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轮竞争:解决方案催熟笔记体无线应用 无线应用解决方案竞争使用户享受“应用价值”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赵烁[1](2010)在《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电信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各大电信运营商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都予以高度重视,希望以科学化的手段,根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宏观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等因素,来确定和实施公司的发展战略。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网络的建设和业务的开展,新的网络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种新业务形式层出不穷,尤以增值业务市场的竞争最为激烈。在3G时代,电信企业的主营收入目标将逐步转变,增值业务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从“基础业务为主、增值业务为辅”转变为“两者并重”,因此如何有效地运营3G增值业务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关注渠道架构、用户服务、产品以及终端资费设置等方面;而3G时代的运营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如目标用户的划分更加细致和精准;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内容和应用为核心的市场推广手段更加普及;同时还要确保产业链各环节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得到满足。在这种环境下,需要电信运营商有效地制定、实施企业的竞争战略,以使本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缺点、把握机会、规避危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者的地位。本文为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研究基础,侧重于在特定的电信增值业务领域中的企业竞争战略。以我国的主要电信运营商之一——中国联通为例,运用分析工具通过对产业环境、公司内外部形势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业务战略选择和实施措施的建议,以期使中国联通的3G增值业务在起步初期具备积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实现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陈宜晓[2](2010)在《手机浏览器运营商盈利模式研究》文中提出3G时代的开启进一步印证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变。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和十年前互联网起步发展状况非常类似,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数量带来对移动互联网越来越大的需求。所以,现阶段谁掌握了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话语权,谁将在接下来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十年中占据核心价值地位。随着手机性能的不断提高,智能终端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移动互联网业务呈多元化发展特征,业务类型由单一的WAP业务转向手机客户端应用、手机邮箱、手机在线游戏、移动搜索、WAP、移动电子商务互联网浏览及应用等多种业务类型并存的局面。随着移动用户对WAP门户的需求越来越低,手机浏览器将成为掌握移动互联网用户话语权的核心工具!本文在对国内外主要手机浏览器厂商市场竞争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三种商业模式,对各自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然后,结合现阶段互联网各主要业务领域在三种商业模式上的表现,分析研究手机浏览器与之运用的可行性,其中,手机广告模式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地众多WAP网站曾经设想的终极盈利模式,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最后,本文以国内市场排名第一的手机浏览器运营商优视动景(UCWEB)为案例,具体分析手机浏览器运营商盈利模式的选择问题。
陈苏[3](2010)在《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移动电子政务是在传统电子政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主要是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无线网络实时访问政府电子政务平台,从而实现政府和广大公务员以及社会公众之间的实时信息互动。这种模式下,充分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双重限制,能够和传统电子政务系统互为补助,从而达到重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首先围绕政府角色、数字城市与城市政府管理进行分析,政府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代公共管理与电子政务、移动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信息推送技术与推送服务进行研究综述,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技术支持、体系结构研究和武汉市移动电子税务系统实证研究等问题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从理论基础、建设模式、服务和管理价值等方面研究分析移动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具体给出了mG2G、mG2E、mG2B、mG2C等四种模式,总结了城市政府可以通过移动电子政务提供或提升的各项服务及移动电子政务打造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抢占机遇提高信息化水平的管理价值。