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脑科医院骨科 广西 柳州 545005)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植入锥弓根螺钉的后路固定治疗胸椎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5名损单纯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Denis三柱分型都为不稳定骨折,后路复位固定手术指针明确。采用C臂机定位下实施椎弓根穿刺,确认在穿刺针在椎弓根内合适位置。运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测量Cobb角和实行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任何并发症。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45.2±11.4)min,术中出血量(80.1±14.3)mL。所有患者均接受18~32个月的随访。随访得知患者的各项功能都获得了显著的改善,且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获得矫正。取出内固定复查X线Cobb角为4°±3.8°,椎体高度并未得到显著丢失。结论:经皮穿刺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适合运用在无需减压或是不需要椎管探查的胸腰椎骨折治疗中。
【关键词】经皮;椎弓跟螺钉固定;微创;胸腰椎骨折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9-0232-02
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在国内外已经实现了广泛的运用,和传统手术的创伤大、失血多和严重影响患者恢复比较,微创手术胸腰椎弓根钉内固定在临床上的效果较好[1]。但当前无论是经皮脊柱内固定还是内镜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都有一定的技术缺陷,造成了微创治疗不能有效开展。此次研究采用微创理念,对比传统和微创治疗手段的治疗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患者为我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名损伤平面以下无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男28人,女22人,年龄30~49岁,平均36.1岁。损伤节段:T12 17人,L1 14人,L2 15人,L3 4人。导致损伤的主要原因为:高处跌落24人,交通事故26人。依据正侧位X线及骨折椎体横断面CT扫描对骨折类型来确定。Dienis分型:单纯压缩骨折20人,爆裂骨折30人。病锥压缩程度为1/3~2/3,后柱结构完整、椎管内占位小于1/5。所有患者无神经症状。
依据按照手术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微创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治疗)各25人。两组病例术前一般资料无任何统计学差异,患者均为常规的胸腰背部垫枕间接复位骨折。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手术方法:全麻后,患者在俯卧位下,垫腰桥,确保腹部悬空。定位方法:采用C型臂X线机侧位投射,将伤椎及其上下椎的椎弓根体表投影标出,常规消毒铺巾,于拟订置顶椎弓根影头外侧(根据不同椎体距离有所不同)穿刺,透视下见穿刺针针尖位于正位椎弓根投影的右侧2点和左10点钟位置,侧位像针尖位于椎弓根影中1/3区域,保持穿刺针方向与终板平行缓慢进针,由主刀和助手用多枚穿刺针同时穿刺,定位及调整,位置满意后,于皮肤穿刺点切开皮肤1cm左右,穿入导针,取出穿刺针,筋膜下,肌间隙通道进入逐步扩大,逐一开口,攻丝,拧入固定椎弓根螺钉,调整钉尾方向置入钉棒,适当撑开骨折复位后拧紧螺帽。C臂透视下复位固定满意后,冲洗术口,缝合,无需放置引流。术后3d可带腰围开展床下活动。
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法,患者在合适体位下接受手术,沿后正中手术切口将皮肤、腰背筋膜、皮下组织等切开直至棘突尖。采用电刀和骨膜剥离器实行骨膜下剥离,剥离开椎旁肌自腰椎后部,露出腰椎后部结构。向外侧牵开椎旁肌肉,暴露关节突关节满意后置钉。
1.3 观察指标
观测围手术期相关参数:术后影像学表现、术后疼痛(VAS)、腰背残障功能(ODI)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此次研究数据,影像学指标用配对t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对比
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等指标详情下表1,两组术后都未出现并发症。
3.讨论
创伤性腰椎骨折患者损伤一般比较轻,且无神经症状,但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存在椎体有轻微压缩,经CT、MRI扫描得知椎体前、中、后三个柱有不同程度损伤,为不稳定损伤,因而患者需要采取手术干预[2-3]。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比较简单,但常规后路开放复位内需要实行较大面积的剥离,肌肉剥离后患者术后经常会出现腰部乏力、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术后无法继续从事体力劳动。大量医学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患者手术中的脊神经后支受到损伤并造成椎旁肌神经支配萎缩造成[4]。为了减少该类损伤,国内外很多学者始尝试采取微创手术,植入椎弓根螺钉并进行撑开、固定、复位,最终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5]。
此次研究中,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无任何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是(45.2±11.4)min,术中出血量(80.1±14.3)mL。患者均接受18~32个月的随访。随访得知患者的各项功能在治疗前后都获得了显著的改善,且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都获得了矫正。内固定取后复查X线Cobb角4°±3.8°,椎体高度并未得到显著丢失。术中是术者和助手把穿刺针穿好后再透视,而不是穿一个透一个,这样可以减少许多病人和医务人员术中吸收的辐射量。
综上可知,后路经皮穿刺空心锥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适合运用在无需减压或是不需要椎管探查的胸腰椎骨折治疗中。
【参考文献】
[1]樊渊,倪增良,成文.经皮椎弓根穿刺技术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2:1414-1417.
[2]丁浩,沈强,朱亮,魏小康.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并椎板植骨修复胸腰椎骨折:随访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09:1365-1370.
[3]贺瑞,张文志,尚希福,许翔,胡业丰,葛畅,姚刚,段丽群.后路经皮穿刺空心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5,02:149-152.
[4]荣树,马兆钦,吴峥,陈国平.改良微创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3,05:28-31.
[5]魏世坤,赵红卫.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临床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12,32:3440-3442.
论文作者:杨春鹏,刘雄文,谭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0
标签:患者论文; 螺钉论文; 腰椎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损伤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