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群资源环境整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_可持续发展论文

大城市群资源环境整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_可持续发展论文

大城市群(圈)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群论文,为例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化与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02)03-0052-06

依据发达国家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及态势,专家预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城市发展将呈现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两大趋势[1]。在“2001中国城市化论坛”上,专家呼吁中国要形成大城市群(圈)概念,重视城市群(圈)的发展模式。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圈)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将成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

城市群[2]是指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聚集于城市的非农产业活动和城市的其他功能对周围城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大,使周围一定范围内城市与中心城市能够保持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从而形成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共享,产业活动紧密关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一般由一个或两个核心城市,外加数目不等的一般城市组成。从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高度,审视城市群(圈)的发展,以整体的观念把城市群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研究改善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途径,注重区域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珠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最大主体,是中国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活力的重要增长极之一,也是未来中国最有望发展成为国际性超大城市群的地区之一,对珠三角城市群进行资源环境一体化框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具有重大意义。

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发展战略

1.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

珠江三角洲(指小三角)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面向南中国海,为珠江出口处,毗邻港澳,土地面积4.17万km[2](大三角面积约4.27万km[2]),人口为2306.56万人[3]。特大城市的龙头作用和区域一体化趋势加强,是珠三角典型的区域经济特征。经济高速增长,为珠三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集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能量,并形成了“珠江三角洲模式”。

从经济发展看,小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最大主体,1980~2000年经济平均增长达到16.9%,大大高于同期9.6%的全国平均递增和13.8%的广东省平均递增。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城市香港和广州,连同其它中等城市,发展已经接近或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

从城镇水平和分布格局看,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从小三角看,目前拥有一个特大城市(广州),一个大城市(深圳),12个中等城市和11个小城市以及数百个建制镇,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体系网络系统。从大三角看,广州、香港是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次为深圳,再次为珠海、澳门及其他中小城市。以广州、香港(深圳)、珠海(澳门)为中心形成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都市区,并通过广深(港)和广珠(澳)两个发展轴(带)组成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的空间格局[4]。

从珠江三角洲内部交通看,珠三角城市群已形成铁路、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交通运输网,交通通讯水平居全国前列。

但是,必须看到,当前珠江三角洲正面临着外有国际跨国公司角逐挤压、内有长江三角洲竞争赶超以及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的严峻挑战。

1.2 魅力“大三角”城市群发展战略

从地图上看,大珠三角正处于祖国大陆与东南亚的地理中心,同时又是一个理想的物流中心。面向更长远的未来,应把合作的范围和内涵纳入中国大陆整体经济发展格局中去,将粤港澳合作的范围由双边合作,扩展到同广东周边的闽、赣、湘、桂、琼等省区的多边合作,强化多边的经济互补关系,共同构建华南经济协作区[5]。目前,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首选区域之一,中国已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将使“产业积聚”成为地区竞争力强弱的标志之一,因此,珠江三角洲在接受国际产业结构梯度转移和国际投资的同时,也要在广东省区域内实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使该区域朝着努力构建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城市经济形态和运行模式的方向发展。

未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必须走创新珠三角发展战略[6]:①“数字珠三角”战略。该战略是珠三角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和主动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大计:②“发展大三角”战略。实施由珠三角—香港—澳门组成的“增长大三角”战略,既有深刻历史渊源基础,三地原本一体同属广东省辖区,也是三地面对中国加入WTO后日益严峻挑战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增强竞争力,实现“三赢”的需要,同时亦是构筑一个充满活力并具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珠三角经济增长区域的需要;③“归核珠三角”战略。要求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走集约化道路;④“整合珠三角”战略。重点在于扩大珠三角发展的市场空间,带动广东省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增长大三角”的进一步发展。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2.1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在近30年内,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社会经济连续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连续超常规发展在区域内已诱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形成了环境的复合型污染。尽管在环保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还远未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复合污染问题。

