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二本的基本内容和文本结构研究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二本的基本内容和文本结构研究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Ⅱ基本内容及全书文本结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稿论文,全书论文,文本论文,结构论文,笔记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自该书问世以来已有大半个世纪过去,对它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学界却至今未予重视,更说不上有一致认识。这就是它的文本结构问题。探讨文本结构,是《手稿》研究的当务之急。然而《手稿》内容庞杂,未经加工定稿,它有没有完整的、哪怕是相对完整的逻辑结构。它究竟是经济学著作还是哲学著作?这两方面内容关系如何?这些问题迄今未经充分研究。其主要困难,与占原始手稿约三分之一篇幅的笔记本Ⅱ的大部内容丢失有关。这一笔记本的准确内容已无从得知,但书中各个思想观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联系的考察辨析而对该笔记本的内容做出合理的分析与推测。本文将首先进行这一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手稿》的全书结构及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讨笔记本Ⅱ的内容,序言是重要依据。在《手稿》全书中,序言几乎是最后写成,带有帮助我们理解全书结构的重要信息。

序言共分四个段落。第一段表明,《手稿》不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一部分,即使涉及到国家、法、道德等,也只是从国民经济学本身的需要出发的。第三、四两段谈的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的哲学基础。第二段比较短,但相关信息较多。它告诉我们:(1)《手稿》对国民经济学进行了认真的批判研究:“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2)可见,《手稿》的主体部分应该是讨论国民经济学问题的,因为全书的结论来自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研究。(3)但是上述结论本身不是关于国民经济学的,而是关于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问题的。理由是:第一,《手稿》在紧接着“……分析得出的”这句话之后删去一段话:“与此相反,不学无术的评论家则企图用‘乌托邦的词句’,或者还用‘完全纯粹的、完全决定性的、完全批判的批判’、‘不单单是法的,而且是社会的、完全社会的社会’、‘密集的大批群众’、‘代大批群众发言的发言人’等等一类空话,来非难实证的批判者,以掩饰自己的极端无知和思想贫乏。”(第3-4页注释)这里所说的是布·鲍威尔对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批评。而布·鲍威尔根本不懂国民经济学,他与马克思的分歧及争论,唯一的理论依据是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具体内容则与对人的解放道路的寻求有关,再具体说,与当时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理论有关。正因为如此,马克思随后又指出,他的结论的得出利用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第二,第二段末:“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过本著作的要点。”(第4页)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述了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问题,但几乎没有涉及政治经济学。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眼中,《手稿》是一部通过分析批判国民经济学论述共产主义及相关问题的著作。

《手稿》全书分为三个“笔记本”。笔记本Ⅰ的内容比较明显,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和马克思对自己的思想的发挥。笔记本Ⅲ主要有两个内容:其一是关于共产主义的,“序言”所说对法国、英国和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利用,应当就在这里;其二是关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显然是“序言”所说的马克思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因此,参照“序言”可以知道,笔记本Ⅱ应该与笔记本Ⅰ一样,都是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批判。此外,在马克思的设计中,《手稿》的本来书名应该是《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而笔记本Ⅱ所保留的4页都是关于国民经济学批判的。这两条可以作为旁证,说明笔记本Ⅱ的基本内容与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分析有关。

从总体上看,笔记本Ⅱ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这一点可以确定。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对此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分析与推测。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临近结束时说:“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第63页)就是说,借助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研究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的基本方法。合理的推测是,在接下来的笔记本Ⅱ中,马克思应该运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这两个概念对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重要经济现象加以分析。这应当是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这一判断出发,通过审视在此之后《手稿》的论述,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笔记本Ⅱ的确体现了上述精神。这一点在幸存下来的4页手稿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其二,遵循上述精神或方法展开的研究,在《手稿》中并没有完成。首先,《手稿》遗失了笔记本Ⅱ中的39页,即使它们全部都是运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这39页的篇幅也不可能完成全部工作。其次,在笔记本Ⅲ中,马克思的哲学论述中多处夹杂着关于“分工”、“货币”、“需要”等的研究片断,表明相关的研究一直在继续。此外,这时马克思刚开始经济学的研究,而且时间还不到半年,自身的学养也难以完成这一工作。

