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视阈下移动教育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媒体论文,手机论文,视阈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5-6378(2016)03-0043-06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6.03.007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手机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从最初人们身份的象征,到大众沟通的工具,如今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无疑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手机与网络的联姻,变传统一对一的通讯交流为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互动,为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场智能终端传播的革命。2016年1月,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网民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成为带动网民增长的主要设备[1]。4G时代悄然来临,手机媒体已成为时代宠儿,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客体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一方面,学生在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内心、思想受到强烈冲击,思维方式、行动方式都呈现出“飞跃式”变化;另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仍以传统讲授教育模式为主,学生认可度、满意度大大降低,呈现出被动的“追赶式”特色。在如此新形势下,高校在可管、可用、可控的原则下运用手机媒体进行有理、有利、有力的党建教育尝试工作,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基于手机媒体为研究视阈,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开展移动教育模式探索,就是在模式创建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手机媒体的使用“用户”,视为中心。因此,全面掌握学生在手机媒体使用中喜欢什么、关心什么、侧重什么、向往什么是成功开展高校学生党建移动教育模式的关键环节。2015年9月,笔者历时2个多月在河北省保定市的5所高校进行“手机媒体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76份,有效问卷748份。调查发现,学生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6%,并趋于以下几个特点(图1):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421399324a2be8ece0624aa2.jpg)
图1 学生常用上网设备调查 (一)学生自我展示需求强烈 手机媒体融合众多传统媒体优点,以其独特的便携性、移动性、及时性、互动性,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也逐渐成为学习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借鉴马斯洛(Maslow)需求层次理论,学者Ling和Yttri将手机用户需求分为三方面:安全性需求,微观协调需求,高层次协调需求[2]。这里,安全性需求作为最基本的需求,主要是指学生遇到特殊或紧急情况时,可以利用手机向他人寻求帮助或报警等自救求助的行为需求;微观协调需求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手机,通过下载APP应用软件,自主开展提高生活效率和品质的行为需求;高层次协调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手机,创造彰显个人风格品味以完成自我实现的行为需求。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和使用手机媒体不再是单纯的将其作为沟通、交流的通讯工具,希望能够通过手机来定义自我风格和个性品位。调查发现,98.14%的学生都通过手机媒体发表过个人观点、感受、见解或评论过他人观点、感受、见解,88.42%的学生都对手机铃音进行了个性化选择和设计,72.8%的学生都曾对手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过装扮或改装。 (二)学生偏重手机功能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手机已不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手机正逐渐成为一个集多种易用功能、多种实用用途为一体的新媒体产品。普里斯(Preece)等学者将用户体验分为三个层面:感官体验、功能体验和情感体验[3]。其中,学生用户越来越关注手机媒体的功能开发和技术更新,特别是手机硬件的配置情况、手机人性化的功能设置,调查发现,学生对手机的游戏、娱乐、上网功能关注高达59.6%(表1)。可见,对手机新功能、新应用、新内容的开发和拓展,不仅大大增强了手机实用性,也更有助于得到学生用户的认可。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d6e9eb680978533eb3a745ba.jpg)
(三)学生群体社交频繁 以手机为媒介建立虚拟的社交网络平台深受学生追捧,并已逐渐形成学生群体流行文化。目前,学生们热衷于通过手机下载QQ、飞信、人人、微博、微信等社交客户端,以浏览、发帖、跟帖、回帖、顶贴等形式进行人际交流。调查发现,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账户和社交群体,63.3%的学生主要是与认识的朋友建立交流群,学生群体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旁观者,这类学生通过社交群获取信息和咨询,主要是浏览和关注群信息、分享帖子,不留言、不跟帖;二是互动狂,这类学生擅于利用社交群扩充交际的广度和深度,与不同地点、不同时差、甚至不曾谋面的朋友交流互动,从情感上、精神上得到充实;三是表达控,通过社交群体的建立来表达个人情感变化,这类学生喜欢发说说、状态、帖子,以此分享快乐、疏解焦虑。 (四)学生手机使用依赖性大 手机几乎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用品,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对手机的使用依赖。调查发现:一方面,学生对手机存在过度关注的现象,在生活中的每个时间段,即便是睡觉休息,66.6%的学生也会保持开机;在生活中的每个场合,无论是自习、上课还是上厕所,42.7%都会把手机带在身边、翻看手机;当手机、网络信号不稳定时,32.1%的学生会因无法正常接收信息、电话而烦躁;当手机铃音响起时,无论是不是自己的,23.8%的学生会下意识地翻看手机。另一方面,学生对手机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即便是在同一个宿舍休息或在同一个自习室看书,31.6%的学生会选择发短信或者聊天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而非面对面的交谈。 二、手机媒体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契合 面对“互联网+”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党建既不能坚守避战,更不能任由大学生在互联网中随波逐流,而是应该从党建工作的真正诉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SWOT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因子,通过调查挖掘出来,然后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做出相应决策或调整已有决策[4]。基于手机媒体构建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模式,既要发挥手机媒体这一全新载体和平台优势,又要正视其不足,要敢于面对威胁挑战,善于抓住、抓紧、抓牢当前的机会,以正能量吸引青年,以好声音引导青年,踏着时代节拍开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新局面(图2)。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bb2775ea098832ba56284af3.jpg)
