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论文

军民融合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论文

军民融合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

Jhony Choon Yeong Ng1,2,黄梦蝶3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2. 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6;3.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 :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作为我国高度重视的国家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升级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若能组合得当、协调共进,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发展。鉴于目前少有学者考虑到这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协调性政策,本文指出了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两项政策的互通性,对文献和政策的分析论证了两者协调发展的理论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了将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体系推广至军民融合,实行军民融合资源配置优化时关注耗能和排放问题,这两个可以同时达成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政策目标的实施策略,进一步探讨实现政策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及其推广意义。

关键词 :政策协调;军民融合;绿色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国际会议和外交活动中指出,要密切关注政策的沟通和协调。课题组认为,政策的协调与沟通不应仅适用于国家之间的协同联动发展,也应适用于我国各项政策之间的互联互通。政策的协调一致,主要可以概括为:一、避免政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政策体系内多项政策之间、政策系统运行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在两种以上的政策之间寻找共通结点,使之得以融合演进,并取得共同的目标,以一项协调性政策解决多方面问题。目前学者所关注的主要是第一种类型的政策协调一致[1]

中国政策的制定和发布通常针对某一特定领域,如军民融合、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这些政策为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而制定,决策目的不同,政策下达后交由不同的执行部门予以实施。各政策之间是孤立关系,而专家学者们在对政策进行研究时也是独立的,形成各脉文献。因此,各政策在理论上,互不相通;在实践上,也无法互补,造成政策的贯彻落实不流畅、不到位,无法实现资源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现阶段中国有多项政策是可以尝试协调一致推进,取得一举多得之效的。我们认为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这两个我国高度重视的国家政策就可以有效协调一致推进。

军民融合包含军工技术、资源和需求从军事专用型向军民两用型转化,也包括相关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生产[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由习近平主席担任主任。习近平主席在其主持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真抓实干、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开创新时代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任务有:推进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和资源共享、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发展、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社会服务和军事后勤统筹发展、国防动员现代化建设和新兴领域军民深度融合。

低压低功耗动态锁存比较器技术进 展 ……………………………………………………… 裴志军,王雅欣(21)

绿色发展的内涵是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绿色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同时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淘汰落后产能,稳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

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升级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加强两者之间的对接,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例如,降低碳排放量是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产量降低是减排的必然结果[3]。而军民融合的发展重点之一便是优化资源配置、淘汰重复产业,取缔过剩产能[4]。此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有利于引入先进技术取代落后技术,淘汰落后武器装备,并逐步实现整个生产体系的更新,由此实现三重减排。可以看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有力推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从而在不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下达到减排增效的目的。若能组合得当、协调共进,将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发展。然而,少有学者考虑到两者的相关性,研究协调性政策。

鉴于目前有关政策协调一致的文献缺乏,本文将以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为例,通过对其目的和重点实现路径的梳理,论证两者的相似性和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以军民融合推进绿色发展的新的理论视角,据此探讨实现政策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及其推广意义。

二、军民融合的核心目标及其实现路径分析

1. 军民融合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军民融合战略思想的实质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办的事情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5]。既包括体制融合、产业调整、资源聚合、资本结合和人才整合,也包括技术和产业融合式发展[6]

(4)钨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及少量黑钨矿,白钨矿多具有不规则状晶形,白钨矿中钨含量为60.81%,占矿石中钨的78.35%,粒度主要为中细粒;黑钨矿中钨含量为58.22%,占矿石中钨的4.12%,粒度以中细粒为主;钨矿物粒度整体集中在0.1~0.01 mm,粒度较细,可通过浮选进行综合回收,磷灰石、方解石、重晶石等矿物会影响浮选。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中国明确提出了INDC(自主贡献目标)。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为了实现如此有雄心的碳减排目标,国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根本是通过经济发展质量来换取经济发展数量,以“更加清洁、更加高效”的生产方式取代以往“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43]。能源问题是降低碳排放的关键,减少能源生产与消耗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是重中之重[44]。技术进步可以显著提升节能减排的效率,而不同的技术进步路径产生的降低能耗、减少排污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异[45]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思想认识、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政策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和障碍。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融合范围窄、层次低和范围浅[9],制约着国家资金投入和资源利用效益,影响着国家战略资源的共享共用[10]。因此,军民融合的整体效益与巨大潜力亟待挖掘和进一步发挥。

