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与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章 丽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人事处,江苏 太仓 215411)
摘 要: 随着数字校园、智慧校园、移动教学资源平台及课程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智慧教育已成为高职教师必须适应的大趋势。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适应现代移动学习、智慧教学的改革要求,是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要求,提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基本对策,以期对有效提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和水平,推动高校信息化、智慧化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教师 信息素养
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在高校逐渐被引入、推广并落地生根。目前,高校教师采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及学习分析技术、各类基于云服务的网络教学平台、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和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和信息资源管理本领及在线移动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使教学走向个性化、智能化,要求高校教师掌握和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国内诸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改变信息素养现状,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他将其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不断深入,信息素养的内涵已不仅仅局限于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将信息素养的内涵扩展到信息技术以外的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方面,并提出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而广阔,获取更加方便而快捷,“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已发展成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概念,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不仅涉及技术还涉及人文、法律等多个学科,既包括信息知识、能力,又包括信息意识情感和信息伦理道德[3]。
脑卒中是一种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人,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的自我康复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受损,其参与功能训练的积极性受到经济能力、心理因素、认知水平、社会支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2-4];脑卒中的家属或照顾者对康复训练的认知、态度、照顾能力等也影响患者出院后康复效果[5-6]。已有研究显示:出院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延续护理服务可有效减少这些因素对患者自我康复的影响[7]。因此,加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即教师利用信息时代的科学技术和思维,在教学模式、教学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把现代信息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同时启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创新。这种信息时代下改革与创新、教与学的互动,构成教师信息素养的新内涵。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互联网+”背景下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认识。
据调查,部分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仅局限于如何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如进行课件资源网络搜索、制作等,而信息技术仅表现为信息素养的一种工具,相对于信息技术侧重于技术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技能,信息素养更着重于内容的获取、甄别、支配及有效创新性的运用,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在“互联网+”背景下,只有构建一个清晰、全面、正确的教师信息素养观念,才能适应教育新常态的趋势和发展。
(二)教师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不足。
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能力的不足是制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深层次原因。缺乏内在动力,教师就不会积极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更别提创造性地处理信息;信息技术能力的不强,导致教师面对涌现的大量信息资源,无从有效地甄别有用信息、无从加工理解,更别提运用、创新和传播。
虽然随着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各高校有部分教师已开始逐渐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并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然而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现代信息教育培训,致使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浅表层面,对技术的应用处在模仿和尝试阶段,对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过程有效结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能力明显不足。
(三)缺乏完整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规划。
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信息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在具体实施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和学科、岗位需求的不同,分类分层制订培训计划,体现科学性、基础性、阶段性、层次性和适用性,如可制定低、中、高三级培训目标。低级目标为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全部达标;中级目标为中期阶段性目标,要求副高及以上教师率先达到;高级目标为最终目标,要求以副高级以上教师为带头人,带动辐射本教研室或学科组90%以上教师在一定时期内达到。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一)树立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正确认识。
在知识层面,教师应积极了解信息素养领域发展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的运用,如VR场景技术的蓬勃发展,已使场景教学变得可能;AI人工智能领域,Alpha狗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等。同时,各高校应有计划地组织与信息素养相关的各种前沿科技讲座、知识竞赛,营造一种全员参与的氛围。
“你倒是说话啊?哑巴了?!”叶之容突然把手里的刀和鱼都扔在地上,两只大手痉挛地扭动着,叶晓晓一看这架势,像受了惊的小鹿一样蹦了出去。
高校各级领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素养不仅仅局限于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而应从知识层面、思维层面及技术层面准确理解其内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总之,全员积极参与,全方位、多角度地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观念,不仅有助于教师信息知识的掌握、信息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促进教师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培养和信息伦理道德的养成。
