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聚焦与实在探究——以《长亭送别》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亭论文,为例论文,自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亭送别》的教学设计普遍存在“巧妙”有余、深究不足的问题,比如常常从“此恨谁知”的“恨”或从“都是离人泪”的“泪”或从“好烦恼人也呵”的“烦恼”等切入,一堂课分别围绕“恨”“泪”或“烦恼”来解读崔莺莺的复杂情感。表面上看,这些都是不错的设计,但是,这样切入容易让学生从文本中东找西寻地只对“恨”“泪”或“烦恼”做一些粗浅的阐释,而不能层层深入地把握作品的内在魅力。 笔者在“沈坤林特级教师工作室”集中研修活动中对《长亭送别》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在此呈现其中的一个课例,并借此阐述语文课堂高效之目标:自然聚焦与实在探究。 一、自然切入:“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或许是对元杂剧体式的不熟悉,学生阅读有一定的障碍,学习《长亭送别》时不少学生往往觉得很“隔”,凭印象理出几个诸如依依不舍、重情轻利的词语来概括崔莺莺的心情或性格特点,并没有真正深入语言中去品读。 笔者在引领学生认真细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尝试从学生容易理解的宾白——崔莺莺在告别张生时的“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切入,而这一切入点,是在学生初读时教师通过引导而自然获得的。 师:一位是风流倜傥的才子张珙,一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崔莺莺,他们在普救寺里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崔莺莺母亲得知后勃然大怒:“张珙,你赶紧进京赶考,咱三代不招白表女婿!”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长亭送别》。 师:《长亭送别》属于元杂剧。按杂剧的体制,一折戏中只能有一个角色演唱,其他的角色只能道白。这折戏中,送别张生时,有三个人分别对张生道白,是哪三个人? 生:老夫人、长老,还有莺莺。 师:先看老夫人,她对张生说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哪一句话? 生:“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师:因为有老夫人的这种“告诫”,才有张生的“此一行”。文中还有一个人——长老,在张生向他辞别时,也对张生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是哪一句呢? 生:“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 师:老夫人的话说得直截了当,似命令口吻,没有商量的余地;而长老的话似乎有关心张生的意味,也有些许恭维的味道。而对于张生来说,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应该是莺莺临别的话。我每次读这个送别的场景,崔莺莺的那句话总是回响在耳边,你们觉得是哪一句?或者说,哪一句话会萦绕在你耳边久久不去? 生:“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师:这是唱词,如果是道白,临别的道白,是她说的哪一句话? 生:“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师:很好。长亭送别这个场景中,这三个人对张生都有临别的交代:老夫人让他得个状元回来,长老相信他能够得个状元回来,而莺莺却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这句话最为朴素,最为直白,但又饱含丰富的情味,因而也是表现崔莺莺痴情的话。 二、聚焦初辩:“莺莺最痴情的话”中的核心词 切入点,不应只停留在接触文本的“起始状态”;切入,也意味着“进入”——“进入”关键词句乃至整个文本。 笔者在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找到合宜的切入点的基础上,聚焦于此,结合文本对语言进行基本品味,在比较中表达自己对“痴情语”中核心词的理解,为深入探究打好基础。 师:莺莺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如果我们帮她把这句话说得更精简一些,你觉得该怎么说? 生:“疾便回来。” 师:如果再简单点,用一个词概括,是什么? 生:“疾便”。 师:这是一种观点:疾便。别的同学呢?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回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张生这一走不“回来”了。 生:我觉得这一句话中,“张生”这一称呼可以不用,“此一行”也可以略去,但是“得官不得官”是不能省去的。 