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_生物技术论文

新世纪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_生物技术论文

新世纪中国工业技术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工业技术论文,中国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9314(2003)01-0075-04

一、新世纪工业技术进步环境的重要变化

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及其产业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对原有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创新体系形成了直接冲击。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能否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机制,能否掌握产业关键技术、产业标准,能否拥有领先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能否根据世界市场需求变动趋势来正确地选择技术开发的方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关键因素。各国为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对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开发投入、扩大应用领域,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新秩序形成过程中仍处于有利地位。市场扩张的冲动,使发达国家在控制核心技术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也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参与国际竞争是以产业技术实力为支撑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着力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技术,是我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全方位提高自身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迫切要求。

新世纪的前10年甚至更长时间,将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普遍供给过剩,以及由此引起的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加之工业运行中的深层矛盾不断激化,使中国工业在生产结构、技术体系等多方面受到挑战。一方面,传统产业陷入衰退态势,技术结构老化;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育迟缓,尚未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强,极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产业供给结构。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通过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有效性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二、中国产业发展面临技术瓶颈制约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产业界在竞争、组织、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蓄了进一步发展和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日益加快的国际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相比,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还不大,以至于成为真正制约21世纪中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主要表现为:

1.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不足。目前我国许多产业的共性问题是:缺乏能够支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供给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如在信息产业,核心硬件、系统软件大量依赖进口;在制造业领域,缺乏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装备的规模开发能力和重大装备的设计制造能力;医药产业缺乏自主开发和研制能力,等等。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由于缺乏可以带动投资的先进技术,企业往往很难找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切入点,因而企业投资决策困难,投资增长不力,最终抑制了经济增长。如何有效地建立起保证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2.产业技术状况与国际技术比较并不乐观。在传统产业中,中国产业技术水平整体上仍比较落后,主要工业产品消耗水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虽然近年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小,高技术密集度、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优势尚不显著,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还很有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目前还不到2%。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业比重,中国1997年为7.7%, 而同年美国为14.7%,日本为15.7%,韩国为15.8%。从整体上看,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平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从行业看, 机械行业生产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15~20年,石化行业总体技术和装备水平比国外落后20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产业的近期发展趋势表明,我国许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

3.技术投入不足的局面短期内无法改观。据1999年瑞士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分析,1997年中国人均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只有4.7美元,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只有2.17美元。虽然90年代以我国R&D经费保持年均10.1%的较高增长速度,但由于基数过低, 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低于1%,而发达国家的此项指标一般在2%左右,且提高趋势十分明显。2000年,中国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6275个,比1998年减少了945个,下降幅度为13.1%; 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8.5%,比1998年的30.6%下降了2.1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R&D经费仅占销售收入1.49%, 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要占5%~10%。就大多数产业而言, 中国一个产业的整体投入远不及一个跨国公司的投入能力。2000年全国R&D经费为849.3亿元,折合成美元仅100多亿美元,而美国IBM公司1997年的R&D投入为48.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产业技术投入不足的情况不仅在传统产业比较严重,而且在高技术领域也同样存在。1999年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只占增加值3.6%,而美国这一指标为27.9%,法国为27.8%, 日本为19.1%。由于研发投入的不足,中国的高技术名不符实。

4.产业发展存在着对国际技术装备的较高依赖。多年来,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装备过程中,主要资金和精力用于硬件设备和生产线的进口,而忽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结果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仰承国外。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机械工业中的加工机械、大型装备主要依赖外国,电子信息产业“缺芯”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三、新世纪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的新策略

1.采取更加积极的技术战略应对全球化。

在全球化面前,中国产业的技术比较优势何在?中国产业技术合理的技术战略是什么?各种不同的政策见解,可能对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主张,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技术战略应对全球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和技术特性,进行差别性的技术政策设计。不加区别的盲目赶超或悲观主义主张,都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在中国有一定优势的高技术领域,应该集中必要资源,以形成若干关键技术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在技术和市场已高度国际化的高技术领域,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以提高技术学习能力和系统化、工程化、产业化为目标;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领域,应鼓励系统集成国内外技术,以配置全球资源、占领国际市场为目标;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技术领域,要采取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形成高技术创新小企业创业群体为目标;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所需要的共性技术领域,应瞄准规模市场需求,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以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在一些重要的战略领域,即通常所说的“兵家必争之地”战略性领域,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在若干重点项目上形成突破,以保持相对的技术独立与技术领先。

2.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建立技术基础。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为长期发展建立科技基础。中国科技战略不仅仅要着眼于解决现实中的经济与科技的结合问题,更应该将重点放在建立未来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上。特别是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产业技术革命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些能够影响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在产业技术进步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因而国家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将围绕这些战略性技术展开。

因此,尽快开发和掌握一批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长期影响的国家战略技术,开发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先进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成套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支持高技术,尽快形成产业化,是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重点支持具有良好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的定向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为长期发展打下技术基础,是21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根本任务。

3.在科技追赶中培育国家创新能力,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的国家。

科技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的国家,应当成为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创新战略。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明显占先的领域,中国产业如何确定自己的产业技术进步路径与产业发展战略。对此问题社会各界仍存在较大争议,焦点是在发挥劳动密集领域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是否还应该追求在国际技术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情况下,政府还要不要组织重大技术创新活动。

笔者认为,不能用静止眼光和简单化的方式处理国家的产业技术战略。因为无论是从理论上来看还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进程来看,拘泥于简单的或静态的比较优势策略,将无法保证中国产业在未来发展上的有利的战略地位。只有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动态地对待比较优势,才有可能实现比较优势从低端技术产业向高端技术产业的转换。

