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说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传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研究
龙,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古来典籍中虽然有所记载,但都语焉不详。中国最早的辞书《说文解字》也只说龙是“鳞虫之长”,称其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①,而对其形象亦无具体描述,其所加的释词也只是采自传说而已。故龙与中华民族究竟有何种渊源,实在值得探索。自八十年代台湾歌手侯德建自制词曲的一首《龙的传人》在大陆演唱并流行以来,似乎便在毫未论证、毫无根据的情况下,形成了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的定论。这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所谓龙,不仅没有作过中华民族远祖的图腾,而且,在所有典籍中,也是记载纷纭,而没有定论。所以,我们不能贸然附和这种毫无根据的所谓“龙的传人”之说。本文特就此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从尧舜到夏商周三代,有关龙的传说,从来没有崇拜龙的意识
在尧舜时代,有关龙的传说不多,我们只能从《孟子》中找到这样记载:
“当尧之时,水逆行,汜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草泽),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②
这里,龙只是洪水泛滥时期,在水中或沼泽中生活的一种动物,且是与蛇并称,可能系爬虫类之一种,因无佐证,我们尚不能断定其究系何物,但观于禹治水之后便可“驱蛇龙而放之菹”的事实,可知其决非崇拜中的神明。其后,才出现了关于豢龙的记载:
“夏后氏德衰,诸候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传说中夏的第十四位皇帝)不能食(饲),未得豢龙氏。……其后有刘累,学拢(驯)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韦氏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氏使求,惧而远去。”③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孔甲因未得饲养的人才,所以虽然得到了龙,却无法饲养。后来有位名刘累的人学会了豢龙术之后,投奔了孔甲,孔甲才能将龙饲养下来。第二,刘累为孔甲养龙之后,受封赐为御龙氏,和他的老师豢龙氏分别门户。可见豢龙之事,在民间从事者并非一人。第三,“龙一雌死”之后,曾经“以食夏后”,即送给夏后氏吃用,到了夏后氏大约因食而甘之,并再次派人去“求”的时候,刘累才“惧而远去”。由此证明,远在夏时,不仅早已存在豢龙术和豢龙人,而且,龙并未被神化,未被崇拜,还可食用。
到了周代,关于龙的传说,才开始带上了神秘色彩,我们再看另一个记载:
“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原注:漦,龙吐沫,龙之精气也),乃吉。于是幣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噪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七岁)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椟服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即椟——笔者)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未道,而见乡(向)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女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奔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出于褒,是为褒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后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④
这里,已经把史书中相传周幽王时“一笑戏诸侯”终于导致亡国的褒姒的出身和龙连在一起,后世因以“龙漦”比喻祸国殃民的女子。很明显地表露出龙是不祥的妖孽,当然也更无崇拜之意。
二、春秋战国时代有关龙的传说,也只是“玩好”而非崇拜
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了史书上有过“深山大泽,实生龙蛇”⑤等之外,主要有以下两则。
“叶公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降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其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⑥
这篇叙述虽然是寓言,却勾画出了一个龙的大概形象。但究其意旨,也只是玩好或恐惧而已,何曾有丝毫崇拜之意。
其二为关于屠龙的记载: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⑦
这便是后世“屠龙”一词的起源,我们于此可得如下启示。一、再次证明了龙是可屠而食之的动物。二、龙并未被崇拜或被视为神明。即使在被普遍承认为周代作品的《礼记》中,也只说“鹿、凤、龟、龙,谓之四灵”⑧,而《易经》中的“飞龙在天”一类的记载,也只能在后人的注疏中才可以看到“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位也”⑨一类的说法,百揆诸原义,亦未必如此。
三、在秦代,龙的概念开始异化
龙的概念何时开始异化,即由一般的动物、妖孽而向神明方面转化,大约始于秦代的始皇后期。
“秋(始皇三十六年),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舒道,有人持壁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水神)。’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⑩
这里,秦始皇在听到使者的叙述之后,只笼统地说了一句:“祖龙者,人之先也”,并没意识到把祖龙和自己连系起来。但却又说:“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又似乎承认持璧人所说的“今年祖龙死”和自己有一定的联系,但观念仍很模糊,至少,他并没有明目张胆地以祖龙自居。直到后人注《史记》时,才分别出现了苏林的“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和应劭的“祖,人之先。龙,君之象。”的说法(11),完全把祖龙和始皇连为一体,相沿至今。
关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成于汉代,汉代是继承了战国末期邹衍等人的阴阳五行以及谶纬之说(12)并加以发展的时代,所以我们尽可认为,由于战国后期阴阳五行、谶纬之说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也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龙,君之象也”这一类的思想。始皇在听到使者所传持璧人之言后的态度,正说明了这一问题。
四、龙与皇帝或皇权直接连在一起,起源于汉代
