践性和开放性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片面强调道德知识和道德观念的灌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活动。北欧国家则是一种开放型的德育模式,强调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社会生活中体味、内省,进而生成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切入点”,[4]为此,我们必须建立开放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感召力,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参观访问、社会问题调研、社会服务、社团沙龙及课外文体、艺术、科技、慈善、环保等公共和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价值体验,在活动中培养道德责任感和提高道德责任能力。正如杜威主张“学校即社会”,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理解人与人相处之道,从身体力行中去体会如何去做一个好公民。北欧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文化是道德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局限于校园,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为此也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道德自觉留下足够有正向价值的社会空间,使个体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刺激下,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大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注重柔性灌输与渗透性

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正式、公开、正面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时数、教学大纲甚至教学形式都由国家统一规定,政治色彩浓厚。北欧国家虽然也有体现国家意志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但更多地采用渗透的方式,教学手段灵活,遵循学生心智发展规律和个性需要,效果显著。所以,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大力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情感,多采用解释的、辨证分析的、柔性教育的和事例结合的阐述和渗透方法,借助先进的信息媒介,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渗透到受教育者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心入脑。

标签:;  ;  ;  ;  

北欧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