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教学案例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曲折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故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常碰到语文教师问:怎样才能教学生写好作文?这当然是一个很大也很难回答的话题,因为问题太笼统,要求太大。解决的途径无非是把整体目标分解为一组具体的目标,再通过教学去实现它。由此,我们得到开发作文教学内容与设计作文教学的一般路径:
1.把整体要求分解为具体要求——一篇好作文应满足哪些要求?
2.把这些要求具体为一节节课的教学目标——这些要求能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提高吗?
3.为达成这一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途径——通过怎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达成这个目标?
比如,我曾通过一堂课,在“如何选择作文材料”上给学生一些相对明确的指导(见《理想的与实现的——“如何选择作文材料”教学实录与反思》,《语文学习》2008年第3期)。假设我们能找到一组这样的教学点,并在这些教学点上都能给学生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一段时间坚持下去,作文教学就可能有效果了。
记叙文写作是初中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叙述能力是记叙文的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2010年1月7日我在上海市卢湾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上了一节课——“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教学对象是初三年级6个班中40余名中等水平的学生,试图体现这种设想。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整体要求:写好记叙文(此外还有议论文、说明文等)。
2.具体要求:提高记叙能力(还有材料处理、立意、语言表现能力等)。
3.记叙能力分目标:使故事引人入胜(还有人物性格鲜明、开头不凡、收尾有力等)。
4.引人入胜的途径之一:让故事一波三折(还有转换场景、细节生动、动作性强等)。
5.教学过程:分析典型材料、体会并归纳规则、进行强化练习活动。
教学大体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通过《祝寿诗》体会叙述中的“转向”所产生的效果;二是通过对“三顾茅庐”和“猎狮”两则典型材料的分析,发现故事转向常见的两种策略;三是尝试运用这两种策略去改善自己的叙述。下面是对这节课部分教学片段的实录和教学活动介绍的描述,以及对这些教学活动的分析。
师:今天我们来尝试叙述一个曲折的故事。先来看一首《祝寿诗》,请一个男孩子来念一下,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想想这首《祝寿诗》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一生读: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女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师:什么感觉?
生:写诗的人素质不是很好。
师:从哪里看出来?具体说说看。
生:诗的第一句有一种在骂人的感觉。(白色粉笔板书:骂人)
师:你期待的第一句是怎样的?因为是祝寿诗,是一个老太太过生日,儿孙给她祝寿,请来一批宾客,宾客有做诗祝寿的。你期待第一句写什么?
生:应该说一些夸赞的话,说一些祝福的话。
这个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表达上的“逆转”带来的效果。
这则材料虽然是一首诗,但故事性比较强,内容有趣,文字易懂,更重要的是诗中体现的教学点非常典型,四句诗构成两组关系,每一组后一句都与前一句造成的语意预期形成反差,从而造成跌宕起伏。
选择合宜的学习材料,始终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点。例规法是策略学习的好办法,范例的典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策略学习”及其代表性概念、词语要明晰介绍、反复强化,使学生建立初步印象。在这一部分里,“转向”“逆转”就属于学习策略的代表词语,学生首先要体会到,其次要能言说出来。体会属于“暗中摸索”,将这种“暗中摸索”式的缄默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学习,对于分析性认知风格的学生更有价值。
接下来的学习环节是对策略学习的强化和深入:提问引出“三顾茅庐”,用PPT概括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师生围绕“三请诸葛”中刘备分别遇到的“困难”做文章,分析“三顾”的难度变化,理解“三顾茅庐”故事“引人入胜”的成因,归纳规则。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一请诸葛”是诸葛亮不在家,“二请”的障碍又增加了一个风雪。三请障碍更大。我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来画曲线图。(巡视其他同学。)画好的要反思一下,你画的图体现出“三请”的区别没有。(指一个学生)你画好了,你也去黑板画。(指另一个学生)你也去上黑板画一画。相邻的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看一下。(学生小组成员各自画出图形并进行小声的交流。)
师:(指着第一位上黑板画的女生画的图)听听你的理解。
生:开始是第一次刘备、关羽和张飞一起去请诸葛亮。(板书:一请诸葛亮)
师:到了下面是什么?(指着曲线图第一个谷底)
生:诸葛亮不在,失望而归。(板书:失望而归)
师:然后呢?
