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发展--缩小东西方差距的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平衡与发展--缩小东西方差距的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平衡与发展——关于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东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区域之间的先天性差异,造成了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国家已决定把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列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差距的形成

无庸讳言,经济的发展,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不可超出可以承受的界限。

如今这扩大的差距,也是十几年来倾斜发展的必然结局,它源之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由改革前的均衡布局进入梯度倾斜的发展战略。

实际上,在“六五”时期,我国地区经济指导方针已经开始转变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国家按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即先富带后富,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的策略,投资的重点开始向优势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倾斜。1984年,沿海各省区投资比重上升到47.2%,超过当年工业固定资产占全国43.4%的比重,平均每个职工占有建设资金2107元,比内陆地区的1823元高15.6%。其中幅度最大的是上海和广东。

“七五”时期,国家完善上一个五年计划,按东部——中部——西部顺序按排发展重点,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随之急剧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其投资比重达到各个计划时期中的最高点达52.5%,而中西部比重降到最低点。进入九十年代区域间经济发展已有了明显差距,西部投资相对偏少。如1991年国家投入全国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为330.62亿元,其中广东为46.01亿元,占总投资总数的14%。山东省为13.3亿元,占投资总数的4%。江苏13亿元,占投资总数的3.9%,这3个省投资占总额的21.9%。而西部地区的川、云、陕、甘、贵、新、宁、藏等九个省区总投资额仅达29.36亿元,仅占总投资的8.7%。1992年,广东和山东两省的工业总产值已达2000亿元,而陕西、甘肃两省的工业总产值仅为350亿元。

由于中央对东部投资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布置在沿海地区,大大增强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率先在沿海地区设立特区、开发区和开放区,国家在进出口权限、外汇留成和地方税利上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效益明显提高。吸引了内陆地区生产要素大量东流,使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受益程度明显高于内陆地区,使其区位优势和经济技术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也是由于沿海地区的区域优势和优惠政策,使外资投向集中在东部。如东部地区1990年至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国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而西部地区同期所占比重仅在6%左右,悬殊巨大,这些集中在东部地区相当一部分合资企业,借助合资企业“窗口”,事实上将许多应该外销的产品销到内地。这样,外资企业既拿了优惠政策又拿到了市场获得双重好处。

由此而见,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来,国家在投资上及对沿海地区实行过多的特殊政策,使东、西部地区在一个极不公平的环境中相互展开竞争,从而加剧了地区间差距的扩大。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由于税收政策的不合理,如产品税税率中,原材料工业重于加工工业,生产资料工业重于生活资料工业。

这就导致了新的投资热点集中在回收期短,收益大的加工工业上,而较少投入到能源,原材料等资金占用量大,资金利税率和资金产值率低的产业,从而使沿海地区以其强大的资金投入和特殊的优惠政策及区位优势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消费品市场。内陆地区虽然有建国以来的工业基础,但在国门开放的情况下,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更新改造,更没有政策上的扶持,面对外来的强大竞争显得苍白无力。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东部地区以强大的优势占据着全国的消费资料市场。应占有生产资料市场优势的中西部地区,在机器设备制造方面由于同国外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的技术水平差距,缺乏竞争力。在能源及原辅材料开发上,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而发挥不出强大的经济效益。

市场经济与东西差距

如果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的倒“U”字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非均衡过程即,区域发展差异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影响着我国倾斜发展方针的制定,那我们现在用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来分析一下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现今的东西差距及这种差距的扩大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在市场经济理论中曾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用于满足生产消费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虽然,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划分,有它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如:没有把运输、邮电、信息服务等产业包括进去,也不能把有些既生产生产资料又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或因产品本身利用目的的不同而简单划归。

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一划分产业结构的理论中看出:市场经济体制在开放的外部环境下,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产业因素及市场因素,和中国的对外开放,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东部地区供助雄厚的资金投入和优惠的政策大力上马见效快的消费品加工工业。如今,全国的消费品市场几乎被东部垄断,东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明显以第二部类产业结构为特征。解放以来,国家曾以战备战略,将大批大型、重型工业布署在内陆省份,使中西部地区具备一定的军工、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化学和机械设备制造的产业基础,也是我国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很明显中西部地区以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产业结构为主要特征。

八十年代起,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货币收入也大幅度增长,从而加剧了消费品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因此,为加工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时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国家的重点投资、优惠政策加上东部地区的地理优势,使其加工工业迅速发展。如果说,消费需求拉动的主要是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那么,消费资料工业的增长则必须以为其提供技术装备和原辅材料的生产生产资料行业的保障为前提。或着说,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应刺激生产资料的生产。

如果从一个封闭的环境和资金的合理投入情况下,应该有消费需求的增长,刺激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从而带动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也就是说,适时地给一些资源和重工业省区,加大投资和技术改造力度,即就是东部地区已占据了轻工消费品市场优势,中西部地区以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同样可以快速发展。

可实际并非如此。如今是第二部类企业发展迅猛,就业率高。第一部类企业,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所生产的机器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相当差距、其开发出的能源原材料、也极其有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类企业为迅速占领市场,提高自己的产品水平的产量,不惜重金大量从国外引进生产各种消费资料的专用设备。如八十年代,各地区大量引进、兴建的彩电生产线、冰箱生产线都曾达百条,汽车厂到目前仍有100多家。食品、家化、小家电等方面引进的生产线更是不计其数。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活力。这些国家是中国改革与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当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以机电产品的大量出口顺差,来支撑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而我国的机电产品进口用汇远高于出口创汇额,有的年份况竞高达十倍以上。1990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额为55.88亿美元,而进口额达到了449.87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分布在内地,经过40年建设,已具备了相当基础的庞大工业体系,由于没有及时得到资金外汇上的投入和政策上的“照顾”,在国门开放的情况下,面对与国外发达国家产品技术上几十年的差距,立刻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而这些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如果不充分发挥这一原有积累形成的巨大生产潜力,无疑是一种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一批较先进的工业技术、设备,将日趋落后,不适时利用,将被抛弃。

从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第二部类的持续发展是要以其产品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和能源,原材料的不断供给为基础的。占全国总面积88.7%的中西部地区,不仅是广大的消费品市场,更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东部及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依托。

众所周知,能源原材料的供应短缺,势必导致大量生产资料闲置,为了解决这部分企业的开工不足、生产闲置。国家不得不花费有限的外汇大量进口原材料。例如,1985年,我国钢材进口量高达1930万吨,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52%,用汇几乎等于我国原油出口换汇额。

根据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规律,第一部类企业的发展制约着第二部类企业的发展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也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设备及原材料来维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平衡与发展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日益加剧,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并且,区域经济的差异过大,还将导致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不利于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不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

从长远看,面积占全国80%以上,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如果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将不可避免地以其萎缩的资源供给及狭小的市场反作用于经济全局。这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所以,不论从增长所必需的社会经济秩序和政治经济理论来看,过度的非均衡给增长带来的是负效应。

诚然,目前乃到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这是因为西部在今天经济发展进程中,面对的是已被东部基本垄断的国内市场。只有中央政府能够集中巨额资金,通过培植西部经济发展动力源,强化其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带动西部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

除了中央政府能够为欠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创造机遇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外,西部人更要正确地审视自己,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立足于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多种产业,多种资源中开辟财源。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变到主要立足于现有基础,把建设的重点放在现有企业改造、充实和提高上,要扬长避短。很多中西部省份在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化纤工业、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机械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构及器材制造和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工业部门,都有着较强的发展势头。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更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为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西部,不仅是西部人的西部,也是中国的西部。只有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中央和西部、东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经济才能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  

平衡与发展--缩小东西方差距的思考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