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历史及其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交易所论文,走向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证券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资源管理方式相联系,并且促进其变革和进步。
1990年12月1日,建国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深圳成立,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和资源组合方式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发展。时至今日,证券交易所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投资场所和资源分配系统,而其扩散力和渗透力也已超出经济范畴,带来社会价值的巨大变革。
证券交易所对社会经济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证券交易所提供了一个有价证券流通的场地和相应的技术条件,更重要的是,证券交易所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和资源管理方式相联系,并且促进其变革和进步。
证券交易所的起源和形成
证券的形成是资本市场和信用制度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只有当货币资本与企业资本相分离,货币资本取得一种社会性质时,信用工具才会被充分运用,信用机构也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而信用制度越发展,就越能动员更多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投入到证券市场中去。股票和债券的出现,为直接资本信用提供了工具和载体,其发行和流通为证券市场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
近代西方货币信用制度大约始于16世纪末的欧洲,以贷款、债券、信贷转让票、银行券、及纸币等多种信用工具的采用为特征,并以商人银行、清算银行和中央银行的建立为基础,从而使得信用扩张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为证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前提和市场环境。1581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典型的股份公司“土耳其公司”,1600年又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荷兰也于1602年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并从1612年开始允许其股票在阿姆斯特丹贸易所公开出售。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股份制企业相继成立对资产积累和迅速扩张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为证券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
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是证券市场规模化、公开化和有序发展的产物和条件。证券交易所是高度组织化的市场,是证券流通市场的中心。证券并不是真实资本,是一种虚拟资本,是代表投资者权益的一种证明,因而证券流动既是投资人的要求,也是扩展资本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证券的价格取决于对资本价值的判断和供求关系。市场机制越发达,证券的变现性就越强。证券的这一特性,为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1608年,荷兰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各地商人聚在阿姆斯特丹从事荷兰东印度公司股票的买卖交易活动,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证券市场的雏形。1724年,法国也建立了制度较为完备的“巴黎证券交易所”,而对现代证券交易所影响较大的则是英国的证券交易所。1733年,英国经营证券买卖的商人在伦敦斯威汀大街约那森咖啡馆组成了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即“伦敦证券交易所”,1827年和1830年利物浦证券交易所和曼彻斯特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836年英国铁路股票盛兴,地方性证券公司迅速发展,到1914年,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已发展到22家,非正规的地方性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
美国证券市场是从经营美国为独立战争而发行的近800万美元的政府债券的交易而兴起的。1754年,经营证券买卖的商人在费城成立了一个经纪人协会。随着交易的进一步发展,1790年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费城证券交易所。二年后,即1792年5月27日,纽约的24名商人在华尔街的一棵老梧桐树下集会,商订一项协定,即所谓的“梧桐树协定”,约定以后每日在梧桐树下进行证券交易,共同制定了他们相互之间及他们与公众交易收取佣金的最低标准等规则,成立了经纪人协会。1817年,在美国当时最大的城市,也是通往欧洲的主要港口纽约建立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现为美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日本证券市场出现于明治维新时期,当时业务活动范围很窄,沿袭封建社会的传统,大企业发行的股票往往被同一财团内的企业所吸收消化,公共事业债券业务也几乎被银行和信托公司垄断。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的证券市场进行了重大改革,把许多地方性的证券交易所进行了合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证券交易所”,二战结束时解体。1948年,日本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法》,1949年相继开放了九个会员制形式的证券交易所,并指定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地可进行全国性交易,大大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工农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筹集了巨额的资金。
证券交易所兴起的早期阶段,主要业务是政府的公债,股票交易较少。到19世纪60年代,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和股份制企业的大量发展,企业的股票和债券逐渐成为主角。
世界证券买卖的中心,17世纪是阿姆斯特丹,18、19世纪逐渐移向伦敦,本世纪以来很长时间一直是伦敦和纽约并重。在当今国际金融领域里,最引人瞩目的是日本东京金融中心的崛起。可见,国际证券市场的重心的转移与其经济发展相一致的。证券交易所既是资本信用发展的结果,又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成长提供了物质和制度方面的支持。
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发展
从世界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证券交易所的功能也是随着经济现实不断充实、丰富的。证券交易所成立正值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主要是适应资本流动化的需要,为证券的变现提供渠道,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资本积累;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自由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逐步建立,资本证券化比例也相应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越来越趋于分散,对资本市场量的要求让位于对资本市场质的要求,为使证券市场能够继续为长期资本的筹集服务,就必须克服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欺诈和不公正现象。因此这一阶段证券交易所自律性管理有所增强,证券交易所的功能着重表现在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维持市场连续性、减少过度投机和降低市场非系统性风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由“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运行转为国家间接干预,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也由自律为主转变为法律约束,证券交易所的功能不再仅限于维持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而是使得资本市场结构符合资源最优分配,适应国家宏观经济调节和产业调节的需要。
因此,证券交易所的功能演进是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同步的。从证券交易所上市品种结构来看,最初是以债券交易为主,随后股票交易占据主要地位,本世纪七十年代后,诸如期货、期权、权证、掉期交易等衍生证券品种显示出强烈的吸引力和发展势头。这是与市场信用的扩张和信用工具的丰富密不可分的。
归纳起来,证券交易所发展至今,其作为证券流通市场的核心,自身功能有以下几点:
1.维持市场能力,创造连续市场。证券交易所供求高度集中、公开竞争,有助于在现有价格极小变动范围之内证券的大量成交,基本符合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应该说是整个经济系统中最佳的市场体系。
2.形成公开竞争的价格。证券交易所内证券价格都由多数买方和卖方通过竞争买卖来确定,降低了人为操纵市场的可能性,它在买者的价格预期与卖者的价格预期之间寻求了一种合理的均衡。
3.使闲置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社会各阶层手中的闲置货币,有些是消费积余,有些是生产资金的暂时闲置,这些闲置货币分散在不同所有者手中,不易发挥其规模效益且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证券交易所为闲置货币转化为长期投资提供了便利、公平的条件。
4.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交易所内的交易者对证券价格反应极其敏感。当某些企业盈利甚多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盈利潜力,其证券交易价格会高出其他上市证券,使证券持有人获利能力增加,风险减小,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资金,企业筹资成本下降;而盈利前景欠佳的企业其证券价格下跌,企业筹资困难,迫使其调整产品结构、改善盈利能力。证券交易所的这种机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组合,当证券价格与其盈利能力的对比在不同证券间达到均衡时,市场便处于理论上的最优配置状态。
5.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证券交易所除了以定期公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揭示有关重大事件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企业财务、经营信息,还能够通过上市股票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反映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因此成为反映经济形势的“晴雨表”。西方国家凡每一经济衰退的先兆就是市场恐慌抛售股票。
证券交易所的正面功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容易形成脱离其实际价值和真实供求关系的泡沫价格。有价证券实质上是一种虚拟资产,其交易并非代表真实的金融资产的买卖,很大一部分是追逐价格波动的差价以获利。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的特性又为大宗短线投机提供了可能,而当股票价格脱离其实际资本增殖和盈利能力太远时,泡沫经济也就随之产生了。
本世纪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后,世界各国证券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抑制市场的过度投机性,如完善法制、禁止内幕交易、禁止操纵市场、禁止欺诈行为、改革证券交易组织结构以加强其社会服务功能、谨慎推出新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等。但由于股票本身的性质和交易所集中交易的特性,一定程度上的投机性依然存在,并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润滑剂”。
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趋势
证券交易所是以资源有效配置为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交易中介机构。随着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过渡为国家干预的经济体制,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所的发展在新的历史、经济条件下表现出了以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交易所的组织结构偏重强调其社会服务功能。证券交易所依据其组织形式,可分为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和公司制证券交易所。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以会员协会形式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组织,主要由证券商组成,只有享有会员资格或特许经纪权的经纪人才能够有资格在交易所中进行交易。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属社团法人。目前美国、欧洲大多数国家以及巴西、印尼、泰国等国的证券交易所均实行会员制,由于会员制交易所不存在破产风险,以会员自律管理为主,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容易维护其公正角色。但由于会员本身就是市场的买卖者,管理者与参加者合一,难免有过分突出会员利益的现象。公司制证券交易所以盈利为目的,基本上由银行、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及各类公司共同投资入股建立的,其对本所内的证券交易负有有限责任。目前世界上实行公司制证券交易所的国家或地区有加拿大、日本、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瑞士日内瓦证券交易所也都是公司制。公司型证券交易所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分开,并对交易提供担保,有益于形成合理的管理体制及降低风险,但由于公司制证券交易所有营利性质,收费较高,因此有不断扩大市场规模的冲动。目前两类证券交易所的界限已经不十分明显,会员制证券交易所在自律管理的基础上受到国家法律和管理制度的约束,公司制证券交易所也逐步淡化了其营利色彩,健全了其内部管理体制。
2.交易范围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证券交易所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投资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都在不断地放宽对外资流入的限制。如台湾、韩国经济崛起受到全球关注,两个交易所都适时创造了外资流入的条件,致使市场规模急剧扩大;而香港联合交易所更因海外资本的吞吐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证券交易所。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也于1986年进行了一场空前的变革,被誉为“伦敦城大爆炸”,其首要内容就是允许非本国的金融机构和公司投资于伦敦证券市场。如今,纽约、伦敦、东京三个交易所已成为连续的不间断的国际化交易网络。
3.交易技术现代化。进入七十年代后,各国以手工操作的交易系统逐渐由现代化的交易手段所取代或补充,带来交易效率的大大提高。现代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①证券由清算公司集中托管后以无纸化形式进行交易,电脑随时记载投资人持有证券变化情况;②电脑系统自动对买卖需求进行配对而无须人工竞价;③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无形市场得到发展,在远离交易设备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终端系统直接参与交易。亚太新兴工业化国家证券交易所建立初始,就已直接应用了现代电脑通讯技术发展的成果,大多数都采用电脑自动报盘、撮合系统,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也在原有手工交易的基础上发展了其自动配对系统作为补充,用来处理大量分散的委托。美国NASDAQ系统更由于其无形市场的特色而挤身于世界一流交易所的行列。
4.交易品种多元化。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一种经济体制,由纸币取代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社会经济信用关系全面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而商业信用、金融信用、资本信用的发展又一步一步地深化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关系,从而使得经济以几何级数成长。现代经济社会信用手段和信用技术更是全面发展,以经济信用关系为基础的证券市场也不不断地创造新的信用形式,证券交易所不仅为交易过程中的证券和资金的借贷提供了基础,而且为诸如期货、期权、组合权证等各类衍生交易品种的推介提供了条件。
5.市场管理趋于加强交易所自律功能。目前世界各国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主要有两大类:(1)复合的双重性职能的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是指证券交易所同时具有证券交易和证券监督管理双重职能,以英国、约旦为代表。(2)分离的单一性职能管理形式,即证券交易和证券市场的管理职责由不同的机构来担负,由中央银行或财政部或专门机构来实施对证券市场的监督管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管理模式,世界各国都强调健全法制及突出交易所自律功能。在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信息公开和禁止欺诈活动的原则前提下,交易所有权灵活调整其上市标准、交易规则及信息揭示准则。在世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竞争势态下,各国交易所在发展市场上采取了相应的灵活策略,以规范的、充分的信息披露替代过分严格的上市限制,以准则制替代审批制,最终以市场自我选择和辨别为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