笔记本Ⅱ可能包含有借助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对买卖、竞争、资本、货币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但这种分析不是它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它的主要内容。我认为,笔记本Ⅱ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私有财产的论述,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关于私有财产即异化劳动的起源的研究分析。做出这种推测的依据主要是:

第一,紧接上面所引的那段话,马克思说:

但是,在考察这些范畴的形成以前,我们还打算解决两个任务:

(1)从私有财产对真正人的和社会的财产的关系来规定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的私有财产的普遍本质。

(2)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第63页)

可见,通过对劳动的分析考察私有财产(即异化劳动)的起源是马克思自己确定的笔记本Ⅱ的重要内容。

第二,这一点在后面的内容中可以得到证明。马克思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也即对笔记本Ⅱ第39页的补充一开始便说:“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第78页)这句话正好可以与上面所引笔记本Ⅰ结束部分马克思提出的第二个任务相呼应。合理的推测是,在笔记本Ⅱ中,马克思按照笔记本Ⅰ结束部分为自己确定的两大任务,曾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起源做过全面的分析阐述。

第三,笔记本Ⅲ中有对笔记本Ⅱ第36、39两页的三个补充,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用劳动来解释、分析私有财产。这可以作为笔记本Ⅱ前39页主要与用劳动研究私有财产的起源有关这一观点的旁证。

以上是对笔记本Ⅱ基本内容的推测,对于马克思在论述这些内容时所使用的方法,同时也是他的基本观点,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设,即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是人的劳动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他是通过对劳动活动的分析阐述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起源的。根据有两个。其一,在前面所引用的《手稿》第63页的那段论述中,马克思说:“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应该说,这是一条非常有力的证据。其二,如前所述,在《手稿》第78页,马克思说“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什么道路?根据马克思随后的论述,特别是根据他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结尾处提出的基于劳动活动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一道路就是劳动活动及其发展:“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第92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私有财产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人的本质的异化、人的非人化,是人类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阶段,是包含在“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之中的。

对于以上两点看法,我们还可以提供一条证据。“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有如下论述:“人同作为类存在物的自身发生现实的、能动的关系,或者说,人作为现实的类存在物即作为人的存在物的实现,只有通过下述途径才有可能: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这又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第101页)这种情况如何实现?第一,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即它是劳动实践的历史发展的结果;第二,异化是人的类本质回归的必经阶段,它也是在劳动实践的历史中产生的。正因为劳动的异化和异化劳动的扬弃都是劳动实践的产物,是同一个无限延续的劳动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马克思才说“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

综上所述,笔记本Ⅱ的主要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分析,这些内容涉及的又主要是对私有财产、特别是对它在劳动发展过程中的产生的分析。马克思的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即他所说的“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而且我们将重新发现,每一个范畴,例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严格地讲,在《手稿》中刚刚开始。

下面对笔记本Ⅲ的内容作一简要的分析概括。

笔记本Ⅲ内容比较庞杂。“私有财产和劳动”是从劳动出发对私有财产的解释,属于对笔记本Ⅱ第36页的补充,内容应当与笔记本Ⅱ本身一致。其篇幅在全部的43页中只占2页。几个增补及片断是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尚未完成,思想很不成熟。应该说,这两个部分不是笔记本Ⅲ的主体。因其写作在时间上与对第39页的补充都在笔记本Ⅱ之后,在笔记本中的前后位置与对39页的补充又互有交叉,所以被马克思与对39页的补充捆在一起,成为笔记本Ⅲ的组成部分。

