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行霸王及其历史变迁_井陉论文

刍议太行八陉及其历史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行论文,刍议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 中图法 K928.6

太行八陉是历史时期华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自然通道。由南至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孤陉、蒲阴陉、军都陉(图1)。考证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和交通发展,对进一步开发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环境、形成更科学、更丰富的旅游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太行八陉示意图

Fig.1 The eight ancient roads in the Taihang Mountainarea

1 八陉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变迁

何为陉?《尔雅》曰:“连山中断为陉。”陉就其原意讲是指自然山脉的中断之处,但就太行八陉来讲,是指两山中断之处的狭长地带,即自然道路。太行八陉一词始于何时,无确切资料可考。见于记载最早的是《读史方舆纪要》转引晋代郭缘生撰的《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但是,八陉的历史并非始于晋,早在春秋时期太行八陉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此用兵打仗屡屡发生[1~4]。

1.1 轵关陉

轵关最早见于《战国策·赵策》,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这里的轵道是指河南济源县境豫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孔道,轵关即轵道之要冲。“轵”为车轴端[5],此处意为古代能够行车的道路。“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6]。可见,轵关陉即为轵道之关陉。

历史时期发生在轵关陉的战事很多,据统计从公元238年至575年较大的就有8次。

唐以后有关轵关陉的记载不多,《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元丰九域志》和《元史·地理志》对轵关陉均无记入。这期间晋豫之间的往来东移至沁水河谷即太行陉一带。明以后,轵关陉虽有记载[7],但也是防范北扰的一种关隘。

1.2 太行陉

《读史方舆纪要》载:“天井关,亦曰太行关,在泽州南四十五里,太行山顶南北要冲也”。因“关南有天井泉三所,其深不测”而名。“太行陉阔三步,长四十里”[8]。又因太行陉紧邻沁水与丹水,又名丹陉。

太行陉的历史可上溯自先秦时期。《国语·齐语》载“桓公悬车束马窬太行”。《战国策》范睢曰:“北断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师不下”。汉阳朔2年(公元前23年)秋,关东发大水,汉帝下诏曰,逃亡者进入太行关的不要刁难阻止。后汉初,冯异从河北出发,由北向南攻袭天井关后,曾获取上党的两座城镇。汉大将王梁做野王时,曾北守天井关,因占据地利之便,刘衍攻取十多次未克。元和2年(公元85年),汉章帝刘烜巡幸河东“登太行,至天井关”[9]。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10]。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刘渊占据山西立为汉王,为堵晋军北伐的必经之路,于公元309年派其子刘聪等十名将领南据太行陉。晋太元19年(公元394年),慕容垂在长子攻袭慕容永时,由河北磁县率军进入天井关。唐武德3年(公元620年),李世民攻占据东都的王世充,分遣数将由太行陉南下。唐会昌3年(公元843年),刘稹盘据泽、潞叛唐,唐王朝曾遣马继和忠武帅王宰等由天井关北上平叛,每次进军都必须先攻破天井关方可进入泽潞之地。中和4年(公元884年),黄巢进占河南各地,河东帅李克用多次率兵由天井关南去救援。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天井关被赐名为雄定关。元末还曾叫平阳关。至正17年(公元1357年),“扩廓守平阳关,保据泽、潞二州是也”[10]。

1.3 白陉

白陉为太行第三陉,《元和郡县志》载:“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在今河内。”河内泛指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读史方舆纪要》载:“白陉位于辉县西五十里”,在今辉县薄壁以西。有的书将白陉误为孟门,这一点是值得讨论的。孟门是太行山东部孟门山的一个缺口。《左传》襄公20年,“齐侯伐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朝歌是商代帝辛(纣)的别都(今河南淇县)。齐侯由东而西先取朝歌,再入孟门,然后才登太行。可见,孟门在今淇县和太行之间。《史记·吴起传》又载:“左孟门,右太行”。把孟门和太行放在左右两处来讲,显然孟门并非太行之门,更与《读史方舆纪要》所载的白陉在“辉县西五十里”的地方相差甚远。因此,白陉与孟门的具体位置还应进一步查实考证。

