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交通走廊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跨海交通走廊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跨海交通通道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通道论文,交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黑龙江省同江市到海南省三亚的沿海高等级公路是交通部规划的我国主要公路干线之一,它将沿海发达省区的港口城市连接起来。同江—三亚沿海公路干线将有五个大型跨海交通通道工程,自北向南依次跨越渤海海峡、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伶仃洋和琼州海峡。这些跨海交通通道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宏伟工程,对促进我国北方(环渤海湾地区)、东部沿海和南方(珠江三角洲)3 个最大的经济区的发展意义巨大。因此,一方面必须从工程技术难度、交通功能、经济财务等各方面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决策,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落实到跨海交通通道工程实践中去,也就是把跨海交通通道与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一、二十一世纪的跨海交通通道

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增长率每年几乎以两位数的递增速度向21世纪迈进。尤其以中国大陆的东部,环太平洋西岸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沿海地区的全方位开放。我国沿海地区北起辽宁省,南至海南省,18000多公里海岸线呈带状分布,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本地区土地面积和人口虽只占全国的4.4%和20%, 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部分却分别占全国的33.5%和36.4%,人均数分别高于全国的71.4%和86.5%。沿海地区有较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科技队伍和管理人才,便于同国内外联系的优越区位优势。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是优先发展沿海和沿江地区经济,继而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沿海开放带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及东南沿海等三个经济区。在此基础上,在未来十五年内,将推动组成全国七个经济区。当前制约我国沿海地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交通运输设施发展滞后。除沿海港口交通以及腹地通道有待加强之外,连接北、中、南三大经济圈的陆上交通非常薄弱。在此背景下,建立一条南北高速交通通道,以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互补,改善因交通不畅引起的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瓶颈后果,成为当前交通运输的一大任务。我国交通规划中的“二纵二横”四条国道主干线,其中之一就是北起黑龙江省同江市,南到海南省三亚市的濒海交通通道同三线。该线贯穿我国沿海三大经济圈,是我国极为重要的沿海经济大动脉。但是由于东部海岸十分漫长曲折,在自然条件的制约下,形成沿海经济大动脉上五大缺口: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琼州海峡。北部的渤海湾地区建立东北区与山东之间的直接联系;中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杭州湾建立起浙江东部沿海地区与上海、浙江快捷的交通联系,为建成上海—宁波国际航运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南方的琼州海峡连接海南与大陆;珠江口珠江三角洲联系港、澳、深、珠等城市。这些缺口使得陆路交通通道运距增大,加大了这些地区间的物流、人流等的运输时间。因而南北大动脉的建立,也是解决这些海湾、江口周边地区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这些海湾周边地区均是中国大陆经济最发达地区。以此为根据,在国家计委、交通部等单位的组织下,针对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交通的要求,提出了五大主要的跨海(江)交通通道的可行性研究。从北到南依次是:

1.跨渤海湾交通通道

该交通通道将直接把东北三省与山东省、胶东半岛连接起来,其经济效益巨大。由于渤海湾海面较为辽阔,东三省从陆路交通运输到山东省及其他华东地区省份,不得不经过河北省、天津等省市。交通路线漫长,运输费用很高。胶东半岛物产丰富,工农业发达,并有青岛、烟台等属于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十四城市之一。其经济需要与东三省及周边地区和国家进行经济联系,而陆路交通的不畅,困难越来越突出。东三省既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又素有中国的粮仓之称,环图们江一带即将建立由中、俄、韩、朝等国共同参与的经济贸易特区,而且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一旦通道建成,东三省与南方的贸易交流将大大地缩短时间,对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2.杭州湾交通通道

建设杭州湾交通通道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和整个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重要战略部署之一。杭州湾通道的建成将有利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形成合力,增强向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杭州湾通道建成后可以使长江三角洲南翼城市间物流、人流交往增加一条快捷通道,可以形成上海、宁波、杭州及浙江沿海城市间的快速交通,不仅从空间上、时间上增强了这个地区的开发开放合力,而且经济腹地能移向南北两端延伸,为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贸易、金融、资金、信息等提供可靠的环境。杭州湾交通通道的建立还有利于长江三角洲沿海沿江地区共同推进战略的实施,发挥该地区城市群的整体效应,提高该地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另外,建设杭州湾通道是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和远洋集装箱枢纽港的重要条件。也是完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合理布局的关键。

3.长江口越江工程

为浦东向北延伸的独立通道,可以促进苏北(下个世纪江苏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的发展,并为上海开发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其与上海浦东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并使远期的同三线可以从连云港向南通过盐城、南通连接上海。

4.琼州海峡通道

它是沟通海南岛与大陆间的陆上交通联系,对促进海南岛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海南作为大陆一个新成立不久的省份、经济、贸易、金融、人才等各方面需要大力发展,海南的经济以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为主,琼州海峡通道的建成最终标志着大陆南北大动脉构架的形成。

5.珠江口伶仃洋通道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地区,得益于最早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珠江三角洲地区汇集着许多新兴的发达城市,珠江口通道的建立将拓展国际中心城市香港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其经济能力,缓解该地区原有干线公路的交通压力。随着香港回归,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也指日可待,珠江口交通通道的建立更为迫切,它将大大缩短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珠江等经济中心城市的陆上交通距离,极大地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跨海交通通道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关系

