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软飓代工”比什么都流等,问题是谁是最后的赢家?——软件业“国际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软件业论文,代工论文,问题是论文,谁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500多名新生就要入学,明年这个数字会更多。"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位于大连的东软软件园里说。
刘积仁所说的2500多名新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大连的东软信息技术学院。这个学校已有在校生4100余人,2005年预计在校生总数将达近1万人。东软集团在去年决定把IT教育和培训产业作为公司的主业之-,现已在南海、成都、大连建立了三家信息技术学院。
有高校背景的东软也许真的对"办学"兴趣浓厚,但它还有别的"野心"。"东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入住软件园,共同拓展国际业务。这些公司需要人,我们也需要。"刘积仁说。
按照东软的说法,学生毕业后根本不用走出软件园,就可以轻松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接受他们的公司很可能是像诺基亚、阿尔派、日立、埃森哲这样极有"脸面"的大公司。这些公司很可能和东软在软件外包业务上合作。在这些大公司里,学生们的工作很简单:编写软件---为国际公司编写软件。
这种为"软件代工商"编写软件的工作,被称为"每行几毛钱"的体力作业。但这个行当却是"朝阳产业",各地政府都在积极鼓励软件教育培训产业的发展,并且鼓励大建软件园,官员们希望藉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软件代工业务,像印度那样跻身国际软件业。
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毕业生加入到"软件编写者"的劳动大军中,他们随时可能狭路相逢,因为众多的中国软件公司(以及它们所在的地区)争先恐后地争夺"国际代工"的生意,这种争夺极有可能逐渐升温。
日本诱惑
中国软件业的"国际生意"很多源自日本。全球第二大软件制造和需求国日本
每年产生超过100亿美元的软件外包业务。这对生意平淡的中国软件公司不啻一个巨大的诱惑。经济萧条正迫使两万多家日本公司把成本中心(工厂、研发中心等)转移到中国,同时它们需要采购一些价格低廉的本土化软件,或者把高端软件的一部分委托给中国软件公司。
"许多日本公司的管理系统是基于大型机开发,而在中国就只能使用Sun或者HP的服务器,因此它们很需要中国软件公司的帮助,这是我们的好机会。"浪潮通用软件公司总裁王兴山说。另外,向来谨慎的日本公司非常注意保护软件的核心机密,往往只会把低端业务外包出去,并且非常分散,这种低门槛的外包业务更适合不太成熟的中国软件公司。
事实上,中国软件公司的确成功捕获了日本公司的"包单",例如著名的软件代工商中软总公司和中讯公司,每年有超过90%的外包业务来自日本。
"国际软件代工"的诱惑,吸引着各地的政府官员和软件公司。为了使竞争力不济的中小软件公司获得更多的外包业务,各地政府都鼓励软件公司捆绑在一起,组建软件出口联盟。这其中包括杭州市16家软件公司的联盟、福建省16家软件公司的联盟、南京市12家软件公司的联盟、深圳市19家软件公司的联盟等等。这些软件出口联盟共同争取海外的代工业务(比如共同设立海外办事机构),然后在内部进行分配,并共分研发资源。
各显其能
几乎所有的中国软件公司都试图在国际代工领域一试身手。
这一领域目前的"优胜者"首先是那些在中国土生土长,生于外包而又主事外包的中型软件公司。地处大连的华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代工商,成立于1996年,有超过1200名员工,主要从事面向日本公司(NEC、NTT、日立、三菱、野村、富士施乐等)的软件代工业务,年出口额接近2亿元人民币,并在日本专门成立了子公司。由于其在软件代工方面的突出地位,去年NEC、NTT数据和日立 软件三家日本公司参股了该公司,期望共同拓展欧洲和美国市场。
同样成立于1996年的大连海辉公司,如今已是中国"软件出口10强"之 一,并在东京、大阪等地设立了独资或合资公司。这家只有数百人的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整体通过CMM5级评估的软件公司。
上海畅想电脑公司也是从1996年起步,起初为NTT数据做小额外包业务,为丰田汽车代工汽车导航系统软件时开始迅速增长,出口业务保持300%的年增长率,每年出口接近900万美元的软件;山东中创软件的出口额比去年增长330%; 北京最大的软件外包商中讯软件集团,则获得了联想投资公司和NEC公司的共同投资。
数十家类似上述以外包为主业的中型软件公司正在迅速成长,且大多获得了CMM3级以上的认证(这超越了许多大型软件公司)。"我们是中小公司,做中国业务常常遭遇款项拖欠,但是外包业务却能及时收到现金,这保证了我们的资金流。"中讯软件的一位负责人说。