白陉的历史始于何时,无确切记载。《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只提到“太行在西北”,未说山中有任何关陉。晋代郭缘生既将白陉列为太行第三陉,说明白陉的历史至少始于晋代。唐《元和郡县志》,将太行陉与白陉并提,白陉仍是进入上党地区一个重要关隘。宋代,白陉属河北西路卫州共城县,但是,宋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并未提及白陉。《嘉庆重修一统志》卷190载:“在辉县西五十里,接修武有白陉,太行第三陉也”。在明末清初修的《读史方舆纪要》中,也只是提到“有白陉”,也未述及其历史。在清末修的《河南通志》、《卫辉府志》中仍查不到白陉。因此,白陉的历史很难考,这大概有两种原因:其一是史籍中有关白陉的记载缺漏;其二是白陉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于交通往来。八径中的大多关陉附近都是河谷狭口,而白陉只是盘旋在山峰中的崎岖小道,交通往来十分不便,打仗用兵经常绕道而行。

1.4 滏口陉

“八陉第四曰滏口陉,山岭高深,实为险阨”[11]。其位置在河北武安县东南20里。有关陉名的由来,《魏书·地形志》载:“临漳有鼓山”。鼓山,一名滏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滏水出焉。泉泉源奋涌,若滏水之汤,故以滏口名之[11]。滏口陉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东晋16国时期。这一阶段邺城五朝为都即后赵、前燕、北朝、东魏、北齐均在此建都,滏口陉距邺都不足百里,为邺都的西门户,自然作为要塞戍守。晋永和6年(公元350年),石赵冉闵起兵,赵将张沈把守滏口陉。太元19年(公元394年),慕容垂亲率大军出滏口。北魏孝庄帝建义初年(公元528年),葛荣率众号称百万围邺,尔朱荣从晋阳发兵,东出滏口,打败了葛荣大军。北魏永安3年(公元530年),魏主派杨津督并肆等九州诸军,因兵士不足,拟从滏口陉入并州召募兵卒,接着尔朱兆遣高欢统领并肆等六镇,高欢即从晋阳东出滏口,高乾闻讯,从信都(河北冀县)迎谒于滏口陉。大昌初,高欢从邺再次入滏口,击尔朱兆于晋阳。后周建德5年(公元576年)周军大举攻齐,先破晋阳,擒延宗,又经滏口陉进军齐都邺城。

此后,《新唐书·地理志》、《元丰九域志》、《明史·地理志》等均未提及滏口陉。

1.5 井陉

井陉是八陉中开发较早、且较大的关陉之一,其位置在今河北省井陉西北的井陉山。“陉山,在(井陉)县东南八十里。四面高,中央下,如井,故曰井陉”[12]。《吕氏春秋》:“天下九塞[1],井陉其一,亦曰土门”。《读史方舆纪要》转引《关地记》对井陉地理形势作了详尽的描述:“太行八陉,其第五陉曰土门关。今山势自西南而东北,层峦迭岭,参差环列,方数百里。至井陉县东北五十里曰陉山,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故曰井陉。”

井陉的历史变迁从先秦至明清载于史籍的比较多。赵武灵王20年(公元前306年),大将赵希利用井陉之地理优势,伏于井陉两侧,打败了林胡和代国的军兵。秦始皇18年(公元前229年),王将王翦领兵由井陉攻打赵国。37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死于沙丘(河北钜鹿),从井陉经九原运回咸阳。汉3年(公元204),汉高祖刘邦令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号称20万赵兵,守于井陉口,被锐不可挡的汉军击败。

东晋16国时期,各族统治者在晋冀等地割据一方,后燕定都中山(河北定县)、西燕迁都长子(山西长治市)、后赵建都襄国(河北邢台)后又迁都邺(河北临漳),因而,井陉关战事纷纷,成为必争之地。晋太元18年(公元393年),后燕王慕容垂从都城中山分路出兵,经井陉攻晋阳。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从晋阳起兵攻后燕都城中山。武泰初(公元528年),秀容(山西忻县)酋长尔朱荣占据井陉险要地形,大破葛荣军。普泰初(公元531年),高欢起兵于信都(河北衡水西南),尔朱兆经井陉三次攻邺,被高欢击败,最后弃晋北逃。隋仁寿末(公元604年),汉王杨谅在并州起兵叛隋,派刘建为将经井陉进军河北等地。公元679年,依附于唐朝的突厥部叛唐,唐高宗李治派曹怀舜为将屯兵井陉,以防突厥深入唐的腹地。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叛唐,叛军据守井陉天险与唐王朝相对峙,后又攻破长安。从公元755年至公元959年,先后10次派兵进出井陉关,其中有4次由山西东出,有6次由河北西入。

北宋太平兴国中(公元980年),宋太宗赵光义经井陉至太原又去常山。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驻守北京的大将种师闵与金国大将斡离不大战于井陉,斡离不攻陷了正定。元至正18年(公元1358年)察罕在井陉聚集重兵,屯列要塞,打败了农民起义刘福通的军队。明朝初年明王朝从正定发兵,两入井陉,攻下平定州,再克太原,取元上都开平(内蒙多信)之后,又在井陉“特设官军戍守”。