笔记本Ⅲ的主体部分,不论从篇幅上看,还是从《序言》看,应该是对第39页的补充。这一补充现在被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整体,都以共产主义问题为中心。“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前五个要点,“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是第六个要点,“私有财产与需要”则是第七个要点。“私有财产和需要”是讲需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以及在共产主义社会异化需要的消除,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第120页)。它与前两个部分同属共产主义问题,但没有明显的横向联系。前两个部分相互间的联系很明显,也很密切。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包含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五个思想要点。(1)与(2)讲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即马克思之前的共产主义思想。其中(1)讲粗陋的共产主义;(2)讲与政治和国家问题密切相关的共产主义。(3)是马克思本人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强调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回归。(4)是私有财产在人的本质的异化以及异化的消除中所起的作用,它们与物质生产的关系。(5)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观基础,这种历史观即:“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第92页)简言之,即劳动实践历史观。马克思正是用这种劳动实践历史观来说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产生与消除的。

要点之(6),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马克思对劳动实践历史观理论来源的说明。理由如下:要点(6)一开始便说:“在这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证,对黑格尔的整个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有关辩证法的叙述,以及最后对现代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略作说明,也许是适当的。”(第94页)“现代批判”即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由此可知,要点(6)的宗旨是叙述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及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为什么要讲到费尔巴哈?可以参看“序言”第三段:“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以及整个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的真正的基础。”(第4页)可见,是因为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整个批判建立在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之上。这里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批判打下真正的基础?这是因为“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的本质的发现,究竟在什么程度上仍然——至少为了证明这些发现——使得对哲学辩证法的批判分析成为必要,读者从我的阐述本身就可以看清楚。”(第6页注释)这表明,由于费尔巴哈发现了基督教的秘密,用肉体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对基督教作了批判,因而对用头立地的黑格尔哲学加以唯物主义的批判也就成为客观的需要。马克思要点(6)所做的正是这一工作。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出发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这就是: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这种历史还不是作为一个当作前提的主体的人的现实历史,而只是人的产生的活动、人的形成的历史”(第97页)。马克思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总结:“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第101页)这里所表达的正是第92页“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段话的思想,亦即马克思本人分析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消亡(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理论基础——他的劳动实践历史观。

由此看来,笔记本Ⅲ的主体部分是对笔记本Ⅱ第39页的补充,这一补充的中心思想是共产主义,其中第(3)、(4)两个要点阐述了马克思自己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要点(5)讲了这一理解的哲学基础,要点(6)进一步说明这一基础与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关系,或者说是说明了它的理论由来。

至此,如果纵看《手稿》全书,可以说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资本家、地主的不同的经济状况以及由私有财产造成的工人的异化生存,工人的人的本质的丧失(笔记本Ⅰ)。第二,私有财产在劳动过程中的产生,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笔记本Ⅱ)。第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消除和人的本质的回归(笔记本Ⅲ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要点之三、之四)。第四,私有财产和异化的产生及其消除(共产主义的实现),都是劳动实践的产物。社会主义者的出发点是新的、突出劳动实践的作用的劳动实践历史观(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要点之五)。第五,上述历史观的理论来源——依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改造(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要点之六)。

显而易见,这里体现出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共产主义问题的提出(笔记本Ⅰ揭示的工人的非人状况)、共产主义的实质(人的本质的回归)、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劳动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由来。《手稿》从经济学研究入手,中心问题是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但落脚点是哲学。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都是围绕对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问题的研究展开的。这就是《手稿》的文本结构。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手稿》有大量的政治经济学思想,而且马克思原本设想的书名就是《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但是客观地讲,此时的马克思刚刚开始经济学研究,书中的经济学思想很不成熟,其意义主要是经济学说史的,没有太大的理论价值。《手稿》最有价值的是其中的哲学思想,即它的劳动实践历史观和对自然界、人、人类社会都做出唯物主义解释的大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的主要哲学贡献。《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就思想价值而言,可以说,它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