(1)水环境污染严重,出现水质性缺水。珠江三角洲属于感潮河网密布地区,水污染具有明显的连锁反应。三地饮用水源都是珠江,珠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特别是水质的变化一直是三地共同关心的话题。根据1997~2000年近4年统计[3],珠江三角洲承担了广东省66.5%的废水,其中,承担了广东省工业废水的64.6%。同时,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乡镇企业大多属重污染型工业,且规模小,布局分散,缺少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因而珠江三角洲的河流和珠江口海区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导致水质变坏。此外,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和河口湾水质和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通过分析,生活污染已成为当前最大的污染源。

(2)大气污染不容乐观,该区已成为重酸雨区。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能源消耗量加大,构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大气污染源。三地火电厂均集中在珠江口沿海,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和多环芳烃等在珠江口低空和高空扩散,不仅使当地大气出现煤烟型污染,而且还易形成酸雨,损害珠江口整个地区。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酸雨污染愈来愈严重,使得珠江三角洲已成为继西南之后的中国又一大酸雨中心,对珠江三角洲环境空气质量和生态造成严重影响。

(3)固体废弃物污染。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珠江三角洲固体废弃物污染变得相当突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危险废物在运输、处理处置中面临着许多问题,2002年3月中旬,南海市小塘镇发生运输二甲苯的车泄漏事件;生活垃圾年产生量逐年增长,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许多城市出现垃圾选址难,渗滤液处理难;“白色污染”对景观污染影响不容忽视;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废弃物污染已初露端倪。

(4)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十几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巨大的。表现为[7]: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森林面积少,生态效益低;城市自然景观的退化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于城市相对集中,对区域内容易开发又有市场的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驱动下,争相利用,一般均与中心城市产生同构竞争,这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压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的分布多位于珠江流域内,区域内有西江、北江、东江等几大支流,而珠江又属于感潮河段。各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及污水均排入珠江水系,特别在邻近的城市之间,增加了水资源压力,甚至超过水资源供给承载量或环境容量,出现了跨行政边界的水污染纠纷。

此外,还有噪声扰民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现象等。

2.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解决途径

(1)进行城市群环境区划与城市群环境规划制定。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需要正视珠江三角洲山地、丘陵多,水网分布广,沿海生态敏感区多,人口压力大等现实问题。目前已暴露出的环境问题就是在经济发展中未能正视生态环境压力造成的。为保证自然资源的长远利用和保持地方性城市结构稳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压力,因为缺乏区域对整体生态研究会使区域生态环境条件面临整体恶化的威胁。为摸清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与环境特点,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奠定科学基础,很有必要进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与环境区划工作。唐永銮先生[8]曾根据生态与环境特点、经济发展现状及预计发展前景,宏观上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大致分为向西北凸出呈弓形的三个生态环境带:沿海河口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港口带;中部河网区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三高农业带;北部干流区生态旅游城市和水源保护带。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已明显表现出各城市间环境发展相互影响的负效应,即出现了环境污染的叠加作用。应从系统观点出发,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待,注意整个经济区的经济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进而研究经济区内部的差异,不同地区内部和它们之间经济与资源和环境如何协调发展[9]。尽快编制城市群环境规划,它是环境管理的核心和环境保护的依据,也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制定城市群环境规划首先应以城市群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依据。先定位,再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速度、结构和布局,在做出这些决策的同时,充分考虑城市群的环境承载量,包括资源供给承载量、城市群可发展空间的土地供给量和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推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使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群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2)实行大珠江三角洲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根据深入考察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长远发展总体格局可分为“内外圈层分工”,“点轴集聚发展”,“三大都市区协调建设”和“四种用地模式分类管制”。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珠三角城市建设将从“内引外联”走向“内优外拓”,一方面通过高效合作,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等五大核心城市为依托,把环珠江口城市建成一个“最具活力的大规模科技创新中心”和“新经济时代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旗舰”,构筑新经济时代珠港澳一体化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区域。在鼎力发展大珠三角的同时,应着眼于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结构和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突出抓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和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使产业结构调整最终落实到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从而进一步推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措施包括[10]:多管齐下调整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产业实现梯度转移。要在广东省范围内,使工业产业在珠江三角洲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等不同区域间形成梯次分布,协调发展。不同类型地区根据各自的不同条件发展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专业区域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形成“互动”,实现“多赢”的目标。

