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教育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自我教育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自我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思想、文化领域正经历着嬗变与重构的震荡。它既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也带来了共和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意识增强,由此产生的“自我教育”方式,受到教育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时代的发展呼唤着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之上,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根据社会主义教育主体的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主体的自主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等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的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高度内省自律的教育活动(也可称教育的过程、途径、方法等)。其主要特征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

1.自我教育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它运行的基本规律有等价交换、自由选择、公平竞争、资源共享、效益优先、宏观调控等等。市场经济的实施,引起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利益多元、价值取向多元的状态,进而导致了人们选择的多元化,它要求市场的主体——人,具有自我意识、自我选择、自我调控的能力。换言之,市场经济的建设要求自我教育能力成为人们的普遍素质。我国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逐步地确立了经济生活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法制化、文明化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确立了民主、科学、公正、参与和竞争的地位以及多元价值存在的相对合理性,明确了人的价值是在自我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统一中实现的等观念。从而拓展出教育领域里的新内容,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把自我的存在,自我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作为生命的意义和基本点,表现出独立、自主、思考、选择、参与、创造等鲜明的时代性。他们将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事业发展的继承人。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以及有效性,真正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要求,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获取生存和发展“圣火”的最终目标。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为自我教育的确立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客观的需求,而且自我教育的实施也适应了社会主义时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商品观念的张扬,给社会教育以巨大冲击,以拜金主义为首的腐朽观念随浊流而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有教育的作用,而对良莠具存的市场观念,自我教育以其积极、主动、理性的特有魅力,重登教育舞台。

2.自我教育是开放社会的自然选择

当今的祖国是一个政治和经济都开放的时代,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中国进入世界大市场打开了大门,也为自我教育的确立和自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打开的国门使人们面对是整个世界,外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春风尽管夹带着风沙,还是吹遍了中国大地,一路留下了盛开的鲜花。世界各国都以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管理的成果与教训,成为我们发展的示范,供我们结合本国的特色进行有效的参考和取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以往历史上创造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效的管理机制,表现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先进方面,但随着出现的经济危机、拜金主义等现象,也告诫人们要警惕开闸引水泥沙俱下的后果;发展中国家以独立自主的精神吸收先进国家的先进的制度及管理方式有效地推动了本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有的国家则在盲目引进中宣告现代化进程的失败,使国家陷入动乱中。另外,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利害及规律,便产生了组织起来共同保护和开发人类的资源造福于人类的共识。由此,以信息、材料、能源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交叉、边缘学科如雨后春笋不断兴起,世界范围的合作组织,如世界环保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经济组织、世界消费者协会,防癌学会、发展研究会等相继建立,各种各样的思潮层出不穷。面对这些形形色色制度、组织、学科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究竟哪些对社会、国家和个人发展弊大于利或者是利大于弊?究竟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开放的社会、多样的事物,带来了复杂的情形、多种形式和发展机会,当然也就要求社会主体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过程,最终掌握正确选择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物,具有选择正确途径和科学的方法的能力。

3.自我教育是现代科技的必然结果

现代科技以信息、材料、能源、生物等为标志,它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教育方式。仅以信息领域的发展为例,早在60年代,电子媒介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让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实现了同步化,空间的距离和时间的差异几乎不复存在了,地球在时空范围内缩小为弹丸之地,使人类结成一个密切合作的小社区。80年代科学家们曾预言:无所不在的电脑将不仅改变科学的面貌,而且将大大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包括了教育的进程。到了90年代,多媒体科技、人性化界面的蓬勃发展,使昔日的非主流文化及教育登上主流文化和教育舞台,并以网络化传播在教育的主客体之间。仅1995年电子百科全书的销售量就已超过由纸张印刷的总量。从此人类获取知识的和经验的途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育面临的主要客体甚至是主体是伴随着电视机、电脑和以网上生活为主要学习、交往手段而成长的新的一代。计算机的个人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突破。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正在向个人化走去,而又高度要求人们以整个平台资源为背景协调操作,这里个人化并不仅指个人选择的丰富化,还包含着人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开辟了教育的新内容也拓展了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的形式并丰富了教育手段。此时教育的客体不仅只直接面对教育主体,只能听从主体以其喜欢运用的教学方式(即信息一源的满堂灌方式)输入的某一具体教学内容,得出一两种答案的教育方式,而是通过人机对话阅览机、网上已有的各类信息和教育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合于个体发展和有助社会进步的内容进行学习,并通过网络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不同观点的讨论等。由此,人们以平等的地位获取信息并且机会大大增加了,内容也更加丰富了,一个问题的提出不再是一个或是几个答案,而是可以同时获得上百个乃至几千个答案,这些都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的认知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这一过程中教育的主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自我教育发挥着主导使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自我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把实现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地学习,从愿望变成了现实。

