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本质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并经过党的十四大确认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五大对此进一步作出论证。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跃入了一个新阶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由“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一级本质即“基础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二级本质即“中坚本质”;“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三级本质即“终极本质”。这三级本质构成了本质立体结构。三级本质之间存在着内在有机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基础本质与中坚本质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离开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消灭剥削与消除两极分化,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彻底消灭私有制的“物的准备”,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则又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人的条件”;基础本质和中坚本质又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终极本质的必不可少的“物的”和“人的”准备,而终极本质则是基础本质和中坚本质的必然的历史结果。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也是社会主义的一级本质即基础本质。在不发达乃至落后国家基础上进入的社会主义,其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势必形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从各种束缚中把生产力解放出来。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 页)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生产力只有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才能获得发展,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前提。离开了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就不可能逐步地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总量,当然也就不可能逐步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于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就不可能。前苏联、东欧解体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此。共产党人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趋势,就是消灭私有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告:“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而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起来的理论,都需要人类社会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去实践并实现;还必须具有一系列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才有可能。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创造出私有制所无法驾驭的社会物质资料,才能使生产力彻底突破私有制这一外壳,也才能根本消除人们头脑中的私有观念。有鉴于此,作为生产力解放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一个事实是,必须存在着与占据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

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市场主体的行为实现的,它要求市场主体必须是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动力与活力、产权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19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在此方面虽然迈出了较大步伐,但仍未全面具备上述条件,而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一般都已具备上述条件和要求,因而充当了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主力。没有这些市场主体的竞争,就不可能有今天市场经济的初步发展成就。

既然“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的存在时限有多久呢,这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答案应是: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始终。这一答案的理论基础仍然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经济显然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剥削为其动力机制的。如果仅从现象上看,这似乎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并不相容——因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二级本质即“中坚本质”即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怎样认识理解这一似乎矛盾的问题呢?

勿庸讳言,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剥削,但是,这种剥削是被社会主义制度作出了严格界限规定的剥削。之所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就在于这个制度充分运用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公有制制度更进一步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由于消灭了剥削,使劳动者的劳动力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创造性与劳动能量最大限度发挥出来而强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

同样勿庸讳言,由于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的落后,决定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必须借助具剥削意义的非公有制经济为手段。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之前,剥削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在人类尚未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前,剥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忽视的功能作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来几百年的人类历史,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建立以来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这一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剥削的认识能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剥削是残酷的,也是血腥的,不合理的,但又是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存在着阶级这一阶段必须的。没有这一阶段,就不可能有消灭剥削的后一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在剥削的社会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就消灭剥削,就只能搞空想社会主义而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包括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实践及当代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承认不承认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剥削,而在于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去做到既最充分地发挥剥削的社会功能,又能最大限度地限制剥削的残酷与血腥。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加快和加大法制建设的力度和强度,走依法治国的法治道路;同时通过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等方式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爱国、敬业、守法,走先富帮后富的道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正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基础上还允许存在着一定的剥削,所以在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中才把“消灭剥削”作为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不只在制度上,而且在现象与事实中都已经彻底消灭了剥削,那就不存在要把“消灭剥削”作为社会主义的二级本质即中坚本质了。允许一定程度的剥削,最大限度地限制其残酷与血腥性,最大的发挥其社会功能,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和基础上彻底消灭剥削,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出一切条件,这就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之一。也就是说,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在已经消灭了剥削制度的前提下,允许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的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剥削这一实践与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和基础上彻底消灭剥削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矛盾统一体,其统一的基础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既无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也无法彻底消灭剥削。

列宁指出,如果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就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或“还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之前,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功能,以尽可能快地增加社会主义生产力总量,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必然的。这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为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服务,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创造一切条件。因此,给非公有制经济以合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正是我们党和政府作出的,在人民民主专政和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去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战资本主义的,事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途与命运的一项重要战略。

标签:;  ;  ;  ;  ;  

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_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