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 16.0软件完成,性别、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有序等级资料),年龄、成绩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非正态),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优化产业结构

军民融合的发展体系由资源、参与主体及体系结构组成[11],其发展的关键是开启军、民两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之门[12]。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重点途径。

这首诗的写作手法与上一首如出一辙,都是从第三句横生枝节,出其不意,给人惊喜。诗人在山中的陋室中读《易》入迷,四周寂静,柴扉半开,一派闲静潇洒的风貌。蓦然之间,一枝梅花伸入窗户,山中不知年的诗人这才发现快要春回大地了。

由于“富煤贫油少气”资源禀赋的原因,我国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4%,石油占18.1%,天然气为5.9%,其他能源仅为12%。这造成我国的能源供给处于高碳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未来较长时期内,煤炭在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难以动摇。需要继续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加大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开发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3],增加工业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使能源结构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从而大大降低高排放的状况。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13]。军民融合条块分割和军民企业分离造成军工系统与外部及内部之间创新链、产业链的脱节,军工各行业在科研生产机构设置、技术装备配置、专业队伍、研究方向等方面重复投资,人才、设备大量闲置,资源浪费严重[14]。在我国的船舶业、航空航天业、汽车业、煤炭业等行业,企业资源配置过于分散,普遍存在重复配置、集中度低和利用效率低等问题[12]

军民融合发展的本质在于优化资源配置[11],是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在高效部门实现效用最大化[15]。将军用和民用两大系统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对军民两大体系统一配置资源,在可以共建共用的基础建设中,实现资源共享,减少盲目、重复建设,从而打破军和民相互分割的局面,跨越资源配置上“此多彼少”的零和博弈困境,形成军民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的活跃系统,统筹资源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双向流动,获得国防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双重产出,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技术的两用性和资产的通用性为实现军民融合提供了基础[16]。有效配置军民资源,一方面可以完成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为民用经济建设做出贡献[17]。研究表明,军队和市场资源融合后可以比融合前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18],较高的军民融合程度不仅能提高军费开支利用效率[19],还能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实现政府、军队和市场共赢。

(2)建立技术协同创新体系

军民融合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依赖于创新驱动,需不断加强创新主体间的沟通协作,依靠协同创新提高我国军民融合技术水平,满足武器装备改造需求,进而推动我国国防、科技和经济协同发展[20]。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要认清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作用,使协同创新溢出效应充分发挥[21]

2.2.2 年龄;老人和儿童对药品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为老年人和儿童对药品的代谢和排泄慢,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婴幼儿的身体没有成熟,对有些药品比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

军民融合还能够有效优化军民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企业生产要素的集约与升级,完善军品供需市场和健全军民企业竞争机制[25]。如谢罗奇、赵纯凯检验了现阶段军民融合对地区整体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发现军民的发展在整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提升[38]。湛泳、赵纯凯分析了资本市场、军民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探索了军民融合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机制。结果表明,发展军民融合对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要意义[39]

当地主要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今年山西农资集团有限公司晋北分公司化肥销售情况较为乐观,销量较去年来说略有增长,市场处于稳定看涨的状态,总体销量7000吨左右。大同地区今年风调雨顺,并无极端气候影响作物生长。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赊销情况,主要原是是农作物价格低迷,农民手中剩余钱款较少。

2.推动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2.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服务特点:I)在科学技术与医学领域内最权威的在线检索与获取全文的服务商之一,尤其是nature系列期刊、提供pdf预览功能;II)提供优先出版服务(快速,比纸本期刊更快看到最新的研究);III)提供投稿、审稿服务(需登陆且需实际投稿才能一一体验)

我在大学里教了三十多年书,不敢说教得如何好,当年以大学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走上专科讲台,本身就有点先天不足,好在我喜欢学习,算是弥补了一些缺陷。不过,有一点我很自豪:在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从未体罚、侮辱过学生,我对违纪学生的批评未必和风细雨,却绝对就事论事,不人为扩大范围,不伤及学生自尊。

