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启示_形态学论文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启示_形态学论文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态学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09-11-23

中图分类号:K9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0)03-0090-06

1 引言

所谓“形态”,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形状和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1]。“形态(Morp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orphe(形)和Loqos(逻辑),意指形式的构成逻辑;“形态学”(Morphology)始于生物研究方法,它是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之一,研究生物体的形态(如外形、构造等)及其转化[2,3]。根据国际城市形态研究会(ISUF)编写的城市形态学术语表[4]和Johnston《人文地理学词典》[5]中的相关定义:城市形态学(Urban Morphology)指对于城市形式(Urban Form)的研究,是指对城市的物质肌理以及塑造其各种形式的人、社会经济和自然过程的研究;在城市设计学领域,城市形态学研究也指一种寻找城市设计原则的分析方法。目前,有关城市形态的定义较多,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层次对其有不同理解,在英文中,与城市形态类似的概念还有Urban Form、Urban Landscape、Townscape等[6,7]。

城市形态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历史和考古等多个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与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相区别,城市形态研究更加强调对城市外在物质形态的研究,尤其以城镇平面分析(Urban Plan Analysis)为其主要特点,强调对城市平面形态的大比例尺研究、类型学(Typology)和形态发生学(Morphogenesis)分析等。在欧洲城市从1960年代开始的历史城镇保护运动中,城市形态研究扮演了重要角色[8-10]。当代,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更趋于多元化,从行为地理学、城市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角度出发的研究,对城市形态的几何学、拓扑学研究等等,都极大丰富了研究的视角和领域。

目前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较偏重城市宏观功能结构和空间格局,对于城市外在物质形态和景观、在大比例尺下城市的微观平面肌理等研究相对缺乏,对国外已开展几十年的城市形态学研究也引介较少。因此,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国内研究的理论方法、指导历史城镇保护更新及相关的城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历程与渊源流派

总体上看,欧美城市形态学主要包括两个研究领域:地理学领域,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Moudon认为1990年代以前的城市形态学研究主要分为三大流派:①德国—英国学派,代表人物M.R.G.Conzen和J.W.R.Whitehand,偏于地理学角度的研究;②意大利学派,代表人物S.Muratori和G.Caniggia,偏重建筑历史学角度的研究;③法国学派,受意大利学派的影响较深,主要偏于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10]。从1990年代开始,三大流派逐渐开始交流融合,并向国际拓展,研究领域和视角更加多元化。

2.1 德国—英国学派

城市形态学研究最早开展于德国。1903年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O.Schluter)提出地理学研究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景观,提出人文地理学应以“文化景观”的形态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即对地表之上可见的、实体的人工形式进行描述,提出了形式、功能、历史发展过程三个基本研究要素。他进一步认为人文地理分支中城市地理的研究对象应是城镇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表象,即城市景观。这就为当时德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确定了形态学研究的方向,并使他本人成为近代人文地理学中景观学派的创始人[8,11]。

1930年代,德国城市形态学研究达到顶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德国城市地理学的形态研究时代。开展了大量对德国中世纪城镇平面的研究,如复杂繁冗的平面形态和建筑类型分类,代表著作包括Geisler的《德国城镇:对文化景观形态的贡献》和Martiny的《德国聚落的布局》。但这一时期的工作强调单纯的平面形态研究,缺乏与城市社会经济史和建筑学研究的整合,也受到来自地理学内部的批评,如H.Bobek认为不能只关注城镇的形式,而应把城镇作为一个在区域经济系统中活的有机体来看待,在Bobek的倡导下以及1930年代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的发表,使德国二战和战后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流发生改变,城市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成为主导,形态学研究退居次要地位[8,12]。

然而,德国城市形态学的研究传统却被1933年移民至英国的德国地理学家康泽恩(M.R.G.Conzen)所继承,并在英国开创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Conzen学派”。其中1960年出版的《Alnwick:a Study in Town-plan Analysis》是Conzen的代表作,通过对Newcastle北部的小城镇Alnwick进行的详细的城市平面分析,初步建立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研究框架[13]。研究采用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城市形态演进的方法,以独立产权地块为最小的平面分析单元,开展了在当时不多见的大比例尺城市形态研究;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城市形态学重要的概念术语。另外,由于Conzen在二战期间曾有城市规划学习与从业的经历,因此其后期研究工作十分重视形态学研究与历史城镇保护规划的结合,推动了英国城市形态学研究与城市规划的交流融合[14,15]o