并对各种实现移动电子政务的主要业务与技术(协议)作出分析,总结其对移动电子政务发展的优势及未来移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的角度,通过对现有成果的全面梳理、归纳和提炼,提出在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移动政务公共服务发展的系统框架,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将移动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公共服务有效结合,提高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质量与发展水平。以武汉市移动电子税务系统为案例研究,围绕武汉市移动电子税务系统建设,研究了电子税务建设的基础金税工程,分析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系统需求分析出发,提出了系统规划总体设计方案,给出了移动电子税务系统的总体结构、核心模块、功能模块以及建设内容,并展示了该系统的应用界面和部分效果。移动电子税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实现这一系统更快、更好的运转,需要对税务部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变革。论文分析了面向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业务流程再造,其目标是以满足公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政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推送式”服务,从而改善武汉税务部门的绩效,提高公众满意度。在移动电子政务体系结构理论研究和武汉市移动电子税务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移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健全移动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发展移动电子政务必须做好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才能真正发挥移动电子政务优势以及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方面和对象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发展移动电子政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政策意见和建议。
陈若炜[4](2009)在《3G发展下的中国联通增值业务运营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2008年5月24日,伴随着我国第三次电信业重组和“3G牌照”的下发,意味着我国通信行业迈入“3G”时代的大幕就此拉起。“3G”时代移动通信产品将基于高速的移动带宽技术,提供更为丰富的数据增值业务产品。从国外已经开展“3G”业务的的具体运营经验来看,移动数据业务运营的产业链将变得更加复杂起来,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竞争态势的运营商,依靠资源整合和不同层次、深度的定制业务,主导着“3G”业务的发展。但从目前新联通应对竞争所面临的现状来看,资源相对有限,营销手段简单且缺乏竞争力,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因此对于新联通来说,在“3G”市场启动前,未雨绸缪,总结2G时期发展经验和教训,结合目前“3G”发展机遇,探索出适合自身“3G”业务营销发展方式,对新联通实现迈入国际一流运营商队伍,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3G背景下中国联通的增值业务的机遇和挑战进行阐述,并提出论文写作的意义及目的。通过研究国外主流运营商的成功案例,结合国内用户潜在需求,从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现状、增值业务品牌定位、运营体系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中国联通增值业务运营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李高广[5](2009)在《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移动互联网业务已成为电信运营商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成功的商业模式将极大地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有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需要创新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本文以商业模式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结合电信运营业的特征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从电信运营商的视角研究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探讨电信运营商如何发展移动互联网,试图在理论层面分析运营商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和内部的管理等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实证研究揭示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构建出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提出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由战略性商业模式(产业价值链定位、盈利模式设计)和运营性商业模式(业务模式、组织模式、渠道模式)两部分构成;在分析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以新古典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法为分析基础,从企业契约退出的角度,指出电信运营商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处于核心位置,提出运营商要把自身角色定位为产业价值链协调者,并运用博弈论分别分析运营商与终端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如何实现协同,运用收入共享契约模型研究产业价值链的协调机制;在对盈利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以传输为核心、以内容为核心和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运营商收入来源模式,并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造收入分配模型研究运营商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