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左春荣1,欧阳儒阳2,杨长根3
(1.淮南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2.淮南师范学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安徽 淮南 232038 3.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8)
摘要: 研究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三个变量的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自我表露指数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问卷调查476名大学生.研究结果:(1)自我表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2)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呈显著负相关(r=-0.18,P<0.05),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35,P<0.01),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r=0.28,P<0.01).(3)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从而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
关键词: 自我表露;手机依赖;孤独感;大学生
随着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元,极大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手机依赖.关于手机依赖,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它是指使用者因过度沉迷于手机,难以控制自己,对手机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渴望,从而导致社会功能失调和心理障碍[1].有研究显示,一些依赖心理、成瘾行为等与孤独感的关系密切,对使用者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过于频繁使用手机短信交往可能与孤独感有关,而在真实世界中却不愿意交往[2],也有一些研究对微信、QQ、微博等媒介的过度使用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行为也与孤独感是显著正相关的关系[4].
目前,手机主要具备通讯、娱乐和社交三大功能,而手机社交成为现代人流行的交往方式.手机已作为自我表露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我表露是指个体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经历等隐私,自愿告知他人的一种行为,而不会担心被别人出卖,表露之后不会有深深的担忧[3].
解析:由“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5∶1”可知,亲本红花植株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为若亲本红花植株全为纯合子,则子一代全为红花植株;若亲本红花植株全为杂合子,则子一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1)。因此,该题的关键就是要确定亲本红花植株中纯合子与杂合子各自占的比例。
本研究认为通过手机媒介进行的是虚拟自我表露,与现实自我表露不同,其回避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可能导致个体孤独感上升,继而产生手机依赖问题.而且有研究指出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是负相关关系[5].所以,本研究旨在探讨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电厂锅炉给水及机组循环汽水分析仪表的配置依据是DL/T 5068—2014《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规范》[1]。分析仪表的最低配置原则: 不仅能满足分析电厂锅炉给水的水质,还能够监测全厂机组循环汽水的品质。因此,每个监测点不止单独配置一种类型仪表,还有其他类型的仪表辅助。即使在运行过程中某块仪表出现故障,还可以依靠同一取样点的其他仪表,来判断锅炉给水及机组汽水的水质是否合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学生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手机依赖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影响手机依赖.尽管借助手机暂时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归属感,但是由此会驱使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社会回避行为,并且更加依赖手机,从而导致消极的身心状态.通过本研究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手机作为当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交流媒介,为起丰富的功能而应用于各个方面.手机的社交功能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倾诉选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减少现实的孤独感,结果也证明现实人际中的自我表露会降低其孤独感而减少手机依赖.
1.2 研究方法
高校课堂主阵地的发挥正在受到智能手机的巨大挑战,高校校园里,无处不见低头族,提高“抬头率”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建立“无手机课堂”,加强学风督查,初见成效.如在淮南师范学院,2014年以来,建立“无手机课堂”,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每年都会有大量班级主动申请“无手机课堂”班级,每节课前,班级学习委员将标有同学学号的手机袋挂在教室前方,课前交手机,课下归还手机,减少手机对课堂的影响,使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主动控制使用手机的频率,减少手机依赖.手机依赖减少了,自然学生的听课效率就提高了,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了学风建设.
2 研究结果
2.1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
由上表可得,孤独感在大学生自我表露和手机依赖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表露通过孤独感进而影响手机依赖.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无法寻找到可以倾诉或表达的对象时,自我表露程度低,则会在内心产生孤独感.而孤独感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因为在大学生产生孤独的感觉时,大多倾向于选择通过使用手机来应对,继续回避现实交往,在手机交往中减少人际疏离感的体验.
表1 自我表露、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性别差异检验
2.2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自我表露与孤独感、手机依赖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而孤独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手机依赖程度也越低.说明愿意在平时生活中表露自己真实想法,愿意说出来的大学生,更少感受到孤独,在生活中也表现为较少依赖手机.
表2 自我表露、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相关分析
2.3 孤独感在自我表露与手机依赖间的中介效应
由上面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自我表露、孤独感、手机依赖三个变量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根据已有研究者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条件,本研究可以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的程序,得出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由表1可得,男生和女生在自我表露维度上差异显著,女生的自我表露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孤独感得分、手机依赖得分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女生可能比男生更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寻找可以倾诉的对象,向他们表露自己的生活轨迹.