图2 高校党建移动教育SWTO分析 (一)利用手机开展党建教育的优势 手机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将充分发挥手机网络的及时性、开放性、便捷性、互动性等特点。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开展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有利于对时代主旋律的弘扬提倡,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明确阐述,其本身也是对工作规律的合理运用。 一是手机媒体打破时空限制,为党建工作提供了海量的教育资源。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载体,实现了图、文、声、色并茂的生动表达,其中既有对过去的历史描述和经验总结,有当今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时代强音,还有未来社会的目标蓝图和梦想描绘。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平台,突破了时间、空间、形式的桎梏,有利于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育感染力、渗透力、凝聚力的合力形成。 二是手机媒体实现点面互动,为党建工作创新了教育手段。手机媒体在党建工作中交互性很强,通过信息实时发布搭建了点面互联的全覆盖平台,在线随时学习创建了便捷高效的全过程教育,网络定时投票考核落实了真实有效的全方位考察。这种“网络党校——在线学习——掌上互动”的移动教育模式,以更短时间、更低成本、更快反馈、更高效率赢得更多青年学生关注与喜爱。 三是手机媒体实现教学互动,大大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手机媒体强调受众的平等参与,突出工作的透明度,学习进度、心得体会的“随时晒”成为对学生思想脉搏把握的“晴雨表”,理论解惑、问题答疑、热点讨论的分步走是党建工作生动、适时推进的“助推器”,日志记录、博客总结的评论窗是教育效果的“衡量秤”。 (二)利用手机开展党建教育的劣势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Toynbee)提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5]。手机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正视其不足,方可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一是立法监管出现空位。就政策环境而言,手机媒体在为青年学生提供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形形色色的观念、思潮一涌而入,大量触及社会公德、道德底线的不良信息充斥,俨然成为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当前,我国对手机媒体的网络控制和信息筛选能力远远不够,政府管理和控制舆论传播的能力亟须加强,立法监管的空位制约着手机媒体运用的作用发挥。 二是党务工作者自身素质亟待提升。面对手机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高校党务工作者素养事关教育成效,熟悉、掌握传媒知识的党建工作者少之又少,大部分处于被动学习和全力追赶状态。通过教育培训,打造一支既懂党务工作又善于运用手机媒体、既政治过硬又业务能力强的新型党务工作者队伍,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过于刻板、内容不够灵活的困境,实现对学生所好、所爱、所想的有效把握和引导。 三是学生媒介素养亟需培养。青年学生适应快、自控弱,处于主动运用和敢于探索的状态,但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鉴别力差、易随波逐流。快餐式文化消费下,仅仅是碎片化的阅读是不足够的,要加强对文化信息的主动分析和批判评价;信息爆炸时代下,不加筛选的被动吸收是不可靠的,要加强对文化信息的免疫式筛选;网络复制背景下,一味盲目、非理性的效仿模拟复制是不现实的,要加强对文化信息的剥离分析。 (三)利用手机开展党建教育的机遇 手机作为第五代新兴媒体,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方面独具优势,顺势而为,紧抓机遇,改变传统模式是大势所趋。然而,利用手机这一信息技术媒体,开创党建新局面,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不是内容上的“新瓶装老酒”,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一是国家重视,政策支持。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的建设和应用,这为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模式的构建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14年2月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到2014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再到2016年两会提出“推动教育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要牢牢把握网络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主动权,坚守校园网络阵地,为党建移动教育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指明了方向。 二是技术更新,保障有力。手机在学生中的普遍使用和网络在高校的全面覆盖,为党建移动教育模式的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教学、科研、管理、育人、服务各个环节不断为手机媒体的全面运用注入活力。通过网络平台设计,将政策路线学习、前沿理论展望和时事新闻动态实时更新,实现了一“网”全覆盖;通过各种APP软件设计,强化了支部与党员的互动,实现了交流全天候。 三是实践探索,蔚然成风。党建移动教育模式是重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通过“学习资料电子化、师资队伍移动化、课堂教学随时化、学习方式网络化、教育考核规范化”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推进党建工作方法现代化,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新的模式。面对国内外严峻的政治形势,对移动教育平台的打造更注重从单一向多样的形式转变,注重从理论学习向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内容转变,注重从课堂向宿舍和学生日常的阵地延伸。 (四)利用手机开展党建教育的挑战 现阶段是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阶段,也是党建工作迎接挑战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局,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秉承尤为重要。如何主动适应手机媒体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挑战,已成为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是主流意识挑战。