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_石油论文

中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_石油论文

我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问题论文,可靠论文,能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源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适合国情的能源发展战略一直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能源专家长期追求的目标。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是确保能源供应。我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问题主要集中在煤炭供应的可靠性、油气资源的可获得性、电力工业发展投资的可靠性等方面。

一、煤炭供应的可靠性

我国煤炭供应从国统矿、地方国营矿和乡镇煤矿三足鼎立,演变为乡镇煤矿占据半壁江山,1995年乡镇煤矿的总产量超过了国家统配矿,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煤炭供应的可靠性问题实际上是乡镇煤矿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

乡镇煤矿的发展不论从经济体制、管理方式以及技术状况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制约乡镇煤矿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资源划分和劳动力供应。只要有足够的后备资源和充分的劳动力供应,乡镇煤矿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就不会有大的问题。

在较短的期限内,甚至是一定长的时间内(2010年以前,至少是2005年以前)乡镇煤矿的发展的后劲不会发生大的问题,乡镇煤矿的资源问题可以通过政策调整得到解决,劳动力的后备资源问题则必须依赖其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两者相比,后一问题更为重要。在我国农村比较富裕之后,乡镇煤矿的后备劳动力资源可能受到根本性的制约,如果届时乡镇煤矿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变,其发展的后劲可能出现较大的问题。

根据这一结论,应未雨绸缪,制定保持乡镇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和相应的扶持、引导措施,主要包括:

1.转变观念。建立扶持乡镇煤矿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要转变观念。乡镇煤矿在保证我国煤炭供应可靠性方面不再仅仅是一种补充,而是主力军。因此,国家在乡镇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的发展问题上,应逐步实现国民待遇的公平性,在资源分配划分、财政信贷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对乡镇煤矿和国有重点煤矿公平对待。

2.建立必要的机构支持。煤炭部应该建立必要的机构加强对乡镇煤矿的管理和引导。建议煤炭部成立乡镇煤矿管理局。全面贯彻落实对乡镇煤矿“扶持、改造、整顿、联合、提高”的政策。

3.资源保障。小型乡镇煤矿仍然以开发大煤矿的边角和废弃资源为主的政策应该坚持。但是,也应该为有一定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的乡镇煤矿提供与其规模相同的国有煤矿同等的资源保障。因此,国家在资源勘探、分配和井田划分方面应充分考虑乡镇煤矿的需要,为乡镇煤矿的发展提供需要的资源条件。

乡镇煤矿完成现代化的转变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有条件下乡镇煤矿自我发展的机制,尤其是向现代化企业发展的机制还很弱,国家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乡镇煤矿建立这样的机制和尽快完成这种转变。其具体措施有:

1.鼓励乡镇煤矿的规模经营,实行抓大放小的政策。将乡镇煤矿按照一定的规模划分等级,对符合规模经济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首先为这些企业提供资源、信贷和运输等保证。

2.鼓励国有重点煤矿与乡镇煤矿联合经营,按照区域划分建立煤炭企业集团。配合股份制改造,国有重点煤矿吸收和联合附近的乡镇煤矿,建立股份制的企业集团,国有煤矿学习乡镇煤矿的机制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乡镇煤矿学习国统矿的正规化企业的管理经验,在国有重点煤矿的帮助下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成为现代化的煤炭企业。

