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川化中学,610300)
摘要: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整合是基础教育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必由之路。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可以创设启发式的情境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减少课堂时间损耗;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拓展运用以及培养学习能力,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时间的利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课堂;时间利用
1.合理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过程
1.1信息技术与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新的素质教育观对教师提出了将数学课题教学效率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要求,也越来越强调动态生成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即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改变完全机械僵化和照搬预设的教学模式,应情境而变,创造性地捕捉学生的生长点,利用生成性资源。信息技术的出现则这种新兴的情境教学提供了可实施的载体。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提前设置好不同的问题情境,可以在课堂快速地呈现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而切换:比如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这类应用型问题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新知;一些开放型的思考题目可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自由探索答案;另一些需要空间思维的直观型的问题情境则可以通过动画变换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新知。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将学生引入到问题情境中,更深刻思考;并且灵活转换情境,让学生更融会贯通,以此达到丰富教学内容和深度的作用。
1.2信息技术与课堂损耗时间
现实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时间损耗现象,导致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流于无形之中。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态会在经历短暂的波谷后进入15分钟的波峰时间(兴奋区),然后在五分钟的调试时区后进入第二个较小的15分钟波峰(回归区),缓降至下课前的波谷。由此可见课堂前20分钟时间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利用课堂前半程的时间,减少时间损耗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课堂的开始部分往往是教师的回顾和衔接阶段,对于以往知识的重新讲解和对学生的抽查提问常常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新概念的讲解又受到传统板书书写的限制而影响效率。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合理设置不仅包括在进行复习课或习题课的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快速简单回归和精选例题的集中讲解;也包括在提问环节时将原本简单随意灌输式的问题,变成课件中精心准备的一部分。有启发有计划地使其成为新旧知识板块衔接的桥梁;同时在有条件的课堂中改变对象固定一一作答的低效提问模式,采用提问软件和信息技术的互动模块,让学生独立地统一作答。根据全班的应答情况对整体掌握知识的水平更为了解。对于新知识概念的教学,信息技术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使学生可以对重难点反复观看,而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
2.信息技术与知识建构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特色在于可以将数学的抽象知识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几何画板等几个常用软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听教师的介绍和讲解。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让学生从被传授知识变为自主探索知识,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过程。在多媒体实例的辅助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结合日常生活的相关知识经验,对数学原理概念进行更有意义的建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加,获得数学知识随之增多,有助于其知识结构的快速构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不当的问题
3.1信息技术运用的形式化导向
尽管信息化教学相较于中学传统数学教学的方式有诸多优势,然而当前仍然因为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意识薄弱,而造成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由于对应用信息技术的理解过于狭窄。许多教师认为数学并非需要演示操作或播放音频的学科,结合多媒体的效用不大。片面地认为仅靠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就可以实现思维的逻辑推导和演变,忽略了多媒体在灵活性和形象性方面的辅助作用以及对效率的提升作用。在许多中学校,教师仍然只有在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并没有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推广开来。多媒体成为了示范课的专用道具,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作用趋于形式化而不能充分发挥。
3.2“人灌”变成“机灌”的错误导向
另一种信息技术的错误应用形式在于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仅仅只是将教材上的内容或者是备课板书照搬,而不进行整理,不结合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改良课件。在讲解的过程中只盯着电脑屏幕讲解,而不与学生交流,导致不能把握学生的难点问题,课堂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有的教师在利用课件讲解时把很多内容给学生演示,却不给予其足够的时间消化吸收知识,在学生还在思考时便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还有的老师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大量题库,让学生在课堂不停做题,却没有留出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反而不利于其思维训练。所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还应当注意适度与适量,让学生从信息化技术中获益而非加重负担。
4.教师合理的课前预设
为确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利用以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当做好充足的课前预设工作。一方面是针对教学内容,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深入钻研,结合知识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首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质和意图选择创建恰当的情境,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知识时,提前收集关于建筑、天体、京剧脸谱等知识,在课堂上以动画、图片或者视频等方式呈现,让学生在直观的问题情境中将轴对称的概念与生活中的现象规律相结合。另外,需要在吃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后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课件中将定理和公式打上重点标记,多次滚动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具有代表性或者特殊性的题型以视频的形式播出,加强对每个步骤的理解。最后,教师在结合信息技术准备教案时也需要额外注意对于课堂时间的最优化分配,在课堂刚开始时以有趣生动的多媒体工具牢牢抓紧学生的好奇心,在前二十分钟快速地引入新的章节内容,以便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在后半段可以采用众多纷纭的信息呈现形式,维持学生的兴趣与注意点,以减少课堂时间的损耗,提高效率。
5.总结
本论文对信息技术如何恰当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进行了归纳与阐述。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时间利用,使用信息技术时不仅需要关注教师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难点突破以及时间安排;也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建构有意义的知识、灵活迁徙知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就现阶段而言,仍存在部分教育者因为不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而无益于加强数学课堂的利用率。因此在使用信息技术时的实践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努力和学校的监督,结合以上教与学的方方面面,落实到教案预设与评价体系中,使信息技术更加合理有效地与数学教学整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2]吴小兵.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论文作者:李兴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时间论文; 知识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