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供给侧改革思维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供给侧改革思维

朱晓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管理体制不畅通、动力机制不够足、培育措施不精准等方面的障碍,需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瞄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侧”,优化供给内容,拓展供给主体,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环境,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能最大化,提升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整体质量和素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供给内容:瞄准需求,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培育内容不精准,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或者过于迎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忽略“供给侧”的影响力,以致“供需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培育工作质量。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瞄准农业需求、产业需求、农民需求,优化供给内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一是瞄准社会需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围绕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分析本地区不同农业行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总量、质量和结构,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培育工作。二是瞄准产业需求。把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本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设置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等培育内容,加大力度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紧缺型人才。三是瞄准农民需求。新型职业农民中,既有务农农民,又有回到农村创业兴业的农民工,以及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群体,还有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和涉农专业在校学生。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从事的产业及学习的需求都不尽相同。要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分类确定培训内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工作压力源实际上是职业环境下客观和主观产生的认知要超出个体适应能力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1-2]。职业倦怠感实际上是个体不能有效面对工作压力形成的焦虑感和厌倦感[3-4]。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感和工作压力不但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也会对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造成影响;社会支持、人际冲突、职业压力和护士职业倦怠感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予以护理人员充足的社会支持,可将护理人员职业疲惫感和工作压力降低,有利于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增加,对于改善护理人员不良态度十分有利[5-6]。文章分析2015月5月—2017年5月于我院就职的50名护士,评估不同情况护士工作压力情况和职业疲惫感以及社会支持的关系。

3.1.1 器官捐献者是否应得到经济补偿 表2显示,61.26%的护士认为器官捐献者应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高于李超[5]等人的研究(29.70%)。经济补偿目前还存在较多争议。在护士看来,这种经济补偿是对器官捐献的一种激励方式,但由于相关法律对补偿金额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公众或患者误将经济补偿等同于器官买卖。提示我们为使公众尽快接受器官捐献,除了知识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完善、细化法律对器官捐献的激励机制。

二、拓展供给主体:统筹资源,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系统性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协调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完善培训体系,统筹涉农院校、农广校、农业科研院所、职教中心、农技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引导各类教育培养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二是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农业、融入产业,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活力,提高培育工作质量。三是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实训基地、孵化基地或田间学校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的学习教育场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四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各类主体参与培育的有效机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盟”,推动培育工作协同发展,形成农科教结合的强大合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培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教育机构等资源要素。要建立多维的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构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体”,实现各资源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努力构建多元供给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格局。

三、创新供给模式:精准施策,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

建设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要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带得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服务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人才奖励等方面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力度,努力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二是激发创造活力。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享受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和技能培训等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活力。三是选树先进典型。在政治上、精神上、待遇上给予更多关心,优先推荐先进典型担任县乡“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加入党组织、团组织,推荐参加各类评先评优,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四是完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把“三农”问题作为主攻课题,把基层农村作为主攻战场,把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把新型农民作为主攻职业。

四、优化供给环境:政策扶持,保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稳定性

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人员,对技术和知识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统一模式、统一内容,不能搞“一刀切”,要在教材选用、培育模式等方面精准施策,提升培育工作的实效性。一是精准编写培育教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从课程目标、培养对象和技术要求等方面入手,按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要求,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同时加大实践课程建设力度,组织学员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学习,到“田间课堂”现场示范,不断提高培育工作实际效果。二是探索多元培育模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交流相结合,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把培训点设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既“坐下来”集中学习,又“走出去”现场交流,探索菜单式学习、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培育方式,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瞄准问题、提升技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校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在线教育培训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三是搭建交流互学平台,成立分布到各区域、纵向到底的“创业联盟”和横向到边的现代农业产业“行业协会”,搭建新型职业农民交流互动、学习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做到学习知识有载体、咨询技术有渠道、交流经验有平台。

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糯稻新品种黔糯优11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为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穗长>生育期。表明,黔糯优11在不同生态和栽培环境下,生长周期较为一致,其穗长、结实率表现稳定,而株高、有效穗等变异较大,在生产中应提高群体有效穗数,确保稳产高产。

课题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 年度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编号:17YB038);

2017 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编号:JY17228)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标签:;  ;  ;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供给侧改革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