分配问题,提出移动互联网收入分配管理原则;在对业务、组织及渠道模式进行研究基础上,提出基础产品模式和配电盘模式是主要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模式,提出电信运营商的组织模式创新应实施内部市场化,并对电信运营商的组织创新探索进行探索分析,运用博弈论构造模型对运营性商业模式中的水平渠道冲突和垂直渠道控制权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实证研究揭示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影响因素,首次从运营商视角系统全面地提出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研究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的控制权,从而得到运营商是产业价值链核心的结论,成本——收益分析法这一分析方法在研究运营商在产业价值链中地位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首次将内部市场化理念引入电信运营商的组织模式创新中,并对运营商依据内部市场化理念所作的组织模式探索进行分析。
张军[6](2008)在《沈阳移动通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十几亿人对通信服务的巨大需求,使中国电信业在二十年来高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但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政府对各行业政策性扶持力度逐渐减弱,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以往政策扶持下的相对垄断逐渐转为以市场竞争为主。入世后,外国投资者可进入中国的电信服务业,我国的电信市场将出现开放和竞争的局面。而面对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通信企业在技术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的同时,管理水平却没有跟上技术进步的前进步伐,无法使先进的技术发挥最大的效能,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竞争地位。面对同场竞争,中国通信企业必须从培养和打造企业核心能力入手,打破落后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并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从小到大,又好又快地成长。本文针对沈阳移动公司面临的新局面新问题,根据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提出建立沈阳移动公司竞争战略管理的问题,使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巩固并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公司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也希望通过此分析,会对通信企业在开拓市场、培育竞争优势等予以借鉴。
田建民[7](2008)在《移动通信产品的分销渠道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加入WTO的今天,我国的移动通信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而各个移动通信公司之间的商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中国电信业改革重要标志之一的中国联通公司,如何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占优势的移动通信市场中生存并抢占份额,赢得竞争优势,并进一步如何面对我国加入WTO之后外国大运营商的强大攻势,成为一个焦点。本文从近年来我国的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和竞争状况出发,通过对中国移动通信业务分销渠道的发展现状和营销策略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联通公司在自建渠道、可控合作渠道、直销渠道、非电信专营渠道等各类渠道在渠道设计和渠道管理方面的分析,以及对各类营销渠道在经济性、可控性和适应性的评估,论述了近年来中国联通公司在营销渠道拓展过程中的利弊和得失,理论结合实际,给出了渠道调整和发展的建议。
海晓东[8](2008)在《借鉴日韩研究中国3G业务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全球的移动通信市场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拥有最大用户数量,最大运营网络的中国,也正面临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3G网络在国外经过多年的经营,其商业运行模式已见雏形,如何健康、稳定的获得可持续发展,是每个运营商都在考虑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作为亚洲邻国的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首先回顾了3G的发展史,得出了在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上将是业务应用取代技术作为主要的行业发展的驱动力。进而以国外经验为参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3G许可证发放、网络建设、业务及推广策略、移动终端、未来3G业务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未来的移动运营发展提出五项观点。接下来结合中国市场现有的格局和情况,通过剖析发现各自的特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对各运营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对未来移动市场的展望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更多的企业和民用业务将得到应用。本论文的框架图参见图Ⅰ。为了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我们特别以日韩两国的经验作为参考,这是因为大的文化背景培养的消费习惯具有相似性,当然考虑到消费能力的差异,以及国家间政策的差异性,在分析的时候从相似与相反两个方面着手,力争使相关研究机构、投资机构和专家学者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中国的3G发展,最终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3G之路。