军民融合能通过推进“中国制造2025”改善地方经济与国防经济二元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实现对地区产业结构的提升[31-32]。作为产业结构主要空间布局形式的产业集群,是调整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33]。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是以特定地域空间为载体,以军工资源为基础,以军民两用产品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联动、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协作,促进相关企业以及支撑机构的集聚与协作,形成规模效应,从而使区域优势进一步扩张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34]。产业集聚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使其成为实现军民融合的结合点,可以保障国防科技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此外,作为典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军民融合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技术含量高等特点,通过垂直产业链条上多个企业之间频繁地进行技术、产品、服务等合作,可以通过技术溢出实现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升级和协同创新,并推动军民技术双向流动,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细化分工层次[35-36]。因此,军民融合作为一种新型战略产业融合模式,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对区域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和产业结构产生影响[37]

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是指在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两大领域,通过整合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等形成新的创新系统,是由与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全过程有关的组织结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22]。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的概念理论、影响因素、发展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通过对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动态演化过程的研究,探索了双方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影响机理[23];董晓辉、张伟超从牵引力、驱动力、支撑力三方面提出了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的动力系统[24];刘效广、杨乃定提出了针对技术在军用领域和民用领域兼容程度差异的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路径及其政策需求[25];杨志坚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了集战略、技术与标准、法规、信息四位一体的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发展路径[26]

三、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及实现路径分析

1. 绿色发展与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首次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未来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意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40]。低碳经济是以低能源、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主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兴发展模式[41]。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能源效率的提升一方面提高单位能源对应的经济产值,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可以更加从容地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01年的150406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3年的375000万吨标准煤,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以年均4.1%、12%和12%的速度增长,而环境治理投资仅占GDP的1.4%左右。资源紧缺、环境恶化降低了经济发展质量,制约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42]。能源供需矛盾以及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已经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全过程[7]。自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阶段性成果,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显著增强。至2017年,我国军工集团公司的军民品比重约为3(军品):7(民品)[8]。“民参军”的质量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承担任务的领域和层级不断扩展,已经由一般配套产品向总体和分系统提升,军民资源共享不断深入。

在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中,推行“绿色GDP”已经成为考核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46]。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的经济含义是在GDP指标的基础上扣除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价值。节能减排是绿色GDP核算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绿色GDP核算中节能减排所采用的具体指标是万元GDP的能耗下降率、万元GDP的排放量(未达标)下降率[47]

根据产业发展理论,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可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形成产业集群对其他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产生拉动效应,其技术、人才和产业优势对产业结构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有着巨大的推动力[27]。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的提升路径主要包括:一、通过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整合科技优势资源,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攻关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实现科技成果共享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地区经济发展[28]。二、通过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建立上下游延伸的军民融合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扩展军民融合市场规模,提升产出水平,以加速地区经济发展[29-30]

2.3.1 母血及脐血瘦素与妊娠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母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胎盘重量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脐血瘦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胎盘重量均呈明显正相关(P<0.05)。见表5。

中国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总产值、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48]。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的提升应该从控制碳源和增加碳汇两方面入手[49]。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逐步减少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从源头上遏制碳排放量的增加;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发展,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甚至零排放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植被覆盖率,通过营造防护林带、优化绿地空间布局以及加强对生态空间的管控等措施,增强碳汇的储备能力。

(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优化资源配置

2000—2014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动态绩效增长明显且逐渐实现了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驱动向技术进步驱动的转变,技术因素是提升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49]。通过技术创新,用先进高效节能的生产制造技术替代落后低效耗能的生产制造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等,并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促进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使得在相同产量下降低工业碳排放水平,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此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的处理技术提升能显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降低工业碳排放水平。

(2)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占比

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使经济系统内部产业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在经济低碳化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结合达到共赢的状态和模式,其实质是通过不断改善和优化产业内部的发展模式,达到产业低碳化运营,这种生产方式比原先更节能、更低排,却有同样的经济产出[43]

我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基于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实,决定了工业生产的高碳特征[50]。高能耗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结构比重变化会影响工业能耗总量,最终影响低碳经济发展[51]。学者一般认为,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耗能高、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低,因此要改善我国高能耗、高排放局面,就得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同时提高第三产业占比,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52-54]。我国的产业结构构成比例尚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2015年,我国第二产业占比为40.9%,第三产业占比为50.2%[55]。虽然第二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但仍与世界平均水平(第二产业≤30%,第三产业≥66%)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第三产业≥75%)(世界银行的指标数据库)相比有较大差距。