手机媒体作为新生事物,在新媒体环境下,去权威性、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生态逐渐形成,使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遭遇挑战。手机媒体利用网络传播,呈现出鲜明的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加大了对意识形态的坚守和控制难度,青年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的灌输和教育、不再是简单追随主流意识,催生了认同感下降、优势地位减弱、话语体系刻板等问题。 二是价值判断挑战。价值认识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是价值认识的深化,有什么样的价值认识也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美轮美奂的手机媒体也使得党建工作的主客体双双受到挑战,面对海量信息和多元文化,部分青年学生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不能清醒、客观、全面、冷静地看待问题,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道德底线不断被冲刷,是非辨别能力、自律调节能力有待提高。 三是传统权威挑战。手机媒体移动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下教育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创造知识,人人共享知识,人人交流和使用知识。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天然权威来自于教师和书本,二者泾渭分明。移动教育模式下,“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使得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发生变化,师生成为了协同进步的教育共同体,教师的权威性、感染力需要重新建立获得。 三、基于手机媒体的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模型构建 通过以上对手机媒体的辩证分析可知,开展高校党建移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教育工作者要在机遇与挑战之间找到平衡点,充分发挥手机媒体优势,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吸引、培养更多的马克思主义青年。 (一)基于初步调研的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模型设计 整个模型构建是基于学生现实偏好来探索如何高效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党建教育工作,以学生个人诉求需要为核心,构建移动教育平台,并开展网上评估,如图3所示。基于学生用户的个人诉求和偏好,设计符合学生用户审美、能够赢得学生用户喜爱、带动学生用户广泛参与的推送平台,满足学生用户在手机媒体运用中典型的群体社交、自我增强、娱乐体验三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将党建教育渗透到学生用户的需求服务中,让党建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覆盖、融入、占领、赢得青年学生的头脑和内心。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594360552df303097dc76172.jpg)
图3 基于手机媒体运用的党建移动教育模型 其中,群体交流和红色体验平台设计是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共学相结合为原则,群体交流是从横向上对理论的无限丰富和拓展,基于认识—实践—认识角度出发,突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服务一体化特色,鼓励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运用、检验、丰富、提炼、升华学习理论,遵循个人思想变化轨迹,形成对党的理论经验、道路选择、制度特色的强大自信;红色体验是从纵向上对历史经验的情感体验和升华,强调情境再现,让学生在重温历史长河中坚固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党的信仰,鼓励学生通过诗歌、散文、小说、段子、快板、话剧等喜闻乐见、朗朗上口、易于传播的形式开展红色创作。个人展示平台包括对学生基本情况的窗口展示和学生学习体验的瞭望拓展两个部分,学生用户每人一号一平台,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并由学生自行评价,实现自我教育。 (二)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模式构建中的三“点”原则 高校党建移动教育模式构建中的三“点”原则主要包括: 一是基于立足点,认真做好学生需求调查。学生用户的个人诉求和偏好是整个模型的关键和中心,也是平台设计、信息推送和模块运转的根本,因此,真正了解、掌握、满足学生需求关系模型运转效果。在研究学生需求和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模型运转过程中,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学生需求调研,既不能闭门造车、空想学生需求,也不能异想天开、假设学生需求,更不能刻舟求剑、推理学生需求。模型设计初,要跟踪、记录学生用户的上网、消费、娱乐等多方面情况,以此掌握学生需求,了解学生偏好,从而设计学生用户满意度高、可推广的平台服务。模型运转中,要阶段性的评估学生用户对模型的使用反馈,对一些不符合学生需求的模块进行调整完善,对学生需求呼声好的要尝试结合到模型中来,对于党建工作中的规定动作要想办法、潜移默化到模型中,对于学生热衷喜爱的媒体方式要运用、赋予内涵和文化。 二是关注聚焦点,紧抓立德树人根本问题。不论是传统党建工作模式,还是新要求下对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都要始终聚焦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点,不断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示于行。作为高校,在党建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新的媒体手段的实践运用中,面对新技术、新应用,不能畏手畏脚、无所适从,要敢于“新瓶装陈酒”,为立德树人的主旨插上翅膀;面对新载体、新平台,不能手忙脚乱、任其发展,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探索规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既不能垂头丧气,更不能摇摆不定,要辩证分析、勤于思考,勇于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 三是借助着力点,推进党建工作网络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大潮迎面而来,手机媒体的使用和开发对青年舆论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觑,高校党建工作者应该主动运用这一新载体,将党建工作阵地不断推向新前沿。鉴于手机媒体的种种宣传、引导优势,党建移动教育平台不仅是学生学习理论信息的收件箱,还是师生沟通答疑的快捷键,不仅要成为党建工作中助学提高的导航仪,还要成为学生“朋辈示范”的浏览器。总之,手机媒体作为党建移动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要赋予其人文教化的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感知、思考、探索新时期青年党员的责任与义务,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进程。
标签:移动网络论文; 党建工作总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