魏巍[9](2007)在《无线营销市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已全面进入3G时代,各种基于3G网络的新业务层出不穷,无线营销被业界看成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利用手机进行商业信息精确投放,是企业开展“定向营销”的最佳选择。企业可以轻松地从5亿手机用户中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目标客户。再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目标客户的特性,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向目标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资讯和信息。从而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营销成本,提高营销的精确性、有效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目前国内虽然已经开始尝试通过移动通讯设备开展营销工作,但是,现在的无线营销市场仍然处于其幼年期,企业界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界极度缺乏相关论文予以指导。本文力图通过系统的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利用图表法、趋势图等,对无线营销发展概况、价值链、商业模式等进行剖析。通过本文,产业链相关各方不但可以了解到无线营销业务的市场规模、用户规模、价值链构成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可以从中掌握产业链各环节主要的竞争者的相关情况。同时,也有利于产业链各方更深刻地理解无线营销未来可能具有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为其自身相关业务的开展做好充分地准备,也为潜在的进入者提供行业指导。
孙菲娅[10](2007)在《中华网科技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发展的非常迅猛,截至到2006年年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37亿之多。门户网站因为拥有综合的产品体系,是互联网行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中华网始建于1994年,并于1999年作为中国IT业的第一支科技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10多年来,中华网经历了中国互联网的风风雨雨,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并在最近的5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和竞争对手——新浪、搜狐、网易、腾迅等相比,中华网在市场占有率、利润等重要指标上明显处于落后。中华网作为国内主要的门户网站之一,在新的发展机遇和变革来临之时,急需夯实基础,同时需要在一个清晰、有效的发展战略指导下,调整竞争态势,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利润,做大、做强。本文综合应用战略管理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对中华网的竞争战略进行研究:首先,利用PEST分析框架找出中华网在宏观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随后,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其行业环境中的机遇与挑战;再运用VRIO模型对中华网的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找出中华网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再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理论模型,就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从而选择出中华网的竞争战略类型。在竞争战略选择的基础上,制定了战略实施的方案。本人作为中华网公司中的一员,此次以较强的针对性对中华网的竞争战略做出了研究和分析,希望本文对于中华网的发展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新一轮竞争:解决方案催熟笔记体无线应用 无线应用解决方案竞争使用户享受“应用价值”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一轮竞争:解决方案催熟笔记体无线应用 无线应用解决方案竞争使用户享受“应用价值”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2 基础理论研究 |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企业战略概述 |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
2.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
2.3 本文涉及的理论分析工具 |
2.3.1 企业外部环境——PEST分析 |
2.3.2 行业形势——波特五力分析 |
2.3.3 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 3G增值业务概述及国外发展经验 |
3.1 3G通信系统概述 |
3.1.1 3G网络简介 |
3.1.2 全球3G发展概况 |
3.2 3G增值业务研究 |
3.2.1 电信增值业务定义 |
3.2.2 3G增值业务特点 |
3.2.3 3G增值业务发展趋势 |
3.2.4 发展3G增值业务的意义 |
3.3 国外3G增值业务发展经验 |
3.3.1 韩国和日本 |
3.3.2 欧洲 |
3.3.3 美国 |
3.3.4 国外3G增值业务经验总结 |
4 中国3G通信产业研究 |
4.1 中国电信业总体概况 |
4.1.1 产业规模 |
4.1.2 电信增值业务 |
4.1.3 运营商概述 |
4.2 增值业务发展研究 |
4.2.1 增值业务现状 |
4.2.2 面临的问题 |
4.2.3 3G网络中增值业务的变化 |
4.3 3G产业价值链的新模式 |
4.3.1 产业价值链的演变 |
4.3.2 新产业价值链的构成 |
4.3.3 3G增值业务的合作模式 |
5 电信运营商的3G增值业务战略分析——以中国联通为例 |
5.1 中国联通公司简介 |
5.2 电信业产业环境PEST分析 |
5.2.1 政治因素 |
5.2.2 经济因素 |
5.2.3 社会因素 |
5.2.4 技术因素 |
5.3 3G领域内五种竞争力模型分析 |
5.3.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
5.3.2 顾客讨价还价的能力 |
5.3.3 潜在进入者 |
5.3.4 替代品 |
5.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
5.4 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发展SWOT分析 |
5.4.1 竞争优势 |
5.4.2 竞争劣势 |
5.4.3 机会 |
5.4.4 威胁 |
