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初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知识管理论文,理论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03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首先在知识型企业中提出的,但其理论探讨却一直滞后于企业的实际操作。在知识经济的各种理论被提出的短短几年里,知识管理理论也逐步升温。以微软、IBM、安达信、毕马威等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知识型企业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知识管理方案或行动计划,并结合各公司的相关产品,以技术来推动知识管理的发展。同时,理论界也在原有的信息管理、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下展开研究,提出知识管理的各种概念和理论。

尽管有关知识管理的应用、特性以及实施知识管理的作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知识管理正逐渐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专门学科。而且,越来越多的组织和相关人员开始对这一新的交流和组织学习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性研究。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对知识管理理论的深入研究,知识管理大有取代信息资源管理之势,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为信息资源管理的网络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这与基于网络环境的知识管理一拍即合,大大加重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份量。笔者将在当前知识管理理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1 知识管理理论的提出

1.1知识管理的提出

随着有关知识经济认识的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各种知识日见增长的重要性也有了足够的认识。在各个领域,有效地处理冗余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开始成为各类问题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Doug Engelbart在1978年引入的“增长”(为“提高人的智能”)是早期能够连接其他应用软件和系统的超文本/群件应用系统。Rob Acksyn和Don McCracken的知识管理系统(KMS)——一种开放的分布式超媒体工具——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范例,而且它的出现比国际互联网提前了10年。

20世纪80年代,依赖于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管理知识系统得到发展,同时还出现了诸如“知识获取”、“知识工程”、“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存在论”等观点。

为了给管理知识提供技术基础,一个美国企业社团在1989年启动了“管理知识资产”的项目。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也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组织科学》、《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其他刊物上出现,关于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的第一批专著也开始出版,如森格的《第五项修炼》和Sakaiya的《知识价值的革命》[1]。

到1990年,许多管理咨询公司启动了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美国、欧洲和日本一些著名的企业内部纷纷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管理项目蓬勃发展,这应该部分地归功于互联网。

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于1989年在欧洲创办,1994年上网,很快又吸收了美国的“知识管理论坛”和其他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团体和出版物。因为组织为取得竞争优势,开始重视管理与开发隐性和显性知识资源,所以有关知识管理的会议和研究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1994年国际知识管理网络(IKMN)出版了对欧洲企业开展的知识管理调查的结果,1995年欧共体开始通过ESPRIT计划为知识管理的相关项目提供资助。

1.2知识管理的定义

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 Quality Center,缩写为APQC)的网站上提供了一些公司的最佳实践案例研究,其中专门设有知识管理专题,提供了大量的知识管理方面的资料,而且APQC本身也被认为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先者。

APQC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

知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以一系列的支持作为基础,这些基础包括战略和领导层支持、文化、测量和技术因素等。在支持过程中,所有的这些都必须被综合起来设计和管理。而在应用知识时,这个过程又通常牵扯到以下几个阶段或子过程:创造—识别—搜集—组织—共享—改编和应用[2]。

知识管理世界论坛(KMWorld )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管理好组织的智力、智力财产以及知识的一项工作。知识管理系统被用来在组织内部搜索、获取、组织、共享和发布信息,而这些工作又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手段:文件管理、自动数据、目录管理、积极推进、工作流、网络频道传送、协同工作管理、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实践交流、在线分析处理、商业与竞争策略分析、知识目录及其搜索和导航、知识资产管理以及电子信息业务过程设计等。

从APQC和KMWorld所给出的定义不难看出,发端于企业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同信息资源管理有着十分相似的管理流程,也即信息资源管理堪称知识管理的渊源。

2 知识管理理论

2.1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区别

对知识管理持怀疑态度的研究者们,常常会受到一个问题的困扰: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是一回事吗?这个问题的产生是有道理的。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主席、研究员乌家培认为,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2]。

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信息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满足组织的需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管理,它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与霍顿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5个阶段:物的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视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开始从信息管理中剥离出来,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管理领域。