跨海交通通道属于大型的人工结构物,施工周期长,投资大、与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其作用应引起决策机构足够的重视,政府机构交通部门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和论证。跨海交通通道尽管工程技术不是很困难,但规模宏大,投资巨大,如渤海湾跨海工程,投资估计在600亿元以上, 而其他跨海通道也在100~300亿以上。因此,跨海通道的建设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根据国民经济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情况,量力而行,分轻重缓急逐渐的适度的发展。跨海交通通道与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作用是相互的,应从两方面考虑。

1.自然条件对跨海交通通道的影响。

由于跨海交通通道的特殊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对其影响很大,如暴风、大雾、潮汐、地震等自然灾害较为突出。以杭州湾为例,风对车辆行驶的影响,当平均风速超过25m/s时、即风速为10级时,应临时封锁,停止通行。众所周知,沿海地区每年均有几个台风周期,将直接影响跨海交通通道的运营能力。跨海交通通道大部分采用桥隧结合办法,大风对桥梁的施工安全极为不利,尤其在海湾,风大浪高,台风季节将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地震也是跨海交通通道应考虑的问题,由于沿海地区地震频率较大,易受深海地震、火山爆发等影响,因而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

2.交通通道对周围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跨海交通通道为大型人工构造物,必将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包括对海洋资源的影响,对港口、航道的影响,对海湾、江口地区冲域面貌的影响,对海潮、海流的影响。因此应充分考虑交通通道对海洋资源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不破坏海洋资源的生态环境。例如在丹麦,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海峡大桥对鱼类的影响,发现由于灯光的影响以及海峡中的桥墩、桥台使海流过水断面减小,造成海水流速增大,引起鱼类洄游繁衍困难,导致鱼类产量下降。另外,由于跨海交通通道日夜通行车辆,噪声、废气污染,夜间的灯光,极有可能对海洋的鱼类等生物的习性产生重大影响。以杭州湾为例,浙江是一个陆域资源匮乏的地区,但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取到下世纪把浙江建设成海洋大省已成为九十年代及下世纪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杭州湾水域海洋资源以港口航道资源,滩涂资源和潮汐能源最为丰富,目前,浙江省国民经济建设对湾内前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甚为迫切,因此必须切实研究杭州湾通道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对附近的秦山核电站取水是否不利都应深入研究。例如,杭州湾交通通道对杭州湾的冲淤面貌,对钱江潮及潮汐资源的影响,将导致杭州湾内潮差的变化,引起对通航和港口的不利及潮汐资源的利用。从上面的分析看,跨海交通通道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从长远的目标着想。

另外,跨海交通通道的发展与当代的科技发展密切相关,例如深水基础、高性能的工程材料,以及超大跨度的桥梁理论需要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渐进工程,因此跨海交通通道必需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部署安排,用经济、社会、环境诸要素应该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来指导。

三、跨海交通通道的可持续发展

跨海交通通道是二十一世纪的宏伟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性高度来加以考虑。对于大型工程传统的“经济、安全、适用、美观”的思维方法,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人类文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棘手的全球环境、生态、投资等问题。面临这些问题,人类提出了应该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呼声。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子孙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它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影响及协调发展。

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可追溯到200多年前,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莎斯出版的“人口原理”一书就指出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某些生产活动短期内可以造辐人类,但从长期看却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文中把地球比喻为在茫茫太空中漫游的宇宙飞船,这艘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一旦资源耗尽,飞船也就报废了。1968年,意大利咨询公司董事长佩切依博士邀请30位著名学者组成非正式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系统研究长远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1972年,联合国在当时酸雨危害最严重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次“人类与环境会议”。会议通过的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81年,美国学者莱斯特·布郎出版的名著“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了系统阐述。该书分析了经济发展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具体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 开发再生资源三大途径。 1987年,联合国召开第42次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一次在国际社会正式提出。1992年世纪环境与发展大会开始,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黩2 分钟,表示人类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拯救地球、拯救人类自己的决心。会议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被称为地球的宪章,其中心思想是:保护环境,应作为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

跨海交通通道是跨世纪的工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为了人类生活的明天,为了造福于子孙后代,针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到: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跨海交通通道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所以不能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追求有节制的适度发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数量,更要追求经济发展质量。由于跨海交通通道的投资规模相当大,如果对地区经济增长没有质的飞跃的改变,没有大大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不是长期的发展推动,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在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因此在修建跨海交通通道时,为了与环境协调发展,应尽量避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在桥梁与隧道方案投资规模等价时,尽量采用隧道方案,减少对海洋生态的破坏。这也要求我们的决策机构在大规模工程中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避免给子孙后代留下遗憾。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能力,跨海交通通道的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又一杰作,它的社会效应不可估量。

跨海交通通道已进入实质启动阶段,由于地区经济势力的原因,珠江口通道率先进入启动,连接港、澳、珠等海上天堑—伶仃洋交通通道下世纪初将率先崛起。跨海交通通道是我国继长江三峡大坝,黄河小浪底水库之后最重大工程之一,它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国家经济日益强大的象征,相信经过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决策机构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深入论证,采取相应的措施,跨海交通通道在下一世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将全面建成。

标签:;  ;  ;  ;  ;  

跨海交通走廊与可持续发展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