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建议论文_陈杨,陈曦,代瑞环

(江油市九〇三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总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依帕司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不同方法对应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电生理学指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指标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在电生理学指标方面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甲钴胺治疗效果差异较小,可作为甲钴胺的替代治疗方法。

【关键词】依帕司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075-02

糖尿病有较多的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为常见,而且危害较大,尤其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除了做好糖尿病患者自身血糖控制外,还应及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减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影响[1]。甲钴胺属于常用营养神经药物,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广泛。为进一步延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我院对2014年8月到2017年4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依帕司他治疗治疗,总体治疗效果明显,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例收治时间为2014年8月到2017年4月,根据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中在年龄方面:年龄44岁~78岁、平均年龄为(61.5±4.3)岁;在性别方面: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36例;在病程方面:病程5年~10年、平均病程(7.9±1.1)年;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方面:年龄41岁~76岁、平均年龄为(61.0±4.7)岁;在性别方面: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4例;在病程方面:病程6年~11年、平均病程(8.1±0.9)年。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验后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满足可比性要求(P>0.05)。

1.2 方法

基础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控制血糖,具体的通过饮食治疗、体育锻炼、口服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等,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实施对症治疗。

对照组:所有患者采用甲钴胺片治疗,具体的为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30812,每次0.5mg,每日3次。

观察组:所有患者采用依帕司他治疗,具体的为扬子江药业集团南京海陵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40012,每次50mg,每日3次,饭前口服。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在治疗期间做好相关参数的记录。在治疗完成后采用神经电位诱发仪对缓和的电生理实施检查。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中观察指标有:(1)患者治疗前后的电生理指标参数变化,具体的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以及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2)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4 评价指标

综合患者的疼痛以及感觉异常情况进行治疗效果综合评价,其中疼痛评分采用VAS评分法,感觉异常情况则分为不同等级,总体而言,将患者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改善率不小于80.0%,感觉异常等级下降不小于2个;有效: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改善率处于20.0%—80.0%,感觉异常等级下降为1个;无效: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改善率小于20.0%,感觉异常等级下降不足1个。(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根据观察指标要求对关键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具体的为统计学软件SPSS19.0,其中不同检查方法和病理学诊断情况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如下:P<0.05,表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电生理指标改变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MNCV为(41.6±4.5),治疗后为(44.8±2.6),治疗前正中神经SNCV为(38.4±3.6),治疗后为(42.7±4.1),治疗前的脑神经MNCV为(30.2±6.1),治疗后为(33.47±5.4);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MNCV为(42.1±3.9),治疗后为(44.5±3.8),治疗前正中神经SNCV为(40.1±2.9),治疗后为(42.5±3.8),治疗前的脑神经MNCV为(29.8±5.8),治疗后为(31.2±4.5)。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对于治疗前在上述指标方面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上述指标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综合评价后对应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而对照组综合评价后对应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6%,两组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相差3.4%,总体差异较小,经统计学软件分析后显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

3.讨论

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现阶段对于糖尿病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临床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方法控制患者血糖,保证患者血糖处于理想水平内[2]。糖尿病患者有较长的病程,当血糖长期不能控制在理想水平或者是血糖变化波动较大的情况下,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3]。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种类繁多,比如:自主神经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单神经病等。这些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对患者的自主神经、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等产生影响,使得患者在来临床上逐渐表现出相关症状,如:肢体麻木、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对于确诊的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

对于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常规主要是需要血糖的控制,避免血糖控制不理想造成的病情加重。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基础治疗阶段还需要采取对症治疗方法。促进神代谢以及神经营养治疗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重要思路。常规治疗中多采用甲钴胺片,现代临床研究表明[4],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该药物能够促进卵磷脂合成,加速形成神经元髓鞘,这些都能够抑制患者存在的周围神经病变,与此同时,甲钴胺还能够参与脑细胞合成、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合成,保证轴突运输功能的正常发挥,使得轴突能够再生,抑制各类神经退变,通过上述综合作用逐步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保证了神经功能的正常。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采用了依帕司他,该药物属于一种可逆性醛糖还原酶非竞争性抑制剂,能够选择性的抑制醛糖还原酶。有学者研究后认为[5],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对红细胞中山梨醇的累计过程产生抑制,而且能够较好地发挥降血糖作用,使得患者血糖处于平稳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较高。本文中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分别采用了甲钴胺和依帕司他,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电生理指标方面的改善较为接近,治疗总有效率几乎不具备差异性,表明依帕司他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能够取得与甲钴胺相同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依帕司他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甲钴胺治疗效果差异较小,可作为甲钴胺的替代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华.复方芪藤通络汤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 中医学报,2016,31(12):1874-1879.

[2]胡雪剑,任建功,罗晖,杨燕.依帕司他联合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震动感觉阈值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2):1022-1024.

[3]许学忠,穆攀伟,王曼曼.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6,31(04):479-482.

[4]杨晓琴.黄芪桂枝五物汤与依帕司他联用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探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03):687-689.

[5]沈唯薇,胡文静,邓敏,范小云,龙敏,谢宗义.普瑞巴林联合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 现代医药卫生,2016,32(03):325-327.

论文作者:陈杨,陈曦,代瑞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6

标签:;  ;  ;  ;  ;  ;  ;  ;  

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临床分析建议论文_陈杨,陈曦,代瑞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