其中,m为EP去除重量。即EP去除重量0.02kg时,试验用超导铌腔的平均去除厚度15.9 μm。根据表5数据可知,称重法计算的EP去除厚度与理论跟踪计算法和超声波测厚仪测厚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
在技术层面,各高校在软硬件上增加投入的同时,需要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放在优先等级,甚至尝试在评比考核中加大权重。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靠一两次培训就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在实施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建立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档案、合理确定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阶段性目标、选择合适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制定多元化的信息素养培训评价机制、跟踪培训结果的后续运用情况等,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
在思维层面,树立教师积极提高信息素养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人工智能已在自我学习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发展,AI教学将成为一种可能,教师不提高信息素养将面临时代和科技淘汰的可能。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更应该做时代的弄潮儿,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引领教育行业信息素养的提高。
此外,高校应加强与培训机构或其他高校的合作,建立一个集培训、考核、认证为一体的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基地,推进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常态化。
(二)构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长效机制。
1.4.1 材料 显微外科器械、无菌培养皿(10 cm)、无菌移液管离心(15 mL)、无菌PBS、Ⅳ型胶原酶0.5%(每只1.5 mL)、无菌注射器(5 mL、1 mL)、无菌六孔板、碘伏、棉签、乙醚、DMEM(高糖)培养基。37℃水浴预热Ⅳ型胶原酶,按照0.5%Ⅳ型胶原酶/PBS=1/4比例配置Ⅳ型胶原酶工作液(即每只10 mL)。
广西不同产地的六棱菊药材均含有橙皮苷,且橙皮苷含量差异较大,百色田东县所产的六棱菊药材所含橙皮苷含量最高,其次是广西富川县和广西宾阳县,而广西百色靖西市和南宁上林县橙皮苷含量最低。
(三)加强培训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做到精细化培训。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必要且系统长期的信息素养培训,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基本浮于表面,普遍存在短期性、阶段性的特点,使受训教师仅仅学了个形式;此外,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形式固化、单一等因素,制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难以形成对信息素养内涵的正确认识,更别提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四)培训模式多样化、综合化,进一步体现实践性和操作性。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目的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效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在培训模式上,要打破以往的专家讲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探索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如采取以教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模式。除完成必要的理论学习之外,强调教师的亲身参与和实践,通过尝试体验式、案例研讨、任务型教学等多种培训模式,如拟按照“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都比较重,以往的讲座或培训班模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限制了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部分教师因为开设的培训班或讲座在时间上与自身的教学或科研任务安排有冲突而放弃接受素养教育的机会。为此,今后的信息素养培训模式应更多地建立一种基于WEB的在线信息素养培训模式,教师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线学习、操作甚至接受专家的答疑和反馈。
(五)以赛带练、以赛促练等训练与比赛相结合,鼓励信息素养课题创新。
培训效果是与教师积极主动分不开的。在各种考核评比压力下,难免出现各种应付甚至牢骚满腹等现象。可以采取定期组织各院系之间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竞赛和课题评比,要求各院系积极组织竞赛队伍参赛;积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教师参加各类信息素养大赛,鼓励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勇挑重担,在信息素养与教学实践结合方面勇敢创新。
(六)完善评估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自觉性。
完善评估和激励机制,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自觉性和持续性。高校应将信息素养培训及后续应用情况纳入继续教育考核内容;对教师个人、教学单位在教育教学、科研、学生辅导等方面利用互联网的情况均应进行考核,以鼓励教师在信息素养提升上的积极性,督促教师和教学单位利用互联网的持续投入和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天然气发电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是,天然气发电是我国改善环境质量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十三五”将是发展气电的战略窗口期,外部发展环境逐步趋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然而,燃气发电项目易受外部条件影响,投资需优中选优。燃气发电项目个体差异很大,为了保证基金资金的安全,必须在前期将工作做细,在储备项目中选取气源有保障、热负荷稳定、经济指标优良的项目投资。
(七)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校园数字化建设环境。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学校数字化环境建设。一方面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为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应增加投入购置收集各类文献、书籍、报刊、网络信息资源等,努力挖掘激活现存文献资料。同时,学校可组织专门人员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研究和提供云资料平台和大数据分析软件等,着力建设教师信息资源储备库。目前,各高校致力于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校级互通、国际互联、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等多功能的校园网络环境,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样一个以互联网网络为核心,通过资源共享与传输构建的智能化、数字化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平台轻松地获取实时信息、丰富个人的教学资源等。
参考文献:
[1]Shirely J.Behren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J].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1994(4):309-322.
[2]任友群.美国《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5):42-47.
[3]武澎.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4]陈彦平,王殿霞,刘阔.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及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3(4):101-104.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2018SJA1467《“互联网+”高职教师培训体系、路径、制度的研究与创新》阶段性成果之一。
标签:“互联网+”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