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新征程的历史任务--近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新征途论文

跨越新征程的历史任务--近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新征途论文

历史性的跨越新征途的重任——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近期回顾和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重任论文,征途论文,中国高等教育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以来,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要战线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面对新世纪新征程,党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期望更高,高教工作者的使命更加光荣,责任更加重大。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十分关心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先后视察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本届政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形成了世纪之交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一系列重大决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已经逐步地成为了全社会共识。党和政府从政策和资金等各个方面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200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19%,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政策,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已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68万人,三年增加一倍半。全国各类高校在校生已由1998年的643万人提高到1300余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3.2%;硕士研究生从15万人增长到了29万人;博士研究生从4.5万人增长到了7.7万人;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3335人提高到了5870人,办学效益明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更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色;继续教育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规模增长最快的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二、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到重要位置,这是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高教战线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一是高校育人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高教战线始终把“育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两课”改革,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使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部去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各高校普遍加强了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据调查,教育部直属院校中88%以上的教授都承担了本科生的讲课任务,许多知名教授和院士还承担了本科生的基础课和主干课。学校对教学的经费投入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教学设施和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手段被广泛运用,相当一批高校开始使用原版英语专业教材和双语授课。

二是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实力显著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已从1996年的47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73亿元。高校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截至2001年底,全国高校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50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50%;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022项,占授奖总数的34%;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100多项,占全国授奖总数的26%。高校每年发表的国内外科技论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60%以上。“九五”期间国家实施的“211工程”,中央和地方、有关高校共投入资金达180多亿元,重点建设了101所高校602个重点学科,建成了教育科研网和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一批基础设施。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985工程”,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还对一批高水平大学进行省部重点共建,加大支持力度,使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成功推进,带动了全国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术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是师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了吸引和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工作,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的建设,使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的增加,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脱颖而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思想和业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部于1998年启动实施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到现在为止已有428个学科共聘任了413位特聘教授、33名讲座教授,对吸引、遴选、培养、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带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学教师,已经或正在成为大家比较向往的岗位或职业。

四是高校的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九五”以来,在全国高校陆续建立了近200个理科、工科、文科和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近千个重点学科。各省市也分别建立起了大批的重点科学、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校园建设力度普遍加大,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三、高等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

高等学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和知识高地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九五”期间,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重点项目50%以上;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30%以上;承担的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占1/3以上;组织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的1/4左右。高校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努力促进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国家科技创新重要方面军的作用。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成为重要的智囊库。据统计,高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的立项数、经费数、获奖数均达到2/3左右。

顺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高校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校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校办科技企业1993个,年销售收入452.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32亿元,为社会创造的净利润和缴纳的各种税费总计为61亿元。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和辐射源,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保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经过8年多的持续努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项改革覆盖面广,涉及到900多所高校。有597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等学校,有利于学科的交叉综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原来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普通高校,改革后有近250所高校实行了省级政府管理、地方与中央共建的体制,克服了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弊病。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已经形成。新的体制理顺了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二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高等学校按照“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调整了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转变了职能,提高了效益。着力改革和调整了教学科研管理的组织方式,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逐步建立起适合教师特点的分配制度和逐渐建立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高校教师的待遇显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改革激发了广大教职工中蕴藏的积极性,广大教职工对于改革和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平稳推进。首先,顺利实施了适当缴费上大学的制度,同时,连同国家奖学金、教育储蓄、学生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措施,以学生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国家助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另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经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

四是高考改革正在朝着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向逐步深化。1998年以来,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3+X"考试科目改革在试点的基础上,已在18个省市区推开;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素质考核。2001年顺利实现了全面网上录取。

五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三年来,改革进展迅猛,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三年中,全国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4300万平方米,超过建国五十年累计建设3200万平方米的总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使高校后勤保障条件大为改善,同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回顾过去,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高等教育战线不断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社会越重视,越支持,高等教育的压力就越大,责任就越大。我们一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不辜负时代的重托、党和人民的重托。

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争取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巩固”,就是要做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后续工作,使高校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正常、有序、科学、高效的运转;“深化”,就是要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使教育资源优化组合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把高校改革的重点由宏观整体布局调整转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更加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就是搞好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术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发展”就是要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青年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近期高等教育战线将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振奋精神,规划未来

