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

一、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光[1](2022)在《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17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中医院2003年3月至2016年10月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1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取得成功, 2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诊断为早期胆囊癌1例, 诊断为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 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80~166 min, 平均120 min。出血量10~60 mL。无输血。术后无出血、胆漏、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胆固醇性息肉131例, 腺瘤43例, 早期胆囊癌1例, 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术后生活质量好, 随访1~15年, 复发率4.0%(7/176), 均为原胆固醇性息肉病例, 息肉小, 无明显临床症状, 继续门诊随访中。早期胆囊癌病例随访15年, 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病例随访9年, 均健在。结论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经严格筛选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能够保留胆囊功能, 术后生活质量好, 复发率低。

刘京山,朱星屹[2](2021)在《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是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内镜保胆手术已成为胆囊切除术以外的另一种有价值的手术方式。该指南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对"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指南(2015版)"做出了更新,对术前准备、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操作要点、术后随访及预防再发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提高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水平,促进内镜保胆手术规范、健康发展。

王昊[3](2021)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或开腹胆囊切除术(open cholecystectomy,OC)的171例病人资料,分析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在不同年龄、性别、病变数目、病变直径、临床症状、B超回声强弱、合并胆囊结石或(和)胆囊炎等因素下,在良性与恶性、肿瘤性与非肿瘤性胆囊隆起样病变之间的差异,明确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致病危险因素,探讨最佳手术切除时机。方法收集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病区诊断为胆囊隆起样病变并行LC的病人资料,并排除术前确诊为胆囊浸润癌或术后病理报告为非PLG的病人。对于年龄、息肉直径大小两个PLG恶变危险因素的连续性变量,通过ROC曲线,根据约登指数取得阈值,同时依据临床实际,选取最佳分界点,以年龄、息肉直径大小将所有病例进行分组;依据病理类型及病变良恶性质将PLG分为良性与恶性息肉组、非肿瘤组与肿瘤组、胆囊腺瘤与非肿瘤性息肉组、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确定良性与恶性、肿瘤性与非肿瘤性PLG的危险因素,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在单因素下的差异性特点。结果总共纳入171例患者资料,其中良性PLG 156例(91.2%),恶性PLG 15例(8.8%),非肿瘤性PLG 125例(73.1%),肿瘤性PLG 46例(26.9%);绘制年龄、息肉直径大小两个连续变量的ROC曲线,取得年龄阈值为54.5岁,直径大小阈值为10.8mm,根据临床实际,年龄最佳分界点为55岁,息肉直径大小最佳分界点为10mm。经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PLG的恶变危险因素为年龄、息肉直径大小,两者的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性与非肿瘤性PLG经χ2检验两组在息肉数目、病变直径大小、有无腹部症状、B超回声强弱这些危险因素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与恶性PLG经χ2检验两组在年龄、息肉数目、病变直径大小、有无腹部症状、B超回声强弱这些危险因素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腺瘤与非肿瘤性PLG经χ2检验两组在年龄、息肉数目、病变直径大小、有无腹部症状、合并胆囊结石伴或不伴胆囊炎、B超回声强弱这些危险因素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囊腺瘤与胆囊癌经χ2检验两组在年龄、病变直径大小、有无腹部症状、合并胆囊结石伴或不伴胆囊炎、B超回声强弱这些危险因素的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年龄≥55岁、息肉直径≥10mm,是PLG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PLG的危险因素为息肉数目、息肉直径大小、有无腹部症状、B超回声强弱。3 PLG考虑行手术的指征为:年龄≥60岁,息肉直径≥10mm,单发息肉,无蒂或基底较宽,B超下病变等或低不均匀回声,持续出现腹部症状,合并胆囊结石伴或不伴胆囊炎。图2幅;表7个;参159篇。

