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人本管理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本论文,班级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既富有创新精神,又富有完善人格,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以被教育者的完善和发展为根本,即必须以学生为根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根本。
班集体是学校管理的基点,班级是培养学生的温床。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一切教育活动及作为班主任的一切职责的总称,“是指以一定的价值为目标,求得具备一定要素的业务的完成”。([美]杜克主编《班级管理》)因而班级管理是班级教育的总和。
然而当我们讨论班级管理时,我们却发现——
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教育管理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
研究表明,学校管理,远远落后于企业管理。当187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制造加工工业中需求的持续下降和大量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时,制造业者开始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管理上来,促成了工业科学化管理的开始。哈佛商业评论将其间的管理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时代:科学管理、政府管理、营销与多元、策略和社会变迁。有关专家认为:前四代管理是应工业时代的管理特点而生的,而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五代管理应运而生了。第五代管理的中心是知识的管理,其特征是创新管理,其核心内容是人本管理,他们认为农业时代以土地为中心,工业时代以金钱资本为中心,知识时代以人为中心。
于是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们学校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有的仅停留在科学管理阶段,有的带有政府管理的影子,也有的是当代先进管理思想的折射。事实上研究学校管理的理论远远落后于研究企业管理的理论,学校的管理经验远远落后于企业的管理经验,学校的管理效益远远低于企业的管理效益。产生这种不同步的原因是:
企业管理必须考虑管理效益,其效益与管理是紧密型的,管理产生的效益是即时的、迅速的、显性的。反之,学校管理与效益是松散型的,其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异时异地的、隐性的。企业是营利性的,学校是公益性的,学校的产品是特殊的。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部分,学校管理的滞后,制约班级管理的发展,我们的班主任大多在固有的理论框架中,辛勤地耕耘,认真地研究,努力地论证,适度地发展。而当我们剖析学校管理并深入班级时发现——
又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口号式的班级管理
问题还不只在于我们的管理落后于企业,更在于当我们的老师在套用先进管理的理论时,许多只是标签式的。如果走进今天的学校,到处可见“创新”“以人为本”这些闪烁着当代先进管理思想光芒的标语,而校长、教师可能是在不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的基础上建筑“以人为本”的大厦,其结果当然是非人本或异化了的人本。综观我们许多老师的总结材料,实在是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踏踏实实地干些与“人本”格格不入的活。因为非“人本”的活确实比“人本”的活好干。
峥嵘岁月,呼唤着班级管理的真“人本”
当人类的历史长河从劳力经济、资本经济进入知识经济阶段时,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本的占有与配置。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只有人才具有知识,才能使用知识。教育不但承担知识传播的责任,而且负有培养社会新时代需要的劳动者素质的重任。所以,“人本”对教育的意义:一方面,教育是智力活动,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其间人是能动者,所以教育是否人本,直接关系到教育效益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学生面临的时代将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将人力看作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以事就人、人适其所、人尽其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所以,人本化管理的第二个意义是让孩子在“人本”的熔炉里成长,充分弘扬其个性使其全面地发展。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应是将结构化的外在知识与学生的直觉相结合,从而感知组织文化和行为中的隐性知识,保证将组织的智力资产最终转化为能为社会带来好处的特殊产品——人才。
当我们对“人本”探讨到这个层面上,不妨把目光收回到目前的班级管理现状。我们注意到我国的班级管理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经历了“行政管理”、“科控管理(操作管理)”两个阶段。行政管理,是班主任凭自己的经验、行使学校赋予的班主任权力、班主任说了算的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压制型管理,班级好坏,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个人经验和学生被“驯化”的程度。外控型管理,是目前热闹不衰的班级管理模式,用制度、目标等控制学生,这种管理有利于规范化、程序化,但制度一旦形成,便强调统一、集中,缺乏弹性,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活动性。
为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更好更高的管理理念,寻求一种在新的管理理念统帅下的新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人本管理。
二
班级人本管理是指班主任(或有关管理者)首先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继而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的一切管理活动。
班级人本管理,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学校的人本管理,企业管理的对象是工人(职员),其管理目的是通过工人生产优质产品,收到高效益,企业人本管理的重点是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学校人本管理的对象既是生产“产品”的人员——教师,也是“产品”本身——学生,其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劳动作用于“产品”,通过“产品”本身的心灵内化,创造特殊的优质的产品——人才。班级人本管理的对象只是“产品”本身——学生,这是由教育这种特殊的活动和学生这个特殊的产品所决定的。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活动和以尽可能少的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益的实践,来锻炼学生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达到完善学生的意志和品格,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体力,使学生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这就是班级人本管理的哲学涵义和理想境界。
从理念层面上看,以学生为本,包含四个维度:
一要把学生当人看。确立学生管理主体地位的第一层含义是把学生当人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直面的是一群焕发生命活力的学生,而不是一堆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供人使用的工具。树立“把学生当人看”的意义在于教师展开的一切教学教育活动都必须立足于“导”,而不是“灌输”,都不能使用学生,而应是培养学生。班主任展开的一切管理活动,都不能把学生当驯服工具。
