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2005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2005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管理》杂志在2005年中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学者以及政府、企业界人士有关旅游经济与产业发展、旅游资源规划与管理、我国旅游市场动态、生态旅游及特色旅游的发展以及旅游企业管理等问题的研究论文进行了转载。同时,也对学者们进行的旅游学科前沿理论研究和世界各国旅游业的发展给予了关注。

一、关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与产业组织结构的问题研究

(一)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旅游业内建立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是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邓念梅、魏卫认为,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的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的过程,这种要求与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由于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不断循环利用,因此,如何保护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旅游业各相关领域已经开始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基本思想也正符合循环经济的理论模式。可以说,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二)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

进入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而对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葛全胜等认为,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将面临八大发展因素:1.政治因素;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 .“和平崛起”发展战略的确立;4.产业结构转型;5.水、陆、空大交通格局形成;6.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7.制度创新加快;8.全球化进程加快。在上述八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旅游业在新世纪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1.消费格局:旅游消费水平显著提高,旅游生态化成为重要趋势;2.市场格局: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稳步增长,出境旅游成为新的热点;3.产品格局:旅游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成为主流;4.区域格局:旅游资源重新整合,促进区域旅游业协调发展;5.经营格局:旅游企业分化加剧,集团化和专业化成为发展趋势;6.投资格局:旅游投资成为新的热点,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7.管理格局:旅游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经济运行渐趋有序化。通过分析,文章指出,新世纪我国旅游业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者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和产品结构将趋于合理,以更好地适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新趋势;旅游运营方式将遵循国际惯例,实现与国际市场最大程度地接轨;旅游发展模式将从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模式逐步转向集约型、质量型、效益型模式。中国旅游业将以更加成熟的姿态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三)关于我国旅游产业集群及组织结构的研究

武汉科技大学的庄军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研究和分析。他指出,宏观旅游产业集群是从国家层面的界定,包括旅游产业集团(以旅行社为主要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饭店行业以及游览娱乐业为主要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国家重点旅游区。中观旅游产业集群是从部门和产业层面界定的,包括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和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而微观旅游产业集群是从企业层面来界定的,它是现代都市旅游中的一种新的集结力量。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包括协作与竞争两种形式。

在我国旅游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问题和特点,以及完善旅游产业组织结构建设方面,西北大学的郝索等撰文指出,近年来,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我国旅游业的组织结构开始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首先是旅行社和旅游饭店的总量得到了控制,行业结构逐步优化。其次是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方兴未艾。这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出现,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有利于旅游景区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旅游业资产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整个旅游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但是我国旅游业仍存在着产权模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弊端,使得旅游业的产业布局比较分散,组织结构也不合理。首先,供给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整体合力不足。其次,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不规范。最后,管理体制不健全,行业管理不到位。我国旅游产业组织结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综合性、开放性强,产业边界不清晰;2.市场集中度低,布局与结构松散;3.组织结构刚性强,产品链条不顺畅。文章最后还提出了三点建议:1.制定相应的旅游产品政策;2.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3.改革旅游业的管理体制。

二、关于我国旅游资源的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与管理,在过去的一年里众多学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旅游管理》也从不同角度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转载。

(一)关于旅游资源规划的研究

面对当今各个省市纷纷聘请“洋专家”和“土专家”做旅游规划的热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晓明认为,在节节攀升的旅游规划热中存在着诸多隐忧。针对这些隐忧必须冷静思考,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他指出,国内旅游设计规划应该尽量做到中国本土化,而不是西化或照搬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中应该突出强调对资源保护的力度,促进地区旅游业的协调发展;从规划的角度看必须是策划与自然共存,如果过多强调有序与规则,也就容易失去自然原生的本性;在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前,需要注意发展阶段性的差异,而旅游规划必须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旅游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编制一个好的旅游规划必须要考虑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总之,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科学对待,冷静思考,不可一窝蜂,更不能盲目攀比。

