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功能科心电图室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准确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均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结果:72例心肌缺血患者中SMI者占70.8%,多于有症状者29.2%(P<0.05),且SMI患者ST下移发生率、幅度及持续时间与有症状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SMI发作时间段多为6~12时,占51.6%,高于0~6时12.5%(P<0.05)。结论:DCG诊断冠心病SMI患者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166-02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在本病发生发展中心肌缺血起关键作用,但诸多心肌缺血临床症状不明显,甚至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即无心肌缺血与胸痛的相关症状但却又具备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1],延误临床诊治。SMI广泛存在于临床且隐匿发作,临床易忽视,进而诱发不良心脏事件;再加之临床症状缺乏,故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治疗与预后。为此,临床认为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以干预心肌缺血,有利于改善预后,但从临床表现上无法确诊SMI,需采取更有效的检查手段。近年来临床逐渐使用动态心电图(DCG),为临床主要无创性检查技术,优势在于可重复、简单、实时且准确。为具体探讨其诊断冠心病SMI的临床价值,现纳入患者80例,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均符合WHO颁发的冠心病诊断标准。80例中44例为男性,36例为女性,年龄为38~79岁,平均(57.4±7.5)岁。
1.2 检查方法
将患者相关症状及生活日志详细记录下来,同时记录症状出现时患者感受及起止时间,6~18时为白昼时间,18时~次日6时为夜间时间。应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将22~24h12导联心电图波形记录下来。诊断标准主要参考如下3点:ST段改变连续超过1min、ST段下斜型或水平型下移不低于1mm及再次发作时在前次ST段恢复基线上至少持续1min。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方法
主要应用软件SPSS21.0对上述数据开展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诊断结果
80例患者中心肌缺血者共72例(90.0%),其中51例(70.8%)为SMI者,21例(29.2%)为有症状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χ2=8.92)。有症状者ST段下移发生率为14.3%,幅度为(0.16±0.04)mV,持续时间为(14.5±2.7)min,SMI患者分别为86.3%、(0.23±0.08)mV及(31.8±4.5)min,对比差异明显(P<0.05,χ2=9.46,t=3.11/5.46)。
2.2 昼夜规律
SMI患者多在日常活动中或凌晨苏醒后发作,共发作574次,发作时段多为6~12时,共296次,占51.6%;0~6时发作次数为72次,占12.5%,对比差异明显(P<0.05,χ2=7.66)。
3.讨论
临床认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心绞痛为关键表现,但实际上SMI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据统计[2]其在心肌缺血中占比约为75%,而冠心病患者中约30~50%在一般活动中会发作SMI,临床将其作为危险因素以判定不良预后,将其发作率减少可相应改善预后。类似于有症状心肌缺血,SMI主要诱因亦为心肌供血减少或心肌耗氧量增加,具体如下:①心肌供血缺乏:在SMI中非疲劳性占20%左右,多发作于休息状态下及夜间心率变慢后,特点为慢频率依赖性。心肌供血缺乏关联于冠脉痉挛,或冠脉血管舒张运动张力变化后导致。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后会导致内皮功能不全或生成NO障碍,而冠脉张力上升后收缩,减缓血流,减少内皮舒张因子数量,此时冠脉无法出现适应性反应,降低冠脉储备力后会诱发缺血。②心肌耗氧量增多:大多数SMI诱因多为疲劳性,发作关联于情绪增加、劳累过度及运动等,特点为快频率依赖性,多存在血压上升伴随症。因冠脉狭窄为固定性,无法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情况相满足后诱发心肌缺血。
临床检查诊断SMI方法较多,如心脏超声与药物配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及运动负荷等方法,但各有其不足之处。近年来临床主要应用DCG检查诊断SMI,其对常规心电图缺陷予以有效弥补,将导联数增加以对广泛心肌供血状况予以了解,分段数字分析对ST段下降幅度、形态等予以判定,可将日常活动中短暂或突发等心肌缺血现象检查出来,将SMI检出率明显提升。本组80例患者中心肌缺血者占90.0%,其中SMI者占70.8%,多于有症状者29.2%(P<0.05),且SMI患者ST下移发生率、幅度及持续时间与有症状者对比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知,DCG可将SMI患者心肌缺血发作规律与情况准确检查出来。此外,本组检查结果表明SMI发作时间段多为6~12时,占51.6%,高于0~6时12.5%(P<0.05),由此提示SMI具备昼夜节律性,其昼夜规律类似于心源性猝死或急性心肌梗死。上午患者易发作SMI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3]:糖皮质激素与儿茶酚胺分泌量变多;血小板积聚,但抗凝血酶III水平与纤溶性活性降低;机体靶器官敏感于儿茶酚胺,该反应也具备昼夜规律,在上午敏感性最高。为此,临床需在上午时段密切关注患者,叮嘱多休息,同时密切监测心率,合理用药,使6~11时段药物达到最高峰,以控制SMI发作。
综上所述,DCG诊断冠心病SMI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小花.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613-614.
[2]黄晶,李淑美,段文元等.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2015,37(3):388-389.
[3]单和英,骆海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1):152-153.
论文作者:蒋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心肌论文; 冠心病论文; 患者论文; 心电图论文; 症状论文; 动态论文; 无症状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