陈延坤[4](2021)在《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接受姑息性手术和扩大根治术的60例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GB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扩大根治组(A组)共30例,姑息手术组(B组)共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总体生存情况,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采用Office 2010、SPSS25.0、Stata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对于术后生存期的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A、B两组的生存曲线;对于生存情况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对数秩和检验)。将可能的预后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减黄、术后并发症的有无、手术时长、阳性淋巴结个数、术中输血的有无、术中出血、肝脏有无侵犯、胆管有无侵犯、血管有无受侵、其他邻近脏器及组织的侵犯有无、切除淋巴结总个数、阳性淋巴结比率、组织学分化、ALT、白蛋白、总胆红素、CA19-9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者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一、生存分析:A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23/30),46.7%(14/30);B组术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3.3%(13/30),10.0%(3/30)。A组和B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个月和10个月,秩和检验发现两组在生存时间上有显着差异(p<0.01)。用COX风险回归检验手术方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P显着,Harzard ratio=0.266即相对于姑息手术组,接受扩大根治术的患者死亡风险降低26.6%。二、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住院天数(χ2=6.892,P=0.0026)、术后并发症(χ2=4.1431,P=0.0018)、术中出血量(χ2=25.9521,P=0.0000)、术中输血(χ2=0.7738,P=0.0165)、血管侵犯(χ2=0.0362,P=0.0005)、其他侵犯(χ2=0.0422,P=0.039)、手术时长(χ2=10.3799,P=0.0000)、切除淋巴结总个数(χ2=14.3668,P=0.0000)是GB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均P<0.05)。三、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术中出血量(HR=0.26,95%CI:0.10~0.64)、血管侵犯(HR=0.40,95%CI:0.17~0.92)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1.对pT3、pT4期GBC施行扩大根治术较施行姑息手术相比,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降低死亡风险,扩大根治术包括右半肝切除、联合切除肝外胆管、联合右半结肠或部分结肠切除、联合远端胃及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和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2.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血管侵犯、其他侵犯、手术时长、切除淋巴结总个数是pT3、pT4期GBC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和术后2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3.术中出血量、血管侵犯是pT3、pT4期G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对于pT3、pT4期GBC,实现R0切除和规范手术操作是治疗以及改善预后的重中之重,扩大手术切除范围仅仅是为了实现R0切除而采取的措施,而不是本质。

王文[5](2021)在《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对胆囊息肉进行良恶性预测。方法通过回顾研究2010年1月至2020年8月时间内在我院肝胆胰脾外科行胆囊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或胆囊癌的582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病人分为两组:良性胆囊息肉组和恶性胆囊息肉组。对可能影响胆囊息肉恶变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胆囊结石、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息肉直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直径的临界值。分类变量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把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建立回归方程。绘制回归方程结果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确定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的临界值。结果1.ROC曲线显示胆囊息肉直径12mm是区分胆囊息肉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P<0.05)。2.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糖尿病、胆囊结石、肝硬化、CHE、TC、LDL-C、HDL-C、APTT、FIB、AFP对诊断恶性胆囊息肉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CEA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P<0.05)。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P)=-6.893+1.318X1+5.008X2-1.563X3+4.639X4-2.850X5-1.789X6。其中X1、X2、X3、X4、X5、X6分别为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4.回归方程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985,95%可信区间为(0.973,0.997),P<0.05,Logit(P)等于-1.007是区分良恶性胆囊息肉的临界值。结论1.息肉直径等于12mm是区分胆囊息肉良恶性的最佳临界值。息肉直径越大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更大,反之,胆囊息肉恶变的可能性小。2.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CEA是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3.年龄、胆囊息肉大小、息肉数量、息肉形态、脂肪肝、ALB是胆囊息肉恶变的独立危险因素。4.胆囊息肉良恶性预测公式:Logit(P)=-6.893+1.318X1+5.008X2-1.563X3+4.639X4-2.850X5-1.789X6。以-1.007作为临界值时,Logit(P)大于-1.007时,胆囊息肉恶性的可能性大;Logit(P)小于-1.007时,胆囊息肉良性的可能性大。

吴钢,蔡端[6](2021)在《胆囊息肉大小的手术阈值》文中研究说明胆囊息肉(gallbladder polypoids,GP)是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所有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的统称。GP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术前准确预测其病理性质仍然比较困难。由于GP的病因、病理和生物学特性差异巨大,而且治疗上缺乏公认的循证医学指南,导致外科手术的指征和时机的选择存在较大的争议。GP的大小是真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比较普遍的共识是直径10 mm以上的GP应手术治疗,但是如果将GP的大小作为恶性潜能的决定因素,其准确性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10 mm的GP并排除明确的假性息肉时建议手术;对于5 mm≤GP<10 mm的患者,当无法排除真性息肉时,经严格选择可以行胆囊切除术,对其余的患者建议每6个月超声复查,即"观察和等待策略";当GP<5 mm时,每1~2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即可。