许多规模更大一些的综合软件公司,同样难以抵制外包业务的诱惑。"大软件公司早应该放下架子,外包也是生意,并不低端。"浪潮通用软件总裁王兴山说。2001年上半年,王兴山带领临时组建的一个开发团队,耗时半年有余,开发日本古河电工一份数额10万美元的项目。"去年我们的国际业务已经超过300万美元,增长很快。"王兴山说,该公司已经和古河电机、东丽集团在华的合资公司有了长期合作项目。浪潮集团则建立了专门的国际业务部,面向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所设机构的软件代工。
有10年国际业务经验的东软集团,则采用长期合资合作的方式拓展代工业务。该公司和日本东芝公司成立专事外包业务的合资公司,面向日本市场和东芝公司接单;与阿尔派公司合资及合作开发适应全球市场的嵌入软件;与CA成立合资公司开发面向CA美国市场的管理软件。东软还试图建设大规模的软件园区,吸引跨国公司入住,并且与东软成立合资公司或合作项目,从而可以大批量接包。如今,该公司超过1500人的团队每年创造1500万美元的软件出口额,"这只是集团总营业收入的7%,我们希望几年后能增长到30%。"刘积仁说。
中软采取了多种外包模式。它有类似于东软的合资模式,北京富士通公司是中软与富士通的一家合资公司,它定向接收富士通公司发的包,但现在该公司已经在开发出口一些自主版权的产品,并且独立去开拓其他国际外包市场;中软融海则和NEC搞了研发合作中心,以合作形式做NEC固定电信业务的外包,收入和订单都比较稳定;中软国际则专门和跨国公司的中国机构"打交道",这有利于它能随时接到不同客户和不同领域的包单;中软网络则是先做外国软件本地化外包(如汉化),这可以发挥中软在翻译系统软件方面的优势,容易得到不同国家的客户。
即便是长期把核心业务集中于中国市场的金蝶软件公司,也开始积极寻求软件出口业务。该公司已经与富士通咨询公司合作,并将作为富士通咨询在中国的软件外包商之一,为富士通咨询的全球客户提供软件外包服务。金蝶还希望通过富士通咨询在海外的资源优势,拓展北美地区的软件外包业务。"你再也找不出哪一家中国软件公司不想做国际业务,这很流行。"金蝶软件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漫漫征途
中国软件公司当真能从它们寄于厚望的国际业务中胜出吗?从目前中国软件出口代工的竞争格局来看,风光独显的软件代工商并不是中国本土软件公司,而是外资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它们并没有在中国市场投入大力气,却夺取了大部分的软件代工生意。
其中锋芒显现的富士通软件在中国软件出口"前10强"的公司中,占有三个名额。包括福建富士通通信软件公司、北京富士通系统工程公司以及富士通研究开发中心。这三家公司既大量代工富士通旗下各公司所需软件产品,同时也大量接手其他跨国公司的软件委托加工业务,这些公司由于受到富士通公司一脉相承的管理和培训,比中国软件公司更熟悉国际软件开发流程。
另一家在软件代工出口领域表现卓著的公司是安捷伦,该公司同样主要通过设置在中国的三家公司,夺得大量软件代工业务。这三家公司分别是安捷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安捷伦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和北京安捷伦实验室。它们有接近80%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其中北京安捷伦科技软件公司和安捷伦科技上海公司都位列中国"软件出口10强"。"虽然目前它们仍然是合资公司,但是核心技术和客户都被外方掌握,外资公司最终还是要独立出去,之后中方公司仍然没有竞争力。"谙熟软件业的分析人士说。
除了这些已经在中国安营扎寨,并且夺取大量市场份额的国际对手之外,跨国公司正成批量地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它们设立独资的研究中心,同样雇佣中国员工和优秀的开发人员。这些实力强劲的研究机构很容易夺取软件外包业务(除非它们对此不屑一顾),比如微软公司在上海成立的上海微创软件公司、日本IBM在大连的研究中心、日本甲骨文公司在上海的研究中心、东芝集团在北京的软件开发中心等等。另一个更直接的竞争对手则是印度软件公司,这些以欧美为主要市场的软件工匠,开始看好日本市场,并且决定转移到中国分食。36家印度软件公司今年初在烟台设立机构。"这对中国软件代工市场是个很大的冲击。"浪潮通软某负责人说。
当势力强大的外来竞争对手激烈争夺日本客户时,中国软件公司还必须考虑如何逐渐进入软件代工真正的大市场---欧美市场。几乎没有一家中国软件公司成功地在欧美拓展国际代工业务。美国在信息软件领域一直遥遥领先,而日本则是在嵌入式工业软件领域占有优势。因此主要面对日本客户的中国软件公司在信息软件领域很难进入美国。另外美国对软件公司的CMM认证要求严格,而中国软件公司获得CMM3级以上认证的公司只有少数几家。即便是东软集团这样国际业务经验丰富的大型软件公司,同样难以进入美国市场。该公司起初在美国设立了办事处,主要拓展外包业务,但是进展很不顺利。
中国从事软件代工的公司数量众多,这些中小公司尚不具备大规模代工的能力。当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彼此之间可能展开激烈的价格战,结果只会损害中国软件业的整体利益。
在中国软件业"国际战"的漫漫征途中,众多"指头型"的软件公司,是否能完成"拳头型"软件公司的重任?
标签:代工论文; 软件论文; 中国软件国际论文; 软件业论文; 项目外包论文; 软件外包论文; 代工工厂论文; 富士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