3 结果讨论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高校可以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建设,增加学生人际互动的机会,主动在人际交往中进行自我表露,减少孤独感.如某高校,丰富早操和晚自习的形式,早操采取广播体操、健美操、快乐跑操、交谊舞、打太极拳等学生喜欢的形式,不但强身健体,解决了大学生早上不起床、不吃早餐的坏习惯,还增加了同学之间交往的频率,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
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手机依赖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呈现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个体的现实自我表露越少,则孤独感水平越高,其更易于通过手机获取归属和人际信任,这样则会更有可能导致个体的手机依赖问题,个体会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相匹配的同伴或是可表露的对象而感到孤独,从而逃避现实交往,转向在手机中寻求虚拟交往而减少孤独感.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取的方法,随机抽取安徽某普通高校500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在课堂上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76份,回收有效率95.2%.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74人.
采用企业提供的大豆制品配方,在上一步最优结果的基础上,分别加入0.225%柠檬酸+0.075%乳酸、0.200%柠檬酸+0.100%乳酸、0.150%柠檬酸+0.150%乳酸、0.100%柠檬酸+0.200%乳酸、0.075%柠檬酸+0.225%乳酸,灭菌保温后进行颜色检测,计算样品得分。以企业原始配方的大豆制品作为空白对照。
4 对策建议
4.1 构建高校“无手机课堂”,减少手机依赖
本研究中测量大学生自我表露选取的是《自我表露指数量表》,该自评量表由Kahn J.H.和Hessling R.M.于2001年编制,共12道题目.量表为五级评分,总得分越高即自我表露水平越高.量表的信度系数为0.92,信度较高.测量手机依赖的指标选取的是《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该量表由Leung等人修订,黄海等人做了中文版信效度检验.量表共17题,采用五级评分,总分越高,手机依赖程度越重.其中维度包括低效性、逃避性、戒断性和失控性.各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6、0.84、0.88、0.79.测量孤独感选取的是《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是Russell编制的第三版UCLA孤独量表,由20个题目构成(9个反向题和11个正向题),采用四级评分,总分越高,个体孤独感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问卷调查结束后,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梳理教育投资与教育回报的关系,对个人及家庭的教育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关于教育回报的研究多数着眼于教育的工资收入回报,即个人每接受一年教育所带来工资收入增加的比例(zhang,2005)。以往人们接受教育更多是追求工资收入的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人们接受教育也为了实现更完善的社会保障及更高的社会地位。
4.2 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增加自我表露,减少孤独感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自我表露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表露对象和表露内容方面,水平都高于男生,且差异显著.而大学生的孤独感在性别变量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手机依赖问题.手机依赖在男女生分布中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倾向于依赖手机,回避现实交往,从而弥补在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足,应对孤独感.
4.3 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活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水平
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和主动参与,通过内化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在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下,表露自己,增加感受和体验,使其将感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使其产生满足感、意义感和幸福感,进而孤独感减少,也减少手机依赖.
如某高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创设自助式体验活动,如定格瞬间练习、美丽日记、感恩拜访、幸福冥想等.在定格瞬间练习,拍下每周的美丽瞬间,与同伴分享背后故事;在美丽日记活动中,记录每个使自己开心的日子,增加积极体验;在感恩拜访活动中,使学生懂得感恩,表达感恩,提倡在表达中体验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品质的培养既是一种行为养成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理体验的过程.因此,调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体验,通过分享、体验、内化,师生、生生共享经验、智慧和知识,促使他们真正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感受积极的力量,提升大学生整体幸福感水平.
综上所述,为帮助大学生减少手机依赖问题,我们可以从现实的人际交往入手,对于高校来说,可以通过构建高校“无手机课堂”、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多组织社团活动,创新活动形式,让学习走出宿舍,走进人际交流圈,促进人际互动,增加自我表露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本质上减少大学生手机依赖,提高大学生幸福感水平.
——————————
在扭矩限制器装配完成后,要求将联轴器装在标定设备上进行标定,如果标定过程中发现实际打滑扭矩与要求值偏差超出允许范围,需要重新调整螺栓的上紧扭矩。
参考文献:
〔1〕 Yen C,Tang T,Yen J,et al.Symptoms of problematic cellular phone use,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Southern Taiwan[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9,32(4):863-873.
〔2〕 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55-257.
〔3〕 邹泓,蒋索.青少年与同伴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8,40(2):184-19.
〔4〕 李波,史滋福,王诗宇,等.大学生微信使用程度与孤独感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6(07):431-437.
〔5〕 刘艳,邹泓,等.青少年与同伴的自我表露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3(1):229-231.
〔6〕 Kahn,J.H.&Hessling,R.M..Measuring the tendency to conceal versus disclose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1,20(1):41-65.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286-287.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60X(2019)03-0119-03
收稿日期: 2019-01-04
基金项目: 2017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Szzgjh1-2-2017-19);2018年淮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8xj08zd);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SK2016A085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AHSKQ2018D33);淮南师范学院优秀课程教研项目(2017hsyxkc93)
通讯作者: 左春荣,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
标签:自我表露论文; 手机依赖论文; 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论文; 淮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论文; 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