6 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 |
6.1 以"差异化"做为3G增值业务的主导业务战略 |
6.1.1 开发创新型增值业务产品,推进增值业务与基础业务融合 |
6.1.2 细分客户群体,把握市场定位,重视评估与反馈 |
6.1.3 拓宽宣传渠道,兼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
6.2 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战略的实施 |
6.2.1 建设品牌价值,进行精确宣传 |
6.2.2 培育良好的营销渠道 |
6.2.3 采取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资费措施 |
6.2.4 加强终端定制和内置的合作 |
7 研究结论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手机浏览器运营商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手机浏览器概述 |
1.1 手机浏览器的定义 |
1.2 手机浏览器的主要功能 |
1.3 手机浏览器系统结构 |
2 手机浏览器市场分析 |
2.1 智能手机现状分析 |
2.1.1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现状分析 |
2.1.2 全球智能手机技术现状分析 |
2.1.3 全球智能手机功能现状分析 |
2.1.4 全球智能手机上网状况分析 |
2.1.5 全球智能手机发展趋势 |
2.2 手机浏览器需求分析 |
2.2.1 手机浏览器功能需求分析 |
2.2.2 手机浏览器技术需求分析 |
2.3 手机浏览器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2.3.1 手机浏览器市场竞争格局 |
2.3.2 手机浏览器行业集中度分析 |
2.3.3 手机浏览器行业竞争方式分析 |
3 移动互联网典型盈利模式分析 |
3.1 手机广告产业链 |
3.1.1 手机广告产业链构成 |
3.1.2 手机广告产业链特点 |
3.2 手机广告模式比较分析 |
3.2.1 WAP网站联盟模式 |
3.2.2 WAP直投模式 |
3.2.3 短信CRM模式 |
3.3 基于手机广告模式的无线营销市场规模现状分析 |
3.3.1 无线营销市场整体规模 |
3.3.2 行业市场无线营销现状 |
3.4 基于手机广告模式的无线营销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
3.4.1 无线营销市场发展阶段 |
3.4.2 无线营销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3 无线营销市场发展趋势 |
4 手机浏览器盈利模式的选择 |
4.1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
4.2 手机浏览器盈利模式 |
4.2.1 上游收费模式——向内容厂商收费 |
4.2.2 下游收费模式——向用户收费 |
4.2.3 全免费模式——广告模式 |
4.3 手机浏览器盈利模式的选择 |
4.3.1 上游收费模式特点 |
4.3.2 下游收费模式特点 |
4.3.3 全免费模式特点 |
4.3.4 综合分析 |
4.3.5 决策建议 |
5 案例分析 |
5.1 UCWEB公司背景 |
5.1.1 公司概述 |
5.1.2 公司发展历程 |
5.1.3 公司愿景 |
5.1.4 公司产品及用户定位 |
5.2 市场竞争分析 |
5.2.1 产品与服务形态 |
5.2.2 市场表现 |
5.2.3 竞争力分析 |
5.3 商业模式选择 |
结束语 |
致谢 |
(3)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电子政务与现代公共管理 |
2.2 移动电子政务研究与应用 |
2.3 信息推送技术与推送服务 |
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3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概述 |
3.1 公众享受的基本服务 |
3.2 企业享受的基本服务 |
3.3 城市政府部门推送基本服务 |
3.4 城市政府部门推送式服务关联 |
3.5 城市政府推送式服务内容的完善 |
3.6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关键技术 |
4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创新模式 |
4.1 移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内涵 |
4.2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建设的系统框架 |
4.3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发展的管理维度 |
4.4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发展策略 |
5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需求分析 |
5.1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5.2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系统的需求分析 |
5.3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规划总体设计方案 |
5.4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平台与技术方案 |
6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应用分析 |
6.1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应用系统的总体结构 |
6.2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 |
6.3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核心模块 |
6.4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功能模块 |
7 面向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业务流程再造 |
7.1 税收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理念 |
7.2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管理模式变革 |
7.3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组织重组 |
7.4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流程再造 |
8 完善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的对策 |
8.1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技术经济分析 |