(3)实施资源节约型城市群发展战略。城市群对自然资源消耗的速度要远高于单一城市,随着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水、土地、海洋等自然资源与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对发展的制约性已初露端倪;加上城市群污染物排放过于集中,对区域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较为严重的事实,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已成必然。为实施资源节约型战略,必须树立资源的系统观、辩证观、价值观和法制观[11]。系统观要求人类从整体上把握各种资源所共同构成的多元系统,根据发展需要,科学地排列组合矩阵中的各个子系统,并使之达到动态平衡。

(4)加强城市群环境管治。管治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环境问题,既然最初起源于环境问题,那么城市群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有望通过实行环境管治来解决。管治思想对于人居环境领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而人居环境流域管治的研究也是管治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12]。依据国际上人居环境领域发展的总趋势,城市群环境管治应将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以长远多目标的可持续性为目标,以公共设施建设私营化、市场化为主体,进行城市群的整合研究。以城市发展模式规范土地使用秩序;按现代化生产模式规范环境资源的使用秩序;建立科学的环境质量秩序;建立和谐的环境关系秩序。

3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资源环境一体化初探

资源、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即使在高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土地、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仍然是维持和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物质要素;随人们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优美而舒适的环境也必不可少。“资源是家底,环境是家园”就高度概括了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13]。

3.1 树立新的地球物质资源观

随时代不断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资源的概念和范畴也在不断更新。持有“新的地球物质资源观”者[14]认为,地球的一切固、液、气体物质均为资源,只有已认知、已发现及已利用资源和尚未被认知、尚未被发现和尚未被利用资源之分;地球物质资源是随时间、空间而变化的技术、经济、环境、市场、人文等因素的函数,资源是一个随时间推移和空间不同而变化的动态概念,“传统”和“非传统”资源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概念。但是,目前自然资源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组合的状态可理解为环境,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人类的发展与经济繁荣寄托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技术则是一柄双刃剑,如果缺乏理性指导,就可伤害自然界及人类自身。人类跨入21世纪,相信知识经济将给人类带来进一步繁荣,但也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13]。

3.2 资源环境一体化辨析

一体化理论的本质内涵[15]是如果将互有联系的分散的个体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该整体发挥的作用将远超出各个个体发挥作用的简单相加,从某一角度讲,一体化就是寻求和制定一定的规则和方法,促使分散无序的单元形成聚合(耦合)有序的系统,以防止能量耗散,从而实现最佳的整体效应。其实,一体化理论在矿山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领域已引起重视。传统矿产资源的开发被认为是造成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既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规律,又研究矿产开采的环境效应,将矿产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实行“生态矿业”,则可收到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13]。为此,在珠三角城市群(圈)建设中必须树立资源环境一体化观念。

3.3 珠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一体化

(1)深入揭示资源与环境作用机制,探求资源承载力及区域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选择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为研究对象,以地区内可更新资源为主线,提示区域内水—土—气—生资源相互作用机制,构建区域水—土—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探求可更新资源的承载能力与支撑体系,识别区域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临界阈值,以及区域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效应。同时,要揭示区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质量变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和动力学特征,阐明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环境、生物、健康效应,揭示区域环境质量的演变机制,建立环境污染的区域控制理论和环境质量修复与优化原理,完善区域环境质量与区域发展的调控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16]。

(2)建立资源环境联合评价体系。所谓资源环境联合评价是指把整个区域(这里指大珠江三角洲区域)的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分析区域内各种资源的组合效应及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分析区域内大气、土壤、水体、植被等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及环境效应,分析人类对资源开发加工利用后的合理物流流向及最佳环境响应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综合研究,资源环境需要联合评价、综合治理。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则是建立资源环境联合评价体系,实现资源环境一体化的最佳试验基地,应着手建立资源环境联合评价体系。