3.建立乡镇煤矿现代化改造基金,加快乡镇煤矿的现代化步伐。为了鼓励乡镇煤矿联合发展,提高规模水平,在煤炭价格外征收现代化改造费,作为基金,为扩大生产规模且符合国家鼓励规模水平的企业使用商业贷款提供贴息。建议国家开发银行的煤炭专项贷款和国家经贸委的“双加”贷款为符合规模水平的乡镇煤矿的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4.建立乡镇煤矿现代化发展培训中心,为乡镇煤矿的发展培养人才。对现有的煤矿院校进行必要的改造,建立若干乡镇煤矿培训中心,对乡镇煤矿的矿长和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提高乡镇煤矿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5.加强乡镇煤矿安全管理,改善矿工生活、生产条件。这一点不仅是乡镇煤矿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是保持乡镇煤矿发展后劲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乡镇煤矿的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矿工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得到逐步的改善,其生产的劳动力来源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6.进行以乡镇煤矿为主体的煤炭基地县建设。我国的2000多个县市中有1257个有乡镇煤矿,但是年生产能力在30万吨的有346个,100万吨以上的仅有120个,超过1000万吨只有两个。从资源保证条件来看,发展有后劲的乡镇煤矿基本上分布在这些地区。国家应该学习小水电和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经验,进行乡镇煤矿重点县和基地县建设。对这些重点县和基地县在资源保障条件,信贷保障和运力安排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建立起一批以乡镇煤矿为主体的煤炭供应基地,保持乡镇煤矿的后劲。

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可获得性

我国石油的生产能力在2000年只能达到1.52亿吨到1.65亿吨,2010年也只能达到1.6-2亿吨的水平,前景不容乐观。石油进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由于石油供应的短缺,我国在较长的时期里都采取了限制石油消费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作出石油需求的真实估计。按照现有政策环境和知识能力的判断,综合目前国内和国际有关研究的意见,到2000年石油需求为2亿吨左右,2010年为3亿吨左右。石油供应在我国一次能源供应中的构成比例,只能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上,即占20%左右。石油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30-40%的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因此目前对2000年和2010年石油需求的估计,特别是对2010年以后石油需求的估计很可能是保守的。

目前国内石油供应能力实际上已经接近国内石油生产的最高水平。按照我国石油可采储量158亿吨,已经采出近3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约为130亿吨计算,从理论上讲,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能力为3亿吨左右,考虑到经济和技术的可能性,2010年石油产量达到2亿吨左右,已经基本接近我国石油最大供应能力,依赖国内资源增加供给的潜力有限。

压缩石油消费,也是一种弥补石油供应缺口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是消极的办法,不应该是能源供应战略的基本选择。国民经济发展对各种能源品种的需求是根据其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确定的,采取人为政策性方式压缩石油消费,使得企业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作出违反价值规律的选择,这样,必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用限制石油消费的方式降低经济发展对石油消费的需求。

世界石油的探明储量为1383亿吨油当量,按目前储采比计算,可以开采43年以上。此外,世界的石油储量在不断增加,仅在过去的20年间探明剩余储量就增加了50%。这期间,世界每消费一桶油就增加1.77桶新探明储量。如果考虑先进的强化开采技术,石油资源总量还可成倍增加。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不仅石油资源不会枯竭,相反它在今后世界能源的消费构成中仍将占有相当地位。对2010年之前世界石油消费的水平,不少研究机构做了估计,其结论大都在40到50亿吨之间,比1995年的消费水平增加了5到10亿吨。年均增长率低于3%。这一消费水平还没有达到目前世界石油可以达到的生产能力。因此我国合理的进口石油在资源和供应能力方面是有保障的。从国际油价的情况分析,在一定的时期内,国际油价一般会稳定在每桶20美元以下,低于国内石油生产的边际成本。从成本的角度分析,合理的进口石油也是合理的。

1.我国利用国际石油资源的问题和障碍是:

(1)石油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南美洲占10%以上。由于资源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容易形成垄断价格。同时由于超级大国的干预,使得国际油价经常成为国际政治交易的筹码。因此,国际油价的不稳定性是我国石油进口决策应该考虑的制约风险之一。

(2)国际石油市场名义上掌握在石油资源的所有国手中,但是实际上,不论石油的开采,还是石油的销售,基本上掌握在少数石油财团手中。这些石油财团对外可以影响所在国的政治取向,对内可以影响其本国政府的政治乃至军事决策。而这些石油财团基本上分布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这些国家不仅是政治、军事上的同盟,而且也是经济上的同盟。我国大量进口石油,或多或少都会对国际石油市场形成冲击,因此不能不考虑西方世界对此的反应。

