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发展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_经济论文

环渤海经济发展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_经济论文

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论文,中日论文,环渤海论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论文,主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工程,而且是东北亚各国关注的热点之一。搞好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是这个圈子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需要,对谁都有好处。国际范围的协作,要以有关各国相互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抱有共同发展的愿望为基础。目前这方面却存在一些障碍因素。不久前,本刊记者就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中日经济关系如何发展等问题,访问了正在出席“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研讨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同志。

记者:孙主任,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人们论证已久,现在进入了什么样的时期?

孙主任:关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我们国内至少讨论了十年之久。现在已跨越了一般理论论述的阶段,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寻找开发实际措施的新阶段。也就是说,环渤海地区开发和开放的问题,经过十余年的讨论,现在进入了开发实践的成熟阶段。一件事情,当它还不成熟的时候,意义并不是很大;而在条件成熟时,把它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意义就非常重大。在距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少80年前,挪威的渔民就已经发现了美洲大陆。但是历史记载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是因为,在欧洲以蒸气机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还没有出现之前,欧洲的商品生产还不要求开发大规模的海外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挪威的渔民即使再早100年发现美洲新大陆也没有多少意义。而产业革命以后,欧洲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它们的商品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时候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现在,环渤海地区的开发条件已经成熟,所以其意义也就突出出来。从中国方面来说,作为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国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六个年头。我们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逐步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解决温饱和达到小康都已经基本实现,“翻两番”提前完成。而到21世纪中叶,我们要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任务比翻两番要艰巨得多。因为各国都在发展,那时候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要赶上当时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谈何容易。为了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目标,我们不仅应把现有的经济增长带和增长点规划好,而且要不断地开辟条件好的地区成为新的增长带和增长点。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条巨大的经济增长带,已成为中国十几年来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九以上的速度递增的重要支撑,这个速度为全世界所瞩目。

记者:环渤海地区开发是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经济带开发之后的最大的区域经济发展项目,搞好了对我国整个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孙主任:加快环渤海地区开发,有利于形成一个大范围的经济网络。中央在1993年提出要以浦东为龙头,建设长江经济带。这是一个横贯东西的新的经济增长带。这个增长带由于浦东的开发,由于长江上游的三峡建设,进展非常快;沿江的商贸走廊建设,起步也很顺利;沿江城市积极参与,推动了长江流域经济的活跃。然而,我们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只有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应该充分考虑环渤海地区、京九沿线以及亚欧大陆桥等等的开发问题。环渤海这个经济区是东北亚的核心地区,而且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这个区域的开发能够带动整个东北亚的经济发展。

即将铺通的京九铁路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国务院批准,今年10 月9日至10月15日在香港举行一个规模盛大的“京九与香港”研讨会和“京九沿线开放开发推介会”,就京九铁路沿线城市与这些城市相联系的拥有资源条件的区域的进一步开放和需要引资的一些项目等等,予以宣传和推介。中国的地势西边高东边低,大的河流多是由西向东流,长江、黄河都是如此。这样,我们的先辈在修铁路的时候,往往考虑到东西方向有水流可以利用,就多修南北方向的铁路。现在看来,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铁路都不够用,当然,水运也要充分运用。京九铁路经过的地方大都不很富裕,甚至是比较后进的地区。京九铁路的贯通,对于缩小中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意义十分重大。这条铁路北起京津,南达深圳,连接香港,将会自然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带。今天我们召开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和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研讨会,就是为了探讨环渤海地区经济开发和中日经济合作以及中国和其他友邻国家的经济合作问题。

记者:国际范围的环渤海圈内,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主要的国家。两国的合作是搞好环渤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当前应注意解决什么问题?

孙主任: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去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对日本已经超过了400亿美元,约占四分之一。 中日贸易关系还是好的。关于现在中日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我最近在北京与日本前驻华大使、我的老朋友中江要介会晤时,我强调了当前中日两国关系和两国的经济合作应注意克服一些障碍。

第一个障碍:日本有少数人包括一些政界的要员,老是想抹杀日本侵略中国和其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历史事实,不正视战争的性质。这样就使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受日本侵略过的国家、地区和人民对日本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政治上这种不信任感必然影响到经济合作。日本的广大国民也是反对对别的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因为它对本国人民带来的损害也很大。最近日本有人还在讲,是不是侵略,这是个观点问题。教科书里始终不能清楚地表述,老是含含糊糊。这对于两国国民友好感情的发展是不利的,对于两国经济合作也是不利的。

记者:解铃还需系铃人。日本政府只有真诚地尊重历史事实,才能修补它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

孙主任:第二个障碍:由于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是必然的。这能够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日本理论界老是担心日本产业的空洞化,也叫空壳化,即同样的产品在国内生产的部分减少了,好多生产基地移到海外去了。但这是一个历史潮流。因为,随着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过渡,人家不能老是组装日本来的零部件,海外许多地方生产的产品和日本国内生产的产品已经是相同的产品了。在水平分工的情况下,如果过分强调产业空洞化给日本就业等各方面带来的困难和问题,那就不利于日本产业向外转移,这不是违反历史潮流吗?现在在这方面日本可能走到了欧洲和美国的后面。所以产业空洞化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是对日本的影响,我认为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因为日本产业只有大量转移,才能增强日本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然后日本才能腾出手来,大力发展高技术、新技术产品。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很强。这样国际上就实现着一种优势的互补。搞一般的加工业已不是日本的长处。一般的加工业现在各国都能搞,水平都提高了。日本应该搞高新技术,这样带来的效益比搞加工业还要大。老是墨守成规,那就对日本不利,对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也不利,对日本参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也不利。发达国家对外技术转让和产业的海外转移,谁干得快,干得好,谁得利就大。

记者:这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开放时代,狭隘的保守并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相反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孙主任:第三个障碍:日本是亚洲工业化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这是大家公认的。我的一个老朋友佐伯喜一,原来是野村研究所的会长,现在已经82岁了,是个受人尊敬的学者。他提出日本要保持在亚洲的优势,要搞“雁行经济”,日本在技术上要保持先于其他亚洲国家的10—15年差距。我认为,各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往往有这样的规律:后来居上。日本当年科技也不行,后来某些领域跟美国并驾齐驱;中国科技水平虽然总体上还不很高,但现在有些领域也比日本还好些;东南亚有些国家技术发展也很快。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想保持10—15年的技术差距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只会阻碍日本向海外的技术转让。当然,日本对中国的技术转让这几年有很大进步,但总的来说还是顾虑比较多。

记者:蓄意营造技术霸权,违背客观规律和时代潮流,对自己也未必有利。

孙主任:这些障碍应该尽量克服,克服得越早越好。总的来说,日本经济到今天还没完全摆脱泡沫经济破灭的阴影,更没有摆脱日元升值所带来的困难。尽管最近由于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使日元稍稍贬值一点,但贬值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加强与国外的经济合作,对日本经济就显得更为重要,对日本上届政府提出的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生活大国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说,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发展中日经济关系,加强技术交流,不仅对中国有利,也对日本有利。应共同努力,克服障碍,促进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

标签:;  ;  ;  ;  ;  ;  

环渤海经济发展与中日经济关系发展--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