目前英国Conzen学派的主要领军人物是J.W.R.Whitehand,在其领导下成立于1974年的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会(UMRG)①,是目前最活跃的城市形态研究团体之一,代表学者还包括T.R.Slater、P.Larkham、K.Kropf等。研究课题包括中世纪城镇研究,20世纪城市郊区扩展和转型研究,城市经济学、房地产开发机制与城市形态的关系等[16-18]o

Conzen学派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包括:

(1)确定了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镇景观的三个要素—城镇平面、建筑类型、土地利用,其中强调城镇平面(Urban Plan)是城市形态学研究的核心对象,因而使平面分析成为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

(2)确定了城市形态学研究的内容和尺度:研究的核心—城镇平面由三个基本内容构成,道路和道路系统、地块和地块的镶嵌格局、建筑布局,其中以独立产权地块作为最小研究单元,确定了研究主要关注的尺度范围。

(3)确定了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方法—演进式的研究方法(Evolutionary Approach):主张通过大量历史地图,进行历史变化过程分析。

(4)确立了城市形态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地块建设循环(Burgage Cycle)、边缘带(Fringe Belt)、形态框架(Mmorphological Frame)、形态发展时期(Morphological Period)、形态区域(Morphological Region)等一系列广为使用的术语[8,14,19]。

2.2 意大利学派

与德—英学派不同,意大利城市形态学研究一开始就与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几乎是直接服务于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理论的。二战后,西方城市的大规模重建伴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潮,形成了以“白色方盒子”为代表的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强调建筑的功能理性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反对过多采用古典形式,间接造成了建筑地方性与历史感的丧失,以及历史建筑的破坏。意大利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国家,率先在1950-1960年代展开了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反思,在这一思潮中诞生了“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建筑设计流派,以玛拉托利(S.Muratori)为代表人物。这一流派主张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历史研究,发现建筑和城市形态的内在逻辑,从而在设计中继承延续这种内在的规则、传统,创造出历史连续感。他们在研究中采用了把建筑类型学与城市形态学结合的方法,因此又称为“类型形态学”(Typomorphology)。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城市平面形态的大比例尺研究和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类型的分类总结,揭示城市形态的内在规则,决定新的城市及建筑设计,使其延续地方传统,融入所在环境[9]。

Muratori的方法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在意大利建筑设计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因而被称为“文脉主义之父”,他在威尼斯和罗马进行的开创性工作吸引了大批学者投身该领域,形成了意大利独特的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研究传统[20]。这一传统对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Rossi)的早期工作有重要影响,并随着1980年代后Rossi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热门,促进了意大利城市形态与建筑类型研究的国际传播[10]。在Muratori之后,这一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的包括:G.Caniggia、P.Maretto、G.L.Maffei等。其中在Caniggia的推动下,意大利的研究被引介到法国、美国、瑞士等国。目前,Florentine Group是最活跃的研究团体,领军人物包括G.L.Maffei、P.Vaccaro、G.Cataldi,其致力于整理和发展Muratori和Caniggia的工作,于1999年开始编写Muratori辞典,系统总结这一学派的术语、概念和理论;另外,于1981年成立的CISPUT(Centro Internazionale per lo Studio dei Processi Urbani e Territoriali),为建筑师和建筑历史学家的交流构建了平台,该团体于1983年起举办了Muratori及其后继者思想和工作的系列展览,极大拓展了Muratori学派在意大利的影响[9]。

