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老愈“疯狂”-中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的高龄僧人论文

愈老愈“疯狂”
——中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的高龄僧人

文 高山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在线自助游指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电话呼叫中心等方式,为个人消费者在自主安排行程的过程中,提供部分行程中的旅游度假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他在史上留下了多项“第一”和“之最”:第一位到达印度的中国僧人;第一位连续走完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年过花甲还到外国取经的高僧;第一位对取经经过之地都留下记载的高僧;还是西行取经走得最远、到的地方最多的高僧。

法显(334—420)是中国历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东晋隆安三年(399 年),已是65 岁高龄的法显自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游三十余国,历尽艰险,收集了大批梵文佛典,前后历时13 年。先是由陆上丝绸之路抵达印度,后由海上丝绸之路乘船回国,在山东青岛崂山登陆,于义熙九年(413 年)抵首都建康(今南京)。

法显本姓龚,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其3 岁时便把他度为沙弥(即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到了东晋隆安三年,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62 个春秋,60 多年的阅历,使他深切地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寻求戒律。

晋义熙元年( 405 年),法显走到了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学习梵书梵语,抄写经律,收集了《摩诃僧祇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方等般泥洹经》《綖经》《摩诃僧祇阿毗昙》等六部佛教经典,一共住了3 年。道整在巴连弗邑十分仰慕人家有沙门法则和众僧威仪,追叹故乡僧律残缺,发誓留住这里不回国了。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传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旅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法显在阿育王宫殿遗址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五人,组成了十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十一人。晋元兴三年( 404 年),他们来到了佛教的发祥地——拘萨罗国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传说释迦牟尼生前在这里居住和说法时间最长,这里的僧人对法显不远万里来此求法深表钦佩。《佛国记》载:“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汉道人来到此地也。”这一年,法显还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

法显在临终前的7 年多时间里,一直紧张艰苦地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6 部63 卷,计万余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也叫大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抓紧翻译经纶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十三载西行取经的见闻,融合佛学智慧,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

法显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旋即经彭城、京口,到了建康。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5 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 420 年),圆寂于此,卒年86 岁。

《佛国记》别名《法显行传》《法显传》《历游天竺纪传》《佛游天竺记》等,全文9500 余字,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也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行经诸国的山川形势、佛教名胜和宗教活动等都有真实记载,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为重要的史料。法显去印度时,正是印度史上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320—480)有名的超日王在位的时代,关于笈多王朝古史缺乏系统的文献记载,超日王时的历史,只有依靠《佛国记》来补充。中国西域地区的鄯善、于阗、龟兹等古国湮灭已久,传记无存,《佛国记》中所记载的这些地区的情形,可以弥补史书的不足。《佛国记》还详尽记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迹和僧侣生活,因而后来被佛教徒们作为佛学典籍著录引用。此外,《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为把《旅游论坛》办成具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学术品位的旅游理论刊物,我们热忱欢迎全国旅游界同仁、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惠赐稿件。

东晋义熙五年( 409 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船,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他在狮子国住在王城的无畏山精舍,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等四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12 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今日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

1.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与感受。儿童的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源泉,虽然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逐渐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佛国记》

东晋义熙七年( 411 年)8 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任务,坐上商人的大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东归。行船途中,几次遇到暴风,险些船沉大海。经过将近一年的海上旅行,最后在青州(今山东青岛)登陆。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 412 年)7 月14 日,法显已是78 岁高龄了。

182 免疫复合物抑制 B 淋巴细胞内 Toll 样受体 9 激活的 JNK 和 p38 通路 钱 莉,董改琴,吴梦芸,荣于馨,陈文艳,刘 阳,叶 枫,刘 露

中国去往西域和印度取经者众多,但只有法显一人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其他的取经者都是二三十岁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如唐初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时,年不过25 岁,回国时也才41岁。

法显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唐代名僧义净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近代学者梁启超说:“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斯里兰卡史学家尼古拉斯·沙勒说:“人们知道访问过印度尼西亚的中国人的第一个名字是法显。”他还把《佛国记》中关于耶婆提的描述称为“中国关于印度尼西亚第一次比较详细的记载”。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把《佛国记》誉为西域探险家及印度佛迹调查者的指南。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也称赞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众所周知,印度古代缺少真正的史籍,研究印度古代历史,必须依赖于外国的一些著作,其中尤以中国古代典籍最为重要;而在这些典籍中,古代僧人的游记更为突出。僧人游记数量极多,而繁简不同,时代先后不同,《法显传》可谓最古老、最全面者之一。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学者(包括印度学者在内),都视之为瑰宝。有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写信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1600 年来,法显始终没有被人们所遗忘。法显所创作的《佛国记》,更是代代相传,被翻译为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国版本,成为世界宗教史、东方文化史上的千秋瑰宝,为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标签:;  ;  

愈老愈“疯狂”-中国第一位到印度取经的高龄僧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