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教学的问题纽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写作课堂缺少“教学”
教师通过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而做出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是教学的本质。①没有教师的这些努力与尝试,在课堂上发生的“活动”只能称为学生的“个人学习”。
对照上述对教学本质的说明,我们来看语文写作课的教学。语文写作课通常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为写前,写前教师的行为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行为是教师精心设计,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消极行为是教师直截了当地出示作文题,宣讲写作要求。之后教学进入第二板块,叫学生写作。教师“教”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第一板块,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学习”;而在第二板块中,学生是“没有教师指导下的个人学习”,因为在写的过程中,教师是静默的,有的教师甚至离开了教室。
写作教学不仅缺教,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教师还认为,写作根本就不需要教,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就会了。甚至还有人认为,写作教学的问题就在于“教了”,有教师呼吁:“改革作文教学现状,一要取消集中辅导和训练;二要取消内容、文体及字数的限制,仅作数量的要求。”②作为一门课程,连“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都成为一个问题,可见问题之严重。
二、写作教学中的散文取向
谁该为写作“教不了”负责?我们认为,写作课堂上“教学”的缺席,主要是文体选择的结果。
选择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作为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课程内容,是特定课程取向下选择的结果。
写作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文写作,主要承担社会交际与服务功能,包括公文语体写作、交际语体写作、科研语体写作以及各类专业写作(如经济合同和法律文书)等;另一类是非实用的写作,也叫文学写作,主要承担社会认知与自我发现的功能,包括小说、诗歌、剧本和散文等四大文体写作。长期以来,文学写作被排除在语文课程内容之外:“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③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对文学写作的价值与功能存在片面、狭隘的理解,以为文学写作是作家的专务,而中小学是不培养作家的,自然无需教文学写作。因此,实用性成为我国百年写作课程的目标取向。叶圣陶先生说:“至于写作,最好在实用方面下工夫。说清楚一点,就是为适应生活上的需要而写作。”④张志公先生说:“要把‘文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上升、提高为具有先决性和根本性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学。”⑤
那么,为什么在“实用”取向下,不是应用文,而是三大文体进入写作课程内容呢?这又源于一个误解,即认为应用文写作只需要掌握格式就可以了,对应用文类型的认识也仅限于通知、启事、电报、请假条等。纯粹格式的模仿,使应用文写作训练变得机械枯燥,最终被师生所抛弃。而在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是一切写作的“通用”基础,只要学会写这些“通用文”,在此基础上再去学“应用文”,“只是一个格式的问题了,即使从来没有写过,找有关的应用文书籍查一查,问题就解决了”。正是这种对三大文体“包打天下”的训练企图以及对实用文体教学的误解,使“三大文体”长期成为中小学写作训练的核心内容。
“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导致写作教学“两头落空”——学生在12年的写作训练后,既不能应付生活、工作中的实用写作,也不能应付文学创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让我们写所谓“记叙文”或“议论文”,我们所接触的真实文体,是“调查报告”“论文”“总结”“简历”等。所以,写作课上训练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最大的问题是与实践脱节。而与实践脱节,又严重地束缚了教学的开展。
作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三大文体,在课堂上,就变成了散文写作。尤其在中学,叙事说理散文成为教学的绝对文体。
为什么写作教学明着抵触文学写作(有哪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写小说、诗歌与戏剧呢?),实际上教的却偏是具有文学范儿的散文呢?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一是传统写作教学的影响。传统的写作教学强调文以载道,基本上走文学写作的路子,以经世济国的政论文和微言大义的儒家学说阐释文为训练内容。
二是语文教材选文的影响。阅读教学以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在读写结合的教材编写模式下,阅读教学的文学性自然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文学性。
三是写作测评的影响。考试评价“有文采”的标准直接影响了写作文风的“文学化”。
四是教学方式与条件的影响。在课堂有限的时空内可以完成的,是记叙文和短论。而一般实用文的写作,比如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文学评论、读后感等,往往无法在课堂限定的时空内完成,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调查或者深入的阅读探究才能完成。而在我国,一个写作教学单位时间通常是两课时,这也使散文写作成为不选之选。
三、散文写作所造成的难题
(一)散文的体式特征
1.“无特征”
南帆说,“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⑥,因为散文所涵盖的文类极“散”。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散文”的外延作了这样的界定:散文“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说明文、议论文、科学小品等”。叶圣陶先生甚至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⑦。散文所包含文类的杂与广,使得散文的体式特征很难概括。正因为此,无论在阅读教学还是在写作教学中,除了“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笼统点拨外,我们对于散文读与写的指导,基本上近乎失语。
2.自然
散文写作,往往是一件比较随性的事情。在生活中,人们无需受制于特定的读者或任务,而是在情动而辞发的状态下写散文。所以,相对于其他文体而言,散文写作是自由与自然的,想写就写,可长可短。
3.内容大于形式
对散文写作的要求,通常不在形式,而在内容。散文写作必须融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体悟,做到情真意切。情感的真实和思想的厚实是好散文的两大指标,而对于其他文体而言,得体可能是首要的指标。
(二)散文教学之难
散文的上述体式特征,使得课堂教学的展开困难重重。
1.散文基本上不需要教