Muratori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类型和城市的平面形态,具体即建筑类型(Architecture Type)和建筑肌理(Building Fabric),该学派强调对建筑风格、类型的系统分类整理,揭示建筑类型本身的空间组织法则、演变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描述解释城市形态演变。研究方法上强调历史分析与系统的分类描述相结合,重视对类型、形态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如Operative History(运行着的历史)就是Muratori思想的核心。在理解城市形态的生成和演化中,该流派提出了若干重要概念,如首要元素(Primary Element)和基本建筑(Basic Building),描述了两类具有不同历史演进过程的城市形态要素,前者指城市中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公共建筑等,Rossi认为它们是城市形式的主要塑造者,其形式独立于实际使用功能的变迁、不同历史时期风格的演变,具有穿越历史的“永恒”的形式;Basic Building由Caniggia提出,与Primary Element相对,指城市中作为特殊建筑背景而存在的大面积城市街区,Rossi直接将其定义为城市居住区(Residential Area),它们是城市形式中不断被反复修改的部分,适应于不断变化的使用功能和流行风格的变迁,经历着持续的转型,具有偶然和不稳定的天性[9,20,21]。

2.3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的研究传统与意大利较为接近,也是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最早的工作是P.Lavedan的《城镇规划史》和M.Poete对于巴黎城市建设史的研究。前者从艺术史角度出发,系统总结城市规划及城市平面的类型、流派,建立规划思想与规划风格类型的谱系,为类型学研究建立了最初范例;后者则关注单个城市平面形态的演变历程,并注重对影响城市形态演变的深层社会经济过程的研究,与Conzen对形态发生过程(Morphogenesis)的强调不谋而合。

在二人影响下,1960-1970年代法国出现了大量城市形态发展史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基本内容为:①讨论城市选址及其对城市的影响;②与类型学方法结合,分析城市平面形态和街道肌理;③深入分析城市平面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内在机制;④以形式为基础,描述城市的功能结构;⑤对城市建筑类型和景观特征进行综述[22]。这一范式对西班牙的城市形态学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23]。

总体上,法国城市形态学研究较为多元化,包括艺术史、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社会地理等学科的研究都对其产生了不小影响;同时法国的研究也受到意大利学派以及德—英学派的影响。因此法国城市形态学研究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主导学派,而是大量分散开展的研究和著作,这种状况虽然不利于城市形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但另一方面却促进了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拓展。

2.4 城市形态学研究的国际融合拓展

1990年代后,城市形态学研究三大流派趋于对话和交流,同时国际城市形态学研究也广泛开展,扩展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美国家,以及日本、新加坡、中国等亚洲国家。1994年,在意、英、法三国学者倡导下成立的国际城市形式研究会(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orm(ISUF)),是一个包括建筑、城镇规划、地理、历史、和社会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学术组织,旨在促进城市形态学发展,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国际交流。通过召开两年一度的会议和出版定期刊物《Urban Morphology》,该组织已成为目前促进城市形态学研究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国际平台。

3 各国城市形态学研究进展

3.1 总体概述

通过对ISUF整理提供的城市形态学研究文献总目和《Urban Morphology》杂志1997-2004年期刊文章的分析②,目前国外城市形态学研究可分为三个基本领域:

3.1.1 学科体系建构

包括对学科研究史的回顾总结,如自1998年起发表的一系列总结介绍各国城市形态学研究历程的文章;对学科的研究方法、概念术语、分析技术等的系统整理;关于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的讨论等。

3.1.2 城市形态学理论建构

目前城市形态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城市形态的描述:对于城市平面形态的构成元素,已有一套较系统的描述体系,如城市平面(UrbanPlan)的几大构成要素一包括街道(Street)、地块(Plot)、土地利用(Land use)、建筑(Building)、建筑肌理(Build-ing Fabric)等,以及较为成熟的建筑及城市平面的类型分类方法;

(2)对于城市形态的生成、演变过程的理论:包括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理论;城市形态转型方式、转型过程的理论;关于延续性景观、周期性景观以及变化周期的研究;关于转型过程中决策者影响的研究;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城市社会学、经济学解释等。

