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_对立统一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_对立统一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语文论文,思维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辩证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难度较大,不能仅靠自发形成,必须进行有计划的培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紧密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进行辩证思维的培育。下面就主要从“读”和“写”两个维度对辩证思维基本规律和范畴,基本形式和方法中常见思维的培育分别进行论述。

      一、对立统一思维律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育

      1.阅读教学中的培育

      对立统一思维律是辩证思维基本规律中最根本的一条。这一思维律的逻辑要求是既要看到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性,又要看到事物内部矛盾的统一性。如周先慎写的《简笔与繁笔》是一篇运用了对立统一思维律的文章。作者针对“现今创作上”“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的对立的矛盾状况,运用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深入具体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应该注重“各得其宜,各尽其妙”,作者进一步指出:要“做到繁简适当”,首先得“来自生活,发诸真情”,重视对生活的提炼和语言表达的洗练。这样,就可把繁简的矛盾统一在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上,课文首段说明:“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在所不惜。”接着举了《水浒传》《社戏》等为例来证明繁与简这一对立的矛盾要统一在内容上。《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并不因写的长而滥用笔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可谓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再看作者如何浓墨重彩铺开写鲁智深打死镇关西的三拳。打到鼻子上的是第一拳,这第一拳“打的鲜血迸流,鼻子弯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酸的(味觉,笔者注),咸的(味觉,笔者注),辣的(味觉,笔者注),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写得更加形象传神:“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的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黑的(视觉,笔者注),红的(视觉,笔者注),绛的(视觉,笔者注),都绽将出来。”最后我们看第三拳如何写的:“(第三拳打到)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钹儿(听觉,笔者注),磐儿(听觉,笔者注),铙儿(听觉,笔者注),一齐响。”以上这三拳分别从味觉、视觉和听觉三方面铺开写,大量合理使用形容词,若单从字面上,这三拳只需简单地说:“打的鲜血迸流,乌珠进出,两耳轰鸣”就行了。如此简写,就失去了“繁笔”的神韵,失掉了强烈感染读者的力量,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种痛快淋漓劲儿,也没有传神写照。这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律在“繁”和“简”中生动形象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对立统一思维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问题。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时,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遗产都是糟粕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首先学会“全面”地认识古代文化遗产,懂得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然后教师又问:“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文化有联系吗?”这样学生又会以“联系”的观点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新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新文化需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传统文化又为新文化提供丰厚的历史底蕴。最后教师又问:“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这样学生又会从“发展”的观点认识到:传统文化和新文化都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扬弃,与时俱进。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分析和提问,一步一个脚印地使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种子深深地埋在学生心灵的深处,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而且还从辩证思维的层面掌握了看待一切事物的正确态度,后者对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2.写作教学中的培育

      在深入理解“死”和“活”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著名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以“死与活的哲学”为题,以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为指导,紧密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从人生哲学的高度阐明,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对立统一思维律从“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全面理解“死”与“活”的辩证内涵,并且从“死”和“活”的对立中思考一个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怎样做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对人民有益的人。

      二、质量互变思维律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育

      1.阅读教学中的培育

      质量互变思维律的逻辑要求是:用质量统一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同时还应懂得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斗争,可以引起事物不断由量到质、由质到量的变化。如《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博学”与“日参省”就有个量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变的结果是达到“知明”与“行无过”的道德修养境界,这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可巧妙地引导学生理解质量互变思维律,帮助学生明确:好品德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对坏习惯要防微杜渐。又如叶圣陶先生的《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文,好习惯的养成,就有个量的积累的过程,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自己随时警觉,坐硬是要端正,站硬是要挺直,每天硬要洗脸漱口,每事硬是要有头有尾。最后直到俗语‘习惯成自然’,不必强制也能自然而然的作去,这时候就算养成让人受用终身的好习惯了。”这样的习惯,就是由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变化。同样,坏习惯的养成,也有一个量与质的统一过程,“所有的那些为非作歹的恶人和坏人……他们的恶疾根源于他们养成了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不良习惯。于是他们就成了罪大恶极的坏人。如意大利墨索里尼,德国希特勒以及日本军阀,是头等的恶人,其他如贪官,污吏,恶霸,奸商,也都是恶人中的代表角色。”读到此,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质量互变思维律进行思维并得出认识:坏习惯的养成,确实也有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防微杜渐”,在坏习惯萌芽之初就将其消灭。教师可以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理解质量互变思维律在文章中的运用,以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2.写作教学中的培育

      在写作教学中运用质量互变思维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这一思维规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冰的启示”,在学生写作构思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句子来启发学生运用质量互变思维律理解题目并进行写作。又如写命题作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教师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的生动范例(如上文叶圣陶先生的《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启发学生开阔思路,自觉地运用质量互变思维律进行构思和写作。总之,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质量互变思维律的培育要紧密结合阅读教学中的培育,从而使写作教学培育和阅读教学培育相互配合,达到对学生质量互变思维律培育的最优化。