(3)国际石油市场油价形成多年,尽管石油市场风云多变,但仍有规律可循。我国刚刚进入石油市场,对如何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的一般规律和利用一般规律处理特殊问题的经验还不丰富。这一点,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对我进口石油造成一些障碍。

(4)我国石油的进口体制关系尚未理顺,石油进口大部分处于小批量和短期贸易的行为。而石油进口是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国际贸易,没有规模就不能体现效益和具备竞争力。

2.学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降低国际风险。

鉴于石油进口的各种风险和障碍,各国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保持石油供应的稳定性,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多元化。所谓多元化是指在进口石油的同时,考虑产品进口的多样化,不仅进口原油,同时进口成品油、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石脑油以及非常规油和其它石油制品。因为国际油价经常波动,而不同品种的油品价格波动的周期和幅度不尽相同。进口产品的多元化,可以减少国际油价波动对国内消费价格的冲击。

(2)多边化。所谓多边化是指进口石油的来源要多元化。当然目前石油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中东和加勒比海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政治形势不稳定,这是许多国家实行进口多边化的原因之一。除了上述地区之外,我国可以进口石油的地区还有:前苏联地区,包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土库曼斯坦等;东南亚;北美等。

(3)多途径。多途径是指进口方式的多元化。直接进口,合作开发,在国外建立石油生产基地,开发国内市场,让国际石油财团在国内建立自己上游产品的消费市场等。

3.加快我国石油工业的体制改革。

我国现行的石油生产、加工转换和进出口管理体制是传统的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这种体制在过去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种体制不符合国际惯例。尽管近年来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我国上下游一体化的进程仍然十分缓慢。作为权宜之计的部门内部一体化的改革方式,将对我国石油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产生极大的损害。因此建议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对石油和石化工业进行重组:

(1)解散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及专门管理油气进口的公司或公司部门,将其企业的职能和权力下放企业;将其政府职能的部分组合成立石油工业部,综合管理政府应该管理的石油天然气上下游一体化后的各类问题,包括石油进出口问题。

(2)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集团。原各类总公司解散之后,按照石化企业和油田的上下游关系组建三到四个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承担资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和销售的全部风险和利益。国家逐步取消这些石化企业的生产指标,用供应指标替代。即国家仅考察企业为国内提供多少可用的油气资源及其制品与其成本和价格。企业按照企业行为,以成本最小原则为国内市场提供优质油气资源及其制品。

(3)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保障资源勘探部门和企业的利益。地矿部门在油气资源的勘探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家投入不多的情况下,让地矿部门经营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加工转换,只能是权宜之计。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保护勘探部门的利益。

(4)抓大关小,彻底解决石化企业的规模经济问题。我国石化企业难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关键问题是规模问题。从名义上讲,我国的石油炼制能力超过1.5亿吨,但是达到经济规模的寥寥无几。国家应该下决心像关闭小造纸那样,坚决关闭不符合规模经济条件的小炼厂。扶持几个重点企业,加快更新改造的步伐,使之上规模上水平,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开发我国石油市场做好准备。

(5)对外开放下游市场,以外促内,加快我国石油工业的改革步伐。我国对国外石油公司进入下游市场十分谨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石化企业不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开放下游市场,会对我国石化企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开放下游让国外石油财团参与石油的下游经营,无论对减少石油进口的风险,还是促进我国石油工业的改革和重组都是必要的。我国应该抓紧研究如何开放下游,进一步吸引外国石油财团参与我国石油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6)总结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经验,并推广到整个石油工业,加快我国石油工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自成立到现在,国家投入极少,不仅很快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同时形成了一个可以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海洋石油天然气开放的现代化企业。有关方面应该认真总结海洋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经验,促进我国石油工业按国际惯例现代化改革与重组。