生:第二次和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诸葛亮又不在。
师:然后呢?
生:第三次去,遇到了重重困难。
师:(指着曲线)这是什么呢?
生:画多了。
师:那你来修正一下吧。(该女生上黑板改。)第二个女孩子在哪里?(指着她画的最后往下的一小段)这里为什么往下走?前面画的都能理解。
生:多了。
师:来,红笔再画一下。(第二位女生上黑板改。)最后请男孩子说说。
生:我也要改一下。(生笑)
师:大家该调整的调整啊!没问题的请举手,让我来瞧瞧。(三位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师:(对一生)你为什么向下?
生:这样有波动。
师:波动不会这样的吧?合适了吗?我们看这三幅作品,1号,2号,3号。(一边在三幅图上标记1、2、3)显然,1号、2号、3号有相近的地方。你们最认可哪一个?
生:1号。
师:(指1号图,波峰与波谷的距离越来越大)大家看,带着期望去,失望而归,带着更大的希望去,却再一次失望而归,最后成功。男孩子,我对你有一点点意见,(对着巡视时交流的学生)你的波浪线是颤抖型的。(对全班)发现1号为什么最能说明问题?2号三个高点的高度(指着2号图),与1号相比,哪一个最合适啊?
生:1号。
师:再画一画哦,该注的关键点也要注一注。这是更高的要求了。
(众生改。)
这一环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发现了叙述一个曲折故事的第一个规则——通过叙述事件中的障碍来增加故事的曲折。这个环节有两项活动:一是回忆“三顾茅庐”的故事梗概,二是画图示意故事情节的变化。第二个活动的价值在于通过图形直观显示出故事的走向,进一步感受故事情节的变化,尤其是通过学生对自己所画图形的修正,强化“一波三折”的故事中障碍越来越多(大)的感觉。结构化的图形、文本加文字的表述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水平,这在心理学上是已经有实验证明了的。
师:刚才我们讲了,(指板书)只有转向了,故事才会曲折。(指向板书:转向)“请人”本来是一个平常的故事,靠什么让它转向的?第一次去,遇到诸葛亮出门,也就是说遇到了困难,(板书:困难)遇到了障碍,遇到了麻烦。(板书:障碍)第二次去,遇到了更大障碍。也就是说,障碍是造成曲折的原因,明白没有?
师:我们叙述的事情中有曲折、有波澜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因为你们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遇到了麻烦,遇到了障碍?有印象吗?回忆一下,谁举自己的作文或者你看到的作文为例来说说看?一定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想想看,我们的作文曲折不够是不是因为作文里缺少障碍,缺少困难。
(学生思考。)
师:女孩子,有没有感觉?你来说说看。正例反例都可以,正例是你确实做得好的,反例是原来做得不够的,你说说看。
生:写爬山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而过不去。
师:什么样的困难?
生:比如说一段路是下山的,它有很多岩石。
师:也就是路难走。
生:而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只是把事情叙述完了,没有一波三折。
师:也就是没有去写那个困难。请坐。
师:还有谁吗?来,那个男孩子。我看他若有所思,我知道他在反思。你作文都写得有曲折吗?
生:不曲折。
师:不曲折。原因是什么?举其中一篇。
(生较慌乱,旁边的同学帮他打开作文本。)
师:你看,你遇到障碍,旁边同学帮你把作文本打开,提醒你一下,这就是曲折。请坐。本来想请你们带一篇作文过来的。同学们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作文,你之所以觉得写爬山写得太单调,恐怕是写障碍不够。障碍不够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怎么写障碍,写困难;一种是什么?
生:障碍太小。
生:障碍相同。
师:要有障碍,并且是不同类型的才好。(板书:不同类型)第一次诸葛亮不在,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第三次诸葛亮还是不在,有意思吗?
生:(众)没意思。
师:第一次是这个障碍,第二次还是这个障碍,但是它又加了新的障碍。第三次呢?障碍就换了。障碍的类型不同,一波三折就愈来愈高,牢记这个1号图。有感觉了吗?
