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论文_赵群

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论文_赵群

山东省潍坊市公路管理局公路养护工程处 山东省潍坊市 261031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建筑行业如果仅停留在传统行业的层面的话并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因此加强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迫在眉睫。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在充分了解工程施工过程中信息化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

工程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管理的运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大型的信息系统,并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更有效的实施工程管理。大部分工程的规模和投资较大,运作过程较复杂,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较深。

一、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信息技术也不例外。目前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存在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以及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等问题。

1.1信息系统不完善

工程管理信息化起步晚,各项功能还不完善,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弱。目前建筑工程中,主要以单机软件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信息化建设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沟通机制,管理者要清楚掌握工程运作所涉及的内部和外部关系,比如,部门协调、团队协作、运营管理等。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时,也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1.2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

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低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大部分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不透彻,只是孤立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某一部分,对整体的运作模式和方法掌握不到位。管理水平落后不能及时跟上工程的需要,造成工程管理混乱、管理模式单一。施工企业将信息技术单纯的应用到编制计划上,对监督、控制、调整运作和计划的改变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1.3信息技术软件不成熟

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普及时间短,发展比较缓慢,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基本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国使用的信息技术软件基本上从国外引进,但是国内和国外的单位组织结构、部门的分配有很大不同,因而软件所使用的范围和深度也不同。将国外软件引进到国内后,汉化的软件在语言的翻译和解释上跟国内有所差距,容易导致理解的误差,实际实施中存在困难。在有效维护方面,使用不够方便并且维护费用高昂。

二、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建设要点

2.1管理模式。工程顶目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不是计算机技术。工程项目的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如成本、质量、进度、合同、物资材料等,对于这些信息的快速处理需要项目各部门的协作,打破原来的部门堡垒。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在国内墓本上没有成功的经验,另外由于国情的差别我们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企业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模式,只能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观念。

2.2对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认识。由于信息技术是十分专业的领域。发展又非常迅猛,新概念和技术层出不穷,非信息领域的人员往往难以把握。不同部门只是站在各自部门的角度提出模糊的需求。由于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部门之间有大量的数据和信息需要交换和共享,因此需要根据业务的需求,提出整体的框架,在整体的框架之下解决各部门的具体需求。如达不成对整体框架的共识,部门之间就会存在很多分歧,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就很难推进。

2.3人员素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以人为本的,员工的观念和素质。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摸式,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更是如此,如果不经过对员工的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起来就很困难,对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就难以适应。另外对于管理来讲。信息只是基础的原料,信息是为管理、为人的科学判断和分析服务的,信息化系统的生存基础是对知识的共享和重复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将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经教数据重复使用到招投标、生产中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情,要避免以往档案中大量信息无法利用和经验随有关人员的离去而带走的现象。

三、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

3.1经济性

企业管理信怠网络的建设,要从经济方面着眼。由于网络是一个通用的集成系统信息平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少投入,具有最佳的性能价格比,能够在完成系统目标的基础上,力争用最少的投资办好最多的事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各部门已有的各种软件、硬件资源,在本网络中得到充分利用,以保护原有投资。

3.2先进性

网络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确保本网络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因此可以保证开发软件的平台与使用软件的平台能适应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具备跨平台性和可移植性。

3.3可维护性

整个网络运行稳定、易于维护。网络的执行文件与数据文件分离。网络能检测文件系统的完备性,并提供数据库文件备份及恢复的功能模块。

3.4安全性

网络运行安全可靠是整个网络建设的基础。工程建设管理的大部分业务都在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运行,这就要求网络系统应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必须具有网络监督和管理的能力。在网络设计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选用高可靠性的设备,在关键部位采用冗余备份设计,避免单点故障,保证系统长期、可靠、隐定地运行。(2)采用优秀的管理软件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故障。(3)采用可靠的备份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性。(4)对不同的用户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网络要具有较高的安全保密机制。保证数据完整可靠,不被非法读取或更改,能对关键数据提供多重保护。对网络病毒的传播要提供防范措施。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访间控制列表、子网隔离和“防火墙”等安全控制措施,保证网络安全运行,拒绝未经授权的访问。

3.5通用性

双方共建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具备实用性,安全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同建设部的有关标准、规范协调一致,同国际工程建设的FTDIC条欲相接轨,更快地向市场化、国际化过渡。同时,网络所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协议等均是国内外厂商都支持的国际标准协议。网络选用的协议和设备均符合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将不同应用环境和不同的网络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

3.6扩展性

为了保证用户已有的其他应用管理软件可以不因应用此网络而废弃,同时为了保证用户今后应用其他软件而不与本网络相冲突,本网络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网络对已有软件的兼容与综合,因此本网络具备开放性与扩充性以保证系统对用户已购置资源的支持。

网络所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符合开放系统的标准,并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互联。在总体设计中,采用开故式的体系结构.使系统易于扩充,使相对蚀立的子系统易于进行组合调整。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在外界环境改变时,网络可以不作修改或作少量设置修改就能在新环境下运行。同时建立开放式的数据接口,支持其他厂商的工程应用软件在网络化工程管理系统中运行。

总结

我国工程项目的管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理论、方法及手段逐步得到了完善,信息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而言,信息技术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而是管理理念、组织方式与执行水平的综合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引导工程项目管理进入一个全新的而又充满挑战的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必将成为项目管理集中研究与发展的重点,从而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欧家锋.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

[2]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3.

[1]刘人怀,孙凯.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7(19):1-4;

论文作者:赵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

标签:;  ;  ;  ;  ;  ;  ;  ;  

工程管理信息化架构研究论文_赵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