      三、辩证思维范畴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育

      1.阅读教学中的培育

      范畴,就是基本概念,它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涉及常见的辩证思维范畴,有原因和结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量变和质变(《人类的出现》)、运动和静止(《刻舟求剑》)、偶然性和必然性(《守株待兔》),此外,还有整体和部分、内容和形式、有限性和无限性等等。如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中,愚公对河曲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认为:虽然王屋、太行两座山非常之大,但毕竟“有限”,移一点就少一点,而自己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因此,以“无限”之人力移“有限”之大山,总有一天能把这两座山移平。在阅读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此文启发学生理解“有限性和无限性”这一对范畴。

      2.写作教学中的培育

      辩证思维范畴运用能力的培育可以通过材料作文的教学来实现,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材料正确地纳入相应的范畴。

      比如给出如下材料:

      1+1=2

      1+1<2

      1+1>2

      要求:根据材料,自命题目作文(不少于800字)

      那么该材料应纳入哪个辩证思维范畴呢?通过正确的分析,我们知道应纳入“整体与部分”这个范畴,可以这样理解:两个人一起工作,若各尽其职可以干两个人应该干的活,“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即1+1=2。若两个人互相拆台,则两个人的实际工作量将少于两个人应该干的活,“部分之和小于整体”,即1+1<2。若两个人通力合作,配合默契,则可以干多于两个人的活,“部分之和大于整体”,即1+1>2。但有的学生往往把上述材料纳入“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范畴。他这样理解:1+1=2是“必然”的,只有在“偶然”算错的情况下才会有1+1<2或1+1>2。这样理解显然属于范畴归纳不当,自然也就写不出好的文章了。

      四、具体概念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育

      1.阅读教学中的培育

      对具体概念的理解能力的培育,就是要培育学生“揭示概念所表示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能够对概念作出辩证的理解和阐释”。仍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例,看看鲁迅先生是如何揭示“拿来主义”这一具体概念,认识其所表示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对立统一关系并对其作出辩证的解释的。

      在文章中,鲁迅先生首先揭露与“拿来主义”相对立的概念——“送去主义”,并从其由来、表现、实质、严重后果等几个方面揭示其内部矛盾。具体阐释如下:第一、二自然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并精辟地指出:“闭关主义”碰了钉子,是“送去主义”的历史根源,卖国主义是送去主义的社会根源。第三、四自然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性。这实际上就为其相对立的概念“拿来主义”的提出创造了根据。这两个对立的概念在揭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作用是统一的。于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具体概念。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这一具体概念是建立在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批判基础上的,并且以精辟的语言给“拿来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十二个字反映了“拿来主义”这一具体概念的辩证内涵和本质属性,由此,达到了对“拿来主义”这一具体概念的理性认识。

      2.写作教学中的培育

      在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具体概念的运用能力的培育可以通过仿写阐释具体概念的文章来实现。仿写是学习和模仿范文的立意或章法来写文章,仿写可以使课内外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最大限度使讲读教学来指导作文教学;反过来,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对讲读课文的理解与消化。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吴晗的《谈骨气》,比如可写“谈人格”“谈奉献”“谈理想”等,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全面揭示概念所表示的事物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并能对概念作出辩证的理解和阐释。

      五、“辩证分析和综合的方法”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育

      1.阅读教学中的培育

      辩证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是指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善于利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将事物内在的矛盾分解为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认识。然后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认识从宏观角度综合起来,形成对这一特定事物总体的再认识。其实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如荀子的《劝学》一文,开头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个综合的论点,然后分析学习的重大意义以及学习对个体本性的改变与再造。这里偏重于从道德修养方面深入阐述了文中提出的道理——“学不可以已”。紧接着又深入分析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即通过学习用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掌握人类社会长期累积的知识和文化,利用这些知识和文化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从智能培养的角度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原因。紧接着第三段又深入分析了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综上所述,全文分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第一层的分析主要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因此得出“学不可以已”的结论;第二层的分析主要强调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学问再深条件再苦,一样也能最终取得成功,“学不可以已”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第三层分析学习贵在专心,专心则不致半途而废,通过以上三层不同角度的分析,最后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的综合性认识。

      从上面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辩证的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教师在讲授主要运用辩证分析和综合方法写成的议论文时,可以先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论证方法,并尝试给文章分层来明确作者的思路,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给学生以辩证分析和综合方法基本知识方面的提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辩证分析和综合方法写成文章的。

      2.写作教学中的培育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进行辩证分析和综合方法运用能力的培育,教师可以巧妙地启发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以对立统一的角度联系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维度对辩证思维基本规律和范畴,辩证思维方法和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培育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以抛砖引玉。我相信,只要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和中学语文教研人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培育这一工作一定能做好,并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中学语文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_对立统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