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育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态度论文,地理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传统地理德育的超越与挑战
地理德育是地理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广受重视。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类社会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及学生丰富的情感发展多被忽略,地理德育的内容局限。地理新课标充分体现国际教育新理念,对传统地理德育做出重大调整,其新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从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到全面关注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
综观建国以来的7个地理教学大纲,两大特征甚为明显。其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基本上是数十年一以贯之的三大主题。(1956、1963、1978、1986、1988年大纲中均有反映,1992年大纲始删去“国际主义”提法,补充了“三观”等新内容)。其二,思想教育即德育要求的口号化倾向较突出。例如:“以无限忠诚献身于……”“树立……雄心壮志”等等。对于前者,缺少了对学生丰富多彩人格发展的全面关怀;对于后者,宏观、笼统的口号则难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0世纪后期,基于对人类精神文明严重滑坡的深刻反思,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年轻一代精神世界及完美个性的全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1998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向全球推介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明确提到了对地理世界“各种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兴趣”“欣赏”“体会”“关注”“尊重”“负责”等诸多方面。显然,传统地理德育内容的界定较为狭隘。地理新课标不仅更新理念,而且从“好奇心”“兴趣”“科学态度”“审美情趣”“关心”“热爱”“尊重”“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行为”“养成”等方面充分关注到学生丰富的人格世界,这是地理观念教育的一大跃迁。
2.既宏观又务实,注重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理新课标不仅在“课程目标”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于己、于国、于世界、于生态环境等由近及远的宏观要求,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有大量具体活动安排。例如:“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组织有关人口问题的辩论会”,“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乡土地理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调查当地的主要自然资源,列举合理或不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的事例,并撰写简要报告”,“围绕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地理调查,提出合理建议”,“查阅以前的乡土地图,讨论家乡有哪些变化,并以适当形式展示讨论的结果”,“举例说明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等。若能身体力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将不再流于空洞。
3.突破视野局限,强调国际合作,全球观念
全球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日益重要,传统的“国际主义”已很狭隘。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要了解和尊重所有民族……注意到人民间和国家间日益增强的全球性相互依存关系。”要“体现国际度量和全球观点”。为此,地理新课标十分强调:“要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很多学习活动,例如:“搜集能反映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水平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开展讨论”“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从报刊中剪辑有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信息,通过板报、小报、宣讲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向世界”。
4.充分关注人类未来,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由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明确提出,通过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迅速成为人类面向未来的共同纲领。由于地理教学大纲的相对稳定性,此重要理念未能及时体现。
地理新课标以重要的地位和明确的系列要求充分突出了“可持续发展观”,这不仅是对时代要求与《中国21世纪议程》的积极呼应,也显示了地理科学成为可持续发展支柱科学的坚定信心和庄重责任。
地理新课标的上述变革,不仅仅是理念的更新,更意味着新的挑战。应对挑战的首要任务是更准确、全面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地理素质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与重点
1.“情感”陶冶的核心与重点
情感陶冶的核心,应是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与忠诚。这是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巨大凝聚力和推动力。地理学科丰富多彩的国情国策知识及宽广的国际视野一向是深厚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好教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征程中,地理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
情感陶冶的重点,首推社会责任感。
目前全世界面临的许多具有很强地理成分的问题和困难,如:人口问题、食物和饥荒、城市化、社会经济差异、文盲、贫困、失业、难民和无国籍者、违反人权、疾病、罪恶、性别歧视、人口迁移、动植物的绝灭、伐林、土壤侵蚀、荒漠化、自然灾害、毒废料和核废料、气候变化、空气污染、臭氧洞、资源限制、增长限制、土地利用、种族冲突、战争、地方主义、民族主义、“地球太空船”全球化等,除了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长期以来人类对目前这颗唯一绿色行星狭隘偏颇的认识及不负责任的恣意妄为是最根本的原因。《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世世代代的全身心投入”,“应该时刻准备充分地和负责地把地理知识应用于私人、专业和公共生活上”。英、法、美、俄、德、日等国不仅该方面的课程内容大量增加,种种关爱绿色星球、化解冲突的志愿者活动更蔚然成风,值得借鉴。
2.“态度”培养的核心与重点