二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在发展的,所以难免会出错,我们不能用对付敌人的办法对待学生。学生是在发展的,所以一切教育活动都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包含二层意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师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态发展的,其发展受家庭、社会、学校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改变其发展方向、程序、速度和结果,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整个人生的成长。
三要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虽然离不开许多人的指导和帮助,但每一个学生都是自我发展的主人,他有权对自己作自我选择的决定。学生在同一班级,不可能整齐统一,也不可能成为标准件。学生的独立发展表现为(1)能动性,老师并非学生的拐杖,学生能主动对自己进行规划、管理、评价。(2)差异性。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情景中会呈现不同情况,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群体中迥然各异。(3)创造性。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学生的独立发展形成了学生的个性,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
四要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人。(1)师生要平等。既然学生是独立发展的,教师的所有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能动反映才能达成。学生的今天,包含着学生昨天的成绩,学生的昨天也是由学生自己、昨天的师长、家长等多种因素组成,所以今天的老师不能夸大自己的作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学生的学德,而不应是教师工作的基点,在道德认识、文化知识等方面,教师是长者,而在其他方面师生是平等的。(2)生生要平等。我们今天的学校是塑造不平等学生的地方,我们人为地把学生分成好与差,分成干部与非干部,这是大错特错的。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学生是在发展的,发展有“早熟”“迟熟”之分,我们如果认定“早熟”的学生为好,“迟熟”的学生为差,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好”与“差”是相对的,是由评价的标准来定的,评价的方法有判定性的,也有形成性的,评价的内容仅“德智体美劳”就有五个方面,加上由此发散的方方面面,可以是几十、上百个,每种评价都可能出现不同的第一,所以,班内的学生实在没有绝对的“好”与“差”。
显然,上述四个层次是递进的,“把学生当人看”是最低层次,它能使我们的管理避免陷入“管卡压”的泥潭。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能使我们的教育活动适应学生,我们培养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人才。“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我们的管理能走上自主化之路。“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是人本的核心,既需要教师转换角色,也需要学生转换角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从以上理念出发,我们得出班级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征:学生从传统的管理客体变为管理的主体;班级管理通过学生全员参与达成;管理的目的不是使学生就范,而是使学生个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1.班级人本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学生
“主体”本是哲学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学生是供教师加工的产品,对这个特殊产品进行加工必须通过其本身的“心智”活动达到,班级教育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与班主任都不容易接受“学生是班级主体”这个观念,学生习惯于听班主任吩咐,班主任则认为学生听自己的指挥可以省心省事。所以学生成为班级主体的关键在于教师真正能把管理的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上,人本管理中班主任已不是讲民主的指挥员,而是与学生一块决策、一块管理班级的一员。
2.班级人本管理的途径是学生全员参与
实现有效管理有两条不同的途径:一条是高度集权,从严治班,依靠严格的管理和铁的纪律,奖罚分明,取得班级目标的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较高的学习效率。另一条是民主治班,依靠学生参与,使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紧密结合,使学生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奋斗,从而实现较高的学习效率。两条道路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把学生视作管理的客体,学生处在被动被管的地位;后者把学生视作管理的主体,使学生处于主动参与的地位。当学生低龄幼稚时,前一种管理可能是有效的,但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时,后一种方法必然更合理,更为有效。当前一种方法奏效时,学生必定是班主任的“臣民”,而当后一种方法实施时,学生必定在更大的空间上得以发展。
3.班级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
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多世纪。这个争论,不论在古代的伦理思想中,还是在现代管理学的研究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都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支持或反对的论据与事例。这个事实本身表明:人性是受后天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而也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
不同时代,人性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封建社会,人身依附成为人性中最普遍的现象,教育管理也建立在学生完全无条件服从教师的基础上。现代社会,自由平等成为人性评价的准则,教育也自然建立在“平等”这一准则上。事实上,任何班主任,都会在管理过程中影响学生人性的发展,因而班主任的每一项管理活动,都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要促使学生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美。
当班级由全员参与管理(而不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管理)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立体的管理网络。每个“管理者”都会树立“服务意识”,即每个人都会意识到:别人是主人,自己是公仆、助手,全体同学都在服务,都在替别人干活,替别人把活干好了,自己的活也就干好了,服务人与服务于人,管理人与管理于人,在班级中是并存的。于是班级成员会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会自觉地在自己的层面上作创造性的劳动,学生的个性会得以充分发展。
三
由班级人本管理的实践,我们可推出人本管理的理论框架:主客体目标协调——激励——权变引导——管理即培养——塑造环境——文化整合——生活质量法——完成班级角色。
主客体目标协调 是指作为师生具有其生物存在和学校、社会、人际关系的相关性,无论教师学生各自实现的目标是何等主观,总存在着使双方目标趋于一致的协调空间。一旦师生的目标趋于一致,即教师与学生的目标协调,使实施管理和领受管理的双方之间达成共识。实际上,师生目标协调本身就是人本管理的开始。这是因为教师已经注意到学生是人而不是容器,因而一开始就将学生置于管理中心位置。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教师着手进行主客体目标协调的基本动机和出发点。
激励 是指教师为实施管理,学生为领受管理、完成人本管理目标,而应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评价学生努力程度并保障管理实效的各项措施,主要是精神的。