散文的“无特征”与写作的率性自然,意味着在所有文体中,散文可能是最不需要教的。因为散文就像走路。对于一个正常的成人来说,走路真的不是需要教的事情。但是,中小学12年,写作教学恰恰选择了散文来教。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课堂上为什么会缺乏“教学”。
最近网络上流行写微博。微博,是散文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应用文体,随心所欲、随时随地、简单分享,这大概就是散文写作的极致——信息至上,零技巧,谁不会?用散文写作的极端文体——微博为例,是想强调一点,在整个中小学,拿最自由、最少限制、最随心所欲的散文作为训练的第一文体,一写就是12年,这是很值得语文教育研究者反思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散文写作训练耽误了写作课程专业性与有效性的提升。
2.重要的教不了
好的散文有两大标准,第一是“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受与体悟);第二是有“思想力”。两者为血与水的关系。作者的思想力越强,笔下的情感也越崇高、优美、真实与感人。
就上述两个标准而言,好的散文似乎的确教不了。首先,真情实感是散文写作的前提,生活中我们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流淌为散文,所以散文写作本来不存在缺少真情实感的问题。而课堂上的写作是为训练而写,因此存在为材料或话题“寻找情感”的问题。前者为水到渠成,后者为掘井找水,差别很大;至于思想力,则是直接和间接人生体验的结果,是语文教师无法教的,至少也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收到可测量的效果的。
以人生来譬喻文体,诗歌是少年文体,在年轻气盛、激情飞扬的青少年时代,应该鼓励学生写诗;散文是中年文体,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好的散文需要生活的沉淀,把世事与人情辗转揉碎在字里行间,文字才有厚重真实之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少不更事的少年人去写中年体的散文,并且要求“深刻”“丰富”“有创新”,多少有点脱离现实;而这不现实的要求,反过来又促使一些“机灵”的学生“伪装成熟”,借助古今中外的事例和华丽铺陈的语言“包装”自己单薄的思想。
3.教的不一定有效
由于散文重在思想与内容,所以,写作课堂上,以解决写作的思想内容为目的的“内容教学法”俨然成为写作教学主流方法。
所谓“内容教学法”,是相对于形式(结构、技巧)教学法提出的,以创设情境、开展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学生“无兴趣”“无内容”“无思想”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低年级,教师让学生在作文之前先好好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动一动,借此给学生提供直接素材,训练记叙性散文的写作。而高年级的教师喜欢给学生提供间接素材,比如新闻事件、故事或者其他一些资讯,通过它们来激发学生写作动机,提供写作主题与内容,训练议论性散文的写作。
以“制造”写作内容为目的的活动,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比如,教师在写作课上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然后要学生写一篇记录拔河比赛的文章,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无多大作用。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这类“活动”,基本上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学生在其中顶多算是过了一次熟悉的“语文生活”(有的还不是语文生活,比如“拔河”)而已,这样的活动和有效的“语文学习”是两回事;其次,一堂写作活动课充其量只能解决“这一次”写作的内容问题,属于无法累积的“一次性消费”,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能力迁移。决定学生能不能写出好文章的,还是他们原有的经验和能力。
对散文写作而言,通过活动或情景设置复制生活,以解决写作缺乏内容的问题,可能无助于散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另一方面,散文写作训练可能无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希洛克(Hillocks,1987)曾选取39篇典型的写作教学方案,将其中的教学内容归纳为六大类,分别是语法、范文、句子组合、评量表、探索和自由写作,然后利用“元分析”法对上述六类教学内容进行了“效果量”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语法教学的效果最差,语法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但没有效果,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其余五类教学内容的效果由小到大进行排列,依次是自由写作、范文、句子组合、评量表和探索。而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来重视“自由写作”,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练笔,通过写日记、周记或读后感来弥补课内练笔的不足,而课堂内散文的写作,除了话题限制外,也接近“自由写作”。希洛克认为“自由写作”效果很差的研究结论,为我们反思写作教学的低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写作课,我们应该教什么
训练学生当堂完成散文写作,在整个写作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率是需要认真斟酌的。那些需要到课堂之外去探究发现的写作,比如调查报告、研究性论文,那些在真实世界需要宽松、安静、自由氛围的文学写作,比如诗歌,还有一些需要合作讨论的写作,比如学科写作等,我姑且把它们称之为“非散文写作”,也许,写作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它们。散文,作为应试的主要文体,可以传授的也仅仅是应试的写作技巧,但是,作为生活散文,我的态度是:放手,随他!好散文不是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自然”。写作教学的种种努力,应该致力于满足学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表达需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过程与学生写作过程同步,在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策略与技能。
注释:
①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20.
②周玉林.关于文体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1(23):22-25.
③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3.
④叶圣陶.写作是极平常的事[A].叶圣陶论语文教育[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87-88.
⑤庄文中编.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60.
⑥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278-279.
⑦叶圣陶.关于散文写作[A].见俞元桂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