生:(众)有!
师:让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收获:故事要引人入胜,第一,要让它遇到障碍;第二,障碍要升级;第三,障碍要有变化。有感觉了吗?(学生回答:有。)好,我们过一会还要试着用的。
这一部分属于策略细化和深化环节。按照安德森等人的知识分类学说,对于程序性知识只是记忆、理解而没有运用,那还是不会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许多教师常常会抱怨自己讲过的写作策略学生听过算数,不见实效。这与教师在教学中偏重“策略”的讲授、不重学生对“策略”的运用有关。写作是复杂的实践性活动,没有“运用”这个环节,让“策略”只停留在“记忆、理解”这两个层面上,不能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加上记忆的遗忘规律,学生很快就会将自己所学(记住与理解的)遗忘了。当然,以上这个环节学生“运用策略”的活动还不够充分,由于当时学生现场学习情绪比较高,加上学生未按我的要求带自己的作文来,执教时,我选择了继续学习新规则。如果请学生对照曲线图反思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效果会更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运用,学生对故事中“障碍”的认识更明确——发现应该用不同类型的障碍增强故事的曲折性,这将学习内容深化了。
师:想不想再学一种方法?
生:(众)想。
师:(笑)哦,这个老师在卖关子,是不是也想一波三折?这是世界微型小说大赛中获得最佳奖的一篇作品。最角上的那个女孩子你来念一下。其他人听仔细了。
(一学生读小说《猎狮》。)
师:故事精巧吧?那么短,刚刚还是我经过缩写的故事梗概,这是原文,当然是翻译过来的。大家发现没有,如果说刚刚通过克服障碍,克服困难,克服麻烦获得转向,这里就有第二个办法。你们先把故事的梗概写一写,小组讨论讨论。
教师巡视,学生讨论近3分钟。师生交流故事的几次转向,一个女生发现是一次次的“意外”让故事发生了转向。以上通过交流讨论发现故事转向的第二个“规则”。用的方法还是从材料中发现叙述特点,归纳规律,类似于第一个“规则”的学习。
发现第二项引人入胜的“规则”之后,我用“今天中午我进校门的时候,发现校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头”作为故事的开头,请大家通过设想出现“意外”来编一个曲折的故事。有学生说“这是一张试卷”,居然还有学生说是一封“情书”——自己并没有写却署着自己姓名的情书。学生交流过程中,与运用第一个“规则”时一样,又发现故事的意外必须“合情合理”,这个发现同样不是我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创作故事过程中感受到认识到、自己归纳出来的。
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是尝试综合运用两种策略修改故事,使故事曲折起来。我选择的材料是一位初三学生的习作——养兔子的故事。故事梗概是:一个初中生喜欢兔子言言,细心照顾它,最后,言言死了令她很伤心。这篇作文除了“言言死了”这个结局,其过程几乎没有变化,平铺直叙,情节不曲折。作文反映了中学生不擅长叙述的典型问题,易于修改。另外,同龄人的作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题材等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选择这样一篇作品学生容易理解,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实际的教学效果确实也不错。如有的学生说:“我讲的是言言失踪的故事。放学回家看不到言言了,妈妈说它跑了。大家都去找……”有个学生说:“养兔子很脏,很麻烦,我要不要养下去……”还有的同学说:“别人也喜欢言言,要把它带走……”总之,大家都基本能运用刚才学过的技巧去改善一段叙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为强化学习效果,下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作业:
●必做题,选择你自己以前写过的一篇叙事作文进行修改,通过加上“障碍”或者出现“意外”的技巧,使故事变得曲折。
●选做题,以“我流泪了”或者补完“我第一次……”(如“第一次骑自行车上学”)为题目,写一个曲折的故事。
作业设计不能一味求新求巧,而应该首先考虑是否与所学内容一致,其次还需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当然,这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把故事写曲折,而没有区分“虚构”和“写实”。而“虚构”和“写实”有什么特点,如何训练,分别有另外的教学设计。其次,某项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一堂课就能彻底解决的,课堂作文教学需要配合阅读、写作等其他手段,才能较好地发挥其效能。这是需要申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