权变引导 又称作因材因地而引导,是指班主任为实施有效的人本管理,必须考虑影响班级的各种因素,使之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在权变引导中,关键在于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前提,再根据环境因素的变化、学生的个性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各种措施,努力使这些措施能取得成效。在人本管理中实施权变引导,是一种分析研究管理过程中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有效管理的方法。
管理即培养 是指人本管理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过程,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完成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传授他们作为社会角色应具有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培养,使学生把完成自己担当的任务,看作是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而尽其所能为实现追求而奋斗。管理即培养,充分考虑了师生、生生关系,充分体现学校管理的特性。班级人本管理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
塑造环境 是指在学生活动范围内塑造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环境氛围。塑造环境,就是消灭人本管理中的信息障碍,使学生能按照班级要求行事,并把这种要求体现到个人本质、目标和行为中去。塑造环境的关键在于通过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使班级目标具体化,并转化为个人目标,以一定的提示和措施使目标细化为实现这些计划的可能的方案、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由。
文化整合 是指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人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导引、规范、激励等制约和影响作用。人本管理正是要利用文化整合功能,使学生受到有利于发展的积极的文化熏陶。
生活质量管理法 是指班级在确定目标时不再将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大化作为惟一的选择,而主张承认学生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学生的学业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特长为前提,学生在学校里的生活要有质量,生活质量的价值导向由应试升学转向为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价值取向。
完成班级角色 是指学生同时也要完成其扮演的社会角色,班级人本管理从根本的定义上说,就是帮助学生出色地掌握和完成自己的角色,以促进班级和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在人本管理中,推行“完成班级角色”的管理,意味着为每个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生活条件,使学生从学业素质、世界观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组织性、纪律性和责任心等方面具备出色完成其角色的适应性和能力禀赋。人本管理不仅帮助学生选择角色,而且要对学生完成其角色进行培养、监督、纠正、评价。在人本管理中推行“完成班级角色”的管理,实质上是把确立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管理的涵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四
人本管理不是班级管理的另一种管理方法,而应该将人本管理的理念和管理对策渗透到各项管理活动中去,让人本管理统领班级工作,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一系列分系统,每一分系统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形成人本管理总系统的更大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人本管理系统工程框架为:
行为规范工程 指在班级内通过讲清道理、说明规范、学生自律、互相约束等过程,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善性”,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使班级的秩序文明。
班主任自律工程 班主任的德才学识,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成败。一个心理不健康、观点偏激的班主任不可能带出一个符合人本管理要求的优秀班集体。一个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班主任,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挚爱,待人处事的宽厚仁慈,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使整个班级充满朝气。班主任应努力剖析自我,认识自我,以求自己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巧不断跨上新台阶。
学业驱动工程 学生对学业的需求是这一人生阶段最主要的最基本的需求,因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业成绩的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动力。我国目前在学生成绩评价上,仍处于统一的单一的平面的判定性层面上。建立有效的发展性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努力寻找学生的个体内差异,评价其增量值;二是实行目标分层制,使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最近发展区上,评价其目标达成程度;三是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其努力程度。
精神风貌工程 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奖励、各种荣誉称号,给予肯定、尊重、信任等,还应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如振奋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学生的道德、公共道德、伦理道德的修炼,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文明礼貌的修养以及树立良好的班风等。
班级形象工程 班级形象是学校、社会对班级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种分析方法是:学业成绩+人员(包括班主任和学生)形象、班级形象。从CI理论分析,形象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三大系统,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视觉识别给班级以外在的包装,如教室内外、班服、标语等,它给人以鲜明的特色和个性,这是必要的。理念是班级的灵魂,正确的理念,能启动学生群体心理。班级成员的行为,包括语言、行动,是班级形象的支撑点。我们不妨这样比喻班级形象的诸方面:理念是灵魂,言行是骨架,学业素质是血肉,环境文化是衣装。
班级凝聚力工程 学生关心班集体,并尽自己的力量提出建议,参与班级管理,以生活在本班为自豪,这就是班级的凝聚力。凡是优秀班集体,都是凝聚力很强的班级。班级凝聚力工程要注意如下问题:目标的共识,明确的责任,班主任的影响力和威望,严明的纪律,学生的参与度,对人的肯定与尊重,目标共同体的形成状况,学业成绩的增长,学生的理想与思想境界,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习生活的吸引力,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环境等。
班级创新工程 班主任必须培养和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并且营造一种环境,使班级成为学生异想天开的温床。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思想,是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
上述七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才能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