1.6 飞孤陉

飞孤陉“在代郡南四十里”[13],《读史方舆纪要》载:飞孤陉“蔚州广昌县北二十里”。广昌县即今河北涞源县。又转引《名胜志》:“相传有孤于紫荆关食五颗松子,成飞孤,故名”。这不过是传说而已,实际上飞孤陉名的由来与该处地形有重要关系,其地“西崖峭立,一线微通,迤逦宛延,百里有余”。自然飞孤也难以通过。

楚汉相争时,刘邦的谋臣郦食其建议要据守飞孤之口。汉文帝以令免为车骑将军屯守飞孤陉,以防匈奴入侵。后汉建武12年(公元36年),光武帝刘秀“诏霸将驰刑徒六千人与杜茂治飞孤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14]。晋建兴4年(公元336年),石勒攻陷北方割据势力,西晋驻守太原的刺史刘琨北逃,他越过飞孤陉,投奔占据幽州的鲜卑酋长段匹。后魏太和6年(公元482年),北魏从各地调集了5万人修治飞孤道。从代县、灵邱、南过太行一直修到河北定县。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农民起义首领葛荣率军南下进攻洛阳,尔朱荣引北部柔然兵,东出飞孤口,大败葛荣军。

唐五代时期,在飞孤陉发生较大的战事共7次。唐武后圣历初(约公元698年),突厥将领默啜先占据飞孤陉,然后攻取了河北定县。建中4年(公元783年),唐将李晟从河北易县西入飞孤道,讨伐叛军朱訿。光化5年(公元902年),朱全忠令王处直领兵从易县,越飞孤陉,将占据太原的朱克用打败。朱梁乾化2年(公元912年),晋王李存勖令周德威从太原北上,东出飞孤陉,攻破幽州。后唐清泰末(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反唐,反唐废帝命大将赵德钧自飞孤口南下,从背部击契丹军。宋辽时期,飞孤陉成了据守晋北的军事要塞。宋雍熙3年(公元986年),宋将潘美、贺令图发兵救蔚县,结果被契丹大军大败于飞孤。飞孤陉一失,其外围的浑源、应县、朔县诸地就先后被契丹占据了。

飞孤道是否就是灵丘道?北魏太和6年(公元482年),“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15],因道出灵丘县故名。这条路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达中山(河北定县)。而飞孤道的开凿见于史籍要比灵丘道早(446年),其修治于后汉建武12年(公元36年)。也是因道出飞孤而得名。飞孤陉在明代仍见于史籍,(广昌)“县飞孤关在北”[16]。《清史稿》卷54也记载了飞孤口的具体位置:“易州,广昌县黑石岭镇,古飞孤口”。

1.7 蒲阴陉

浦阴陉在“保定府易州西八十里”,即今河北易县西,古称子庄关或五阮关,宋名金陂关,金元以来又称紫荆关。

蒲阴陉的历史唐宋以前见于记载的不多,自金元定都北京以后,蒲阴陉作为京都的西门户,其位置至为重要。汉阳朔3年(公元前22年),函谷关以东发了大水,汉成帝刘骜曾下诏,凡是逃荒进入函谷关、天井关、壶口、五原关的流民都不得久留。建武21年(公元45年),乌桓进兵中原,汉帝派大将马援出紫荆关,乘其不备袭击乌桓。

《水经注》卷11易水东:“左与子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经五公城西。”

宋人称蒲阴陉为金陂关,后来发现山上多紫荆树,又改名为紫荆关。金代女真族由会宁(黑龙江阿城南)迁都中都(北京)后,蒲阴陉的政治地位也发生变化,嘉定2年(公元1209年)蒙古贵族进攻金兵把守的居庸关,蒙军将主力绕至紫荆关,利用地势险要的条件,在五回岭(河北易县境)大败金兵。元致和初年(公元1328年)上都(今内蒙多伦)王忽剌台进入紫荆关以后,游兵曾逼至燕京城南,在卢沟桥与元朝燕京留守燕帖木儿进行了一场激战。明初大将华云龙向帝王建议,紫荆关应该设立千户所,明王朝采纳了他的意见,在紫荆关屯重兵守御。尽管如此,这里战争仍纷纷不断,仅正统末年(公元1447年)至嘉靖32年(公元1553年)就多达十几次。正统14年(公元1449年),蒙古军攻破紫荆关,明英宗被瓦剌军所俘,史称“土木之变”。天顺3年(公元1457年),蒙军进犯大同、雁北、忻州、代州等地,明帝命大将颜彪、冯宗率兵屯守紫荆、倒马关两关。宏治4年(公元1491年),明大将高铨建议在紫荆关、拒马河的北二三里铺增筑城堡、派兵戍守。嘉靖32年(公元1553年)蒙古俺答进兵明边,从大同南下,在紫荆关一带与明军展开激战。

