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区域经济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技术发展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深化,企业乃至区域间的竞争和发展主要将体现在科技进步以及技术创新的能力上。合理地给区域经济定位,分析本地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制定相应的技术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振兴的捷径。

1 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八五”火炬计划项目1756项,累计实现新增工业总产值1947亿元,出口创汇325亿美元。52个国家级高新区, 在“八五”期间累计工业产值2858亿元,利税421亿元,出口创汇48 亿元。但是由于对技术的认识不足,一些人员的功利驱使,区域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其具体表现为:

(1)项目与市场相脱节。 由于研发人员与企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健全,一些研发人员一味地追求理论的价值而对实际的重视不够,这往往造成研制的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个时滞。离开企业的生产现场和营业的现场而进行市场化的技术开发是相当困难的。另外对项目的计划,进程等缺乏有效的控制必然导致技术的转化率的低下。

(2)技术创新的资金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在技术创新中, 前期和中试阶段风险性大,对其投入的力度不够。在1995年,江西省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占其产品销售收入仅0.56%,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经费仅占其产品销售收入的0.14%,占GDP的0.094%。同年,全国R&D占GDP的比重也仅0.5%,而同期美国为2.6%, 日本为2.9%。

(3)技术引进的资金配比不当。 从技术引进于消化支出的比例看,受短期利益的驱使,引进单位更注重设备的成套引进,而对消化与二次创新的力度不够。下表是安徽省大中型企业技术引进与吸收的状况:

(万元)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合计

引进支出

92966 21684

84644 59602 98499 93776 391171

消化支出32038321296

3490

5410 13680

15599

消化:引进

1:10

1:261:65

1:17

1:18

1:69

1:25

由于消化吸收远跟不上引进的步伐,其结果将必然是周而复始的引进下去。

(4)R&D存量不足。首先表现在技术设备的落后。1995 年全国工业设备(按原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仅16%。其次是信息的不畅通。一些研发人员的成果难以联合与共享,研发人员对市场先进技术缺乏了解,使得研发工作的盲目性增大。其三是操作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的技术管理机制已远滞后于市场的竞争,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政府的庇护优势将逐步弱化,地方根据各自的优势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已显得相当迫切。

2 区域的技术战略分析

首先我们利用波特的SWOT模型来分析国内在科技产业的投资等诸方面的优势与劣势。

1)人力、土地、原材料等资源丰富;

2)市场非常大;

3)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以利于吸引资金向科技产业倾斜.

1)国家制定远、中期规划,极力发展工业;

2)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高附加值的利益驱动将使得投资自主倾斜;

3)海外华人有潜在的回国动力;

4)小型民企渐渐的自觉利用高技术来发展自己.

1)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开发型技术人才;

2)相关产业的发展跟不上,如运输、通讯;

3)研发系统的人员仍更注重论文与专著;

4)整体技术层次尚不高,生产效益的优势仍处在劳动密集层次;

5)教育因素层次不高.职教、成教、在职教育的面很窄.

1)"官产学研"仍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R&D的主要经费仍由政府拨付,

创新仍由少数研究机构主导,产学研的非有效整合必将造成市场开发的

风险增大;

2)地方政府的优先发展领域包罗面广,优先的资金很难在各个领域取

得突破,并且地方的条块分割,技术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重复建设增多,

很难求得协同效应.

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的增长整体上说还是“资源推动”的发展模式,其推动力是廉价的可变成本和广阔的消费市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资源短缺,20%的成果转化率必然意味着投资者要承担80%的投资风险,亦即投资回报在5倍以上,投资者才会投资。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在开放的经济中,区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的“R&D的影响,其直接作用是进口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的二次开发,靠外溢(spill over )的效应带动本地的经济增长与产品升级。结合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目前适宜于选择模仿战略,关键在于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其发展的道路是逆向的,即由最终产品入手,沿着设备、工艺、原料三条主线由后向前逐层推进(如下图)。在资金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实现资金的滚动发展。