在态度的培养上,应以严谨、求实、辩证的科学态度为核心。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对地理环境无论是盲目的臣服或是肆无忌惮的征服都曾使人类倍尝苦果。在环境危机日益恶化的今天,地理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人与地间的辩证关系,使受教育者从小就懂得尊重自然、关爱环境、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共生的道理并力所能及的付诸实践。如此推及各个教育阶段,就会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所指出,能够理解环境与发展信息的知识分子掌握的知识越多,显著地减低环境破坏和防止将来出现问题的机会就越大。这也是保护世界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心”的态度可能是首选的重点。
当现代科技使地球村越来越小,当跨国乃至洲际污染以及地区冲突已使任何一国难以绝对安全,“关心”自然成为世界公民环境伦理的第一要件。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就以“学会关心”作为其会议主题,并提出“在21世纪,人们应该把他们的第一忠诚奉献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学会关心”是对战后70年代“学会生存”教育思潮的超越,它不仅“关心”学生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社会生产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更“关心”促进合作、促进创造、突破狭隘私人利益、民族观点的公众利益及全球视野。素以国际度量和全球观点为一大特色的地理教育对此责无旁贷。一个受过良好地理教育的人应是时刻关心“今日和未来世界发展”的“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此外,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是成长中的学生健全人格所必需,以探索发现、壮丽自然为重要内容的地理学科,对其有显著优势和独特功能,也应予以充分重视。
3.“价值观”培养的核心与重点
可持续发展观应作为地理教育价值观的核心。
如前所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人—地环境灾难世纪过失深刻反思后制定的重大战略,是保障人类建设美好未来的光辉指针。地理学研究主旨、研究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一致性使地理教育成为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柱。无论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环境治理、防灾减灾等生态建设,或是产业布局、人口与聚落、城乡规划、海洋开发等人文地理主题以及综合运筹的各区域研究,可持续发展都应是一以贯之的重大主题。
在价值观的培养上,还应以人口观、资源观、环境伦理观、人地和谐观等为重点。
就人口观而论,要强调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就资源观而论,要强调珍惜、保护,注重合理开发及永续利用。
就环境伦理观而论,要强调绿色地球是一个生生不息、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人对自然并不是像主人对奴隶一样可以任意的宰割,人与自然之间也有道德要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善待物种,善待自然、自觉履行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绿色行星才会充满盎然生机。
就人地协调观而论,要强调“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大自然的报复终会毁掉人类的家园。地理新课程精选的大量案例都有助于强化这一重要观念。
三、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1.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非受制于教师的容器。教师要懂得充分尊重学习者尊严、价值、创造性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如此,惯于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大包大揽等专制性教学行为应当大力革除,要注重在多种地理课内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的主动、主导乃至主持创造更多的机会。实践表明,以中学生为主角的地理主题活动及其种种小作品,其丰富的情趣、想象与创造,常令教师、家长赞叹不已。
2.倡导平等交流
平等交流是激励、鼓舞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欲望的重要前提。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有更高自我期待、对教师充满热爱时,有可能学得最好。平等交流即是促进师生互动、通达胜利彼岸的桥梁。地理教师要更多地学会以“学习伙伴”而非“训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倾心交谈,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分享彼此的思考与见解,进而更好的促进教学相长。调研表明,善于平等交流的执教者,其学生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学习与探究的热情。
3.创设典型情境
情境是学习者认识态度对象的重要条件。学生欢迎的地理典型情境通常具有“美、趣、智”的特色,又有“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更使其享受到美好的精神愉悦。影像、音乐、诗画,模型、实验、小品、辩论、创作、表演、角色模拟等都有助于创设丰富多彩的典型情境,这已在大量课改案例中得到成功的运用。
4.树立示范榜样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与联想、操作等学习知识、技能的方法不同,观察与模仿榜样对情感、态度的陶冶甚为重要。“建立态度的最可靠方法之一,是利用一系列包含人的模仿的学习条件,即人的榜样示范”(R.M.加涅)。
因此,对榜样示范应予充分重视。郑和、哥伦布、徐霞客、魏格纳、李四光、竺可桢等古今中外卓越的探险家、地理学家曾激励、鼓舞了一代代后来者,当今世界活跃在地理探险、地理建设各方面的一大批卓有建树的地理学家及钱学森、袁隆平等著名的科学家,都是激励学生爱国报国、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光辉榜样。
5.注重情理交融
教育心理学指出,认知是态度习得的重要条件。例如,要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必先让他们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知识,不如此,“可持续发展观”,便缺失了植根的前提条件。但倘若空有教条式的认知而无情感的震撼,“可持续发展观”仍会只停留于口头、纸边。由此,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陶冶既要重情,又要重理,“理达情通”。情理交融,才会如春风春雨,让学生身心舒畅、深受裨益、真心感动。
6.促进成功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成功的体验,期待的实现是建立积极态度方面的一个有利的因素。这亦是强化学习行为的重要通则。基于此,地理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凡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验、体会,无论是一次地理主题活动的积极表现、一项小小的环保建议,抑或一份关爱环境的好心情,都要珍视、爱护、及时肯定与鼓励。如此,被赞许的欣喜、成功的愉悦将激励学生向更高的期待努力。
上述策略,通常借助一些特色方法予以实施。以多种媒体及形式展现的形象感染法、情感激励法、暗示教学法、寓教于乐法、自由创造法,以及教育心理学推介的于态度形成的重要方法如条件反应法、提供榜样法、说服性沟通法等,均可根据不同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的予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