1.8 军都陉

昌平县“北十五里有军都陉”。因陉在军都山,故名军都陉。有一些史籍中将居庸关与军都陉并提,是因居庸关为军都陉道上的关隘,居庸关亦曰蓟门关,北齐曾叫纳款关。均为南口至八达岭通往桑干盆地的天然孔道。

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驻守上谷(河北怀来)的太守耿况在居庸关迎接刘玄派往上谷的使者。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至75年),匈奴骑军路经军都陉,耿舒袭破其众,斩匈奴两王。建武15年(公元394年)东汉曾把代郡和上谷郡的百姓迁至居庸关居住。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鲜卑族再次进犯居庸关。建武6年(公元340年),后赵国王石虎亲率大军从军都陉抵蓟城,又攻破武遂津(徐水)。永和元年(公元350年),前燕国王令慕容舆率兵西出居庸关。太元21年(公元39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派大军从东路出居庸关袭幽州。孝昌初(公元525年),杜洛周于上谷起义,北魏急调幽州刺史常景去讨伐,从卢龙到居庸都派了重兵据险防守,幽州都督元谭亲驻居庸关,不久双方交战,居庸关为义军所攻克。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7年(公元556年),调集百姓,修建长城,东至居庸关西至大同约九百余里。

唐武宗会昌2年(公元842年),幽州发生兵乱,吴仲舒建议,只要控制居庸关,就可断其粮道。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进攻幽州,在居庸关大败幽州救兵李匡。宋宣和4年(公元1122年),金兵进攻辽都燕京,辽的精锐部队扼守居庸关,当金兵行至关前,两旁的石头崩裂下来,压死很多兵卒,辽守兵不战而溃。

元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怀王至大都即位后,燕帖木儿即派其弟撒敦把守居庸关。同年,文宗又下令修治居庸,调集壮兵守卫。至正24年(公元1364年),元将勃罗帖木儿从居庸关进兵京都,元皇太子逃往扩廓军中。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明王朝刚进入元都不久,即派大将徐达领重兵把守军都陉,再次修堡筑垒。永乐2年(公元1404年),明王朝在军都陉置卫,下设5个千户所,每所1120人。

2 太行八陉的历史意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2.1 历史意义

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太行八陉烽火末断、干戈不息,尽管朝代更替不迭,而太行可依恃之险,却一仍从前。秦昭王曾依据太行“威天下”,汉高祖曾以太行“得天下”,汉刘秀曾以太行“复天下”,魏武帝曾以太行“争天下”,唐太宗曾以太行“并天下”;元、明、清三代曾以太行“安天下”。可见,太行八陉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太行八陉就其地理位置讲,可分为南四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和北四陉(军都陉、浦阴陉、飞孤陉、井陉)。随着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北移,南北四陉的作用也随之变化。在宋代以前,政治中心集中在长安、洛阳、开封、邺等,南四陉是中原的自然北屏,该线以南川原平衍、少险可依,占据南四陉,控扼太行山南端,处于居高临下之势,攻京都者可驰骤易达;保京都者可屏藩坚固。元以后,建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移至京都,太行北四陉成了安邦卫国的门户,所以从元开始当政王朝都要在北四陉修堡筑垒,加固长城,守以重兵,比如仅军都陉一处,明朝即派守兵13762人,置道口墩塞73个、城2个、堡3个。

2.2 交通意义

太行八陉本是太行山的自然关隘,随着历史时期人文活动的增加,由关隘驿站逐步拓展为车骑大道直至今日之高速公路。

早在先秦时期太行八陉中的一些已成为皇帝行幸的道路,这对以后太行八陉交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约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出巡,由洛阳东启程,经太行陉进入山西,到达平定县东,遇雨雪在井陉狩猎,又北行至五台。有些陉道虽帝王没有巡幸,但由于战争的需要曾多次修筑道路,如汉代曾用6000名囚徒修飞孤道。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太行八陉中有些得到开发和拓展,主要是代州(代县)经飞孤陉至易州(易县),石艾(平定)经井陉至恒州(正定)、潞州(长治)经滏口陉至邯郸(今邯郸)、泽州(晋城)经太行陉至怀州(今沁阳)、幽州(北京)经军都陉至妫州(今怀来县东)。