(二)关于旅游资源国际开发合作的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GATS的签署,中国旅游业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供给将日趋国际化。梁修存等撰文对中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1.中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动因。包括:(1)独特的资源景观。中国资源景观具有明显的独特性、稀缺性和垄断性,为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创造了丰富的资源环境和合作空间。世界遗产是旅游业发展的珍贵资源,中国目前已有29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位居世界第三。而这些世界遗产地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品牌效应也成为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重要动机。(2)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目前我国入境、出境和国内三大旅游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国内和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地,这为我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拓展空间。(3)较低的投资成本。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快了交通、通信、生态环境整治等旅游发展前期工程的建设,减少了旅游投资风险,降低了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成本,具有较好的外部投资环境。目前中国旅游基础设施、旅行能力及其旅游相关服务配套设施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较大程度地降低了中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投资成本。(4)日益完善的制度保障。中国加入WTO和GATS的签署为旅游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提供了宏观制度保障。我国缔结和加入多种国际与地区间保护公约,也为旅游资源的国际开发合作奠定了基础。2.我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障碍。梁文认为,主要障碍是政策障碍和产权制度与行政垄断障碍。3.我国旅游资源国际开发合作的目标选择。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受保护等级、市场准入程度以及开发的可行性等不同,旅游资源国际开发合作的基本目标可分为市场开发型和合作研究型。相对我国而言,比较适合市场开发型。通过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逐步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力,为我国旅游企业的外向型国际化经营奠定了基础。4.关于我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空间格局,梁文认为,现阶段我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应以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基地建设为重点。这样有利于树立中国旅游产品品牌,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为区域级和地方级旅游基地建设提供了示范。5.关于我国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的进入模式,文章认为,受我国的开放程度、开放时间和开发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旅游资源国际合作开发项目必将呈现出不同的进入模式。

(三)关于世界遗产和国家风景区门票问题的研究

2005年有关景区景点的票价是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学界和业界人士纷纷撰文给予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的张晓认为,从表面上看是遗产地和风景区门票收取过高的问题,而深层次上却是对广大群众进入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设置了高门槛,不利于全体人民对遗产资源和风景资源的整体利用。因此认清门票的性质,规范景区的门票管理非常必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将世界级、国家级遗产资源混同于普通旅游产品甚至一般商品,造成全国范围的景点门票竞相上涨,不利于全体人民对遗产资源的整体利用。2.门票不应该成为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收入来源,也不应成为控制拥挤问题、阻挡部分人群进入的所谓“调控工具”。3.门票并不代表遗产资源和风景资源的市场价值,门票只能作为资源保护费的补充。遗产和风景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应当是政府加强门票收入使用的监管。张晓最后指出,在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指导下,在公众的广泛参与下,我国的世界遗产和保护地的资源保护工作会科学、理性地逐步完善,使我国成为遗产资源保护的强国。

三、关于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研究

2005年我国旅游业的三大市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旅游管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了关注。

(一)入境旅游市场

山东师范大学的周鹏等撰文分析了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格局及其发展预测。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海外入境旅游市场格局的现状特点。1.海外客源市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侨胞,另一部分是外国人。2.我国海外旅游客源市场按客源地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市场。其总体格局是:亚洲和东太平洋区域市场为主体,欧洲和北美洲远程洲际市场为两翼。其次,文章对我国海外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前景进行了预测。其预测结果是2003-2005年前15位主要客源国为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

安徽大学的韩东林撰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入境旅游的结构及其对策。对于中国入境旅游的结构分析,韩东林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入境旅游者的地区结构分析;2.入境旅游者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分析;3.入境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结构分析;4.入境旅游者的消费结构分析。对于促进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对策分析,韩东林指出:1.要加大投资力度;2.要不断创新,提高旅游产品档次;3.要严格管理,尽快提高服务质量。