4.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比较优势。

尽管存在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与技术瓶颈,但也应该认识到,在国际产业格局的变化中,中国产业动态竞争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并预示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个重要变化趋势已经形成或正在酝酿中国产业的新优势。

其一是以制造业系统综合加工能力为基础所形成的新的比较优势日益明显。在这方面,与亚洲其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优势特别是廉价而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充分利用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制造、高质量制造,努力形成中国优质制造品牌,应成为新时期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亮点。

其二是中国产业吸收新知识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明显提高。这一方面表现为产品仿制与技术推进能力增强,周期缩短;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日趋成熟,在各个产业几乎都出现了若干具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商誉,并对国内产业有着巨大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中国产业吸收新知识和接受新技术与管理能力的提高,正在为积蓄自主创新能力打下越来越厚实的学习基础。

其三是在一些产业部门,如船舶、数控机床、家用电器等已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在若干高技术产业内,如IT、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也已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和技术先导性突破。对于这些产业部门,如果政府能给予更重要的关注和政策支持,它们极有可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部门,并有力地带动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与结构升级。

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几项政策

1.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更加积极的公共技术政策体系。

由于科技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国家技术政策将成为最基本的公共政策。这在客观上要求进行宏观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的整合,以刺激技术创新为中心,建立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体系。

首先,应切实落实“十五”计划提出的“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的预定目标。 在继续加大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同时,特别应在重点产业部门实行政府与企业联合开发政策,加大培育和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其次,实行功能性产业技术政策,特别是以“技术工程”或“技术群攻关”为主要内容来带动重点产业的技术进步。此外,还要注意协调好技术与财政金融政策、技术与贸易政策、技术与法规政策、技术与国家安全政策、技术与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关系。

2.调整国家投资结构,提高国家技术投资效率。

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是国家的责任,特别是产业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性技术,仍然必须在国家财政上进行安排。要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强度,提高国家在重大技术领域的技术投入力度,体现国家“有所为”的政策取向。

调整国家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把国家投资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转向技术投资,由扶持特定产业调整为扶持特定技术。就目前来看,这些特定的技术应该包括:能够推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支持战略性资源的开发技术,节能降耗、能源替代、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公共设施技术和公益性技术;以及涉及国家经济安全和为保障国民经济运行急需解决的技术等等。

提高国家技术投资效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一方面,应在功能性产业技术政策指导下,对重点产业领域实行集中投入;另一方面,应加强政府部门间的科技项目计划信息沟通,在实行国库统一支付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加强预决算管理。

3.突破技术瓶颈,集中力量争取在战略技术上有所突破。

积极开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用高科技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基础,以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国产化为突破口,促进高科技成果、先进制造技术和高效设备的应用,集中开发和推广一批共性、关键性和配套性技术,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国家集中力量,抓住若干战略产业和战略技术,进行攻关,力争占领产业战略技术制高点。尽快开发和掌握一批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具有长期影响的国家战略技术,努力开发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并促进技术的产业化。

重视技术集成,通过重大技术创新活动,整合和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如: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以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为主攻方向,重点提高装备工作的技术集成能力和成套能力。

将若干战略产业的战略技术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点。如集成电路的重点是突破集成系统和工艺优化,建设一批达到0.25微米技术以上的深亚微米集成电路芯片生产企业,建成一批集成电路封装厂,扩大集成电路的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我国逐步成为全球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数控机床要发挥数控制造方面的优势,在某些重点产品上突破数控系统设计,跟踪国际数控机床发展的高速、复合、智能、环保的大趋势,为全面振兴中国的制造业奠定基础。

4.建立技术创新上的新型合作竞争关系。

鼓励合作开发,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要制定和实施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间的合作开发计划,努力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方式,促进社会科技力量与产业的结合,尤其要向形成联合研究开发主体和联合进行重大技术开发的方向发展,为占领技术制高点、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通过重大攻关项目,把有关产业技术创新力量整合起来。发挥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建立起政府、科技界、企业的技术联盟。积极探索战略性国际技术合作,在策略上,应该创造条件,争取加入各种国际技术合作计划,与发达国家大企业之间建立技术开发战略联盟,鼓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大量吸引发达国家和优秀技术人才从事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活动。要特别注意利用国家间战略平衡的机会,争取与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围绕核心技术建立战略联盟。

5.促进技术扩散,扩大技术公共产品供给。

中国产业技术中的一个大问题,是技术扩散慢,而且范围小,技术进步的外溢作用小。因此,促进技术扩散,尽可能地扩大技术和知识的外部性,是产业技术政策的重要任务。目前的重点是:

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形成技术成果利用和扩散的新机制。积极推广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的成果。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活动出现了科学与技术的混合现象,产业技术开发向技术前端甚至向基础科学部分延伸,积极宣传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攻关计划等国家科学技术计划的成果,对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建立军民互动的创新体系,实现军民产业的技术共享机制。促进民用产业和军事工业的融合以形成有双重生产能力的工业。利用政府机构改革和科研机构改革的契机,建立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通过支持体系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行业技术进步的信息,促进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的开发与扩散。

6.积极培育风险投资,为创新与产业化拓宽投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融资结构不合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超过82%,而风险投资介入仅占2.3%,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十分薄弱。因此, 大力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健全风险投资体制,建立以风险投资为主体的融资结构,建立良好的投资循环,也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  ;  

新世纪中国产业技术政策研究_生物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