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陷阱”,仔细解决问题_mol论文

警惕“陷阱”谨慎解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陷阱论文,谨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化学命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一些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讲解,供同学们参考。

1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概念掌握不清,或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因此,在平时学习中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 在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时,在①锰、②二氧化锰、③高锰酸钾、④锰酸钾中,可以作催化剂的是( )。

A ①②;B ①②③;

C ②; D ②③

分析 如果对催化剂的概念模糊不清,认为只要能使氯酸钾受热分解速率加快的物质就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其中锰与氯酸钾受热分解产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分解也能产生二氧化锰,以此掉进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B,其实催化剂的概念包含2层意思:①改变反应速率;②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由此得出本题答案应为C。

例2 下列是非电解质的是( )。

A Cl[,2];B NH[,3];

C NaCl; D CH[,3]COOH

分析 此题很容易错选A。要答好这道题, 首先要明确非电解质是:“溶于水或融化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A选项不是化合物, 因此不在被选之列,本题答案应为B。

2 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单单停留在记忆里,更关键的是会灵活运用,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3 把6 mol铜粉投入含8 mol硝酸和2 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A 2 mol;B 3 mol;

C 4 mol D 5 mol

分析 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方程式:3Cu+8HNO[,3]=3Cu(NO[,3])[,2]+2NO↑+4H[,2]O,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硝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 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 而错选了答案A。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接着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

3Cu+8H[+]+2NO[-][,3]=

3Cu[2+]+2NO↑+4H[,2]O,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Cu、H[+]、NO[-][,3]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 mol,因此,该题答案为B。

3 准确把握限定条件避开“陷阱”

例4 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A 4种; B 5种; C 6种; D 7种

分析 题给的5种基团两两组合后能与NaOH反应的物质有:CH[,3]—COOH、C[,6]H[,5]—OH、OHC—COOH、C[,6]H[,5]—COOH、HO—CHO、HO—COOH共6种,因此易错选选项C。如果认真审题,把握题给限定条件——有机物,就很容易将HO—COOH(碳酸)排除,选出正确答案为B。

4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避开“陷阱”

人们往往习惯用固定了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命题人根据同学们的这一弱点,常常在命题中偷梁换柱或弱化信息巧设“陷阱”。

例5 100gw=98%的浓硫酸中含氧原子个数约为( )。

A 6.02×10[23];

B 4×6.02×10[23];

C 4.11×6.02×10[23];

D 4

分析 该题很多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考虑H[,2]SO[,4] 分子中的O原子,却没有考虑到水中同样含有O原子,而掉进了“陷阱”,错选选项B,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

例6 在①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②4FeS[,2]+11O[,2]=2Fe[,2]O[,3]+8SO[,2]反应中+2价铁和-2价硫都被氧化; ③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这3 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①③;D ①②③

分析 该题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和-3价,而在②、③中铁元素和硫元素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已成了不变的事实,所以错选A。 其实若仔细审题就会看出,②中的硫元素并不是-2价,而是-1价,③中的还原剂也不是得电子,氧化剂也不是失电子,而应是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

5 正确运用语法知识避开“陷阱”

化学虽不像语文在语法上那么讲究,有时正确运用语法,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准确答题。

例7 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电解质微粒大的操作是( )。

A 丁达尔现象;B.布朗运动;

C 渗析;D 电泳现象

分析 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是胶体的3个化学性质, 而不是化学中的操作,故本题答案为C。

6 谨防因一字之差落入“陷阱”

在审题时,看清题干中的每一个字,特别是关键信息,谨防粗心大意,而落入“陷阱”。

例8 在25℃时,将2个铜电极插入到一定的Na[,2]SO[,4]饱和溶液中,通直流电电解并不断搅拌,当阴极上收集到a mol的气体的同时,溶液中析出了b mol的结晶水合物Na[,2]SO[,4]·10H[,2]O, 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b/(b+18a); B b/(b+36a);

C 71b/(161(b+36a)); D 71b/(161(b+18a))

例9 在25℃时,将2个铂电极插入到一定的Na[,2]SO[,4]饱和溶液中,通直流电电解并不断搅拌,当阴极上收集到a mol的气体的同时, 溶液中析出了b mol的结晶水合物Na[,2]SO[,4]·10H[,2]O, 若保持温度不变,则所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A b/(b+18a); B b/(b+36a);

C 71b/(161(b+36a)); D 71b/(161(b+18a))

分析 例8电解发生的电极反应:阳极为Cu-2e=Cu[2+],阴极为2H[+]+2e=H[,2]↑。电解时总的化学方程式为:

阴极逸出a mol H[,2],水被电解了a mol,其答案为D。可见因一字之差(“铜”与“铂”),答案各异。

综上可以看出,很多化学题目中都隐藏有“陷阱”,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入其中,应在解题中形成高度的警觉,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标签:;  

警惕“陷阱”,仔细解决问题_mol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