刘凯,卢逸,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窦宁馨,许明星,林楠,许瑞云[7](2021)在《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388例PLG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12例,女176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41岁。采用ROC曲线确定良恶性病变的最佳预测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LG恶变的危险因素,绘制Nomogram图预测良性病变发生概率。结果 ROC曲线显示,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0 mm为良性PLG诊断的最佳界值,14.5 mm为恶性PLG诊断的最佳界值。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 mm、数目多发、无血流、不合并胆囊结石是良性PLG的独立影响因素(OR=2.341,2.179,2.159,2.195;P<0.05);术前彩超提示直径≥12 mm和血胆固醇异常是恶性PLG的独立影响因素(OR=9.642,2.601;P<0.05)。绘制诊断良性PLG的临床因素Nomogram图,结果显示PLG直径权重最大,直径<12 mm良性病变可能性大。结论胆囊息肉直径≥12 mm 可能是胆囊息肉患者胆囊切除的最佳指征,其可以在保证恶变漏诊率较低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胆囊切除,为患者和社会节约医疗资源。

陈世勇[8](2021)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用于临床决策的胆囊癌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方法第一部分,建模队列(回顾性研究)建立,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的16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时期就诊于我院的322例性别比例与前者相近(1:2近似匹配)的未合并胆囊癌的胆囊结石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两组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建立胆囊癌高危人群评分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验证其预测效能。第二部分,验证队列(前瞻性研究)建立,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患者为病例组以及212例胆囊结石患者为对照组,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胆囊结石病程、胆囊结石直径、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及血清学指标(糖类抗原199(CA199)、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年龄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性别、肥胖、糖尿病史、嗜烟史和危险饮酒史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胆囊结石病程、胆囊结石直径、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及血清学指标(CA199、MPV、PDW)是胆囊癌的危险因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胆囊结石病程、胆囊结石直径、合并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和联合诊断指标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结石病程≥10年、结石直径≥3cm、合并有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血清学联合指标CA199≥132.25 U/ml或PDW≥15.63%或MPV≤9.15 fl的胆囊结石患者发生胆囊癌的风险增加。3.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胆囊癌高危人群评分模型如下:Y=20×年龄+15×结石直径+15×结石病程+35×胆囊息肉+20×胆囊壁钙化+35×联合指标。胆囊癌低危人群0-29分,胆囊癌高危人群30-79分,胆囊癌极高危人群80-140分。4.对模型进行内验证和外验证,均得到较高的区分度(AUC 0.919和0.938),根据Hosmer-Lelneshow检验绘制的校准曲线均与标准曲线基本重合(P>0.05),表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1.年龄≥55岁、结石病程≥10年、结石直径≥3cm、合并有胆囊息肉、胆囊壁钙化、血清学联合指标CA199≥132.25 U/ml或PDW≥15.63%或MPV≤9.15 fl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2.对于初步检查后,模型评分在30-79分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建议进一步完善CT、MRI等相关检查明确病情;对于模型评分≥80分的胆囊结石患者,应视为极高危人群,可考虑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