在典籍中,把皇帝或皇权连在一起,是从汉代开始的。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其先刘媪尝息于大泽之陂,梦与神遇。其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踞其上。已而有孕,遂生高祖。”(13)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个传说的来源没有记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和所谓“斩蛇起义”以及“白帝子”、“赤帝子”(14)的传说一样,都系出自同一来源,即刘邦自己。
刘邦为何要平白无故制造这样的狂言?这是因为,在汉以前包括嬴秦氏在内的各朝统治者,都各自有一个不同于一般百姓的世系来源的神话。刘邦既然要想君临华夏,不少得也要来一个其来历非比寻常的传说,才足以号召群众,相信自己,追随自己。为了证明这点,我们不妨看一看殷商和周、秦三代是如何把自己的氏族和神灵连系在一起的。先说殷商:
“殷契(殷的祖先)母曰简狄,有娥氏之女,为帝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墮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15)
次看周:
“周稷(周的祖先)名弃,其母邰氏女,曰姜源。姜源为帝元妃。姜源出于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因名曰弃。”(16)
再说秦:
“秦之先,帝颛顼氏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殒卵,女修取吞之,生子大业……是为柏翳。舜赐姓曰嬴氏。”(17)
由此可以看出,殷、周、秦三代,不管是吞玄鸟卵或履大人迹而有孕,在传说中都各自有了一个神奇的世系,表明其不同于一般人民。明乎此,则刘邦之所以要编造其出自“龙种”的神话,以为其夺取政权,君临天下的野心而先行制造舆论,就不难索解了。
五、龙并非中华民族的图腾
图腾是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的一种动植物崇拜,主要表现为动物崇拜。“在图腾部落内的人民常常相信他们的图腾动物乃系源出于相同的祖先。”并相信“图腾动物能够保护和警告他们部落并领导他们。”及“不能食用图腾动物”。(18)
我们试根据已有的材料和我国几千年的民俗,来考察这一问题,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中华民族自始没有崇拜龙的习俗或观念。如前所述,夏商以前关于龙的传说不多,而夏商时代传说中的龙,也只是被人们豢养的动物,或给人们降灾异的妖孽,并非神明,并非崇拜对象。
第二,除了刘邦曾自以为是龙种,其子孙都是龙子龙孙外,不论是远古的统治者或是普通百姓,也一概没有自认为是与龙出自同一祖先的传说或类似意识。此后,也祇有历代皇帝才仿效刘邦,自诩为“真龙天子”、“龙”才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第三,在中国的传说中,龙是可以被豢养、可以被屠杀和可以供食用的动物。至今民间还流行着“龙肝凤胆”、“天上的龙肉”之类的俗话,这与图腾崇拜是根本不相容的事情。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龙,并非中华民族的图腾。
六、我们如何看待龙的传说
基于以上认识,即龙并非中华民族的图腾,也就绝不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祖先的象征。从汉代起,虽然统治者曾将龙加以神化,并自视为“龙的传人”,自认为龙种,并由此而派生出什么龙颜、龙体等一系列的特殊称谓;到了清代,更索性把龙旗作为国旗,但无论如何变化,龙却只能与皇帝或皇权发生关系,而与普通百姓不仅无缘,甚至一旦与“龙”发生了某种联系,诸如衣服上绣了龙,屋舍中以龙为妆饰或自以是龙的子孙之类,便会招来杀身之祸,至或诛连九族。凡此之类,史不绝书。所以,所谓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一类说法,无论从历史的角度或民俗的角度来看,都是不能成立的。
那末,我们应该如何考虑这一问题呢?
首先,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这个多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总称。自然,汉族又是全世界第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部分。中华民族四千年光荣的文明史,以及灿烂辉煌的封建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主流,对世界乃至全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自有史以来,即被证明并长期不变地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这一点,不仅中国人自己当之无愧,所有全世界的汉学家,乃至各国人民都已深信无疑,故我们实在不应该自己搬出一个所谓“龙的传人”之说来自欺欺人,盲从附和,数典忘祖。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到,长期以来,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处于屈辱地位,殖民主义者一直称中国为“睡狮”,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毛泽东语)之后,他们又叫嚷什么“东方的巨龙”飞腾起来了,甚至在五十年代叫嚷什么“黄祸”,以及近来一些人又大放什么“中国威胁论”等等,都值得我们警惕。所以,我们应该头脑清醒,埋头务实,振兴国家,宁当我们数千年来一致所共识的“炎黄子孙”,而不当什么毫无根据,且易致歧义的所谓“龙的传人”!
最后,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谓龙者,无论有无其物,但它与中国民族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上、文化上和民俗上的连系,诸如文字词汇、艺术形象、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等等,已是家喻户晓,遍及海内外。这些,对我们并无坏处。相反,有些地方,还可以作为民族和海外华人思乡怀祖的象征或纽带,故我们也没有必要对龙的传说(所谓“龙的传人”除外)包括形象艺术、生活习俗等等加以否定。龙,仍然可以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和观念中吉祥的象征而存在。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
②《孟子·滕文公下》
③《史记·夏本纪》
④《史记·周本纪》
⑤《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⑥刘向:《新序五·杂事》
⑦庄子:《列御寇》
⑧《礼记·礼运》
⑨《易经·乾》注
⑩《史记·秦始皇本纪》
(11)《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
(12)《史记·孟轲传》及《汉书·艺文志》
(13)《史记·高祖本纪》
(14)《史记·高祖本纪》
(15)《史记·殷本纪》
(16)《史记·周本纪》
(17)《史记·秦本纪》
(18)《图腾与崇拜》佛洛伊德著,杨康一译。
标签:龙的传人论文; 中国古代史论文; 中国历史论文; 历史论文; 史记论文; 汉朝论文; 刘邦论文; 夏后论文; 祖龙论文; 西汉论文; 楚汉战争论文; 鸿门宴论文; 秦朝论文; 二十四史论文; 汉书论文; 后汉书论文; 离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