说《手稿》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旨在强调笔记本Ⅲ中提出的哲学思想的重要。这些思想的确十分重要,因为它们的形成与提出导致马克思有两年的时间暂时放缓了经济学研究并中断了已经签订出版合同的经济学著作的写作,造成他学术研究和思想发展中的一段明显的曲折。

1846年8月1日,马克思在给1845年2月与他签订了《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出版合同的出版商列斯凯的信中说:“同德国资本家商定要出版那部著作以后,我就把《经济学》的写作搁置下来了。因为我认为,在发表我的正面阐述以前,先发表一部反对德国哲学和迄今的德国社会主义的论战性著作,是很重要的。为了使读者对于我的同迄今为止的德国科学根本对立的经济学观点有所准备,这是必要的。”①此处所说“同德国资本家商定要出版”的,也即下面说的“论战性著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封信告诉我们:为了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把经济学研究及其《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的写作停下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很重要,它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前提。

这里所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应该主要是哲学思想,因为它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此外,恩格斯在1846年10月给马克思的信中说:“我的意见是,我们可以把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作者注)分开,设法分册出版,先出版哲学部分,这事最急,然后再出版其余的部分。”②

其实,1843年底开始的经济学研究早在1844年8月就因马克思全力投入写作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的《神圣家族》而中断,直到该年12月《神圣家族》写作才重新开始。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手稿》中形成的新哲学思想意义重大,才使马克思两次因为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中断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本人对《手稿》中形成的哲学思想的重视,在序言中也可以看出。

在对《手稿》的研究中,我国学者韩立新先生突出强调《穆勒评注》(《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远离〉一书摘要》)的意义。他引用国际上马克思学研究者的观点,认为《穆勒评注》在时间上写于《手稿》的笔记本Ⅰ与笔记本Ⅱ之间,甚至猜测它就是人们认为已经遗失的马克思笔记本Ⅱ的前39页。③我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即使《穆勒评注》的确写于笔记本Ⅰ之后、笔记本Ⅱ之前,也不能成立。首先,他把《手稿》视为一部经济学著作,与实际情况不符。其次,他没有注意到,即使在写作体例上,《穆勒评注》也与全书有很大区别。《手稿》是对作者思想的简要论述,《穆勒评注》则完全是马克思读书笔记的写法。前者是书稿,后者是读书笔记,区别是很清楚的。最后,把《穆勒评注》作为《手稿》的一部分,看不出它与前后文的逻辑联系。

《手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构?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文本结构是作者思想脉络的体现。《手稿》从经济学研究入手,但中心问题是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这是由马克思在写作《手稿》之前思想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具体说是由他在结束《德法年鉴》的工作(1844年2月底)之后思想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决定的。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停刊后主要注意力转向经济学研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对于这一转向的原因,人们通常依据马克思写于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认为是因为马克思要探讨市民社会究竟是怎样决定国家和法的,而研究的最初成果是唯物史观。这当然言之成理,但探讨市民社会究竟是怎样决定国家和法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不是主要的原因。有一个事实非常重要: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同时,阅读了大量历史和政治方面的著作,做了5本详细的摘录笔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表达的“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这一思想与对历史著作的研读有直接关系。它与马克思对《莱茵报》时期个人经历的反思有关,但也是他对人类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如此,这一工作还使马克思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巨大历史作用,认识到决定历史的不是思想和观念,而是物质利益和由物质利益支配的阶级斗争。由于发生了这样的思想变化,他才与青年黑格尔派渐行渐远,并于同年10月底离开弥漫着用哲学批判改造世界的唯心主义幻想的德国,移居当时工人运动的中心巴黎。移居法国,从一个角度看,意味着马克思由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由学术转向政治。基于这样的变化,马克思对当时广泛流行而自己曾经拒绝的共产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理解,把人的解放建立在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之上。