8.2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公共效用分析 |
8.3 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
9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3G发展下的中国联通增值业务运营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联通增值业务的背景现状 |
1.1.2 联通增值业务发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
1.2 研究目的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运营能力分析 |
2.1 3G三种制式的技术理论 |
2.1.1 3G三种制式的技术优势比较和应用比较 |
2.1.2 3G网络的发展和演进 |
2.1.3 3G增值业务应用推广上的变革 |
2.2 3G增值业务的运营模式 |
2.2.1 运营的概念 |
2.2.2 各主要3G WCDMA运营商的运营模式分析 |
2.3 中国3G市场的空洞 |
2.3.1 3G竞争环境的三大运营商的竞争环节分析(SWTO分析) |
2.3.2 3G用户行为需求及中国3G市场的发展估计 |
2.4 中国联通的3G增值业务的品牌定位和产品 |
第三章 3G增值业务的价值链 |
3.1 3G增值业务的价值链构成 |
3.1.1 传统价值链 |
3.1.2 终端在3G增值业务价值链中的特殊地位 |
3.2 价值链的生长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
第四章 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的营销宣传、渠道、服务运营体系 |
4.1 营销宣传分析 |
4.2 渠道整合加强分析 |
4.3 服务运营体系分析 |
第五章 中国联通自身建设对3G增值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分析 |
5.1 整合所有网络资源及移动网络的发展 |
5.2 整合组织、构架及人力资源构成 |
5.3 3G下的人力发展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移动互联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商业模式研究理论综述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
2.1 电信运营业的特征 |
2.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
2.3 分析框架的构建 |
2.3.1 实证分析 |
2.3.2 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定位与策略研究 |
3.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 |
3.2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电信运营商地位分析 |
3.2.1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运营商控制权研究 |
3.2.2 运营商的核心地位分析 |
3.3 电信运营商定位与策略研究 |
3.3.1 产业价值链协调者 |
3.3.2 产业价值链协调机制研究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设计 |
4.1 盈利模式概述 |
4.1.1 盈利模式的概念 |
4.1.2 盈利模式的分类 |
4.1.3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4.2 电信运营商的收入来源模式分析 |
4.2.1 以传输为核心的收入来源模式 |
4.2.2 以内容为核心的收入来源模式 |
4.2.3 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的收入来源模式 |
4.3 电信运营商与合作伙伴收入分配模型与策略研究 |
4.3.1 对称信息下的收入分配模型 |
4.3.2 非对称信息下的收入分配模型 |
4.3.3 结论 |
第五章 移动互联网运营与管理研究 |
5.1 业务、组织及渠道模式分析 |
5.1.1 业务模式与盈利模式比较 |
5.1.2 组织模式与组织模式创新 |
5.1.3 电信运营商渠道体系分析 |
5.2 电信运营商的基础产品和配电盘业务模式 |
5.2.1 基础产品模式 |
5.2.2 基于锁定原理的基础产品模式作用机理 |
5.2.3 电信运营商的配电盘业务模式 |
5.3 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电信运营商组织模式创新 |
5.3.1 运营商组织变革状况 |
5.3.2 实施组织创新 |
5.4 电信运营商渠道冲突的博弈分析 |
5.4.1 渠道冲突是突出问题 |
5.4.2 运营商水平渠道冲突根源的博弈分析 |
5.4.3 水平渠道冲突优化的博弈控制模型 |
5.4.4 运营商垂直渠道控制权博弈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沈阳移动通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目的意义 |
1.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竞争战略概述 |
2.2 竞争战略的演进 |
2.2.1 规模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阶段 |
2.2.2 范围经济时代的竞争战略阶段 |
2.2.3 竞争战略的新发展阶段 |
2.3 制定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 |
2.3.1 战略优势创建的基本构想 |
2.3.2 明确企业的使命 |
2.3.3 合理地分配与协调优势资源 |
2.3.4 明确企业的竞争领域 |
2.4 战略有效性的评定 |
2.4.1 战略有效性评定的必要性 |
2.4.2 战略有效性评定的指标 |
3 沈阳移动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宏观政治环境分析 |
3.1.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1.3 宏观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1 总体竞争环境分析 |
3.2.2 电信行业重组分析 |
3.3 沈阳经营环境分析 |
3.3.1 沈阳政治经济环境分析 |
3.3.2 重组前沈阳联通竞争状况分析 |
3.3.3 重组前沈阳网通竞争状况分析 |
3.3.4 重组后的沈阳新联通公司竞争预测 |
4 沈阳移动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沈阳移动公司简介 |
4.1.1 公司发展史 |
4.1.2 公司主营业务 |
4.2 组织结构分析 |
4.3 人力资源分析 |
4.3.1 人力资源概况 |
4.3.2 绩效管理 |
4.3.3 劳务工概况 |
4.4 网络运营分析 |
4.5 经营状况分析 |
4.5.1 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
