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贵州省总队医院放射科 贵州 贵阳 5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诊断中,CT与MR表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对所有患者CT影像以及MR影像回顾分析,对比CT组与MR组在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中各征像的检出率。结果:CT组在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毛糙、关节面周边骨质增生等方面的检出率优于MR组;而MR成像在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等方面优于CT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检查方式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中各有不同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关键词】 腰椎小关节退变;CT诊断;MR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70-02
腰椎小关节是稳定人体脊柱并参与脊柱活动的重要部分,在脊柱的各项运动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损伤都会导致患者出现腰椎小关节退变进而出现慢性腰腿疼等疾病[1]。腰椎小关节退变以发病率高、病程长、诊治难度大等为主要的临床特点,且腰腿痛等症状的存在很有可能被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误诊率很高,因此对于该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目前临床常用CT扫描及磁共振扫描均能对小关节退变做出正确诊断,但由于两者成像原理不同,导致在不同退变的征象检出率及敏感度上有一定差异。为此,我们择取了60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展开研究,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诊断中CT与MR表现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的60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的资料来自于我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在28~77岁,平均(43.62±7.65)岁。均以慢性腰腿痛来诊,否认腰部手术史。60例患者共有186处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了CT成像检查与MR成像检查:(1)CT成像:使用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机,矩阵为512×512,扫描野为320mm×320mm,扫描的层厚度为5m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250mA;扫描的范围为第12胸椎上缘到骶椎,扫描完成后使用Syngo工作站1mm轴位重建,并做矢状位重建,全面观察腰椎情况;(2)MR成像:使用西门子ESSENZA 1.5T超导MR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腰椎扫描,扫描野为第12胸椎上缘到骶椎。扫描的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使用T1WI、T2WI、及T2WI压脂序列进行矢状位扫描,并行T2WI横断位扫描并加做脂肪抑制序列,扫描的层厚为6~8mm,扫描的间距为2~8mm,矩阵为512×51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不同诊断方式中患者腰椎小关节退变征像的检出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描述,计量资料以(x-±s)描述。
2.结果
在186个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检查中,CT检查在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毛糙、关节周边骨质增生、关节脱位、关节间隙狭窄、黄韧带钙化、小关节真空征以及小关节突碎裂等方面的检出率均优于MR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检查在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滑膜囊肿(或积液)、软骨下骨吸收等方面优于CT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3.讨论
腰椎小关节退变是引起中老年人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男性较女性多见,好发于下腰椎,以L4~L5、L5~S1多见[3]。腰椎小关节为滑膜关节,由与椎板相连接的上位椎体下关节突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组成,是稳定人体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重要部分,在脊柱自身稳定及脊柱力学传导上起重要作用。若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椎体与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超出了起传递作用的腰椎小关节荷载,就容易导致小关节的撞击,造成小关节磨损与小关节损伤。
在临床诊断中,通常会采用CT成像与MR成像的方式来对椎小关节疾病进行诊断。其中,CT成像具有密度分辨率较高,对钙化敏感的特点,对于患者腰椎小关节中的增生、骨赘形成、黄韧带钙化、肥大以及畸形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4];而MR成像则属于一种对于人体软组织病变具有较高敏感度的诊断方式,能够有效显示患者早期关节退变所致的滑膜增生、软骨损伤及软骨下骨吸收。MR成像对水的高度敏感性还能够清晰显示出小关节滑膜积液、滑膜囊肿等情况。此外,MR与CT相比,无电离辐射损伤[5],较适宜某些特殊人群检查,如孕妇、儿童等。在本次分析中,两组检查方式在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中各征象的检出率有差别:CT检查在以骨质改变为主的征象上——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毛糙、关节面周边骨质增生、关节脱位、关节间隙变窄、黄韧带钙化、关节真空征以及小关节突碎裂——有较高敏感性。而MR检查在软组织改变方面,有较高特异性,对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滑膜囊肿(或积液)、软骨下骨吸收等病变检出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本研究的结果可知,CT与MR检查方式均能对腰椎小关节退变做出诊断,但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中各有不同特点,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检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伟军,霍敏华,张雷,等.MRI脂肪抑制序列在早期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7,(02):170-172.
[2]冀旭.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CT诊断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10):126-127.
[3]杜富猛,杨仁权.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分析(附100例报告)[J].贵州医药,2017,(01):66-67.
[4]王丰富,戚洪波,杨旦君.腰椎小关节退变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05):806-807,811.
[5]刘小芳.腰椎小关节退变的临床CT诊断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0):1406-1407.
论文作者:彭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关节论文; 腰椎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软骨论文; 损伤论文; 等方面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