集中体现马克思这一思想转变的是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论文:《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说:“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④这是说,费尔巴哈揭示了基督教的秘密,也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秘密。一个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另一个是人与人现实关系的异化。人们应该由对基督教、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中的法律和政治的批判。马克思又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⑤这是说,不仅要从理论上揭露法律和国家是人的异化的产物,而且要在实践上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当马克思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⑥时,他已经把人的解放诉诸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了。

但是从思想逻辑上讲,马克思面前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无产阶级能够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已经开始了从经济上对无产阶级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的考察,但是由于经济学研究的不足,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提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是赫斯和恩格斯启发了马克思。赫斯和恩格斯都早于马克思涉足经济研究,前者揭示了人的本质异化的经济根源,恩格斯则通过对经济生活的考察分析了无产阶级的特点与使命,并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作了批判。恩格斯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其思想与马克思1843年通过阅读历史和政治著作获得的思想——用阶级斗争理解历史,用经济原因解释阶级和阶级斗争——完全吻合,产生共鸣。受到恩格斯的启发与鼓舞,马克思开始认真研究政治经济学,以从中寻找人类解放道路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依据。

可见,马克思是从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寻找客观依据出发研究经济学的。正因为如此,《手稿》才首先考察分析无产阶级的非人处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然后探讨其产生原因及消除途径(笔记本Ⅱ、“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

其次,《手稿》的结构与青年马克思研究、写作的习惯和特点有关。这一点对我们理解《手稿》为什么从经济学研究入手却落脚于哲学思考很重要。

《手稿》本来应该是一部经济学著作⑦,而且如前所述,笔记本Ⅱ的内容应该包含:第一,用劳动活动的发展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产生的解释;第二,借助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阐明国民经济学的各种范畴,如买卖、竞争、资本、货币等等。内容二是笔记本Ⅰ结尾处提出的任务,笔记本Ⅱ遗存的部分以及笔记本Ⅲ中一再出现的关于分工、货币等的片断或增补,说明马克思始终在努力回到对经济学本身的研究上来。

但是,在笔记本Ⅱ已经写到第43页(或者是写到第39页之后第43页之前的某个地方)时,马克思又突然回过头来对第39页做了大量补充,而且补充的内容不再是经济学研究,而是对自己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阐述。随后作为共产主义思想的要点之一,马克思又对费尔巴哈、主要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做了篇幅可观的专门的批判分析,使《手稿》的主题由经济学转向哲学。这是为什么?

简单而通俗地说,是因为马克思“跑题”了,而且是一再地“跑题”。这里所说的“跑题”,其实是马克思由于思想过于活跃,一再突破写作或研究工作原有设想的限制,就某个问题上涌现出来的新思想做了大篇幅的发挥,是写作中思路的分岔。作为对笔记本Ⅱ第39页的补充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以一句“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开始,表明在第39页,很可能还包括此前的许多页,论述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产生。马克思在笔记本Ⅱ第39页之后的写作中突然想到了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消除问题,于是回到第39页,插入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是“跑题”了。在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前四个要点已经把马克思的基本思想阐述完毕,第五个要点接着阐述了他分析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产生与消除时使用的理论工具——劳动实践历史观。这已经与共产主义理论本身有了一些距离,距离经济学研究就更远了。然而这时马克思又转而开始讨论他所使用的劳动实践历史观的理论来源,开始写要点(6),大篇幅地批判分析黑格尔的哲学辩证法。至此,文章的写作再次“跑题”,完全成了哲学著作。在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分析中,夹杂着经济学问题研究,讲完哲学后则又完全回到经济学问题上。《手稿》的上述文本结构与这两次“跑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这两次“跑题”给我们留下了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和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使《手稿》具有了浓重的哲学色彩。