3 科技经济整合的模式比较

由上可以看出,资源型推动是近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如何有效的配置这些资源以求得一体化,依据科技来求得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科技产业的发展涉及三个主要对象,即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所。下表是现阶段的各种创新模式的比较。

在科技政策上,中央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目标,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困难重重,设备老化且资金短缺,除了运用兼并等手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外,近期内很难对自身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从产权、从人才、从资金等来看,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还受到主、客观的限制。因此,利用自己的优势,采用一种或几种模式,实现资金的滚动发展模式将是过度经济中区域的技术发展战略。

4 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最后我们讨论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在区域经济系统中,科技、人才、资金、市场是经济增长的四要素,其中,科技、人才和资金构成了区域经济的生产力。按照波特的菱形理论,区域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①资源要素条件;②市场需求结构;③相关产业发展;④公司的策略及组织模式。所以,科技、人才,资金应符合“木桶”原理,即最短缺的一项构成生产力的决定(瓶颈)要素。为此,必须建立多维的支持系统,以使得经济从“资源型”转轨到“科技导向型”的轨道上来。

模式类型 主要组织者 适宜类型

园区模式 政府/院校

在高校集中的区域开辟科技园区

孵化模式 政府/院校

属小型高技术项目的企业,在科研的密集区内,

同项目的负责人签定合同,规定期限及受益等

专家模式企业 企业在产品开发,产品工艺的改进和消化吸收

时外聘专家成立专案小组进行技术开发和指导

整合模式 企业/研究所 企业收购研究所,研究所的组织引入企业化管

项目模式政府 大型的国防科研科目、科研攻关项目,有政府

组织人员和调拨资金

模式类型 主要组织者 优势

园区模式 政府/院校

以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依托,政府采取资金、税

赋等支持

孵化模式 政府/院校

资金有保证

项目的权责明确

专家模式

企业 专家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项目的预算,进展

及技术的可操作性等有较好的可行性评估

整合模式 企业/研究所 将企业的生产资源与研究所的技术资源进行有

效的整合,为创新的市场导向获得了机制上的

保证

项目模式政府 资金雄厚,信息通畅,技术起点高,规模大,

人才积聚

模式类型 主要组织者劣势

园区模式 政府/院校

1、纯企业化经营,规模、 形象等均处于劣势

的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

2、中试及试销常常忽视,市场风险大

孵化模式 政府/院校

投入资金的切入时间,项目进行中的控制力度

很难把握

专家模式企业 企业与专家组成员的组织机制、激励与约束机

制等很难把握

整合模式 企业/研究所 企业设备的生命周期不同,新产口的批量生产,

以及研发人员观念等将有一个时滞,企业对跨

行业的项目整合也很有限

项目模式政府 耗资大对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完善;资金

庞大但有时难以及时到位

从政府的层面看,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交通运输,水电等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更加注意通讯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投资。其次是政策导向,包括法律约束和舆论宣传等。三是财政支持,其主要方式是财政的直接投资,以及税赋优惠等支持科技企业。四是兴办教育,不仅要拓展院校教育,还要鼓励在职教育,下岗培训,以及远程的网上教育与培训,以提高国民的整体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

从金融层面看,一是要鼓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的投资,二是要鼓励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因为上市公司的资金一般比较宽裕,其三是构筑一些风险基金的机构,筹集一些社会的闲散资金投资于科技产业。

从微观的层面看,企业是创新系统的基本单元,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技术发展战略,一是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企业要采用逆向革新的办法,有产品到原料进行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其侧重点在产品上,二是对已有的技术机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大胆开发新产品,其侧重点在市场上。研究所方面,一要打破区域的条块分割,对口机构进行互助与交流,求得一体化,二是与企业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快其创新的纵向转移的进程。

5 结论

在知识经济日趋突出的今天,国家提出的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亦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途径。本文旨在说明,在传统的数量化的“资源型”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区域经济的定位,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支持系统,微观上企业的正向和逆向发展思路,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构筑。总之,未来的经济发展困难与机遇并存,发展亦孕育其中。通过各界的努力,区域经济一定能转轨到技术导向的集约化发展上来。

标签:;  ;  ;  

区域经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