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蒋静

(甘肃省临夏州人民医院 甘肃临夏 7311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在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外伤患者82例,按照就诊次序的奇偶性均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仅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护理后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干预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疼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措施;手外伤;术后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201-02

手外伤常见于创伤外科,主要临床表现有皮肤裂伤、骨折、局部肿胀、神经肌腱损伤、手部组织撕脱等。手外伤患者在进行手术后常会出现术后疼痛,术后疼痛几乎存在于各类外科手术,是指患者机体在受到手术伤害刺激后而出现的包括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应激反应[1]。目前很多医疗机构已将疼痛列为一项新的生命体征。手外伤术后患者出现的疼痛不仅会对患者的睡眠、活动、恢复等造成影响,而且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情绪低落,严重时出现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为分析护理干预措施在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方面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82例该病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现将主要过程及结果整理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治疗的82例手外伤患者,并按就诊次序的奇偶性分为每组各为41例的干预组及对照组。

41例干预组患者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3~62岁,平均(32.57±5.21岁);受伤部位:腕部17例,掌部9例,指部15例;受伤原因:压伤13例,穿刺7例,撕裂8例,灼烫6例,切割7例。

4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2~65岁,平均(33.12±5.37)岁;受伤部位:腕部16例,掌部11例,指部14例;受伤原因:压伤11例,穿刺8例,撕裂8例,灼烫7例,切割7例。

两组患者上述年龄、性别、受伤部位、原因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SPSS20.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进行常规术后护理。

干预组:本组患者在行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在生理、心理、环境等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步骤及操作方法有:①环境护理:在患者入院治疗后向其介绍医院及病房的环境,以加快其熟悉速度;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安静,调节光线至适宜强度,维持正常室温及湿度,勤开窗通风。②体位护理:根据患者开展的不同部位、类型的手术而合理调整体位,调整体位的主要原则是先行复位再行固定,在保证不影响恢复及尽可能让关节能够获得活动空间的情况下取合理的体位。③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即进行相关知识及术后疼痛宣传教育,积极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项问题,呵护、关心患者,多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以患者健康为中心开展工作,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与患者沟通,沟通交流时应注意语气、态度等,倾听患者心声,评估患者的心理及情绪状态,并针对性地给予心理疏导;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受其性格、家庭、职业、文化程度等综合影响,在术前应对患者上述情况进行评估;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可通过播放轻音乐、与其聊天等方式缓解疼痛。④用药指导:术后止痛的一线药物是麻醉剂。对于疼痛程度较轻的患者,采取预防性用药,此时剂量比剧烈疼痛时小,止痛的效果明显,在使用止痛药物时应就其可上瘾性向患者说明,鼓励其尽量以放松疗法战胜疼痛;对于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谨遵医嘱用药,用药剂量要严格符合规范。不同患者对于药物的吸收及代谢速率具有差异,因此极易出现止痛无效或过重麻醉的情况。因此,在给药治疗时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在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镇定过度、呼吸抑制等情况时应及时处理并报告医师。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患者的口述疼痛分级评分。

1.4 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来判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护理后,让患者自述其疼痛程度,将其疼痛程度划分为剧烈疼痛、中度疼痛、轻微疼痛及无痛四个等级。

1.5 统计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对研究资料、数据行处理及分析,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以t行比较结果检验;例(n)、率(%)等计数资料比较结果以χ?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2.结果

护理后,干预组术后剧烈疼痛2例,重度疼痛7例,轻度疼痛11例,无痛21例;对照组术后剧烈疼痛7例,重度疼痛11例,轻度疼痛16例,无痛7例。干预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疼痛程度比较

3.讨论

手外伤患者术后出现的疼痛不仅是组织细胞病理提示及机体保护性预防反应的信号,同时也是患者对疾病及手术创伤的复杂生理、心理反应[2]。绝大部分手外伤术后疼痛患者伴有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这对术后恢复不利,从而延长其住院治疗时间。因此,快速地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也是现代医学有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手外伤患者术后出现疼痛主要原因是外力或外物对患处神经末梢造成机械损伤而致的伤害感受,长期疼痛易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从而出现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极大地加剧了病灶的缺氧、缺血情况,而这种情况可加重患者疼痛,阻碍组织愈合及恢复。因此,对该病患者进行护理时,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加大对患者心理干预的力度,促使患者以平静的心态去认识疼痛、面对疼痛[3-4],从而增强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的干预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这表明,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的疼痛,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杰.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8):254-255.

[2]柳素欣.手外伤带蒂岛状皮瓣术后护理中疼痛护理干预实施的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5):2254-2256.

[3]徐明霞.护理干预在预防手外伤患者术后功能障碍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5):144-144.

[4]晏飞,张晶,左昌兰.护理干预对减轻手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27):5391-5391.

论文作者:蒋静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措施对减轻手外伤患者术后疼痛效果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蒋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