(3)历史城市形态的管理、保护、规划设计理论:包括城市形态演变过程的调控机制与调控方法;历史城镇的价值和保护理论等[24,25]。

3.1.3 知识与研究案例的积累

它是城市形态学研究的主体,每年有大量研究案例发表,根据研究关注的历史时期和区域,可分为以下几类:中世纪欧洲城市形态研究;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形态的变化研究;欧洲以外国家历史城市研究;殖民地城市形态研究;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等。具体的研究主要形成三大专题:对市中心和老城区的研究;对于城市边缘带和郊区的研究;对于工业革命时代、1970年代的郊区化以及后现代居住区形态的研究。

3.2 英国的城市形态研究

自1960年代Conzen一系列重要研究的发表开始,在其基础上深入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微观形态学研究:以单个地块为研究单元,解释城市形态发展变化的微观机制。如对20世纪普通住宅形态变迁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单个住宅形态变化—如扩建、改造等,会引起邻里的模仿行为,引发一系列变化,而这种邻里扩散效应又与住区开发密度、邻里社会关系存在正相关关系[14,26]。

(2)Conzen的“形态时期”(Morphological Period)与意大利Muratoti学派的“类型过程”(Typological Process)两概念的结合。大量案例总结了城市形态的时代划分、不同时代的形态特征,但关于不同时代的形态类型为什么会发生转换以及转换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则较少探讨。在这方面,意大利学派的“类型过程”理论则更多关注了类型的转换过程,认为新的建筑类型是学习改进旧有类型的产物[14,20]。

(3)关注城市经济、社会以及规划管理决策等过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在Conzen的研究工作中,创造城市景观的人仍然隐居幕后,但后继者的工作则开始更多的关注决策制定者和决策过程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如Whitehand在其代表著作《The Changing Face of Cities:A Study of Development Cycles and Urban Form》中,以城市边缘区、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平面形态类型和变迁为基础,探讨了经济发展波动和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周期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揭示了经济停滞期、复兴期和大发展期造成的不同土地开发与城市形态类型,及其相互转化过程[27];其另一部著作《The Making of the Urban Landscape》则更多关注了城市规划管理和政策法规对城市形态的影响[28]。

(4)关注城市边缘带(Fringe Belt)的研究。城市边缘带的概念是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Louis最早提出,指城镇边缘由混合用地构成的动态带形区域,其往往被新建城区包围,反映出早期城市边缘的特征,如城墙两侧往往形成边缘带。Conzen进一步发展了边缘带的研究,指出边缘带如同城市发展的年轮,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周期密切相关。近年来对城市边缘带的研究关注了大量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和非建设用地,如被城市用地包围的农田、游憩地、生态保留地、古城墙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规划的环城绿带等,研究其平面形态特征、演变模式等[14,29]。

3.3 德国的城市形态研究

在经历了相对衰落之后,1950-1960年代,德国城市形态研究领域重新出现了大量革新性工作,其复兴很大程度得益于建筑学家和城市历史学家的推动、旧城保护运动的影响[30]。研究主题包括:

(1)中世纪的社会经济结构如何影响城市平面形态,研究主要受到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影响,探讨了如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格局、社会等级制度对居住格局的影响、中世纪手工业用地的分布和形态等课题。

(2)地方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对地方建筑风格类型的影响。

(3)建筑风格流行的周期、风格的创新和循环,新旧不同的城市肌理的保护,研究受到了旧城保护运动和1973年成立的“旧城镇”(Die alte Stadt—the Old Town)研究会的推动,大量应用于城市历史建筑及街区的保护中[12]。

3.4 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

美国的城市形态研究呈现多元化,使用较多的称谓是“城市景观”(Urban Landscape),比较强调研究不同于欧洲的美国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和城市景观特征[31]。研究主题包括:

(1)美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与“美国形式”,揭示美国特有的一些城市形态、建筑类型,如殖民地时期产生于欧洲根基上的多元文化建筑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摩天楼等,如J.Vance的代表作《The Continuing City:Urban Morpholog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是第一个在美国城市景观研究中融入形态学方法的著作,探讨了在欧洲城市原型基础上形成的美国城市[32]。

(2)美国城镇平面的分类、区域特征和时代分布、产生与演化。代表性著作如Reps、M.P.Conzen对殖民地背景下美国城市规划史进行了深入研究[33,34]。又如Moudon对旧金山、西雅图等地邻里建筑的研究,详细分析了居住建筑的类型及演进,以及深层次的土地产权发展历史[35,36]。

