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颈结合区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

颅颈结合区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

陈现红[1]2003年在《颅颈结合区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正常人群颅颈结合区解剖结构作系统的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以探讨不同年龄段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相关血管MRI的最佳显示方法及正常参考值,分析正常人体低位脑神经及枕下海绵窦与相关血管的关系;并以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薄层断面数据集及生物塑化薄层断面为基础对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相关血管进行显微解剖显示及叁维重建。最终,从断面解剖学和影像学角度评价低位脑神经与血管的相互关系,为颅底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 1.选择健康志愿者120例行低位脑神经及周围结构、140例行枕下海绵窦及周围结构MRI检查,并按年龄段分别分为6组、7组,每个年龄组20例(男女各10例)。2.选择经肉眼观察、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标本1例,经预处理后在-25℃低温实验室中用数控铣床从头至足逐层铣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完成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薄层断面数据的获取,得到完整的人体结构数据集。3.选择中年男性尸体标本10例,无头颅病变,经过固定-取材-预处理-低温脱水-真空浸渍-硬化处理等过程完成塑化块的制作。结果: 叁种实验方法系列地显示了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枕下海绵窦及其相关结构的横断、冠状和矢状位薄层断面形态及正常测量值。1.MRI结果显示:①低位脑神经均不同程度存在血管压迫现象(右侧:16%、左侧:10%)。②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与脑干正中矢状位之间的夹角与年龄关系密切。③双侧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之间的距离男性大于女性(P =0.013<0.05),并与个体的发育有联系。④枕下海绵窦冠状面上下径右侧7.91±1.38mm、左侧8.05±1.49mm。⑤边缘窦冠状面上下径为1.65±0.41mm。 ⑥髁前静脉管径男性为5.36±1.67mm,女性为4.95±1.04mm,0-20岁组随年龄变化而增加;髁后静脉管径男性左侧较女性左侧为粗,0-20岁组随年龄增加而变大。⑦椎动脉V3段管径右侧为3.47±0.72mm,左侧为3.50±0.75mm,男性为3.48±0.74mm,女性为3.47±0.72mm;椎动静脉丛管径右侧为5.96±0.93mm,左侧为6.12±0.95mm,男性为6.15±0.94mm、女性5.92±0.92mm;椎静脉丛直径右侧为3.18±0.79mm,左侧为3.16±0.82mm,男性为3.26±0.90mm,<WP=10>女性为3.06±0.67mm。男女间和左右侧椎动脉、椎动静脉丛和椎静脉间统计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2.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第257-295层面横断面测量结果显示:舌咽-迷走-副神经复合体脑池段长度右侧1.44cm,左侧1.36cm;复合体与脑干正中矢状位的夹角右侧56°,左侧49°;双侧复合体之间的距离1.84cm;冠状位测量枕下海绵窦上下径右侧7.7mm,左侧8.5mm;边缘窦上下径右侧2.0mm,左侧1.9mm;髁前静脉管径右侧5.1mm,左侧4.7mm;髁后静脉管径右侧4.3mm,左侧3.1mm;椎静脉丛管径右侧2.6mm,左侧3.8mm;椎动静脉丛管径右侧5.9mm,左侧6.1mm。3.生物塑化技术也清晰显示了以上结构的横断、冠状和矢状位薄层断面形态,为颅颈结合区的影像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对应的薄层断面形态学基础。4.以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及塑化薄层切片为基础,对颅颈结合区解剖结构和MRI断面影像作了系统的对照研究,然后使用“可视化与虚拟现实”软件包(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与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叁维重建软件包Medview 1.0,对图像进行分割、处理,获得了颅颈交界区的叁维可视化图像,为颅底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断面影像解剖学依据。结论: 本课题采用的MRI扫描序列清晰显示了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周围血管结构,获得了正常人体低位脑神经、枕下海绵窦及周围相关血管的正常值,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断面影像参考指标。生物塑化技术及中国首例数字化可视人数据集良好地显示了本课题的实验指标,尤其后者对断层解剖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完整显示人体各器官的细微解剖结构,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对颅颈结合区的解剖结构显示更佳。叁维可视化立体模型真实反映颅颈结合区各结构的立体形态、空间位置及相互毗邻关系,为制订手术方案和放疗计划提供了客观依据。