明清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驿运路线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交通网络,太行八陉基本成为驿道干线,这对近代以来京、晋、冀交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轵关陉在明清时期是河南济源向西北通往杲落(今山西垣曲)的路线,在八陉中这是较小的道路,至今仍是乡镇之间的公路。太行陉是河南怀庆府(沁阳)通往山西泽州(晋城)的交通大道,现在仍是勾通豫北和晋东南的主要通道。白陉是河南辉县通往山西陵川县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未得到大规模开发。滏口陉是潞安府(山西长治市)通往邯郸的主要路线,今天这条线公路、铁路均得到开发。井陉是平定州(今平定县)至真定府的唯一通道,这条路曾经是“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今天却是太原通往河北最大公路、铁路干线,刚开通的太旧高速公路即由此东出。飞孤陉和蒲阴陉基本上是一条干线,是大同府通往河北广昌(涞源)的要道。这条路至广昌后又折向北至蔚州(河北蔚县),今天这条线铁路、公路并行,是晋北通往河北的主要干线。军都陉是京师顺天府(北京市)通往延庆州(延庆县)的天然通道。如今这条线不仅是北京西郊的主要旅游线路,也是京都通往张家口及内蒙的主要干线。

2.3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太行八陉就其本身的复原价值来讲并无太大意义,但是,由其地貌型态孕育出来的自然旅游资源,不仅类型多而且各具特色,有较高的旅游、观赏和疗养价值。再与太行山区域已开发出来的现有的112处[2]名胜古迹相融合,对优化本区的旅游环境和开发本区的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17]。

军都陉又称关沟,史书中有“关沟七十二景”之说,现在开发的虽不足72景,但有些资源还有开发的价值。就军都陉整个陉段看,从南口经居庸关、八达岭到关外岔道,高山深涧,峭壁悬崖、葱笼郁茂、苍翠层叠确实令人赞叹叫绝,因而被金章宗钦定为燕景“八景之一”。同时,军都陉的防御体系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有代表性的,居庸关是整个陉道的中枢,其关城历代王朝均有维修,关城中心为雕刻精美的云台。八达岭是军都山的主峰,海拔1015m。蒲阴陉是狭长数十里的陉道,道口有紫荆关,位于居庸关与倒马关之间,号称内三关,原关门上有“紫塞荆城”石刻,尽管关城已倾圮,仍可复原重建,因为这一带在盛夏时节,漫山紫荆盛开,花香四溢,确实罕见,再加上两侧的长城景色,崖壁峭立,状如列屏,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同时还可与本区的燕下都遗址、荆轲山上的荆轲塔、永宁山下的清西陵、泰陵、狼牙山、烈士塔、易县道德经幢等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观赏游览区域。

井陉是交通流量最大的通道,在井陉西有苍岩山,相传此处是南阳公主的修行之所,危崖峭壁、群峦积翠,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之盛名。再西有娘子关及其瀑布,在此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巾帼故事。关北(孟县境内)有尚未开发的藏山,相传有晋国大夫赵盾被晋灵公杀害后的故事,这里庙宇依山建造、亭台楼阁俱有,入口处有龙凤二松、崖上积水成沼,山上十景奇丽壮观。关南(平定境内)还有不被人知的冠山,明末清初的傅山曾在此隐居,金代资福寺为主要建筑,题字石刻遍布全山,书院亭台文阁十余处。孟县城北的寺平庄温泉,是山西省目前已开发的五大温泉之一,这一区域集旅游、观光、疗养为一体,极有开发价值。

轵关陉和太行陉均在太行山的南翼,又与中条山紧邻,其附近有王屋山,誉为“天下第一洞天”。还有大明寺、阳台宫、延庆寺舍利塔、奉仙观、济渎庙、盘谷寺、天宁寺三圣塔、悬谷山摩崖造像、清真寺等。再西北是原始森林历山旅游区,该区内有舜王坪、白云涧、下川遗址、山辿岩景区、蟒河风景区等,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有一些尚未得到开发。

从上述内容可见,太行山不仅是名胜古迹及人文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而且是自然景观雄、秀、幽、奇、妙趣横生的天然乐园,科学地将人文与自然结合起来,本区的旅游业将会有更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

注释:

[1]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淆坂(以上均在河南)、井陉、令疵、居庸(以上均在河北)、雁门(山西)。

[2] 根据《中国名胜辞典》统计,国家文物局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标签:;  ;  ;  ;  ;  ;  ;  

论太行霸王及其历史变迁_井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