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区域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0)06-0022-04
职业教育首先是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其次才是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服务的。我国比较重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2010年7月24日,通过“百度”搜索“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词条,共有2200万篇。足见近年来学术界和民间对此课题的高度热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缺乏高水平的一些专家的关注,据2010年7月24日“中国知网”搜索主题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仅为61条。可见,理论的探讨相对比较薄弱。本文主要探讨2005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成果。
一、关系探讨
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上,谁为第一性,还是同等重要?目前,在这个理论问题上观点很不一致,归纳五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观点。
(一)多元论
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肖称萍为代表,她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12期撰文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元结构”为高职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此,我国高职教育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和提高办学效益,以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者认为,区域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只有与供给资源相匹配,才能有效保证教育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受历史发展积累、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影响,以及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人口素质等条件的制约,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并呈现出一种“多元结构”。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一种突破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制约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数居多,河南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崔改梅在其《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制约瓶颈分析》一文中认为,一方面,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它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专业和层次结构。从一定角度上来说,这反映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核心内容。而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是二元的、平等的关系。
(三)依存论
北京交通大学陈先运博士在《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3期发表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一文,认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武林认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性、互惠互利性和优势互补性。”[1]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起来,即使发展起来了,也无法消化众多的高职毕业生,反过来会抑制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四)互动论
宁波大学郑仁焕等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3期撰文“职业教育与经济成长的互动关系新探”指出:区域经济“催化”了职业教育的变迁,职业教育应当“被动适应→积极应对→主动引领”递进演化。他们认为“主动引领”必将使职业教育与经济成长的互动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实际上是“经济—职教”二元论的观点。这种观点在我国有一定的市场,河南永州市领导大声疾呼:“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区域经济”。他们的观点是相通的。
笔者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由地理环境、人口和政策等决定的,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仅仅是促进或者延缓其发展。然而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具有为经济发达地区输送高素质劳动力的职能,在现阶段具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协调讨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基本协调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地区没有协调发展。区域经济越发达,职业教育越发达;区域经济越发达,其高等职业教育就越发达。有的学者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第一区域的北京、上海和浙江职业教育发展指数(包含投入情况、教师学历达标、资源强度、招生强度和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等五项指标)都在0.51以上,第四区域为贵州、新疆、海南、甘肃、青海和西藏6省区,职业教育发展指数都在0.319以下。[2]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在一些情况下,它们是在各自发展,有些地方甚至是单方面畸形发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不协调,要么经济发展十分迅速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滞后,要么经济发展缓慢高职教育发展相对超前。前者以北京上海为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后者以河北邢台为例可以说明这种情况。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1997年我国最早成立的“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我国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单位,2009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可以说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是一流的,但是邢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在全国而且在河北省也是二流的。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否认。北京和上海高职院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在全国倒数。据统计2003-2006年全国高职招生由199.7万人上升到290.7万人,增幅为45.6%,年均增15.2%,增幅最大的是宁夏达到115.8%,海南也达到106.6%。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个省区中,东部占7个,将近一半。北京和上海出现了负增长。[2]这说明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并不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背离,而是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背离。落后地区对于当地劳动力的培训实质上是为发达地区输送高素质劳动力。换言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并没有当然的互相促进的关系。这里有个前提是高职教育是付费的教育。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东部省区,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却远远高于东部省区。当地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也没有制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速度,反过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也没有实质上改善当地经济的落后。
可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不协调发展都是它们关系的正常表现形式。前者强调了区域经济的决定作用;后者强调了职业教育内在规律,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协调发展是永恒的,而不协调发展是暂时的。
三、模式总结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在探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学者依旧把目光投向美国和德国等职业教育和经济都比较发达的国家。沈超在其《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一书中专门介绍了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多元制”和日本的互补型办学模式,为我国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国外先进经验。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的模式是这个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地说就是校、企、官合作模式。2007年《职业技术教育》社长于志晶撰写的《区域战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一书曾经做了总结,采用纪实性文体总结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的八种模式,即上海模式、苏南模式、宁波模式、长春模式、河北模式、重庆“永川模式”、“浙江道路”、陕西模式等。[3]这种划分覆盖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选取了比较代表性的省市和院校,基本概括了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有特点的几种形式。陈树生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研究——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属于四川省2007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西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研究”的成果,基本概述了四川省职业教育的模式,在第四章专门阐述了东、中部地区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介绍了江苏省和河南省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全国范围内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是西部的四川省。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出版了十几本相关的著作,但更多的是侧重在某一个省或者某个区域进行研究,譬如湖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的王健等人撰写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天津市教科院的齐兰芬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深圳的吕静锋撰写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颇具代表性的有张翌鸣等著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以江西为例》。它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认为“职业教育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4]然后详细阐述当前江西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并重点论述了江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元育人模式”以及华忆教育集团的产学合作模式。江西的这种模式丰富了全国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种类。
纵观这个课题的研究,尽管我国学术界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各行政省市的区域研究相对较多,而全国范围内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西部的研究相对薄弱,譬如甘肃省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即便是一些省市注意了职业教育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但是相对于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而言,还是不多,仅占将近一半。此外,缺乏大的自然地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成果,因为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行政区域合作不同的职业院校交流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譬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经济带、东北老工业基地、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等等,这些都有待于进行宏观的研究。希望国家层面的研究机构或者区域内的强势科研机构牵头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这项工作的主要困难是,经济指标、人口数量、资源现状和教育统计等数据口径不统一,造成了难以把握大自然区域的经济、教育现状。
四、趋势预测
纵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现状,我们认为,今后应当在协调发展理论上进一步的完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和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然是职业教育发展主流,因而其发展模式问题应成为重点。
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教育与经济又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它们都应当在各自的系统内协调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相促进互相协调。我国各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出台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促进这种模式的协调发展
2007年前后我国许多省市出台了一些地方性强调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法规,有的还是第一部地方性职业教育法规,如2007年7月27日出台的首个《重庆市职业教育条例》第七条规定:“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协调、宏观管理。”
(二)构建区域性的公共实训基地,加强职业院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的协调发展
2007年王健等《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在职业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重点讨论了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主张这类基地建设“以地、州、市为主,重点服务本校、本企业,同时能与周边职业院校和企业共享”。[5]构建一种保障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是根本,政府牵头构建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是这种制度的核心。
(三)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已有10年的发展历程,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建立了以行业划分的职业教育集团。到2009年,江苏省已经成立了11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海南省成立了5个职业教育集团。[6]到2010年河北省已经成立了14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为这种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今后的比重仍需加强。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正在逐步下降,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逐步上升。这是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进程和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后工业化社会势必要求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2.4年,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种协调发展还应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专业设置避免重复建设,当前这种情况依旧比较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之间的招生和就业竞争加剧。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仍然主要是针对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对于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收稿日期:201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