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县郑路中心卫生院 山东商河 251611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腰间盘突出MRI和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接收的疑似腰间盘突出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经后期检查均确诊为腰间盘突出症,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对比受检患者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学征象,并结合临床确诊率分析两种手段的检出率。结果:通过不同影像检查后得出,CT检出率为(108)90%,MRI检出率为(110)91.67%,(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此外,MRI影像征象显示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形检出率较CT效果显著,但CT影像显示钙化灶和积气效果优于MRI,(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使用CT和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显著,但各有独特优势,在实际情况下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从而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借鉴。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I;影像;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按照发病部位分为:中央型、旁侧型、旁中央型、极外侧型。发病主要涉及包括髓核、纤维环、软骨板等腰椎间盘各部分[1],特别是髓核由于多重因素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物理作用下,造成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2],进而导致相邻脊神经压迫产生病变。传统的X线使用简便,价格低廉,但是不能直接反映椎间盘突出是否存在的,临床通常采用CT和磁共振进行辅助检查。本研究在分别使用CT和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取得了满意的检查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疑似腰间盘突出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33例,年龄在26-82岁,平均年龄为46.4±7.9岁。所有患者依从性良好,均经手术病理检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签署医院伦理知情同意书,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排除严重心肝功能不全患者、幽闭恐惧症、血液系统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疾患等。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的检测,有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检查医师进行检测。①CT检查:CT设备使用由美国通用公司提供的64层螺旋CT机进行监测,嘱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医师为患者在量定准确的定位摄影,同时在定位影像中设定扫描线,分别对患者腰L1-L2,L2-L3,L3-L4,L4-L5,L5-S1进行同性扫描,矩阵512×512,螺距0.8,准直0.7mm,球管电流250mA,电压120kV,厚度1mm,每个椎间盘扫描5-7次;②MRI检查:使用浙江嘉恒公司提供的JG35P-0.35T型号MRI进行检测,嘱患者取合适体位,由头到脚的的顺序进入设备中,扫描的序列分别为SAGT1W1,T2W1,FST2W1,TRAT2W1,扫描厚度为4.0mm,层间距为1.0mm。相关技术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椎间盘信号变化范围,并根据个信号点发出的影像综合判断患者椎间盘突出状态、脊髓受压及硬膜囊压迫情况。
1.3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后,对比受检患者两种检查手段的影像学征象,分别判断患者钙化、积气、椎间盘变形、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及神经根受压等各项指标的检出情况,并结合临床确诊率分析两种手段的检出率。
1.4统计学意义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建组间对比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不同影像检查后得出,CT检出率为(108)90%,MRI检出率为(110)91.67%,(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此外,MRI影像征象显示椎间盘变性、硬膜囊受压及脊髓变形检出率较CT效果显著,但CT影像显示钙化灶和积气效果优于MRI,见表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基于退行性病变基础上累加受损导致的,是一个累积伤加重椎间盘退变的恶性循环过程,再加上人体具有特殊的腰椎解剖学结构,一般以腰4-5或腰5-骶1发病率最高[3]。临床以腰痛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一侧下肢麻木、下肢放射性疼痛、大小便障碍,甚至瘫痪等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单纯的X线检查和有创的椎管造影检查都存在显著局限性,故一般选择CT和MRI进行辅助诊断。CT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可以明显的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和形态,而且可以精准的展示椎板和黄韧带肥厚情况、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的具体影响[4],并且CT操作简便快捷,扫描范围大,价格合理,目前已被人们广泛接受。MRI是一种无放射性损害的检查,较CT更能全面精准地发现腰椎键盘发生病变的具体情况,通过特有的矢状面扫描技术,可以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位置与周围神经根以及硬膜囊的破损程度[5-6],是临床辅助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表明,临床使用CT和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显著,但各有独特优势,在实际情况下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从而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出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金勇,赵斌.浅谈CT检查及MRI检查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4):34-35.
[2]黑龙,赵建国,马莉琼,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蜕变程度的MRI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9):8-7=812.
[3]Philipp Maximilian Eichen,Nils Achilles,Volfer Konig,et al.Nucleoplasty,a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 for disc decompress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clinical studies.Pain Physician,2014,17:149-173.
[4]陈旭,张如意,张琳,等.影响引导下经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1例报告[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8):678-679.
[5]关家文,张洪涛,孙海涛,等.椎管内骨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分析与内镜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21):1932-1937.
[6]汪政武,高肖波,陈波,等.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注射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2):145-150.
论文作者:王会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患者论文; 椎间盘论文; 检出论文; 腰椎间盘突出论文; 影像论文; 统计学论文; 椎管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