4.5.2 沈阳移动市场经营现状 |
4.6 渠道建设分析 |
4.7 企业文化现状分析 |
5 沈阳移动竞争战略的制定 |
5.1 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 |
5.2 新形势下沈阳移动SWOT分析 |
5.2.1 优势(Strengths) |
5.2.2 劣势(Weakness) |
5.2.3 机遇(Opportunities) |
5.2.4 威胁(Threats) |
5.2.5 SWOT分析表的建立 |
5.3 竞争战略的制定 |
5.3.1 沈阳移动战略目标 |
5.3.2 沈阳移动战略选择 |
6 沈阳移动竞争战略的实施措施 |
6.1 做好公司内部体系建设 |
6.1.1 优化组织结构 |
6.1.2 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
6.1.3 培育企业文化 |
6.2 夯实网络基础 |
6.3 拓展市场营销 |
6.3.1 细化市场需求 |
6.3.2 完善渠道建设 |
6.3.3 加强客户服务工作 |
6.3.4 提供VIP服务 |
6.3.5 建立合作机制 |
6.4 大力发展3G通信 |
6.5 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
6.6 做好战略风险与防范工作 |
6.6.1 沈阳移动竞争战略风险 |
6.6.2 沈阳移动竞争战略风险的防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论文参考的其他资料 |
致谢 |
(7)移动通信产品的分销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中国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
1.2 移动通信的竞争现状 |
1.3 研究分销渠道的意义和作用 |
第二章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分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
2.1 中国分销渠道形式发展的现状 |
2.2 移动通信市场的营销渠道策略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
3.1 分销渠道的涵义 |
3.2 分销渠道的基本结构 |
3.3 分销渠道设计 |
3.4 分销渠道的管理 |
3.5 影响渠道设计的因素 |
3.6 分销渠道的评估和选择 |
第四章 联通分销渠道的研究和探索 |
4.1 我国移动通信企业渠道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联通渠道体系介绍 |
4.3 联通自有渠道 |
4.4 联通合作渠道 |
4.5 小结 |
第五章 渠道绩效评估 |
5.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5.2 层次分析法 |
第六章 渠道的调整与发展 |
6.1 渠道整合的目标 |
6.2 提升自有渠道在渠道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
6.3 建立简洁有效的代理商机制 |
6.4 建立紧密的业务伙伴关系 |
6.5 加强营销渠道管理,提高渠道掌控能力 |
第七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借鉴日韩研究中国3G业务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3G概述 |
2.1 3G相关概念的定义 |
2.1.1 3G业务分类 |
2.1.2 3G用户定义 |
2.2 3G业务发展历程分析 |
2.2.1 3G业务发展概述 |
2.2.2 主要3G业务发展分析 |
2.3 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现状 |
2.3.1 全球3G商用网络部署的特征 |
2.3.2 从全球3G用户增长情况来看主要呈现的两大特征 |
第三章 日韩3G业务发展分析 |
3.1 3G许可证发放层面 |
3.1.1 3G新牌照发放方式 |
3.1.2 日韩3G新牌照免费发放 |
3.2 3G网络建设层面 |
3.2.1 3G网络部署思路 |
3.2.2 日韩3G网络建设状况 |
3.2.3 日本3G网络运营管理状况 |
3.3 3G业务及业务推广策略层面 |
3.3.1 3G业务 |
3.3.2 业务推广策略 |
3.4 移动终端对3G业务的支撑层面 |
3.4.1 韩国的SKT |
3.4.2 日本KDDI |
3.5 3G业务的未来发展层面 |
3.5.1 业务继承性 |
3.5.2 业务扩张性 |
3.5.3 小结 |
第四章 日韩3G业务发展给中国3G业务发展的启示 |
4.1 国内运营商现状 |
4.2 3G许可证发放层面 |
4.2.1 3G许可发放方式 |
4.2.2 3G许可证发放数量 |
4.3 3G网络建设层面 |
4.3.1 3G网络部署思路 |
4.3.2 3G网络运营管理 |
4.4 3G业务及推广策略层面 |
4.4.1 用户细分 |
4.4.2 3G业务种类 |
4.4.3 3G业务的发展策略 |
4.5 3G移动终端对3G业务的支撑层面 |
4.5.1 定制手机 |
4.5.2 国内3G定制手机的发展方向 |
4.6 3G业务未来发展层面 |
4.6.1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状况 |
4.6.2 我国未来3G业务发展展望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无线营销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无线营销的发展背景 |
1.1.1 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得精确营销成为可能 |
1.1.2 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探寻新的营销方式 |
1.1.3 移动运营商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 |
1.1.4 消费者个性化、互动式需求 |
1.1.5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
1.2 无线营销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无线营销概述 |
2.1 营销理论的变迁 |
2.2 无线营销的定义 |
2.3 无线营销的本质 |
2.4 无线营销业务特征及业务分类 |
2.4.1 业务特征 |
2.4.2 业务分类 |
2.5 无线营销与相关概念区分 |
2.5.1 无线营销与传统营销 |
2.5.2 无线营销与无线广告 |
第三章 无线营销业务SWOT分析 |
3.1 优势(STRENGTHS): |
3.2 劣势(WEAKNESSES): |
3.3 机会(OPPORTUNITIES): |
3.4 威胁(THREATS): |
第四章 无线营销市场潜力分析 |
4.1 市场定位 |
4.1.1 性别特征 |
4.1.2 婚姻状况 |
4.1.3 年龄分布 |
4.1.4 职业 |
4.1.5 城乡差异 |
4.2 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
4.2.1 用户最希望获得的服务 |
4.2.2 为了获取免费信息,可以忍受广告 |
4.2.3 希望获得本地服务 |