谢文强[9](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筛选影响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的评价及内部验证,同时论证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手术的简洁性。【方法】利用医院PACS系统收录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2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以手术时长的第75百分位数(P75)为界将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分为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onvention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CLC)组和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组,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困难程度的风险因素,应用R软件构建困难胆囊切除的Nomogram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指数(index of concordance,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准图(Calibration Plot)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行模型的评价,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并绘制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2.应用倾向性评分方法将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和腹腔镜胆囊全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1:2匹配,通过比较术前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探讨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的简洁性,并对纳入的病例进行术后1月情况的随访。【结果】1.模型构建共纳入患者239例,手术时长P75为80min,其中DLC组51例,含中转开腹1例;2.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kg/m2、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积液、胆囊壁的厚度>0.3cm、上腹部手术史是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独立风险因素;3.构建的两种临床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内部验证结果显示两预测模型预测能力良好;4.应用倾向性评分后共有4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腹腔镜胆囊全切组28例,保留后壁组14例;5.腹腔镜胆囊全切组和保留后壁组在术前及术后血常规及血生化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患者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增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与腹腔镜胆囊全切组相比,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在术后1月随访观察结果无差别。【结论】1.BMI(>25kg/m2)、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合并胆囊积液、胆囊壁的厚度(>0.3cm)、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发生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2.研究构建的Nomogram临床预测模型1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3.保留部分胆囊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的、有效的,可显着降低复杂胆囊手术的难度,在处理胆囊壁明显增厚、胆囊壁陷入肝床过深致分离困难、异常短胆囊管、急性亚急性及坏疽性胆囊炎等困难胆囊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曹化毅[10](2021)在《NLR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文中指出背景:胆囊癌(GBC)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肿瘤。胆囊癌的症状最开始可能是不够明确的,很多人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从而使早期检测更加困难。而且,GBC的症状与胆石症和胆囊炎的症状相似,因此很难在没有家族史的情况下与良性胆囊病变区分开。当患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时,通常意味着疾病可能已经进入进展期。手术是目前唯一的能根治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后肿瘤复发率很高,死亡率居高不下,5年总生存率<5%,且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通常不可能进行根治性手术。但是,大多意外发现的GBC多属早期,尤其是因胆囊息肉(GBP)需手术时发现者,多可根治切除并可取得令人满意的预后,甚至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标准。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比(NLR)在多种肿瘤中明显异常,与恶性肿瘤明显相关,且是预测其预后的重要指标。但是其在恶性肿瘤(包括GBC)的早期诊断及监测中有何作用,目前尚无临床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GBC的血清指标及NLR在GBC的早期诊断的意义。目的:分析讨论血液中中心粒细胞、淋巴细胞及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在GBC中的相关性,以期对GBC的早期诊断和筛查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GBC和GBP的病例,其中GBC 60例,GBP 6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资料、血清标记物、血细胞学检测、治疗方法、临床和病理分期等进行对比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值<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GBC共60例,为GBC组,其中男19例,女41例,性别比1:2.16,年龄39-85岁,平均年龄(65.45±10.8)岁。根据第八版AJCC进行TNM临床分期,分期根据影像学检查初步评估,其中I期4例、Ⅱ期6例、Ⅲ期20例、Ⅳ期30例。其中手术患者者为34人,保守治疗为26人。GBP 60例,为GBP组。其中男29例,女31例,性别比1:1.07,平均年龄(62.71±8.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等一般资料上未见显着性差异。2.GBC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的值的分别为872.97±1725.34、175.61±348.84、64.37±235.79,GBP组的分别为15.45±11.53、16.12±50.44、1.02±0.81。GBC组均较GBP组显着升高(P值均<0.05);AFP在两组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各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CEA)的敏感度分别为51.7%,38.3%,28.3%,特异性为95%、98.3%、98.3%,其中CA19-9敏感度最高;CA19-9、CA125及CEA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10.34、22.53、16.65。联合检测(CA19-9+CEA、CA19-9+CA125、CA125+CEA、CA19-9+CA125+CEA)的敏感度结果分别为56.7%、60%、48.3%、68.3%,特异度分别为93.3%、93.3%、96.7%、91.7%;其阳性似然比分别为8.46、8.95、14.64、8.23。结果表明:CA19-9、CEA或CA125任一单项检测对GBC诊断的敏感度均较低,但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3.GBC组的NLR值平均为5.18±8.27,GBP组的NLR值平均为1.95±1.14,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显着(P=0.004)。通过SPSS做NLR的ROC曲线,进而判断NLR诊断GBC的临界值。通过特异度与灵敏度两者之和的最大截断点(Cuff-off)确定临界值的取值。结果表明,NLR诊断GBC临界值为2.1,灵敏度为0.783,特异度为0.767,约登指数为0.53,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GBC组NLR以2.1为界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两组间在血清白蛋白、白细胞、CA125、CEA和CA19-9中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在性别、年龄、BMI、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AFP和TNM分期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1.CA199、CA125、CEA等多种检查检验手段联合可明显提高GBC的检出率,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度。2.NLR可以作为GBC早期诊断和筛查参考工具,携带GBC高危因素的患者可以通过定期监测NLR的变化可能有助于GBC早期诊断和筛查。根据我们的研究,当NLR≥2.1时,考虑可能和GBC的发生有关。

二、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论文提纲范文)