目前,学者提出了能够实现降低碳排放强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的的四个渠道。第一个渠道是运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将能源耗费低、排放少的非传统产业建设放在首要地位,对科技水平含量低的企业进行科学技术升级改造,不断降低传统产业在全部产业中的比例,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其次,工业能耗与排放具有明显的行业异质性,高能耗与高排放强度行业节能减排潜力巨大[56]。应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重化工业的进入门槛,清除能耗高、规模小、能源利用率低的经营单位。第三,应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初级加工组装型向精深加工制造型升级,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快开发重大技术装备[57]。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关闭高能耗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出台,这些均抑制了重工业和高能耗产业的发展,使整体工业向技术集约型、能源低耗型转变。第四,由于第三产业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可增加就业岗位等优点,应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运用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58]。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人们物资需求转变,轻工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这可使得在相同产值下有更低的碳排放水平。

(3)优化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规模效率

在产业层面,中国部分企业的工业产品能效已接近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宏观上的能源效率要远低于其他国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工业产业缺乏规模效率[59],而规模效率低下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市场分割所导致的各地区重复建设与国内市场壁垒[60-61]。因此,要促进行业内的跨地区兼并重组,优化产业链的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制造业产业链服务子产业逐渐形成,且生产子产业面料多样化和小批量等特点,因此从空间角度建立各子产业之间的联系较为有效[62]。在宏观层面,应明确产业链优化的目标,针对不同产业制定适当的产业链优化路径,从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引导产业转型和产业链优化。同时对特殊产业采取准入措施,保护新兴产业。支持产业链辅助环节的发展,实现产业的配套和完善,进而使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生产,以优化资源配置。在微观层面,应对具有同类产品的企业实行部件通用原则[63]。在产业链上下游,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产业设施和原材料的选择方面,加强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建立中下游产业链的清洁能源循环使用体系,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技术,开发应用清洁能源工艺,采用节能环保设备[64]

(4)增加碳汇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有企业集团的不断壮大,国有企业投资效率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我国经济存在发展效益和质量还不高的问题,这说明了国有企业集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对集团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而对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建议,对我国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做出相应的贡献,最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当前,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在对工业排放进行直接减排的同时,依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进行间接减排,不仅有益于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对全球减排的重要贡献。碳汇是通过对土地利用以及森林项目的使用,达到固碳的效果,冲抵减排义务,分解废物和副产品使其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65]。可以借助退耕还林与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扩大造林面积;改善森林经营管理,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不可再生原材料等举措,拓展森林和湿地的碳库容量,增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减少碳源,增加碳汇[66]

四 、军民融合与绿色发展政策 协调一致的实施策略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一般会围绕具体问题,针对具体产业,下达指导性的战略目标。由于各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分工明确,他们在制定政策时往往只能考虑与其职能直接相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更高层次的战略统筹及视野。因此,当我们深入分析各项政策之间的相关性时,就不难发现许多政策在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方面有共通之处。如能有效把握各政策间的共同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则必然能在制定政策时,推出可以同时兼顾多项战略目标、解决多项国家问题、一举多得的多功能性政策。

本文所讨论的绿色发展和军民融合两项国家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表面上,绿色发展的核心目标是促使中国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中国真正可以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迈进,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军民融合的核心目标则是将国防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促进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筹发展。然而,当我们分析这两项政策的实施途径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只需稍作调整,即可取得一石二鸟之效。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的两项主要实施路径是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能源结构优化。从这两点出发,结合两项政策的特点,就能制定可以够同时达成两项政策目标的实施策略。

1. 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于军民融合过程

探测技术萌芽阶段指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因探测技术、管理水平等的限制,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以开井检查为主,未采用工程物探技术,不仅不能准确的获取地下管线的空间分布,而且工作量极大,降低了社会经济效益。