4.2.4 看到实惠才会有吸引力 |
4.3 市场规模预测 |
4.3.1.移动电话普及率 |
4.3.2 移动终端市场规模预测 |
4.3.3 企业规模 |
4.3.4 市场规模预测 |
第五章 无线营销业务发展与阻碍因素分析 |
5.1 市场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5.1.1 技术推动 |
5.1.2 运营商的积极推动 |
5.1.3 竞争驱动 |
5.1.4 用户需求的拉动 |
5.2 市场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
5.2.1 许可问题 |
5.2.2 带宽 |
5.2.3 资费太高用户普遍无法接受 |
5.2.4 标准化问题 |
第六章 无线营销价值链分析 |
6.1.整体价值链分析 |
6.2.价值链参与各方分析 |
6.3.价值链发展趋势分析 |
第七章 无线营销商业模式探讨 |
7.1.无线营销商业模式总体分析 |
7.2.无线营销商业模式分析 |
7.2.1 商业模式 |
7.2.2 赢利模式 |
第八章 无线营销策略及解决方案 |
8.1.无线营销策略 |
8.2.无线营销解决方案 |
第九章 无线营销的发展前景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华网科技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中国互联网行业现状 |
1.1.2 中华网科技公司基本情况 |
1.1.3 中华网产品现状分析 |
1.1.4 中华网营业额结构 |
1.1.5 中华网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的方法、论文的思路和基本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论文的思路和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的形成 |
2.1.1 战略的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 |
2.1.3 企业战略管理的诞生和发展 |
2.2 战略研究的基本方法 |
2.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2.2.3 内部资源评价模型 |
2.2.4 战略选择 |
2.3 企业的竞争战略理论 |
2.3.1 成本领先战略 |
2.3.2 差异化战略 |
2.3.3 目标聚集战略 |
第三章 中华网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互联网的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状况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因素 |
3.2 中华网的行业竞争分析 |
3.2.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2.2 供方的讲价能力 |
3.2.3 买方的讲价能力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现有行业内的竞争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华网内部资源评价 |
4.1 网络域名资源分析 |
4.2 市场能力分析 |
4.2.1 中华网市场份额低,发展空间大 |
4.2.2 发展用户质量有待提高、中低端用户比例低 |
4.2.3 营销渠道初具规模 |
4.2.4 品牌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
4.2.5 客服体系得到加强 |
4.2.6 加强合作、开发和投资,扩大用户面 |
4.3 财务能力分析 |
4.3.1 中华网资产状况分析 |
4.3.2 中华网毛利润及毛利率分析 |
4.3.3 中华网偿债能力分析 |
4.4 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4.4.1 人力资源构成 |
4.4.2 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华网竞争战略选择 |
5.1 备选战略类型 |
5.1.1 SO战略 |
5.1.2 WO战略 |
5.1.3 ST战略 |
5.1.4 WT战略 |
5.2 战略分析 |
5.2.1 定性分析数据调查 |
5.2.2 定性比较分析 |
5.2.3 中华网战略类型方位的计算 |
5.2.4 战略强度系数ρ的确定 |
5.2.5 战略向量的构成 |
5.3 战略类型的选择结果 |
5.3.1 灵活经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
5.3.2 内强资源,拓展竞争能力 |
5.3.3 外树形象,开拓渠道品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华网竞争战略方案 |
6.1 中华网竞争战略总体方案 |
6.1.1 中华网的竞争战略方案 |
6.1.2 竞争战略方案的主要内容 |
6.2 竞争战略方案的实施 |
6.2.1 差异化产品方案 |
6.2.2 市场营销方案 |
6.2.3 强化内部管理方案 |
6.2.4 能力提升方案 |
6.2.5 产业链协作方案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7.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7.3 进一步的工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一轮竞争:解决方案催熟笔记体无线应用 无线应用解决方案竞争使用户享受“应用价值”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联通3G增值业务战略研究[D]. 赵烁.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2]手机浏览器运营商盈利模式研究[D]. 陈宜晓. 复旦大学, 2010(04)
- [3]城市移动电子税务推送式服务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陈苏. 华中科技大学, 2010(07)
- [4]3G发展下的中国联通增值业务运营能力提升研究[D]. 陈若炜. 北京邮电大学, 2009(S2)
- [5]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D]. 李高广.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6]沈阳移动通信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5)
- [7]移动通信产品的分销渠道研究[D]. 田建民.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8]借鉴日韩研究中国3G业务发展[D]. 海晓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0)
- [9]无线营销市场研究[D]. 魏巍.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中华网科技公司的竞争战略研究[D]. 孙菲娅. 天津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