(2)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保胆手术概述
    1.1 内镜保胆手术的命名
    1.2 内镜保胆手术的基本操作步骤
    1.3 内镜保胆手术的分类及评价
        1.3.1 M-CGPS
        1.3.2 La-CGPS
        1.3.3 L-CGPS
    1.4 内镜保胆手术的设备
        1.4.1 基本设备
        1.4.2 其他设备
2 内镜保胆手术治疗流程
    2.1 内镜保胆手术的术前准备
        2.1.1 术前准备及用药
        2.1.2 术前全身检查
        2.1.3 胆道系统检查
        2.1.4 胆囊功能评价
    2.2 内镜保胆手术的适应证
        2.2.1 胆囊结石伴或不伴临床症状
        2.2.2胆囊结石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
        2.2.3 胆囊息肉
        2.2.4 胆囊结石(息肉)合并局限型胆囊腺肌症
    2.3 内镜保胆手术的相对适应证
        2.3.1 胆囊结石伴急性、亚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壁炎性水肿且保守治疗有效者
        2.3.2 胆囊造瘘或穿刺引流后残余胆囊结石(息肉)
        2.3.3 合并节段型腺肌症
        2.3.4 合并RASS
    2.4 内镜保胆手术的禁忌证
    2.5 内镜保胆手术的操作原则
        2.5.1 保胆三原则
        2.5.2 其他操作注意事项
    2.6 内镜保胆手术的并发症
        2.6.1 一般手术并发症
        2.6.2 胆漏
        2.6.3 结石残留
        2.6.4 胆囊内出血
        2.6.5浆膜下穿孔
    2.7 内镜保胆手术的术后处理及预防再发
        2.7.1 术后饮食
        2.7.2 胆酸类药物
        2.7.3 中药
    2.8 内镜保胆手术的随访和信息记录
        2.8.1 术前术中的信息记录
        2.8.2 术后随访
    2.9 胆囊结石再发
3 附件
    3.1 胆囊胆固醇沉积分度
    3.2 罗-阿窦结石分度
    3.3 胆囊腺肌症分型
    3.4 胆囊管通畅标准
    3.5 胆胰汇合部疾病

(3)胆囊隆起样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2.3 一般资料
    1.3 围手术期管理及手术过程
        1.3.1 手术前准备
        1.3.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
    1.4 研究方法
    1.5 结果
        1.5.1 病例临床资料
        1.5.2 年龄、息肉直径大小影响PLG恶变的危险因素ROC曲线
        1.5.3 PLG的危险因素分析
        1.5.4 各分组间比较
    1.6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疗进展
    2.1 PLG的流行病学特点
    2.2 组织病理学
        2.2.1 胆固醇息肉
        2.2.2 炎性息肉
        2.2.3 增生性息肉
        2.2.4 胆囊腺肌瘤
        2.2.5 胆囊腺瘤
        2.2.6 胆囊腺癌
        2.2.7 胆囊内乳头状癌
    2.3 PLG的危险因素
        2.3.1 年龄与性别
        2.3.2 PLG的直径与数目
        2.3.3 乙肝病毒感染
        2.3.4 2 型糖尿病
        2.3.5 高脂血症
        2.3.6 胆囊结石、胆囊炎
        2.3.7 胆囊壁形态
        2.3.8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2.3.9 种族
        2.3.10 遗传因素
        2.3.11 吸烟
    2.4 PLG的诊断
        2.4.1 B超
        2.4.2 内镜超声
        2.4.3 超声造影
        2.4.4 弹性成像技术
        2.4.5 CT
        2.4.6 MRI及 MRCP
        2.4.7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2.4.8 肿瘤标记物检测
    2.5 PLG的治疗
    2.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引言
研究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癌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胆囊息肉大小的手术阈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息肉大于10 mm时的治疗策略
2 胆囊息肉小于10 mm、大于5 mm时的综合考量
3 胆囊息肉小于5 mm时的随访
4 结语

(7)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PLG病理分组
    二、诊断良恶性PLG的单因素分析
    三、诊断良恶性PLG直径最佳界值
    四、良恶性PLG危险因素分析
    五、良性PLG诊断模型
讨 论

(8)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胆囊癌危险因素的再探讨-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9)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第一部分 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1.缩略语表
    2.保留后壁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要点图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NLR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血清肿瘤标记物单个及联合在两组间的差异及诊断价值
    3.3 NLR诊断胆囊癌的价值
4.讨论
    4.1 GBC 的发病与炎症之间的关系
    4.2 肿瘤标志物与 GBC 诊断
    4.3 GBC 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
    4.3 GBC 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
    4.5 GBC的治疗
    4.6 小结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胆囊癌的临床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四、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胆道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176例临床分析[J]. 张宇光. 中国基层医药, 2022(02)
  • [2]内镜保胆手术指南(2021版)[J]. 刘京山,朱星屹. 中国内镜杂志, 2021(08)
  • [3]胆囊隆起样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D]. 王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无远处转移的pT3、pT4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分析[D]. 陈延坤. 山东大学, 2021(11)
  • [5]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分析及良恶性预测[D]. 王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胆囊息肉大小的手术阈值[J]. 吴钢,蔡端.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1(04)
  • [7]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J]. 刘凯,卢逸,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窦宁馨,许明星,林楠,许瑞云.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2)
  • [8]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癌危险因素及高危人群评分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D]. 陈世勇.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9]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及保留后壁的胆囊切除术式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谢文强. 兰州大学, 2021(12)
  • [10]NLR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D]. 曹化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切除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