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使用先进、高效、节能的生产制造技术替代落后、低效、耗能的生产制造技术,在降低依赖化石能源产业比重的同时,提升低碳或零碳新能源产业的份额[43],这个目标能够通过军民融合政策的实施过程实现。军民融合的一项核心内容是“推陈出新”,即落后武器装备系统及其生产线的淘汰,以及军品生产资格或军工企业资格的授权。首先,随着战略、战术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许多武器装备系统将会陆续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受限于人员培训进度以及部队成员换血的进度、武器间的配合及磨合过程等因素,这些武器系统的替换过程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按部就班的持续过程。换言之,这些武器系统的替换淘汰过程,必然是在一个系统被完全取代后才开始被淘汰;在一个系统被完全淘汰之后才开始考虑下一个被取代的系统应该是哪个的过程。从绿色发展的长期目标角度来看,军方可以将生产供应这些武器装备的产业链的耗能、能源效率、生产效率等绿色指标作为主要选择淘汰目标的指标之一,优先淘汰使用高耗能生产线、落后技术的武器装备系统,逐步实现整个生产体系的更新及绿色发展。其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军方时常需要给拥有可以提升部队作战能力专利技术的企业授予军品生产资格或军工企业资格。军方可以在评估企业的军品生产资格或军工企业资格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进入,优先将资格授予低能耗、低污染甚至零排放的企业。

2. 通过军民融合实现绿色发展

军民融合的资源配置优化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淘汰重复产业,取缔过剩产能[4]。由于中国早期规划将国防经济和国民经济分割开来进行独立发展,并让军工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有一个几乎无竞争的军品市场,军工企业和生产军品的民营企业的重复建设情况严重,市场壁垒极高[2]。例如,军工各行业在科研生产机构设置、技术装备配置、专业队伍、研究方向等方面重复投资[14],企业资源配置过于分散,普遍存在重复配置、集中度低和利用效率[12]。重复建设与市场壁垒的问题导致整个军品产业的能源效率变低[59,61]。尽管学者一直都在呼吁相关的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重新组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11],但是组合的导向,即谁被谁组合的问题,却一直没有给出一个可行的标准。从绿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考虑重复产业重新组合的问题时,可考虑相关企业的绿色发展指标作为重新组合目标选择的依据。例如,假定两家企业都能生产出相同质量的军品时,则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当作被整合的目标。

将三相逆变器等效模型通过坐标变换得到d-q轴下的等效受控源模型[14],根据逆变电路等效关系求得逆变器-电机系统归算到直流端等效的开环阻抗为: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colorectal cancer is increasing rapidly, particularly among elderly patients. However, neither the safety nor the effectivenes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this demographic has yet been determined.

五、结 论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的问题。绿色发展要求逐步优化产业结构,降低污染排放,促使中国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中国真正可以由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迈进,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防工业从一定意义上讲属于高碳产业,存在高能耗、低能效、高排放等问题,我国军民融合的发展过去关注技术,未对环保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遵循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传统发展模式;如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则要兼顾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绿色发展和军民融合在目的和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实现途径上有着相似性,加强两者之间的对接,有其可能性和必然性。现有的相关研究已具备较高的理论深度,但实践性不足。比如,呼吁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降低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但具体实施起来调整难度大,且所需时间较长。短期内通过改变工业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以较快降低碳排放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本文提出以军民融合取消重复产业作为过渡手段,在不影响产业结构的前提下降排增效,从而推进绿色发展的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指出了军民融合与绿色发展两项政策的互通性,对文献和政策的分析论证了两者协调一致的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据此提出了实施建议。国家政策数量庞大,其中可以互联互通的其实很多。有些政府已经开始实施,如我国的收入分配政策协调机制建设,但学者却未研究将其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果政策的协调一致得以成功,那么将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并在多个政策领域得到推广。

2012年中西部高教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中西部地区共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9个,占全国新增数的78%;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02个,占全国新增数的79%;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8个,占全国新增数的72%;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7个,占全国新增数的69%。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其本质是满足培养博士、硕士条件成熟的学科,而实施高校学位点动态调整,其本质就是要进一步优化高校的学科结构布局与资源配置,提升与保障学位授权点建设的整体质量,促进高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更好地对接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使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步调协调一致[67]。在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之余,可以通过吸引学生到该地研修学位,促进高层次人才向西部地区集聚,提高移民、就业、创业率,进而推动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分担全国范围内的就业难问题。无论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还是就业问题,国家都颁布了相应的政策加以支撑,但是学位授予点向中西部倾斜,却间接解决了多方面的问题,体现了这一政策的高效率。

我们希望以军民融合和绿色发展为例,通过对其目的和重点实现路径的梳理,论证两者的相似性和协调发展的可行性,提出以军民融合推进绿色发展的新的理论视角,据此探讨实现政策协调一致的有效途径及其推广意义,吸引广大学者们的注意,促进政策协调互通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永庆, 吴元其. 政策矛盾现象初探[J]. 理论建设, 2009(5): 35-40.