2.2达文波特的知识管理两阶段论

1999年12月1日,CIO网站刊登了著名知识管理专家托马斯H.达文波特(Thomas H.Davenport)教授的一篇对知识管理未来前景发表看法的文章[3]。

达文波特在文章中指出:现在知识管理已非常“流行”,企业不断推出各种知识管理解决方案,包括IBM 及微软等著名公司在内的几乎所有的IT企业都在推销自己的知识管理理念及技术产品,而“知识经理KIO(知识主管)”也成为一种非常正式的职位。

这样看来,知识管理会一直“存在”下去,那么知识管理的前景或者说其下一步的发展将会是怎样呢?其价值又如何呢?达文波特教授提出了“知识管理两阶段论”。

第一阶段:组织像管理其有形资产一样来对其知识资产进行管理:获取资产并将其“存放”在能够很容易被获取的地方。对有形资产而言,存放地点是“仓库”,相应地存放知识资产需要有“知识库”。

第二个阶段:当企业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库里的“知识资产”太“拥挤”时,必须要考虑知识工作本身的改进与提高。如果希望能够使知识的供需实现基本平衡,需要首先考虑知识工人到底是怎样从事他们的工作的。达文波特举例说,如果目标是为了提高组织里新产品开发过程的绩效并做到在最适合的切入点将知识非常好地融入到产品当中,就应该考虑让开发者、工程师和市场人员等参与此过程的人尽可能地掌握其所学习到的知识,并将知识与其他新产品开发项目团体共享,从而做到更有效地利用来自组织内外部的知识,尽可能地避免或少犯错误、达到较好的市场效果。

2.3第二代知识管理的理论

数据仓库、群件、文档管理、成像和数据挖掘是目前大部分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这种狭隘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已将新生的知识管理置于一种危险境地,因为在“知识管理”的时髦标签下仍是昨日的“技术战略”的旧思想。作为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和强力支持者,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新英格兰综合系统研究所(NECSI)主要成员、知识管理联盟的知识管理模式标准委员会主席MarkW.McElroy和其他许多人提出了“第二代知识管理”。与以技术为核心的第一代知识管理不同,第二代知识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和过程的主动性。

第二代知识管理(SGKM)的出现引入了一些新的术语、概念和观点,这些内容使之与第一代知识管理明显区分开来,并具有真正的深度。SGKM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供应学派—需求学派知识管理

●知识生命周期

●知识过程

●知识规律

●知识结构

●嵌套的知识域

●组织学习

●复杂性理论

第二代知识管理的主要观点是:

●强调知识生成(考虑需求方),但不否认第一代知识管理中编码化和分享的重要性(考虑供应方)。

●重视知识生成,期望提高组织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效率。

●确定了组织知识的结构(知识结构中的陈述式知识和程序规则集),以及基于过程的知识生命周期。如果要促成健康的组织学习,必须培养和关心这个生命周期。

●最后,第二代知识管理让人信服地把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联系起来,而且由此认识到嵌套学习域和知识管理在帮助组织(不只是个人)比竞争者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而且,这个关联的价值命题是非常重要的。

3 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3.1知识管理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从目前知识管理的理论探讨中不难看出,对知识管理有两种理解,其一是对信息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对象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识别和处理,能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其二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能在信息运用中改进人的行为的特殊信息。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联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

从概念角度看,知识和信息虽然不同但从某种意义上,知识和信息是连续的,知识大多数时候会以信息的形式传播,对知识的管理,大多数时候是对相关各类信息的管理。

但是,知识管理还具有信息管理所不具备的两个特点:①对以隐性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的共享和应用;②引发和促进知识和知识的创新过程。

从技术角度来看,知识管理不同于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但又和这两者有着密切联系。

数据管理是对数据的存储、访问、分析和修改。数据管理工具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搜索引擎和可视化工具。信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传递。信息管理技术包括自动信息查询代理、决策支持技术和文档管理等技术。知识管理包含了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的内容,但又超越了这些内容。信息管理的焦点在于信息的收集、存储、发布和重用等,而知识管理的焦点则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存储、发布、重用等获得人的交流与知识共享。