(3)独特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城市形式,美国曾经是各种理想城市模式的实验田,如清教徒城镇、摩门教城镇、宗教团体的规划思想、工业公司城镇等[33,37]。

(4)美国的土地市场、规划管理方式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美国式土地细分和产权地块的专题研究等,如Price研究了美国东部历史上的土地测量系统对城市形态的影响,揭示旧有的农田和地籍界限对后来在此基础上建设的城市的形态有重要框限作用[38]。

(5)研究创造城市景观的人、阶层、思潮、时代精神等对城市形式的影响,探讨“话语”对形式的建构,如Holdsworth对曼哈顿城市形态和建筑类型的研究,揭示了办公建筑和摩天楼的建筑形式都具有强烈的象征主义,即向建筑内外的人们传达一种商业霸权[39]。

3.5 法国的城市形态研究

法国城市形态研究也呈现多元化,大量成果产生自1970年代后在建筑院校开展的研究,以及历史城镇保护规划过程中的研究,关注主题包括:

(1)城镇规划思想史研究和单个城市发展史研究,是法国城市形态研究的两个基本传统,后者建立了法国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式,在很多地方城市开展了这一类研究。

(2)建筑设计领域的反现代主义思潮,吸收意大利文脉主义的思想,研究城市形态与单体建筑设计方案的关系,城市基底如何影响建筑设计,建立历史城镇保护理论,从单体建筑的保护走向整体环境的保护。

(3)吸收法国社会地理研究的思想,关注现代城市的产生过程,尤其是普通住宅研究,用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地理理论解释城市形态。

(4)对于城市形态的纯形式研究,如形态的拓扑、几何和尺寸关系等。

(5)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反思和研究,重新评价现代主义城市形态和肌理的价值,如花园城市、林荫道等的研究。

(6)大城市郊区研究,如市郊高速公路、小城镇、乡村的形态特征[22]。

4 对国内城市形态研究的启示

目前国内有关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两个领域,前者偏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即城市总体布局和土地利用结构,课题包括人口分布及人口迁居与城市结构、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等[40];城市规划领域开展的形态研究则与城市总体规划实践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研究关注的都是宏观城市形态,即建成区的外形、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研究成果往往直接服务于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确定城市空间格局,课题包括:①单一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史,关注其演变过程和未来规划方向;②以某些主题探讨空间结构演化,如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全球化与城市经济、信息技术等与城市形态的关系;③对各种空间格局规划理论的研究,如集聚—扩散、同心圆—放射—格网、紧凑—松散等[2]。另外,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的研究也十分丰富,涉及考古、历史、历史地理、建筑和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单个或某类城市的历史形态研究、中国古代的建城及规划思想等。

总体而言,上述研究都较为偏重宏观视角,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薄弱[41]。其中尤其是大比例尺历史城市形态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资料有限是制约研究开展的重要因素,如国外历史城市研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8世纪以后欧洲城市应用现代测绘技术进行的持续性大比例城市测绘,为在街区和地块尺度研究城市形态变迁提供了基础,如Conzen对Newcastle的研究就是基于该市自1723至1954年的多幅大比例历史地图[42]。相比而言,国内城市大多缺乏精确测绘的城市历史地图,研究需要更多依赖考古成果、野外踏勘和文献工作,限制了大量研究的开展,如邓奕等基于《乾隆京城全图》(原图比例1/650)对北京旧城街区形态进行的研究为数较少[43]。但是无疑,开展大比例尺城市形态研究,对于中、微观尺度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管理、历史街区保护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44,45],因此国外城市形态学的理论、概念、研究方法等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注释:

①伯明翰大学城市形态研究会(UMRG)网站,http://www.gees.bham.ac.uk/research/clusters/urbanmorphology/,2008-11-21.

②国际城市形态研究会(ISUF)网站,http://www.urbanform.org/,2008-11-21.

标签:;  ;  ;  ;  ;  ;  ;  ;  ;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启示_形态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