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新教材教学案例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探究性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学案例一
1.问题的提出
中学化学新教材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向稀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逐滴滴加新制的氯水,溶液红色逐渐变浅并褪去。
对上述现象:甲同学认为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NaOH;乙同学认为是氯水表现出漂白性,由于漂白而使有色物质褪色。请设计实验探究甲和乙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
2.问题的解决
A.验证实验:学生按上述实验操作,重现实验现象。(学生发现上述现象是可以再现的)
B.理论探究: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如果甲同学的观点正确,那就是酸中和了碱,而溶液显红色是因为酚酞遇到了碱,如果再加溶液就又可以变红色;如果乙同学的观点正确,那就是氯水中的次氯酸将有色物质漂白,而且是不可以恢复的,那么再加NaOH溶液就不能变红。所以在上述溶液中再加入NaOH溶液,如果溶液又变红色,则甲的观点正确,如果溶液不变红色,则乙的观点正确。
C.实验验证:学生按讨论的内容做实验,结果在加入NaOH溶液后不能变红色。说明乙的观点是正确的。
实验后有个学生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老师,加NaOH后溶液是没有变红,但为什么又会有轻微的混浊?那混浊物是什么?学生的探究、疑问随着实验现象的出现又产生了!
3.教学体会
探究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思考的品质,更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在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对新问题的再思考。但也不是要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个题目虽然多次给学生讲过,也采用过多种方法,但最好是在实验室先验证,后探究。而探究的方法,一种是由老师理论引导,找到方法,再实验证实。第二种是将相关药品放在实验台上,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自由实验。学生实验有做成功的也有失败的,然后选择做成功的学生让他讲述方法、原理、结论,师生共同归纳;最后,让原来没有探究出实验方法的学生,再按正确的方法验证一次。相对来说第一种方法节省时间,第二种方法虽然教学时间长点,但更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案例二
1.问题的提出
新教材《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一节中涉及转化的活动与探究。其中包括的检验都可以让学生看书、动手去验证,但其转化应以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
2.问题的解决
方案2:老师不作讲解,学生通过看书,相互间讨论、探究,并作实验验证。老师请一个做成功的学生讲他的做法和结论,最后原来没有做成功的学生按照做成功学生的方案去验证。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
3.大胆探究
5.教学体会
这个知识点,在多个班级讲过,其中一个班基础较差,按方案1教学,实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第二个班基础较好,但自己心里还是不放心,告诉学生,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学生在转化实验设计过程中,多数能够应用维生素C与反应来实现到的转化,从而完成了以验证、探究相结合的实验。第三个班和第二个班基础相同,但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完全改成了学生探究实验(结论和方法见上)。然后教师点评,教学效果很好。
三、对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的初步认识
1.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关系
教学中因学生和教师的特点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选择教学方法也有一定的差异,探究性实验的探究特点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中采用开放性、合作式的方案,但必要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提示;验证性实验因其谨慎性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理论方面,也不可忽视。而初学以探究为主的知识,可能随着知识量的增加,熟练程度的提高,理解能力的提高逐渐以验证为主,从验证到探究,再从探究到验证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成长的过程。验证性与探索性是密切联系的,探索的过程离不开验证,验证的过程同样也可以充满探索。教学中某个环境侧重某种教学方法,教师要灵活应用,合理协调,不能机械应用。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应是“如何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的问题,而应是“怎样使验证性实验更多地蕴涵探究性”的问题。由于探究是学生能动地求索,所以教学中要提倡学生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学习,教师不能替学生设计好一切。
2.理论探究的局限性和实验探究的限制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是侧重理论探究,通过理论探究来推断和验证假设,基本模式是:如果出现什么现象,就说明什么结论。这种理论探究是不能得出实验结论的,所以理论探究有其局限性,如案例一。只有到实验室,才能验证假设是否正确、探究对不对,才能真正得出结论。而教学中这种实验探究及其结论又受实验条件(包括浓度、温度、试剂纯度、仪器精度、学生个人基础)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实验中有时甚至得不到实验结果,也可能得到错误结论,所以实际教学中往往是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在理论探究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探究意识,目的不是要得出实验结论。
3.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将验证实验转化为探究实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能由他人所代替的。教材里的部分实验基于安全、规范等因素考虑,所安排的“学生实验”大多数是根据课本设计好的方案,由教师提供实验试剂与仪器,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
这种程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为此,应根据客观条件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有选择地将一部分验证性的学生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标签:教学案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