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得官不得官”? 生:是的,这样可以突出崔莺莺的痴情,不管张生是怎样的人,她都是要张生的,张生必须回来。 师:好的,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观点:一强调“疾便”,二强调“回来”,三不可忽略“得官不得官”。这三种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下面我们再回到文本中细细地读一读,看看哪一种观点更切合文本实际,也就是更切合莺莺的内在情感。 三、层层推进:围绕“核心词”进行多维多样赏读 在《长亭送别》的众多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泪”“恨”“烦恼”为切入点的设计,固然可以依此归纳出关于崔莺莺的不同情感侧面,但无论是对其情感核心的把握还是课堂进程的实际,都是扁平的。 只有层层推进,才能引导学生在爬坡中前行,更好地体悟崔莺莺复杂之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1.第一层:赏读“回来”,把握崔莺莺的核心焦虑 师:从一般句法上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中最基本的是莺莺要张生“回来”。下面我们先从莺莺的唱词中来看她是怎样担心张生不“回来”的。 生:我先说的不是莺莺的唱词,而是他对张生随口吟出的绝句:“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里,莺莺怕张生去了以后把自己抛弃,而去爱眼前的新人了。 师:所以张生,你要“回来”! 生:在【二煞】中,莺莺唱得明明白白: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莺莺怕张生考取功名后而抛弃自己,也怕他会像当初对待自己那样对待新结识的姑娘。所以说,张生,你一定要“回来”啊! (限于篇幅,略去学生对【耍孩儿】的品味。) 生:我觉得【四煞】也有一些味道。特别是“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这一句,让人联想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样的意境,苦苦等待不可怕,可怕的是等不到一个结果。张生,你一定要“回来”啊! 师:刚才我们读出莺莺的“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一句中最为关键的词语是“回来”。看来,痴心的话儿,只要用一个朴素明白的词——“回来”——就够了,因为“回来”一词饱含莺莺对张生的深情,饱含她的不舍,更饱含她对两人爱情前途的担忧。 2.第二层:赏读“得官不得官”,深入崔莺莺的核心情感 师:问题是,莺莺的这句话本来只要说“张生,回来”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此一行得官不得官”这句看似多余的话呢? 生:因为她母亲要求张生得个状元、得个官回来。 生:因为前面长老也说“此一行别无话儿”,莺莺是顺着长老的话来说的。 师:看来,这里莺莺的话里透露出的心思、情感与老夫人和长老不一样,形成了一种对比。这样我们更可以看清莺莺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她对“官”的看法。从相关唱词中我们再做一些较深入的解读。 生:在“官”与“情”上,莺莺更看重“情”,这在【幺篇】中可以看出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限于篇幅,略去学生对【快活三】【朝天子】的相关解读。) 师:母亲要张生考功名,莺莺却不想让他去,那她为什么不反抗呢? 生:在封建社会,子女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的,莺莺私下与张生结合已是非常叛逆之举,毕竟她是一个弱女子。 师:是啊,张生,母亲一定要你得个状元回来,我崔莺莺也有我的无奈,但是我从心底里只看重我们的情感,功名于我如浮云,我只有一片痴情。 3.第三层:赏读“疾便”,探究本剧唱词的表情魅力 师:你要快点回来!疾便回来!看来,“疾便”二字也是不可省的!在整个送别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出“疾便”传达的心情。“未登程先问归期”。下面,我们一起来品读前面几首曲子,深入感悟这些曲子是如何突出地表现崔莺莺恨不得张生马上归来的情感的。 (限于篇幅,略去学生对【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的品读。) 师:下面的【叨叨令】似乎写得更明白,也更痴情,先读两遍,再说说你是如何感受莺莺的这片真情的。 生:用排比,唱出她因为分别做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有意思,只剩下痛苦的思念。 生:“气”“媚”“睡”“泪”“寄”,前四句末尾押韵,突出将别的痛苦,是痴情痴语,也是痴情痴行。 师:此话怎讲? 生:这些话是痴心的话,话语中透露出来的行为也是发痴的。而最后一个押韵的“寄”这一句,突出的是想象分别后她苦苦思念、写信寄思的情形。现在还没有走就这样,当然就希望张生“疾便”回来! 师:莺莺的这些唱词,显然是在渲染自己的痴情痴语痴行。