当前,我国高教战线要认真学习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和《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要在全战线形成学习的热潮,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学习中,要联系并结合各校实际,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加大宏观思考和战略研究的力度,讨论“两个问题”,制定“三个规划”。即,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两个问题,进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深思熟虑,规划得好,落实得好,我们的工作才能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反之,如果我们把规划作为摆设,“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工作是做不好的。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或局部上看起来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可能整体来说或长期来说是一个败笔,甚至是一个破坏,可能蕴藏着很大的隐患,留下很大的遗憾。所以,宏观的思考,战略的研究,往往是决定性的,决定着发展的快慢或成败。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要坚决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江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们高校所有问题的关键。新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也是我们各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极好的机遇,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认真解决好学校的定位问题。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各级各类教育要准确定位,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准确定位,才能构建一个适应于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现在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倾向,中职学校要升高职,高职院校要升本科,本科院校要上硕士点,有硕士点的院校要上博士点,等等。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克服这种倾向,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叫“一流”。我们所说的一流,不是办学层次越高越好,而是指在自身所处的这种类型的学校中办学最好,可称一流。各级各类学校一定要准确定位,才能把学校办得更好。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应当包括两个系列、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研究生教育;第二个层次是本科生教育;第三个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两个系列是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系列都由三个层次的教育所组成。以上各级各类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又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好务,我们必须快速发展并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院要特别注意定位,要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主战场,培养大批量的实用型专门职业人才。当前,有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信用度,学校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但是有的学校办着办着就想办成本科。在他们看来,学校如果不办本科教育,就无法进一步发展,将学校的发展寄托在“升本”上。结果,全校工作的重点、学校领导的兴奋点都转到办本科上面去了,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再成为学校的主要努力方向了。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争创先进学校、一流学校,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当本科院校中的末流学校。这是高等职业学院制定发展规划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也要准确定位。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只会是少数的,大量的普通本科院校应该是以本科教学为主要方向,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也要以本科教育作为基石,但是这两类学校的定位是有很大区别的。特色就是竞争力,我们常说“异军突起,出奇制胜”,“异”在哪里?“奇”在哪里?那就是特色。有的学校提出来,“强化发展特点,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很有创意。在学校规划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突出重点,努力形成各校的办学特色,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在我国,继续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采取“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方针规模发展,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有一条线在全日制学校内接受教育,另外一条线就是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两者之间不能混同起来。在继续教育中同样有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电大教育、自学考试等都应该是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随着我们普通高等教育的完善,它们应该各自归位,回到继续教育中办好它。

学科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当中最关键的部分。高校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规划,使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比较好的发展。

当前,校园建设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各地政府都将各学校的发展作为本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财富,对高校的建设发展采取了很多很好的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高校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历史机遇,一方面积极争取更大的办学空间,另一方面认真制定校园的建设规划。高校必须认真考虑学校发展的整体布局、建设风格、建筑设计、建筑质量,努力做到百年之后回顾这次规划,都能被认为是成功之作,成为无愧于这个伟大历史机遇期的经典之作。

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全校师生员工的大事,一定要充分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正确路线,制定出高水平的规划;同时也在群众性的大讨论中,进一步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一意志,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团结奋进。

二、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几项工作

育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育人的渠道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专业教学,二是课余素质教育。当前要高度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水平,考虑将逐步推进几项工作:一是本科与高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二是研究生科技创新与培养质量工程;三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近期要分期分批启动“本科与高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贯彻落实4号文件精神。“质量工程”主要包括:(1)教学名师与师资队伍建设工作;(2)新世纪教学改革工作;(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4)教学实验室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5)高校教学评估工作。要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搞上去,必须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最近从学校反映的情况看,许多学校提出扩招之后,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特别是基础课老师资源更缺乏。事实上当前高校的师生比还是大有潜力的,从整体上看,高校教师并不少,而是优秀的合格的教师少了。要提高办学效率,必须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更充分地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要推进教学改革,特别要更多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在许多高校的外语教师,特别是小班课外语老师缺乏。实际上,小班外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手段帮助解决。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革教学给高校带来思想观念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可为。

高校必须紧紧抓住以党的建设为核心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中,一定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问题来抓。在青年学生当中积极发展共产党员,这关系到加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问题。党的建设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一个手段,要尽早地建立学生党支部,把支部建在班上。要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巩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积极争取和努力推进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方面军和主要生力军。当前科技创新主要体现为一要加快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二要把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不管是研究型的大学,还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还是高等职业学校,都应该通过科技创新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我们提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就是为地方为社会做更多的服务,做出更大贡献,以求社会更多的支持,使自己得到更大的发展。

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对于高校发展来说,是一项带根本性重要任务。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培养人的工作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技创新的水平。科技创新、科技产业化、社会服务也是育人的有效渠道,而且会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是密不可分的。科技创新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说得再重也不会过。科技创新搞好了,学术水平也就上去了,整个学校的建设也就上去了,对国家的贡献也上去了。所以,一定要集中力量抓好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近期将全面启动“211二期工程”并逐步推进“985二期工程”,这项工作将极大地加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的力度,并将带动全国高教战线学科水平和师资队伍质量的快速提高,是我国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工程任务。

三、以人为本,深化改革,强化管理

当前高等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新的突破。必须树立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的观念。改革要以人为本,学校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近几年来,高校教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还有很大的潜力,必须靠改革,靠创新去充分挖掘,靠建立起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人的积极性最充分地调动起来。老师要教书,老师也会教书;学生要学习,学生也会学习,关键是要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需要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的深化改革。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还会出现一个比较大的增长。在规模扩大的过程当中,只有进一步进行改革,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改革的工作还很多,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一流学校必须有一流的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当前,高校必须加强管理,校长书记们要在管理上下更多的功夫。管理和发展,管理和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今后一段时间,高校要争取还会快速发展,规模发展,高水平发展。但是一定要加强管理,规范管理。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发展。这个关系必须搞清楚。学校要快速发展,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现在高校对这个问题研究不足,学校要发展,必须解放好经费来源问题。作为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考虑财政的问题,没有经费是不行的,有经费用不好也是不行的,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建设高水平大学,靠国家给的钱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新的思路,改变“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状况,等靠要是不对的,要千方百计去创造条件,不等不靠,积极创造。在创造条件过程当中,就有一个规范管理的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各级各类学校都一定要在规范办学,规范管理方面做更多的文章。

标签:;  ;  ;  ;  ;  ;  ;  

跨越新征程的历史任务--近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_新征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