三、电力工业发展投资的可靠性

(一)电力供应目标与投资趋势

可靠的电力供应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保障。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我国2000年的电力和电量需求分别为27000-32000万千瓦和12900-14700亿千瓦时,与1990年相比,发电装机和发电量都将增长一倍以上。若上述数值取中间值,2000年的发电装机和发电量需达到29500万千瓦和13800亿千瓦时。平均每年需要增加发电装机1570万千瓦。2010年电力和电量需求的中间值为59000万千瓦和27500亿千瓦时,又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2000年到2010年间平均每年需要增加装机2950万千瓦。

由于我国发电能源主要以煤为主,只要煤炭能够保证稳定的供应,发电能源不应有大的问题。预测电力可靠供应的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如期完成预测的发电装机容量。而保证完成发电装机的关键在于资金的筹措和发电装备的制造能力能否适应发电装机的要求。

今后电力工业的资金需求还会持续增长,2010年以前电力工业的年均投资需求将超过1000亿美元。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和环境保护对电力工业的要求,其投资强度还会增大。随着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电力工业投资来源的多元化更加明显,国家作为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工业投资来源以国内为主的局面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融资过程中的矛盾

电力工业是我国持续增长的行业之一,社会对电力工业的需求有增无减,不存在市场问题;我国的电价政策,对投资者也是有利的,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存在风险问题和回报率问题。现实的矛盾是电力工业部门以外的投资者对投资电力工业信心不足,特别是国外投资者信心不足。

1.体制障碍。随着社会经济和电力工业的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使得原有的电力工业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制约着电力工业的资金筹措,如电力工业采取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力工业的融资规模的扩大,新型的、能够形成规模的筹资政策没有出台。电厂和电网的分离,独立发电企业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体制矛盾。

2.价格问题。目前我国电价改革尚未完全到位,老电厂的价格没有包括企业的再发展资金,新电厂的还本付息电价与老电厂的上网电价的巨大差额给电网形成了压力。电价机制不够规范,真正的IPP还很难进入电力系统,成为电力工业发展的主体。

3.外资利用问题。利用外资是保持电力工业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尽管国家制定了具体的外资利用政策,但是,除了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家双边援助的资金之外,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业建设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随着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逐步退出我国的电力工业建设,在直接利用国际金融市场资金方面存在的障碍将成为制约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保障投资可靠性的对策

1.加快电力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电力工业是为全社会服务,且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在过去较长的时间内,电力工业是作为公益性行业对待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电力工业的企业化属性应该得到承认,这就必须吸收国际上电力工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成电力工业的企业化改造,吸引社会投资向电力工业转移。具体内容有:

(1)完成电网与电厂的分离,按照国际上比较成功的IPP方式组织电厂建设和电网输配系统,使电厂和电网都成为真正的企业。

(2)缩小现有电网的管理规模,建立以省网为主体的商业化运行的电力公司,电力公司与其范围的电厂建立经济利益为基础的企业关系。

(3)根据“电力法”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逐步取消系统内外的界限,对所有境内电厂试行国民待遇,真正实现公平竞争。

(4)成立独立于电力公司的电力仲裁委员会,负责协调电网与电厂、电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

2.理顺价格体制。尽管电力价格改革多年,但是电价复杂和混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电力工业还代替国家承担对某些行业的补贴任务。随着电力工业的体制改革,其价格体制也应该进行改革,具体的内容有:

(1)取消各类政策型优惠电价,对同一电网内的用户实行国民待遇,对确需补贴的行业,应由国家建立专项基金进行补贴,而不是由电力部门进行补贴。

(2)建立合理的电厂上网电价和合理的售电价格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电价听证制度,在电力工业发展时期,合理提高电价水平,吸引国内外资金向电力工业倾斜。