[2] 黄春荣(Jhony Choon Yeong Ng), 谭清美, 黄梦蝶. 基于期望理论的军民融合主体行为分析[J]. 军民融合, 2016(5): 82-86.

[3] 王彦春, 冯耕中, 王能民. 制造商主导的低碳供应链减排策略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 2017(12): 72-75.

[4] 吴健茹, 管童伟, 朱殿骅. 对加强军事设施建设领域军民融合的思考[J]. 中国军转民, 2017(9): 74-76.

[5] 曹景建, 姜大立, 邹春荣. “军民融合”及其相近概念浅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2): 94-96.

[6] 寇伟.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 2012(24): 17-18.

[7] 马大来, 徐刚. 地方高校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6): 57-63.

[8] 贠天一. 军民融合:军民技术和产品实现双向互动[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18(1): 50-51.

[9] 栾大龙. 军民融合走向新时代[J]. 财经界, 2018(3): 20-22.

[10] 任志强.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建设项目体系的思考[J]. 中国军事科学, 2016(1): 39-44.

[11] 张纪海, 乔静杰.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模式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5): 111-116.

[12] 杨渝南, 张勇. 军民融合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5): 157-160.

[13] 叶继涛. 区域优势产业军民融合理论及创新对策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7(s1): 68-72.

[14] 丁锋, 魏兰.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思维[J]. 军工文化, 2016(z1): 45-47.

[15] 孙宏红, 马骁, 陈海涛, 肖思奎. 论军民融合要素整合[J]. 军事经济研究, 2012(12): 11-14.

[16] 张慧. 产业集聚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发展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12): 125-128.

[17] 赵立雨, 张萌物. 关中-天水经济区军民科技资源有效融合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1): 54-58.

[18] 李峰. 军民融合式资源配置的经济效应分析[J]. 军事经济研究, 2009(10): 17-20.

[19] 戴冬阳, 王金平, 石峰. 军民融合程度对军费开支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09(2): 39-40.

[20] 孙健慧. 国防工业协同创新系统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6:1.

[21] 徐辉, 许嵩.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8): 104-108.

[22] 谭清美, 王子龙. 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方式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141-150.

[23] 赵黎明, 孙健慧, 张海波. 军民融合技术协同创新行为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13): 111-117.

[24] 董晓辉, 张伟超. 军民两用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4(1): 1-5.

[25] 刘效广, 杨乃定. 军民融合视角下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9): 59-64.

[26] 杨志坚. 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4): 99-102.

[27] 陈丽娜, 张勇. 成德绵一体化发展中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理论模型[J]. 经济体制改革, 2017(2): 57-61.

[28] 郭尚芬, 杨波, 沈全华. 军民融合式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6): 95-97.

[29] 黄西川, 张天. 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来自江苏省5个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14): 148-153.

[30] 董晓辉.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J]. 系统科学学报, 2013(4): 60-64.

[31] 许达哲. 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之路[J]. 求是, 2015(13): 51-53.

[32] 丁德科, 刘敏, 张兴先. 军民融合: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抉择[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51-56.

[33] 杜人淮.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现实需求、内在机理和战略举措[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6): 51-55.

[34] 张近乐, 常宁花.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陕西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对策[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37-40.

[35] 周旭. 军民结合促进区域创新的机制与模式——以重庆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07(7): 15-22.

[36] 贺新闻, 王艳, 侯光明. 从军民融合的视角看国防科技工业的“三化”融合发展[J]. 中国软科学, 2010(10): 1-5.

[37] 鞠晓生, 黄朝峰. 军民融合,经济大国与大国战略——首届军民融合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论坛综述[J]. 经济研究, 2016(3): 190-192.

[38] 谢罗奇, 赵纯凯. 军民融合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及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16(6): 4-15.

[39] 湛泳, 赵纯凯. 资本市场发展、军民融合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 南开经济研究, 2016(5): 36-54.