3.2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影响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某一方面的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信息资源,经过整序、优化,形成一个便于有效利用的系统的过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组织方式主要有4种,即文件方式、 超文本方式、数据库方式和主题树方式。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WWW逐渐成为网络信息浏览的主要方式,文件方式已不再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主流。当前信息资源组织基本是以数据库方式、主题树方式和超文本方式平行发展的。

从知识管理角度来看,信息资源组织包括5个环节:①获取知识;②知识传播和解释;③赋义;④记忆(或存储);⑤信息传递。在每个过程与环节上,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障碍因素,有助于人们在设计组织信息流动渠道时扬长避短。

知识的组织和广泛传播对于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是大有裨益的。休伯(Huber)认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是知识管理的基础。 坎特雷(Cantley)则明确地说:哪儿有信息流动,哪儿就有知识管理的可能。但信息又具有多义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或同一个数据的理解可能千差万别。因此,信息的传播与解释、沟通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两个重要方面。

知识管理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对以隐性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知识的共享和应用,以及引发和促进知识和知识的创新过程。

根据日本学者Ikujiro Nonaka的理论,知识创造的过程分为如下4种[4]:

每一种转化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创造知识的过程包括如下5个阶段:

●分享隐形知识

●创造新的观念(知识)

●证明观念的适当性

●建立原型(archetype)

●跨层次的知识拓展

因此,知识管理理论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虽然不具备普适性,但在知识组织上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

基于网络环境的知识管理理论是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讨论热点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框架的确定。

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日趋重要的的今天,知识的表现形式已不仅仅是文字说明和描述,而是多种形式的全新模式的“链接”,即在一个“知识体”中,能“同时”用语音、文字、图形与图像、卡通格式进行解释、描述、演示,甚至能“演绎”出“隐式知识”——隐含的结论、高深的理论知识,这种知识的表示就不是传统的谓词逻辑、产生式规则、框架结构等所能实现的。所谓“智能三要素(推理与问题求解、联想、学习)”中的“联想”功能,实际上就是这种表现形式。

●网络环境下知识获取机制以及知识的组织、管理、配置、利用等。

在Internet和WWW得到了广泛应用的情况下,知识更新速度惊人,而知识的“容量”更像浩瀚的海洋。从中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配置、维护,最终加以利用,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是人类社会梦寐以求的目标。

●知识处理中的各种算法、推理及问题,求解与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何相互匹配。

知识处理中,高性能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群结构、网络并行结构的实施等问题的研究;未来在网络计算环境下,Jini技术的链接与实现处理,将会使得分布式计算的内涵,包括体系结构、算法、实现环境将会远远超出原来的范畴。

●资源的再配置。

在Internet和WWW下,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而能构成“知识”的资源更是难以估计,如何进行“再配置”以形成个性化的知识,这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传输机制。

包括多模式(语音、文字、图像与图形、影视、卡通、电子表格等)知识的传输协议、传输安全控制等。这是知识管理技术学派所关注的焦点,也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开发的技术保障。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机制。

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广义共享(无条件共享)、狭义共享(有条件共享)机制、共享的权限控制、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等。

●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视化与可操作性。

所谓“网络信息资源的可视化”,即用虚拟技术来实现虚拟的三维动画效果,并根据用户的需要对处理过程进行操作与控制。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发现机制。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资源的分类、集成、聚合、归纳与发现新的知识,推出知识体的内在联系,构造具有特别用途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发、维护与更新。

虽然传统的信息资源也有维护与定期更新问题,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库系统”数量巨大,更新处理机制都面临新的挑战,何况有些知识是存储性的,而有些则不具有可存储性(如幻想性知识)。

从以上9点的讨论不难看出,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就是对分散的知识进行再开发、组织、传递的过程,对于发端于企业信息管理的知识管理理论,网络环境为其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但也因此引发了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来看,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资源管理相对应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除了在手段上有所更新、层次上有所深入外,其基本模式更应有根本性的转变。

标签:;  ;  ;  ;  

浅析知识管理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_信息资源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