(3)重新审查“还本付息电价”制度。“还本付息电价”政策在其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它形成了同种电厂一网多价,与“电力法”中关于“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不符;再者是不利于降低发电成本,增大了电网和用户的负担;第三是不利于公平竞争。因此,应该重新审查“还本付息电价”政策,制定既能吸引投资者,又能鼓励竞争的上网电价政策。

3.加快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电力工业的步伐。电力工业投资来源市场化将是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发展电力工业将是保障电力工业投资利用可靠性的关键。应该尽快制订电力工业融资制度和政策,以吸引社会资金发展电力工业。其具体内容有:

(1)建立独立电厂建设的公开招投标制度,制定标准的IPP上网电价的合同,用法律的形式固定电厂与电网的关系,使得电厂建设的审批和立项程序公开化。

(2)改革电力工业的融资政策,逐步将电厂投资以电力部门为主,向投资的社会化转变。

(3)公开利用外资的电厂的申报程序和上网电价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合同,增加电力工业投资的透明度。

(4)建立电站和电网建设的贷款抵押制度,增强电力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

(5)根据电力工业投资收益率稳定,风险小的特点,银行应适当降低贷款利率,支持电力工业的发展。

(四)提高国内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我国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对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和输变电设备的要求。因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价格上涨,我国机电设备的价格优势正在丧失。然而,国内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的缺陷并不影响电力工业的发展。目前,世界电力工业发展缓慢,电力设备制造能力普遍过剩。国际机电设备制造业完全有能力弥补国内制造业能力之不足。

关键的问题是我国的机电工业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电力工业发展的最后一片沃土中赢得较大的利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电工业肯定不在保护之列。因此机电工业应在国家的扶持之下尽快地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1.坚持国内制造为主、进口为辅的方针。

为了扶持国内电力设备制造业,发电设备应该坚持国内制造为主、进口为辅的方针,扶持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促进我国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能力可靠性的根本保障。因此无论是电力部门,还是机械部门都应树立以国内制造为主、进口为辅的方针。电力部门在设备选择应考虑:

(1)充分利用国内机电制造业的制造能力提供机电设备,在同等条件下,首先选用国产设备。

(2)当外国制造商中标为我国电厂设备供应商时,也应该尽量把国内能够制造、并能达到相应要求的设备分包给国内制造商承包。

(3)确需进口时也应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制造技术,帮助机械制造部门缩短我国设备制造水平与国外的差距。

(4)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扶持的同时要使设备制造企业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具备国际竞争能力。

2.鼓励竞争,提高国产设备的生产竞争能力。

在扶持的同时还要鼓励竞争,提高国产设备的生产竞争能力,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在电力设备的国际竞争中我国机械行业能否占据主导地位,除了国家的扶持之外,最关键的是机械行业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因此机械行业也应加快企业改革和改造,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意识,其主要内容包括:

(1)提高质量意识。国内装备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电力部门与机械部门矛盾的焦点,在鼓励电力部门优先选择国产设备的同时,机械部门也应逐步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性能。

(2)信守合同,严格交货日期。电力部门与机械部门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是国内企业的信守合同和交货日期。真正的市场竞争,信守合同是非常重要的,交货日期又对电力企业的效益影响甚大,机械行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信守合同,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提高国有企业的信誉。

(3)加快企业改造步伐,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组织企业的当前生产和制定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提高大容量、高参数装备的制造能力。

(4)协调好电力部门和机械制造部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国家政策看应该扶持国内基础产业,充分发挥国内企业制造能力,在设备招标过程中国内企业应享有同等优先的优惠;在外商中标后,也应该尽量分包部分设备给国内企业制造。进口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加快提高国内设备制造水平的进程;给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施加一定压力,限期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搞好售后服务。另外,引进外资、引进设备应该与提高国内设备制造水平、制造能力相结合,牺牲一些近期利益,赢得长远利益。

标签:;  ;  ;  ;  ;  ;  ;  ;  ;  ;  ;  ;  ;  ;  

中国能源供应的可靠性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