(3)资源环境一体化的实现。现在的污染已不仅仅只是单一污染源所造成,而是涉及整个复杂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只有利用一体化的方案才是可能的,一体化方案,将是城市群生态空间发展的基础[17]。珠江三角洲一体化方案的制定需要先在操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在规划过程中应用学到的关于城市生态的各种关系和相互作用机理,以此制定出一个城市群生态规划。此规划被看作生态导向的城市群建设规划,并致力于一个与环境相协调的城市群发展。其核心是空间发展规划中各目标的结合。首先存在着将建设规划考虑在内的生态思考,并被扩展到空间规划的所有层次上。环保思想上实现从传统的方法向生态学导向的一体化方案的转变,从而实现稳定和持久发展的目标。

4 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大拼盘”[18]。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科学问题包括[17]:区域可持续发展原理与评估体系;可更新资源演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影响;环境质量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大自然灾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与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作为未来中国最有希望跻身于世界著名城市群的地区之一,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确定未来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4.1 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目标可概括为:揭示人类对自然资源获取与利用的高效方式,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与动力学机制,从区域的观念去认识大三角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环境与灾害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发展规律;准确地理解资源开发与环境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初步构建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估体系;在加深理解上述基本过程基础上,为解决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和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为一系列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整治与减灾工程提供技术参数。

为达到上述目标,应该确立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建立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现代化信息系统,在此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研究,包括探讨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建立长期而稳定、高效的资源利用基地,优化产业群落的措施;建立未来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结构、政治气候变化对所研究区域自然资源需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模型;设计在重视生活环境质量前提下,被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的预测、规划和决策动力系统;提出实现经济和社会(包括人口)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议程。

4.2 珠三角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处理好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一个地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资源演变模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区域内各类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利用现状,评估区域优势资源态势和综合利用的条件[18],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国土资源、动植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地质、地理、历史背景)、垃圾资源、人力资源等。树立资源环境一体化的概念,使资源更好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服务。

(2)环境质量演变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高速进程中,研究人类高强度活动下环境质量变化尤为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以及农田的土壤质量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食物和饮用水中硝酸盐、重金属、微量毒害有机化合物出现超标。这些问题不仅危害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并且还直接损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查清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及生态退化的种类、起因、危害程度和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为建立完整的环境监控系统提供技术数据。在此基础上,还应在区域环境复合污染机理、微量毒害持留性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生物修复及环境质量的短时间尺度(20~50年)演变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

(3)循环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是21世纪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理念,循环经济的理念要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来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充分体现生态建设系统是以“生态农业、清洁工业、第三产业为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高效循环生态经济系统。珠江三角洲发展模式应由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向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的高速发展和基础背景,应该考虑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设计珠三角生态城市群(圈)建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应进行山水城市群格局建设[22],依据其山、水、田、海的生态格局进行建设,很有必要进行生态型城市群的规划与建设。珠江三角洲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尤其需要进行生态整合。具体表现在,在区域的压力内重点保护南部海洋生态保护区,北部山地生态敏感区,沿东江、西江、流溪河的水源保护地,开敞区和中部的丘陵生态敏感区,限定可建设用地的范围。

(4)珠三角城市群(圈)区域可持续发展地区形象设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圈)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树立自己的地区形象,因为地区形象对地方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地区形象具有多重性(多层次、多侧面),可分出地区的历史形象,现实形象和发展形象等。它往往与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历史条件紧密相连,同时它是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地区形象还包括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由于地区形象的重要性,人们提出了地区形象理论,并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实践。地区形象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并行不悖的,并且有着内在的联系[19]。

收稿日期:2001-12-16

标签:;  ;  ;  ;  ;  ;  ;  ;  

大城市群资源环境整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