4.自我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是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活动,教育不仅使人获得知识,而且要把知识变成个体内在的品质,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举凡教育都是将人类文化成果个体化的过程,将其转化为个体身心结构的一部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育的目的是使下一代,继承此前人类的文化成果,并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和个人自身的特点转化为个人的主体品德,把外界东西在心理世界中精神化,又将这些精神转化为人的新的态度、能力从而进行新的创造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这是教育的真谛,也是自我教育的意义所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无不把它作为一种崇高境界,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我国的教育,从“文革”后,开始了对教育问题的反思,就教育主客体、内容、方式等重大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讨论,在扬弃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1983年10月小平同志总结了我国教育经验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从而也就规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开放社会、科技高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是以现代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教育方式为特征的主体意识的确立。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以及高科技发展成果作为送给人类认识世界的新钥匙,它客观上推动了自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把自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辅助途径和方式,而且已开始意识到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愈越的一个过程,同时也认识到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原则。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它集教育主客体角色于一身,确立了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了人的主体性,发挥了主客体的能动性和相互作用的特点。充分体现启发式教育原理,亦符合民主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曾预言:“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知识,学会现代技能,感觉现代问题,并以现代的方式发挥我们的力量。”(注:贺雄飞等主编:《世界艺术教育大观》,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9页。)。为此,离开了自我教育,教育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性。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涌现的各种教育探索,无不把重点集中于发挥教育对象的能动性上,都是对自我教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发达国家教育演进中也呈现出同一走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促使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对自我教育的倡导和研究确立了教育史上又一里程碑,他的“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而下的灌输”(注:赵祥麟、王承绪编:《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347页。) 为合理的自我教育的基本原则,得到当时相当多的教育家的普遍认可,而且影响了后来自我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到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自学将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自我教育也将成为教育的主要途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迅速变化的步伐和新的政治与经济结构的出现,要求人们要学会运用不同观点看问题,选择适合自己也适应社会发展的观点和行为。(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8—274页。)”由此可见,现代教育的任务是学习化社会(注:赵景峰:《增强自我教育效果》,《政工学刊》(大连)1995年第12期。)的终身教育,是发展人的主动性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把握人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基本任务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它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社会主义觉悟为目标。“自我教育”体现了人的能动作用,是实现教育及思想改造的内在机制和主观途径,代表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之,时代的发展呼唤着自我教育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互作用,随着自我教育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体人的素质将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自我教育的哲学基础

人是社会的主导者,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政治工作,都由人做而且最后目的也在于人,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它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主体性为目标。在社会主义中国,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治以及社会主义世界观、道德观等为内容,运用说服、引导、灌输、自我教育等多种多样方式,对社会主体(人民群众)进行影响和教育,使其成为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及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表述:人是具有实践能力的社会动物(存在物)(注:邹学荣:《简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昆明)1996年第3期。)。马克思关于人的这一定义,规定了人是生物、实践、社会统一体,是这三方面属性的统一。人的生物性,就是指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属性总和。人的实践性,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活动,这是是人特有的规定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的属性的总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的论述, 对人的本质作了最科学的规定。人的自然性是物质载体,实践性是中介,而社会性是自然性和实践性的制约条件,三者相互区别、联系构成了人的这一完整的、高度的自我调节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是人、人的本质通过实践的中介与社会有关。因此,作为研究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研究人、分析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实践活动入手。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生产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外,还必须依赖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是德、智、体的教育;在德、智、体中思想政治教育起主导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归宿。至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规定了教育必须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它体现了尊重人的内在要求,也为自我教育的研究奠定了逻辑的起点和基础。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自我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主导者是人,人类社会的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体是指实施思想教育的组织,具体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运用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为内容,运用说服、引导、灌输等教育方法,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和影响,这也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对于客体的作用是一种教育和改造。这里主体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理解和创造,它随着不同时期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充实和提高,并卓有成效地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的客体,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这是一个特殊的客体,它的特殊在于客体本身是一个有意识的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他们也是主体,只是在教育领域中被作为客体作为教育主体可作用的对象。因此,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具有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动性主要体现在其意识的能动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自我驱动的实践能力, 把自己发动起来去改造客观世界的自然形态以及适合自己的需要,创造出自然界如果没有人的参与不可能出现的事物。(2)具有外观内省的意识动能, 当其作为客体被认识时,亦会返过来审视主体(即反观能力),也可把自己作为自己认识的对象进行自我认识,能觉察到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对自己有评价、自审和自控能力。(3 )认识的客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尺度,人在认识客体的时候,一方面受客观规律制约(外在价值尺度影响),也受内在价值尺度(目标)的制约。(4 )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并能够把自己推向未来的超前驱动。人作为社会的主导者,不仅能把握现实,而且能够把握未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思想告诉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受来自主体,来自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它必须经过客体的认同及能动选择,才能内化并在实际上转化为行动,客体被改造实际上是客体的自我改造的结果,任何外界作用和影响不经过客体自己的评价选择很难起相应的变化,客体的任何一个进步实际上是通过客体自己的意愿取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作用不是任意的,要受到客体的制约。主体的这种能动作用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主体能动的主导作用,在客体认同内化的条件下,才转化为客体能动性,同时客体能动的信息经过主体吸收就成为主体的能动性的东西,这种能动性的东西,这种能动性相互转化的情况是主客体双方相互作用和转化现象,也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

自我教育的实质是个体思想中的一种活动,自我教育主客体的分化以自我意识为前提,自我意识活动从思想中提升出自我教育的主体,同时也赋予自我教育客体的明确地位。在主客体之中,认识的主体性和包括人的能动、情感、意识而根本特征是从人本体方面呈现出的积极、能动和创造性,自我教育过程体现了主体性的能动精神,是促进人的主体性高效发展的教育活动,他不仅使人获得知识和能力而且把知识变为自身内在品质,成为人的一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意识的能动性,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认识的依据。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自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它规定了自我教育的出发点是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政治思想为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出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决定性地位和作用,成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为自我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自我教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它在人类的发展和教育活动中,作为一种现象和因素早已被人们所认同。它作为人类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成长史以及教育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使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人类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个体自我发展完善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自我教育不论是作为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都显得十分突出和重要。以变化为主旋律的21世纪,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是否能具有适应时代发展先进政治意识,形成独立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把握新进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等能力,以及灵活应变的创造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等已成为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自我教育以其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的特点,适应了现代和未来社会人才的培养要求,受到当代教育界的积极关注,成为现代教育实践和探索的热门话题。

标签:;  ;  ;  ;  ;  ;  ;  ;  ;  

关于自我教育的几点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