那么,马克思在写作中为什么会一再“跑题”?这就涉及到马克思研究与写作的习惯和特点。

1844年5月15日,卢格在给费尔巴哈的信里曾经这样谈论马克思:“他读了许多书;他正在非常勤奋地写作并且具有批判的才能,而这种才能有时变成过度的辩证法狂热,但一无所成;工作总是半途而废,然后又总是重新沉没到无边无际的书海里……目前马克思非常急躁易怒,特别是在他累病了和一连工作三、四夜不睡觉以后。”卢格又在另一封信里说:“马克思想首先从共产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的自然法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然后写一部国民工会的历史,最后批判所有的社会主义者。他总是想写他刚刚读过的东西,但是随后却继续读下去,并作新的摘录。我仍然认为他可能会写出一部条理井然的相当大部头的书,而把他所搜集的全部材料填充进去。”⑧比较宝贵的是,以上信件正写于马克思投身《手稿》的紧张创作之时,因此可以视为对《手稿》创作过程的真实写照。卢格的评论看似带有贬义,因为此时卢格已经因观点不同而与马克思分手,其实未必。一个才华横溢、思维敏锐而且极富创造性的人,特别是像马克思这样思想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的年轻人,与别人的思想一经碰撞立即火花四射,思如泉涌,不能自己。他在此时很难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地写出面面俱到、条分缕析、表述清晰的著作,相反,思维跳跃,思路经常分叉,文章结构不清,甚至一些部分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表述过于简略且令人费解,倒可能是他真实的写作风格与特点。马克思的这一写作特点早在大学期间就有表现。马克思的父亲在1837年的一封信里说,才华横溢的马克思“通宵达旦地苦熬着,他认真攻读,把自己的身心弄得疲惫不堪,他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娱乐,实际上是为了进行扎实的抽象探索,但是,他今天建造的东西,明天就破坏了,最后,既毁了自己的东西,又没有吸收旁人的东西”⑨。这里描述的情况与卢格的信基本吻合。这种写作风格可能与马克思的个性也有关系。他的父亲说他“杂乱无章,漫无头绪地踯躅于知识的各个领域,在昏暗的油灯下胡思乱想,虽不在啤酒杯中消磨放纵,却蓬头乱发穿着学者的睡衣放荡不羁;离群索居、不拘礼节甚至对父亲也不尊重”⑩,这正说明马克思一向不是谨小慎微的谦谦君子,不拘一格、与众不同才是他的本性。

因思维活跃而出现的“跑题”是马克思思想创新、学术研究中的习惯,不仅存在于早期阶段。马克思突然去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留下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作了整理。这些手稿是马克思中晚年的作品,但恩格斯的整理工作依然十分困难。他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序言中说:“第三卷只有一个初稿,而且极不完全。每一篇的开端通常都相当细心地撰写过,甚至文字多半也经过推敲。但是越往下,文稿就越是带有草稿性质,越不完全,越是离开本题谈论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其最终位置尚待以后安排的枝节问题,句子也由于是按照当时产生的思想写下来的,就越长,越复杂。”这里说的整体情况,特别是写作中思路的分岔,即“跑题”,与《手稿》十分相似。

从经济学研究入手,中心问题是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为了说明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全书落脚于哲学。其实,这不仅是《手稿》的内在结构,也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大致框架。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乃至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都有反映。其萌芽见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认识这一结构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特别是了解他的哲学思想形成过程,深入研究《手稿》,是很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关系,也可由此看出。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383、420页。

③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期。

④⑤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200页。

⑦作出这一判断主要有两条理由。其一,1845年2月马克思曾和出版商卡·威·列斯凯签订出版《政治和国民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合同(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656页),学界认为这应该是《手稿》的本名。其二,笔记本Ⅰ结束前马克思为自己制定的研究任务完全是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见《手稿》第63页)。此外,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最初动机也有帮助,而恩格斯的书纯粹是政治经济学著作。

⑧转引自[法]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2卷,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6页。

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7卷第568、56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5卷第4-7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第二本的基本内容和文本结构研究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