内蒙古财经学院的杨智勇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竞争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文章首先对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竞争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仍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而在欧洲国家中,除了俄罗斯之外,在世界上出境能力最强的欧洲人在我国市场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现在还只是欧洲国家出游的很小的目标市场。其次,文章还指出了我国下一阶段的国际旅游市场营销定位:1.我国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的第一目标应该定位于亚太区域市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国市场份额大,而且增长快,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优越的地缘优势也使我国成为他们出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这也符合近距离出国旅游先于远程出国旅游发展的国际旅游一般规律。2.我国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的第二目标应该定位与距离我国较远的欧洲和北美洲国家。根据世界旅游资料统计,这些国家都位于世界旅游支出大国的前列,雄厚的经济基础使他们的旅游支出高于发展中国家,旅游的含金量较高。我国要针对这一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际市场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和促销,提升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发展水平。

(二)出境旅游市场

湖北大学的冯玮撰文分析了中国出境旅游的现状及其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出境旅游的现状。1.出境旅游管理限制性政策逐步放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增加;2.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需求旺盛,旅游消费能力增强;3.出境旅游市场供给环境不断改善,市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其次,文章分析了我国出境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出境旅游秩序混乱,行业管理政策有待完善;出境旅游者旅游方式单一,消费观念尚不成熟;出境旅游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出境旅游产品亟待更新;国内旅行社面临来自外资旅行社的巨大竞争压力,实力和竞争力亟待提高。最后,作者还为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1.要合理调整出境旅游的管理政策,大力整顿秩序;2.要积极引导出境旅游消费行为,适时拓展多元化方式;3.要提高出境旅游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开发个性化产品;4.要扩大我国旅行社的经营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总之,目前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是一块充满了商机的“大蛋糕”,它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商机,同时世界各国也在争抢中国的客源。面对如此大的市场,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四、关于我国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研究

对于我国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2005年《旅游管理》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一)关于质疑旅游企业区域集团化的研究

旅游企业集团化是我国旅游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西北大学吴三忙等在研究我国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组建的历史背景基础上,从新古典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对这种集团化道路提出了质疑,并论证了横向一体化才是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文章认为,组建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是政企分开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物;是区域旅游集团公司带动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是部分国有旅游企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的产物;是理论上错误认识的产物。而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本质是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集团化经营。对此文章给予了质疑,并从下面三个不同的角度给予审视:1.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审视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时,吴文认为在旅游业的上下游产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时,通过纵向一体化建立区域旅游集团公司无法增进一体化企业利益,也无法增进旅游者福利。2.从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审视区域性旅游集团公司的组建,吴文得出在中国旅游业基本成熟和市场容量不断扩大的今天,区域性旅游集团的组建是不利于专业化分工的,也无法享受到专业分工带来的利益。3.从交易费用理论来审视区域性旅游集团的组建时,吴文认为这样并不能降低交易费用,反而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文章通过分析得出,横向一体化是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必然选择,可以先组建松散的集团公司,同时加快国有旅游企业的产权改革,实施国有资产退出战略,建立真正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最终通过市场力量实现由松散集团公司向实体集团公司的转变。

(二)关于旅游企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湖北大学的马勇教授等认为,信息时代受社会和旅游企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我国旅游企业要适应信息时代的竞争新形势,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1.能够有效甄别和利用知识;2.掌握相关必备技术手段;3.善于利用信息创造价值;4.具备一定开拓创新能力。在为我国旅游业培养人才时还要有创新思考,要具有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内容创新。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吴葵撰文指出,目前旅游就业已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然而中国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却面临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的尴尬。如何培养旅游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吴葵认为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相继开始人才大战之时,我们要看到自己的差距,迎接三大挑战:第一是诚信度,旅游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人才素质应该以诚信为本。第二是敬业精神,敬业是当今旅游企业对人才要求的首选素质。能力可以培养,知识可以不断更新,只有道德是最基础、最根本的。任何企业都需要敬业、真诚、诚信、协作的人才。第三是创造力,人的本质是创造性、进步性、社会性的统一。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人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精通,更是要学会把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而学会创造、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是在职场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

标签:;  ;  ;  ;  ;  ;  ;  

2005年旅游管理研究综述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