渲染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莺莺在此是用了更多重复性的语句,如果我们再仔细揣摩此时莺莺的话,或者让她再尽情地多说一些话,可以怎样来说?你也可以抓住一句话来揣摩。 生:“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可是哪里睡得着呀?张生,疾便回来! 师:很好,把“疾便回来”的痴心话儿结合了进来。还有吗? 生:“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掘做重重叠叠的泪”,不要等我的泪都流干!张生,疾便回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张生,疾便回来!张生,疾便回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张生,不要让我望眼欲穿,疾便回来! 师:其实,千言万语只汇成一句痴心情语:张生,疾便回来!人未行,就要让他赶快回来,这是怎样的深情? 四、回望点化:“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切入,意味着深入,而深入意味着升华。凸显引导的切入点,自然也不局限于对切入语的理解,而应该循此深入解读文本,通过教师的点化,引导学生实现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与体验的升华。 师:【收尾】中,心上人儿渐渐消失在残阳中,这堂课开始时,有同学认为“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也是莺莺和张生临别时的关键句。莺莺胸中的“烦恼”仅仅是依依不舍吗? 生:有牵挂,有担忧,有不满,有思念。 师:崔莺莺心中的确装满了种种烦恼,但这是“遍人间”的烦恼吗?这种烦恼中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烦恼吗?没有。这种烦恼中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烦恼吗?没有。这种烦恼有“凭谁问,廉破老矣,尚能饭否”的烦恼吗?没有。这种烦恼有“昨夜小楼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烦恼吗?没有。 那么,为什么与张生的分别,崔莺莺觉得胸中是“遍人间”的烦恼呢? 生:莺莺只是一个弱女子,没有大的抱负,也就没有杜甫他们的烦恼。 生:莺莺原本是生活在闺房中的一个小姐,没有见过世面,张生可能是他见到的第一个陌生男人,也是唯一让他心仪的男人。 生:大户人家的小姐,原本是不愁吃不愁穿的,今天见了张生又要分手,莺莺自然觉得她的烦恼便是整个人间的烦恼。 师:都有一定道理,但能否回到文本中结合相关内容来说一说,可以综合我们这堂课已经品味出来的内容来谈。 生:莺莺为了突出自己的情感,在她的唱词中大量运用了夸张手法,这种夸张其实也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所以“遍人间”的说法也是合理的,符合她此时心境的,也是痴心语。 生:莺莺深深地爱着张生,母亲却硬要张生考个功名才同意;莺莺内心有所反抗,但在母亲面前又不能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而张生在表现自己对考取功名的信心时,又流露出类似狂妄的意味,更使得莺莺很不放心。所以,莺莺的内心可以说愁肠百结,这样的烦恼当然似海深,如天大,整个人间还放不下呢! 生:其实张生上京取应与莺莺分别,不仅仅是老夫人的逼迫,也是张生自己的需求。首先,张生原本就要上京取应,因邂逅莺莺才滞留普救寺,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顺理成章,符合古代书生的人生梦想:后花园私会小姐,金榜题名中状元。其二,张生说“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也有一种恃才自傲、跃跃欲试的感觉。所以张生自己并不排斥上京取应,这也符合他光宗耀祖的理想吧。凭着莺莺对张生的了解,莺莺自然会有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愁心绪。 师:是啊,对于那个时代的一位千金小姐来说,张生就是他的世界,张生便是他的人间。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间的烦恼,一辆车儿,怎么载得起呢?所以,“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本课聚焦于莺莺如何表现自己的痴情,以“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切入,并带动对相关唱词及情感的品味,在品读中感悟莺莺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性格。这样的聚焦、这样的层层推进,有利于学生贴着文本细读、细品,从而于实实在在的学习中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思考。标签:崔莺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