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扎实推进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一年来科技和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政协委员论文,扎实论文,见成效论文,全国人大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春伊始,教育便成了举国关心的热门话题。谈及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所引发的强烈社会反响,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这是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结果。他们普遍认为,去年发生在科教领域的大事多,喜事多,实事多,新事多,是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实而且卓有成效的一年,人们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祖国富强要靠科技。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把科教兴国的战鼓擂得更响更亮
“纵观去年的科教大事,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党和国家对科教兴国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科教兴国的观念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深入人心。”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孚江的话道出了许多人共同的感受。
科教兴国,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去年相继召开的两个全国性大会,把科教兴国的战鼓擂得响彻神州大地——
先是199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江泽民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讲话如黄钟大吕,在国人心中久久回荡。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紧接着,在8月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开幕式上, 江泽民总书记又谆谆告诫说,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
“在20世纪末召开的这两次全国性会议,其规格之高,意义之大,是新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全国的教育、科技工作者无比振奋,深受鼓舞!”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黑河师专教师赵宗乙说,“这两次会议堪称21世纪科教兴国的行动纲领,为我国的教育、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放眼神州大地,1999年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基础研究稳步进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在1998年启动15个项目的同时,在去年又启动了41个项目,53位首席科学家带领项目组的成员向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研究发起了进攻;
科普工作得到空前加强。江泽民总书记致信全国科普会,指出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
高考前夕,从教育部传出喜讯:今年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2万学生的基础上,再扩招33万余人,再加上成人高考,招生总数接近270万;
8月,我国政府设立国家科技最高奖, 国家主席将向获奖者(每年不超过2人)颁发500万元奖金;
金秋十月,旨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的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在深圳召开,第一天科技成果交易额就达60多亿元;
高校筒子楼改造取得重要进展,又有一大批教师喜迁新居;
人事部、国家计委、教育部决定,1999年至2000年安排专项指标,25万合格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在21世纪将成为历史;
去年年底公布的中国全民教育2000年监测评估国家报告显示:我国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90年的97%提高到现在的98.9%,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0.4%降低到5.5%以下……
国兴科教,科教必兴国。在20世纪末,从普通百姓到政府官员,都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科教兴国的坚实步伐。
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与经济脱节的科技、教育改革在1999年取得了重大突破
怎样才能把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明确回答: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代表、委员们指出,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决策可谓切中肯綮,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去年7月1日,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 个科研院所全部企业化。科技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今年年初,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第一个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捧回了企业法人执照,实现了由事业单位向科技企业的历史性转变。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名誉院长、两院院士王淀佐教授指出,从事实用研究的科研院所转制成企业,是从体制上和机制上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院所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再次阐释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及主要途径,指明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路线,并制定了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的各项措施,堪称21世纪科技改革的总动员令。
教育改革同样势在必行。面对新的形势,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日益显露出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指出,加快教育发展主要靠改革。回首1999年,人们欣喜地发现,孕育了多年的教育改革全面拉开战幕——
去年3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力求在考试的科目、内容、形式和录取方式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同时,教育部一改传统的命题方式,从1999年起向全社会征集高考综合能力和语文、数学、外语等的试题,以求增强试题内容,更加科学地体现考生的能力和素质;
旨在打破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瓶颈”的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上海市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引路、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校办”后勤转变为“教办”与社会联合办后勤,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经营、多元开放、规范竞争、服务优质的高校后勤社会服务体系,为全国的高校后勤改革树立了榜样;
今年1月19日,北京、上海、 安徽三地成千上万的夏考落榜生冒着凛冽的寒风,再一次走进了高考教室——这便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春考”。尽管此次“春考”没有夏考那样牵动国人心,看上去似乎波澜不惊,但它毕竟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坚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紧随其后,为“中小学松绑”的呐喊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应试教育再次成为众矢之的。谈及此事,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黄人健言辞颇为激动:“喊了多年的向素质教育转变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实际行动。随着这项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国的孩子们将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我真诚地希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抓住机遇,迎难而上,趁热打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使科教兴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科研院所的转制,还是教育体制观念的改革,都才进入攻坚阶段。政协委员、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指出,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教育水平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放眼全国,科教水平的地区差异还很大。如何充分挖掘现有的科技、教育资源,如何创建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怎样将知识和经济、技术与资本、科技与教育进行充分有效的对接,都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尚待解决的关键之点。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看到挑战、认识不足的同时,更应看到我们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坚强决心和正确决策,全国人民科技富民、知识强国的迫切愿望,以及眼下正在进行的全国性的工业、农业结构大调整,企业技术改造,方兴未艾的西部大开发,日益扩大的对外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都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无限的客观需求和不竭的内在动力及良好的外部环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长冯煦初说,“当务之急是乘势而上,继续加紧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教育改革的各项措施,同时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不断建立、健全有关配套措施,使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更快、更好地与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代表、委员们认为,眼下要积极扶持已经转制的科研院所尽快实现企业化运转,使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学会“游泳”;要大力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知识优势,使其成为高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科技企业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要不折不扣地搞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切实搞好包括德育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要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高等院校能接纳更多的生源,轻装前进……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尽管在科教兴国的历史进程中还有许多矛盾需要解决,许多难关亟待攻克,但是只要迎难而上,切实贯彻好党的有关政策,科教兴国一定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不辱使命,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