[40] 陈诗一. 中国各地区低碳经济转型进程评估[J]. 经济研究, 2012(8): 32-44.

[41] 李宏岳, 陈然.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1): 66-71.

[42] 顾剑华. 中国低碳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趋势[J]. 西部论坛, 2017(2): 39-48.

[43] 吴晓雪. 低碳经济下河北省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时代金融, 2017(11): 89-91.

[44] 吴哲.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 经济研究导刊, 2015(20): 130-132.

[45] 段文斌, 刘大勇, 余泳泽. 异质性产业节能减排的技术路径与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4): 69-81.

[46] 栾莉. “中国梦”视域下的绿色发展研究[D]. 武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7:33.

[47] 廖明球. 绿色GDP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J]. 统计与决策, 2011(3): 12-14.

[48] 鲁万波, 仇婷婷, 杜磊. 中国不同经济增长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研究, 2013(4): 106-118.

[49] 谢志祥, 秦耀辰, 沈威, 荣培君.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7(3): 1-9.

[50] 石峰. 英国低碳经济发展及启示[J]. 宏观经济管理, 2015(9): 89-92.

[51] 刘进宝. 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政策研究[D].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29.

[52] 王修华, 王翔. 产业结构升级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J]. 软科学, 2012(3): 29-32.

[53] 张志新, 吴宗杰, 薛翘. 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模式转变研究[J]. 东岳论丛, 2014(1):135-139.

[54] 仲伟周, 姜锋, 万晓丽.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5(6): 88-96.

[55] 国家统计局. 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16-02-29][2018-09-30]. http://www.stats.gov.cn/tjszxfb/201602/t201602/29-1323991.html.

[56] 何小钢, 张耀辉.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发展方式转型——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2(3): 19-33.

[57] 张丽霞. 节能减排背景下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太原: 山西大学, 2010:29.

[58] 沙之杰.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1:205.

[59] 魏楚, 沈满洪. 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一个对中国能源低效的解释[J]. 世界经济, 2009(4): 84-96.

[60] 郑毓盛, 李崇高. 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64-72.

[61] 师博, 沈坤荣. 市场分割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 2008(9): 49-59.

[62] 许妙苗, 朱喜钢. 低碳视角下的城市产业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1(5): 85-91.

[63] 王辉. 军民技术创新体系协同模式与评价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4:92.

[64] 曹丽琼, 程芳琴.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环保产业集群化[J]. 中国科技信息, 2015(9): 110-111.

[65] 陆小成.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是视角[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12): 97-101.

[66] 程强, 赵琴琴, 辜穗. 协同视域下跨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6(8): 44-48.

[67] 李海楠. 学位点动态调整对接发展需求[N]. 中国经济时报, 2016-10-25(002).

Policy Harmonization Mechanisms Concerning Civil -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Jhony Choon Yeong Ng1,2,HUANG Mengdie3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Jiangsu , 211106; 2. Jiangsu Provincial Civil -Military Integr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Jiangsu , 211106; 3.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240)

Abstract :Great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 which share many commonalities in terms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f coordinated and handled appropriately, these two policies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both economic and national defense development. In regard of literature inadequacy concerning their policy connection and harmon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licy in-teroperability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ir policy harmonization feasibility.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ystem of green development should be extended to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whose resource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implementation should tak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screening system into account in turn. Thi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helps achieve the two policy aim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simultaneously. This paper finally discusses effective policy harmonization rout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extensions.

Key words : policy harmonizati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green development; industri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resource distribution optimization

收稿日期 :2018-11-17

作者简介 :Jhony Choon Yeong Ng(1986—),男,新加坡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专家、博士, 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防经济学2017年度优秀成果奖得主。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效率视角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AGL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能生产与服务网络体系中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及其供给战略”(项目编号:15BGL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运行与规制研究”(项目编号:NJ2017001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OPING行为对员工绩效影响机理及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NS201805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专题研究项目“习近平军民融合战略思想及其伟大意义”(项目编号:NX2017001)。

中图分类号 :E0-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646(2019)01-0006-09

(责任编辑 、校对 :臧莉娟)

标签:;  ;  ;  ;  ;  ;  ;  ;  

军民融合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协调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