陆明[2]2003年在《枕大孔区断面解剖与影像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枕大孔区薄层断面解剖与CT、MRI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枕大孔区各结构的连续薄层断面形态规律及CT、MRI表现。 材料和方法:选取经10%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成人尸体头颈标本8例,其中5例用于冰冻断面标本的制作,3例用于生物塑化断面标本的制作。全部行CT和MRI扫描。再选择行颅颈部CT和MRI检查的正常人各20例。对枕大孔区重要结构的连续断面形态进行观察,并与CT、MRI图像对照研究。 结果:获得层厚3mm的枕大孔区横断、冠状和矢状面连续冰冻断面标本各一套。获得层厚0.25mm和0.5mm的薄层横断面冰冻标本数据2套。获得层厚1mm的枕大孔区横断、冠状和矢状面连续塑化薄层断面标本各一套。断面切片能清楚显示枕大孔区骨关节、韧带、神经血管等结构及其毗邻,并与CT、MRI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结论:薄层断面切片能良好显示枕大孔区复杂结构及毗邻,结合CT和MRI进行对照研究,可深入了解枕大孔区复杂结构的连续薄层断面形态规律,为枕大孔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也为断面影像解剖学习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工具。 第二部分 枕大孔区叁维可视化与CT叁维重建 目的:建立枕大孔区叁维可视化数字模型,评价CT叁维重建在枕大孔区的应用价值和评价重建技术。 材料和方法:选取经10%福尔马林浸泡的正常成人尸体头颈标本2例,全部行CT检查后制作薄层冰冻断面标本。枕大孔区CT数据在CT工作站上用几种方法进行叁维重建,二维断面数据在个人电脑上进行叁维可视化构建。同时用CT叁维重建技术评价1例枢椎骨折、寰枢椎脱位的病例。 结果:实现了枕大孔区叁维可视化,枕大孔区结构在叁维空间位置上可任意重组、切割、旋转及缩放等。CT叁维重建能清楚显示枕大孔区正常骨关节结构及骨折、脱位的情况,其中尤其以容积再现法和表面遮盖法显示为佳。 结论:叁维可视化模型对研究枕大孔区复杂的解剖结构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能真实反映枕大孔区各结构的相互关系及毗邻;CT叁维重建对枕大孔区骨关节病变 博士研究主论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第叁部分 枕大孔区活体形态MRI测量 目的:通过MRI对枕大孔区的测量,为枕大孔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 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颅颈MRI检查者的正常人60例,分为两组,男女各30例。在矢状位TIWI上测量枕大孔前后径、基底角、斜坡长、小脑扁桃体高距和齿状突位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枕大孔前后径、基底角、斜坡长、小脑扁桃体高距和齿状突位置男(女)分别为37.03Al.28mm(36.32ed.50)、133.7()al.95“(134.93M.83)、45.79ed.08mm (44.74all.79)、0.77土1.25mm(1.59土2.19)和.1.50rt.26mm(D.刀土1.53)。各项指标在男女两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0刘肪人 结论:枕大孔区活体测量有助于了解枕大孔区复杂的解剖结构,为枕大孔区畸形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第四部分 枕大孔区病变的 MRI 目的:分析枕大孔区病变的MM表现,评价MRI对枕大孔区病变的诊断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44例枕大孔区畸形,28例枕大孔区外伤和27例枕大孔区肿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结合MRI表现与测量,能对枕大孔畸形做出正确诊断。MRI对脊髓、韧带损伤,硬膜外血肿能很好显示,也能显示椎体骨折和脱位。结合肿瘤发生部位及MRI表现,MRI能对多数肿瘤做出正确诊断。 结论:MRI对枕大孔区畸形、外伤和肿瘤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颅颈结合区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D]. 陈现红. 第叁军医大学. 2003

[2]. 枕大孔区断面解剖与影像学研究[D]. 陆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

标签:;  ;  ;  ;  

颅颈结合区薄层断面影像解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